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55
·专题研究·
从"桃花源"到"乌托邦":
〈 大同书 〉 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王东杰
内容提要 前近代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具有无为、无治、崇尚"天然 " 的特征 。 "桃花源"可
以视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乌托邦"传统存在一些根本差
异 。 《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 一 部系统的乌托邦作品 。 在康有为的观念中,大同世界
被视作一个细密论证、精心撰构的规划与治理方案,是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
上,进行理性规划和计算推导的结果,是"人为的而非"天然的" 。 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国
近代思想基本取向的变化 。
关键词 《大同书》康有为 桃花源 乌托邦
作者 王 东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乌托邦( utopia) 是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 St. Thomas More) 在 16 世纪初创造的概念,如今
已成为"理想社会"的通名 。① 但每一个乌托邦其实都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这些来自不同时代 、
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范例,都被归于此一通名之下,它们各自的殊异性也因此被遮蔽了 。 本文把乌托
邦看作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向全球扩散的 一种理想社会类 型 O
一般认为,柏拉图的 《理想国》、莫 尔的 《乌 托邦 》、培 根 (Francis Bacon) 的 《新大西岛~ (New
Atlantω) 、康帕内拉( Campanella) 的 《太 阳城~ ( City of the Sun) 、安德里亚(1. V. Andreae) 的 《基督
城~ ( Christianopolω) 、哈林顿(1. Harri吨ton) 的《大洋国~ (Oceana) 等都是典型的乌托邦文本 。
把乌托邦当作西方理想社会的代表,并不意味着它是西方文化中唯一的理想社会类型 ,或只有
一副面孔 。②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同质性和差异性,侧 重 于哪一面,端赖我们的议题而定 。 本文
要探讨的是,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发生了何种变化?这既涉及古今之变,也涉及中西
之别 。 而它们区分出的 三个对象:西方、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都经过了 高度简化 。 本文更偏重它
们各 自 内部的同一性,而非差异性 。 而且,理想社会既然是现实的产物, 要对它加以深入了解,就势
① 不同论者使用"乌托邦"一词本有不同意味,或强调其一切完美,或强调其本不存在,本文使用前一意义 。
② 关于乌托邦的分类,参见卡尔·曼海姆著,李步楼等译《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 ,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第 254-292 页;拉
塞尔·雅各比著,姚建彬等译 《 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 } ,新星 出 版社 2007 年 版,第 8 、 1 17 页; Jay Winter ,
Dreams of Peace αnd Freedom , Utopian Moments in the 20'1. Centu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006 ) , p. 12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