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著名的红军独立团长,在红军长征和东纵北撤之际,先后奉命留在福建和广东,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是著名的“留守将军”;在抢救中国文化火种的香港大营救中,他是身先士卒的幕后英雄。他是尹林平。
戎马生涯 从赤卫队长到红军团长
尹林平,1908年7月生于江西省兴国县高兴墟茶安仔村尹屋一个贫农家庭。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他21岁那年参加了兴国五区沙溪乡农民协会,担任沙溪乡赤卫队大队长。
1930年,尹林平参加赣西南游击队,随后编入中央红三军团七师。1931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随毛泽东指挥的红军一、五军团攻打福建漳州,战后被留下参与组建闽南红军游击队独立大队,任副大队长;随后,独立大队改编为闽南红军第三团,尹林平先后担任副团长和团长,又领导厦门地下党组织重建中共厦门临时工委,并担任书记。
卢沟桥事变后,因为丰富的武装斗争和城市地下工作经验,他于1937年7月调任香港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武装部长,后来又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共广东东江特委书记。
1940年7月,尹林平调任中共东江前线特委任书记,兼东江游击总队第三、第五大队政治委员,先后任广东前线敌后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中共广东临时省委书记;1943年12月,出任东江纵队政治委员。他在香港大营救中的突出贡献,就是在广东抗日烽火中做出的。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后,尹林平奉命留在广东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后改称华南分局)副书记,兼任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尹林平先后担任过广东支前司令部司令、中南公安军第二政委、广东省军区第二政委等职。他于授衔之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与将星失之交臂,先后担任广东省副省长和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
在“文革”期间,尹林平遭到严重迫害,被关进冤狱达6年之久,直到1977年恢复自由,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和广东省政协主席兼党组书记,1983年4月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9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
驰骋粤港
香港大营救前敌指挥
尹林平一生戎马生涯,功勋卓著,尤其是在香港大营救工作中担任具体实施的指挥者。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由于事发突然,许多知名人士和文化精英滞留香港,危在旦夕。中共中央指示,立即将这批人士安全撤退出日占区,并护送他们到大后方,具体实施营救的重担落在东江抗日游击队身上。
从1942年1月到4月,大营救工作顺利完成,其中抢救脱险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约300人,加上机关和抗日团体工作人员及家属,还有部分国民党人员,800多人在日军占领地全部安全脱险。也正是因为零伤亡的奇迹,当时营救工作的艰险环境和难度长期鲜为人知。这次行动被茅盾誉之为“抗战以来(或者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这批文化人士涵盖了中国文化界包括文学、美术、电影、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等等,这是关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华南抗日历史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悲情。
假如这些文化精英当时都死于日寇刺刀之下,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化史恐怕就要改写,不管你是否承认这种说法,这应该不算是危言耸听。文化的传统,就是通过一代代的文人书生薪火相传的,尤其是文化名人。连一介武夫拿破仑都懂得一支鹅毛笔胜过三千支毛瑟枪的道理,更何况在民族危亡之际,这一大批文化人全军覆没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香港大营救前后持续了100多天,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日本兵的枪口下人间蒸发。说800多人还不够准确,除了被营救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名人之外,还有数千名工人、学生和各国留港人员,包括一些英军和印度军官。
这两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营救名单上所有的人无一人漏掉;整个营救行动无伤亡,一枪没放。当时,不仅是深圳的子弟兵参与了大营救,老百姓还参与了接应工作。这些被营救的人士大部分从香港逃到深圳,分别住进老百姓家里。要知道,当时的深圳也是日军占领地区。
历史细节
私人借钱转移文化人
香港大营救的早期组织者有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中共南方工委、广东省委和香港地下市委。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负责实施,曾生为总队长,尹林平任政委,港九独立大队在香港具体执行。
林平(尹林平)负责将转移到九龙的文化人集中,打扮成难民,指挥武工队分别由东线和西线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宝安和惠阳游击区。据尹林平之女尹素明介绍,大营救前期的经费由周恩来直接汇给廖承志,但是,香港沦陷后,汇款的渠道全部断绝,廖承志也撤离香港。大营救后期的经费,是由她的父亲向私人好友王显章借的。王显章是台湾籍爱国商人,是尹林平在福建工作时认识的好朋友。
尹素明说:“当时,父亲提出向他借10万港币,并且把大哥(1940年出生)交给他抚养。为此事,我专门询问母亲,她说确有此事。当时,王先生是这样答的,孩子我就不敢替你养了,怕负不起这个责任。钱我可以借给你。10万港币,当时可是很大一笔钱,有人戏称,可以买两条街了。就是靠这笔钱,才解决了大营救后期经费的燃眉之急。”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7-13 10:02: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英烈范荩:出师未捷身先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