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林淡秋(1906-1981),原名林泽荣,三门县蒲西乡小蒲村人。1926年他就读于上海大学英文系,后进入中山大学,再转入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前往新加坡任教,半年后回国,开始文学活动。1933年加入“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加入“左联”并任常委。1936年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参与编辑《上海一日》。1942年到苏中抗日根据地,曾任《滨海报》社长,《苏中报》总编辑,上海《时代日报》《时代》杂志(苏联塔斯社创办)编辑。著有短篇小说集《黑暗与光明》《雪》,杂文散文集《交响》,个人译作有潘菲洛夫的《布罗斯基》,卡达耶夫的《时间呀,前进!》等,合译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华北前线》等报告文学作品。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副总编辑,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林淡秋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作家和报人,其文学生涯有着多重背景。作为左翼文化人、中共文化人、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化人,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活跃在文化工作的第一线,参与过许多报刊杂志的创办活动,翻译了大量作品,创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短评、文艺评论等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历久弥新。
寻访印记
情系民生,钟灵毓秀
这一天,炽热的阳光伴着夏日的蝉鸣,我们乘着颠簸的客车来到三门县小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高耸的牌匾,斑驳的青石上仿佛积淀着历史的风雨。牌匾右刻“遥看瀑水源流远”,左篆“仰望香岩西泽长”,其外还镌刻着“着力打造文明村,共同致富奔小康”一联,小小的村落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向前走,左边是绿油油的菜田,右边的田地大棚井井有条,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叶子显得更加绿得夺目、绿得油亮,远方则是连绵不断的青峰,质朴的农村景致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借着一位大姐的顺风车,我们很快抵达了村里的大会堂,见到我们的第一位采访对象——一位已退休的八旬老党员、曾经的小蒲村书记,林爷爷。林爷爷只比林淡秋先生的儿子小上两岁左右,因此他与早早走出村庄的林淡秋先生并未有什么接触。于他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流传在街坊邻里间的一段佳话:村里曾经历过一个大荒年,在这一年林淡秋和林则青(当时另一位村干部)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伟人。“当时国民党下放了不少救灾的物资,这些物资从水上运到了三门健跳镇,然而当时健跳镇的一位负责人竟暗自对这些物资下手,导致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的物资很少,很多百姓因此面临着绝境。”林淡秋先生发现这件事后严令那位负责人将物资原路退回。对方自是不会轻易同意,在双方的抗争中,林则青先生因不愿放过那些贪官污吏英勇牺牲了。所幸,林淡秋先生尽全力要回来的物资拯救了许多人。在老爷爷心中,林淡秋是一位对国家、对人民都全心全意付出的好党员。
对于小蒲村如今的发展,林爷爷更是笑眯了眼,感叹不已:“现在村里面建起了许多曾经没有的大房子。这个大会堂也是在2000年的时候新建的。我们小蒲村现在的一切都年轻化、知识化,还走出了许多迈进党支部的大学生。”身为1963年入党的老党员,林爷爷表示,他对现在的大学生充满了信心:“当代大学生有才华、有能力,还很年轻,我相信我们国家、我们小蒲村,都能因为你们,迎来更光明的未来!”面对这份信任与嘱托,我们心中激动不已。
村委书记还带我们去看了林淡秋先生曾经读书学习的地方——双桂书院,这里曾是林淡秋先生的启蒙之地,如今经过一番修缮,它已经成为了三门县的重点文物保护点。踏上出村的路,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门口牌匾的背面也写着两副对联——紫气东来山青水秀,春风送暖万物生机;以创新精神做千般事业,看发展效益写一部春秋。这就是小蒲村,林淡秋先生行远自迩、踔厉奋发的地方。这就是小蒲村,万物和谐、钟灵毓秀。这就是小蒲村,古藤老树再添辈辈新芽。想必林淡秋先生若能看到小蒲村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定会颇感欣慰。
心怀家国,笔耕不辍
时光悠悠流转,但英雄的光辉亘古不变。对于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位推动了时代大势的人物,都不缺乏痴迷于其作品的研究者,伊韦先生就是一位对林淡秋先生的作品有着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
“林淡秋先生的第一篇译作是《大饥饿》,写于1930年。由于时局动荡不安,这本译作一直到1936年才出版。而在同年,他还发表了《远山上的火光》和《冰川》,前者是他的第一篇散文,后者则是一本俄国小说的翻译……”伊韦先生将这段时间林淡秋先生所写的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向我们阐述,中间也夹杂着他对其中几部作品的点评,“林淡秋先生的所有作品都在关心着平民百姓,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熟悉、了解农村,尤其是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无助以及他们的呐喊,因而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萧条动荡与黑暗,表达了对当时人们命运坎坷的伤感,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怀。”那个时代的文人们写作从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把情感诉诸笔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林淡秋先生也不例外,他的文字、他所选择翻译的作品处处体现着这一点。
谈及革命,得从1930年林淡秋先生与柔石先生成为好友说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二人居于上海的一间出租屋,鲁迅先生本人也居住于附近,这使得林淡秋先生有机会接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思想浸润。1932年,林淡秋先生参加三门湾的考察活动,并进行了有关三门湾设防问题的主题讲话。在讲话中,他反复强调了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抵抗外侮,传播着先进思想。自此,林淡秋先生的思想更加成熟,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日夜忧虑。1933年夏,他加入社联,在上海一亭子间心织笔耕。至1935年冬加入左联时,他的思想已在文学创作的打磨过程中完全成熟。1936年春,经胡乔木同志介绍,林淡秋加入共产党。这是他在革命事业上前进的一大步。
1938年3月,在参与翻译《西行漫记》之后,林淡秋先生与其他知识分子合力推出《红星照耀中国》。1939年,为了让当时“孤岛”(“孤岛文学”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和国统区的广大读者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中共解决事变中的决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战斗与生活,林淡秋先生写下《“危机”》《第一幕》,这些作品被外媒选入《中国的新生》序言之中。
“一个从青年时代就奔向革命,直至生命的最后都对革命、对人民忠心耿耿的作家、翻译家。”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伊韦先生毫不犹豫地这样评价林淡秋先生。瞻仰林淡秋先生的一生,我们发自内心地慨叹: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是人民的作家,笔耕不辍,永远为百姓发言,为革命摇旗呐喊。
淡然名利,重于情义
历尽磨难,不泯性情。作为一个学者、一个长者、一个领导人,林淡秋先生完全无愧于“德高望重”这四字的内涵,但人们却总用“亲切”二字来概括对先生的印象。1931年,身为林淡秋先生的文学引路人的柔石先生牺牲了,在柔石遇难的16周年,林淡秋先生写了一篇《忆柔石》以抒发内心的感怀之情。在爱才惜才这一点上,林淡秋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格(其父曾让职于柔石)。任职杭州大学副校长期间,尽管只有一面之缘,林淡秋时常关照着学生贺圣谟的情况,听闻他遭遇不幸表示叹惋,而又在多年后相遇之时主动询问其近况。
“我们有时在会场上或机关里遇见他,他总是热情地跟每个同志打招呼。一次,他听说文艺界在一些问题上有争论,就专门跑来了解情况。他披着一件银灰色的毛呢大衣,清癯的脸上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风度翩翩地走进文联办公室。我们正好集中在一起学习,大家就要求他讲话。他微笑着说,我是专门来听取意见的,听完你们的意见后,再考虑发言吧。”前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朱明潜女士这样回忆道。先听意见、摸情况,再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他在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套话或空话,就像他写的散文一样,言简意赅,非常实在。”对于家庭,他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与妻子相伴四十余载始终如一,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女林崇明当上了教育局党委书记,其外孙林厚标延承了他文学创作的道路,也在文联成就了一番事业。
当然文学创作的魅力不仅影响着“小家”,更是对整个国家有着重大影响。在林淡秋先生翻译的《大饥饿》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幕悲喜剧,只在那时资本主义与社会的舞台上扮演才有现实性,才有活跃的生命,所有的配角都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他之所以选择翻译挪威文学,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与我们当时抗争黑暗社会所需精神所共通的地方——与现实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在当时我国人民处在“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岁月里,他的译著,强烈地震撼着千万个读者的心灵。然而正当伟大的事业即将出现大飞跃的时候,淡秋同志却过早地去世了。他生前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临终前遗言:“不开追悼会,不写悼词,不保留骨灰。”他的一生是默默为他人作贡献的一生。
责任编辑:高杨 最后更新:2022-08-29 14:46: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