在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的日子里,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被国人遗忘的人,也许不是被遗忘,而是我们从来就没有认识过他,他的名字叫俞大维。抗日战争时期是他传奇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从1933年至1945年,俞大维都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兼兵器教官,时间长达12年之久,负责中国军队的兵器采购、制造和供应,为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历史不应忘记他,国家不应该忘记他,和平年代的民众也不应该忘记他。
俞大维(1897—1993)是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但到了俞大维这一辈,却与绍兴没有什么联系了,因为其祖父俞文葆已经到湖南为官很多年了,俞大维和他的父亲俞明颐都是在湖南出生和长大的,俞家也成为湖南的望族。俞文葆育有三子一女,即长子俞明震,次子俞明观,三子俞明颐,一女为俞明诗。
俞明震生有一子五女。而他的独生儿子俞大纯则育有四子二女,成年后的子女大都是学者出身,只有其三子俞启威是职业革命者,曾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后与范文澜的妹妹范瑾结为夫妻,而其次子正是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的俞正声。而长女俞珊曾嫁给了时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
俞明观生有二子二女,这一支好像没有太出名的人物,历史资料也甚少。
俞明颐娶了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为妻,夫妻俩一生共养育了14个子女,除了4个很早就夭折之外,其他10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并学有所成。俞大维就是这一支家中的长子,他娶了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为妻。
俞大维的四妹俞大絪(教授)嫁给了曾绍抡(曾国藩之胞弟曾国潢之曾孙,化学家),最小的妹妹俞大綵(教授)则嫁给了傅斯年(国学大师)。
俞明诗嫁给了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为妻,夫妻育有三子一女,即长子陈衡恪(画家),次子陈隆恪(诗人),三子陈寅恪(国学大师),女儿陈新午。
从上述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我们可以理顺一下所涉及著名人物之关系,俞大维的姑姑俞明诗嫁给了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俞大维与陈寅恪是表兄弟关系,而俞大维又娶了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因此俞大维与自己的妻子也是姑表兄妹关系,因此俞陈两家可谓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曾昭抡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之曾孙,他娶了俞大维的四妹俞大絪,曾昭抡是俞大维的妹夫,而傅斯年则娶了俞大维最小的妹妹俞大綵,因此傅斯年也是俞大维的小妹夫,傅斯年与俞大綵的姻缘,就是由其好友俞大维牵线的。
俞大维从小受母亲曾广珊和舅舅曾广钧的影响,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长房长孙女,“淹贯文史,博闻强记”,经、史、子、集及诗词,无所不通,而舅舅曾广钧则是翰林出身,学问更是了得。俞大维的外公曾纪鸿在数学上很有成就,有几本数学著作传世,只可惜的是,曾纪鸿英年早逝。俞大维的外婆郭筠是晚清诗人,由于丈夫早逝,她将一生的心血都放在子孙的教育和培养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俞大维,自然是获益匪浅,俞大维深厚的国学基础,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内“浸润”而完成的,曾国藩家族的家庭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力是相当深远的,俞氏家族与曾氏家族联姻后,也承袭了曾文公的“庭训家学”,《曾国藩家书》就曾摆满了中国许多新华书店的柜台,成为一本永久的畅销书。
俞氏家族是可以震撼到所有人的眼球,因为俞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历经一百多年而不衰竭,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无论在政界和军界,还是学界和商界,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无论是在共产党内还是国民党内,俞氏家族都有家族成员参与或涉足,而且是人才辈出,知名人物层出不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且直至今天,依然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1913年,俞大维进入上海复旦中学,开始接受现代教育,1915年进入复旦大学预科,1916年又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但他只在这里读了半年,就因病休学,病愈之后,俞大维又考入了有“东方哈佛”之称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直接进入三年级学习哲学,1918年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在哈佛大学的历史上也还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俞大维的聪慧、刻苦和努力。
1921年,俞大维与表哥陈寅恪一起远赴素有“哲学故乡”美誉的德国,进入柏林大学游学,他在德国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哲学、数学、数理逻辑、历史、法理、音乐和弹道学等学科都有涉猎,曾系统地聆听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的兴趣爱好由文史逐渐转向理工科,据说还与结识傅斯年有关,俞大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搞文史的人当中出了个傅胖子,我们便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这句话的真伪无法考证,但傅斯年的文史功底深厚却是事实,而俞大维治学兴趣转移也是事实。
俞大维在德国广泛涉猎理科,尤其是对军事装备和弹道学的研究收获颇丰,这为他后来出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德国留学期间,俞大维与一名爱慕他的德国女钢琴教师生下一子,即俞扬和,由于女方父母的坚决反对,二人未能结为连理,俞扬和也就成了私生子,在表哥陈寅恪的斡旋和帮助下,俞大维将儿子俞扬和托付给自己的姑妈俞明诗和表妹陈新午抚养,日久渐生感情,导致陈新午最终也嫁给了自己的表哥俞大维,由于这层特殊的关系,陈新午对丈夫的混血儿子俞扬和视如己出,由于俞大维与陈新午是嫡亲姑表,属于近亲结婚,所生子女都有一些智障。
俞扬和后来长期定居于美国,五十年代末,蒋经国21岁的独生女儿蒋孝章去美国留学,担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蒋经国委托担任台湾国防部长的俞大维,让其儿子俞扬和照顾一下初到美国留学的蒋孝章,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年龄相差14岁的人竟暗生情愫,俞扬和是中德混血,而蒋孝章则是中俄混血,也许是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二人相近的家庭背景,他们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可把蒋经国气得够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俞大维与蒋经国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最后竟演变成了亲家关系,真是世事难料,人生真如戏剧一般。
1929年6月,俞大维回到阔别十年之久的祖国,而他回国的直接原因,与当时刚刚接替张群出任兵工署长的陈仪有关,陈仪率国民政府军事代表团考察德国军事和军事工业时,由俞大维陪同考察并担当翻译工作,正是由于俞大维出色的军事素质和专业表现,给陈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力邀其回国任职,当时傅斯年已经在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俞大维预留了研究员的位置,但俞大维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正如他自己所说:“半生书生,半生戎生。”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不久,为了更好地统筹全国武器装备建设,重整军事工业,改良兵工制造,生产制式武器,于1928年11月11日在南京成立了兵工署,隶属于国民政府军政部管辖,俞大维是兵工署的第四任署长,而且他在位时间最长,可见他所在的这个岗位,还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能够替代他。1933年1月17日,俞大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政部兵工署少将署长,直至1946年内战爆发时,他才改任交通部部长。
俞大维在兵工署的任期,贯穿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就对中国虎视眈眈,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步伐,而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在积极备战,以应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和铁蹄,就是在这样严峻和紧迫的形势之下,中国的军事国防工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由于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之国,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生产能力,所需军事装备几乎全仰赖进口,因此国内所存的军事装备有“万国牌”之称。
俞大维就任兵工署署长之后,积极寻觅和重用留德人员,依托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的一部分师生,到德国重金采购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特殊钢材,同时对一些制式武器进行研发、定型和生产。我们所熟知的中正式步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中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并大量生产的。
中正式步枪是模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进行生产的,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是中国近现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于1935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中国军队,成为中国陆军部队使用的标准制式步枪,而俗称“汉阳造”的老式步枪,也逐渐被中正式步枪所取代,中正式步枪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上,也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中正式步枪性能优越,坚固耐用,尤其适合中国人体工学,是依据中国国情制造的步兵制式武器,采用7.92*57毫米尖头弹头,射击精度高,有效射程500米—600米,杀伤力极大,弹头打到人体躯干部位,即使不能当场毙命,也能使人身负重伤,彻底丧失战斗力。而当时日军步兵所装备的是“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前者使用6.5*50毫米枪弹,后者使用7.7*54毫米枪弹,这两种步枪性能差不多,“九九式”步枪于1939年才开始装备日军部队使用,日式这两种步枪射击精度高,但打到人体之后,容易造成贯通伤,对身体的伤害相比中正式步枪要轻一些,如果对中日双方主战步枪进行比较客观的对比,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实战效果不相上下,只是当时国内有些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上得不到保证,在中日两军实战中,效果差强人意。
中国是使用捷克ZB26式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抗日战争期间普遍装备军队使用,这款轻机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中国军阀的关注和喜爱,从早期的大量采购到后期的大量仿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国民政府兵工署选择将ZB26作为中国军队统一制式轻机枪,就是看中它可靠的性能,该枪的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故障率低,使用7.92毫米枪弹,与中正式步枪子弹一致,二者可互通使用,这样大大简化了生产工序,也方便了军需后勤供给。而日本陆军装备的是俗称“歪把子”的轻机枪,这两款轻机枪性能对比,捷克式轻机枪的性能要比“歪把子”轻机枪的性能,要优越许多,可以说捷克ZB26式轻机枪,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代名枪。
不可否认的是,中日两国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因此才有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惨痛的代价,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由俞大维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兵工署,在全国范围内广揽军工人才,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担当起整个国家的军工生产和军需供给,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对俞大维这位素有中国“军工之父”美誉的历史人物,国家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评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就在日本投降不久,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与俞大维私交甚好的阿尔伯特-魏德迈,曾私下向俞大维透露和建议,中国政府应派员到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俞大维为此向国民政府呈递了秘密专题报告,这份秘密专题报告,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曼哈顿工程”计划。
1945年11月,时任军政部部长兼后勤部总司令陈诚、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约见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等人,商讨原子弹制造问题,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刻在国内外选拔合适人选,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由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主持策划这项工作,并带领王瑞駪、唐熬庆、孙本旺、李政道、朱光亚等人于1946年先后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
俞大维这一富有远见之举,为新中国在“两弹一星”的设计和制造上,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骨干技术人才,也使得中国在“两弹一星”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一个古老东方大国的形象,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终于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俞大维随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不久,就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国防部长,而且任期长达十年之久,俞大维以一介书生出任军人职务,依旧是干得风生水起,没有任何人能够质疑其能力,这完全得益于其本人的政治智慧、学富五车的学问和家学渊源的背景,俞大维一生牢记先人古训:“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近人情的事不做。”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23-01-10 16:57: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高山杉:谈俞大维的佛缘始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