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陈辉:抗日烈士 英雄诗人
2024-07-19 15:27:38  来源:常德政协  点击:  复制链接

  一、奔赴延安,踏上抗日征程

  陈辉,原名吴盛晖,1920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县(现鼎城区)双桥坪镇牟家桥村。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黑暗里度过的,一出生便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辛酸。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练就了他一副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

  1932年秋,陈辉考入湖南省立常德中学。这所学校是湘西的最高学府,也是湘西学生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很早就有我党团组织活动。他进入这所学校,自然要受到一些熏陶。他爱好国文,喜欢看书,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在图书馆度过。

  1935年秋,陈辉直接升入本校高中,教国文的王先生非常赏识他,鼓励他读文学作品,日后一举成名。一次,他到王先生的房里得到高尔基写的《母亲》和鲁迅的几篇作品,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提高了他对社会的认识,进步思想渐渐萌芽了。

  这年冬,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常德中学的进步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陈辉也放下书本,走上街头。他对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动言论十分愤怒,故挥笔撰文,抨击黑暗社会,驳斥反动言论,探索人生真理。1936年春,他的一篇《向前进》的文章在常德报刊发表,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刺痛了国民党统治者。当时的常德统治者惊慌地说:“连十多岁的黄口小儿也被赤化了,可见共党分子何等猖狂!”因陈辉年少,怕引起社会的动荡,反动当局才未以“赤色分子”的名义查办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炮声激怒了中国人民。当时,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浪潮也席卷了常德。此时,陈辉更是义愤填膺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积极参加了学校的秘密读书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以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书中的理论犹如阳光雨露滋润他茁壮成长起来。同年9月,他开始写诗了:

  “天昏昏,

  地暗暗,

  夜沉沉,

  路漫漫,

  庶子行路难!

  天神啊,

  何时把光明撒向人间!”

  他第一次用了“陈辉”这个笔名,以避免反动统治者的迫害。想不到,陈辉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他壮烈牺牲。

  1938年1月,中共湖南省工委派帅孟奇潜来常德,恢复和发展地下党组织,领导建立了中共常德特别支部。一天,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向光源找陈辉聊天,对他说:“你写的《向前进》是篇好文章,希望你百折不挠地朝前走,当今青年,应以拯救民族、改造社会为己任。”向光源从袋子里掏出一本《共产党宣言》和几本进步刊物递给他。通过学习,陈辉明白了,这也许就是“天神”给他“撒”下的“光明”吧。过后不久,他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读书感想:“要解放全人类,要实现英特纳雄耐尔,只有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才能达到目的!”同年2月,他向地下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鉴于他平时的表现,党组织批准了他的申请。2月末的一个冷雨纷纷的深夜,他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他的人生,在革命的征途中完成了一次蜕变。

  同年5月,学校奉省府指令,凡应届高中毕业生赴省城军训,合格者发给证书,报考大学。陈辉无奈地跟随班长去长沙,可他的心怎么也离不开党组织。他在军训场所度日如年,在写给“抗日战地服务团”的二姐的信中说:“你们在枪林弹雨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这是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光荣工作。你的爱国行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高中毕业后,要奔赴抗日前线,同敌寇拼杀,为千千万万死难同胞复仇。”从这时起,他的心往抗日前线飞去了!

  军训不到一个月,陈辉邀集进步同学曾治中和曾治民,决然返回常德,找到地下交通员老胡,倾吐了个人的志向,要求到抗日的最前线去。老胡见他矢志不凡,又得知我党创办的抗日联大在武汉招生,便指点他先去延安学习。陈辉没等他说完,就蹦了起来:“延安,是我向往的地方,我要到延安去。”

  几天之后,陈辉收拾好行李,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盘缠,把党组织的介绍信秘密缝在衣角里后起程了。离别时,陈辉给妈妈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然后朗读了一首在高中学生中流传已久的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安慰妈妈: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谁料到,这首诗竟成了陈辉的谶语。

▲陈辉烈士的诗歌手稿。

  二、深入敌后,勇斗日伪强盗

  1939年5月,陈辉从延安抗大结业被分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晋察冀边区通讯社记者。领导上本想将他留在《晋察冀日报》编辑部,但他坚决要求到炮火连天的前线去。经领导批准,他越过平汉铁路,来到北平西部地区,进行实地采访。

  抗日前线火热的斗争生活,孕育了陈辉旺盛的创作欲,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报道,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新诗,发表在《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子弟兵》等报刊上,用诗作枪刺,满腔热情地歌颂共产党,歌颂祖国,歌颂根据地抗日军民的英雄业绩。

  1940年秋,陈辉离开了晋察冀通讯社,调到房(山)、涞(水)、涿(县)三县联合政府工作,担任青年救国会的宣传委员。

  房涞涿位于平西地区和冀中地区中间,东临北平,西南接保定,京汉铁路从中穿过,是抗日斗争最残酷的地方。日寇占领华北以后,在这里实行“强化治安”,经过无数次“扫荡”之后,又大力修筑碉堡和炮楼,组织特务队、宪兵队,建立保甲制度,图谋把这里作为它控制北平乃至华北地区的侵略据点。我边区党委决定建立房涞涿联县县委和政府,恢复抗日组织,在敌人的心脏里开展反“蚕食”斗争。

  陈辉来到这里后,身穿当地农民的服装,与县青救会的同志一道深入到拒马河畔的村庄里,发动和组织青年,两个多月就在60多个村庄建立起青年救国先锋队。他们白天从事农业生产,夜间进行军事操练,陈辉亲自担任教官。半年之后,他们开始活动了,挖地道、布地雷,摸日伪军的哨卡,端日伪军的炮楼,杀通风报信的汉奸。这群神出鬼没的“青救队”,把拒马河一带搅得天翻地覆,日伪军被打得焦头烂额,闻“青救队”之名而丧胆。

  1941年夏,县委决定由陈辉担任县青救会主任,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幅担子。为提高各区青救会干部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水平,迎接更严酷的斗争,他先后在沈家庵举办了两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培养骨干200多人。接着,他组织地方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斗争,使青救会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生力军。

  1942年夏,日寇调动大批兵力,对房涞涿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的“大扫荡”,想一口吃掉那里的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游击队武装。石亭是涿县西北连接山内外的一座重镇,驻有日军的一个小队和伪军的一个中队,共约300多人枪,正在向各村庄抢聚粮草,准备进山“扫荡”。陈辉主动承担起牵制敌人的战斗任务,配合八路军主力反“扫荡”。

  一天夜间,陈辉带领一支由青救会骨干组成的60人的队伍,进入石亭附近的山地。他们一面组织附近村庄的老百姓,提防敌人烧杀抢掠;一面把事先印好的“劝伪军”传单散到伪军驻地周围,动摇其军心。日军小队长狐疑起来,生怕我游击队乘机摧毁他们的碉堡炮楼,要先把我游击队消灭,然后再进山“扫荡”。

  石亭的敌人出动了,直向我游击队扑来。陈辉见鱼上钩,立即把游击队分成两个小队,一队卡住山口,截击敌人,把敌人拖进山地;另一队夜进石亭,偷袭敌据点,搞得敌人头尾难顾。日本小队长怒吼起来,倾巢出动,追杀我游击队。陈辉率部进入山地,凭借熟悉的地形、灵活的战术,时而化整为零,时而集中一起,牵着两百多敌人的鼻子在山边转了5天。敌人被拖得气喘吁吁,不仅没有消灭我游击队,反而丢下了30多具尸体,还不知我游击队有多少人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八路”的美名,也在群众中传开。

  1942年11月,日寇在冀中和平西地区实行“拉网式扫荡”,到处抓人,扩建据点,挖沟修路。奉命转移到西部山区的中共房涞涿联县县委,决定挑选一批强有力的干部战士,成立一支武装工作队,由肖炳林、陈辉、董一欧、段诚、贾凤林等组成工作委员会,深入涞涿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工作。工作队首先进行锄奸反特。一天夜里,陈辉和贾凤林摸到离城不远的伪警备队驻点,潜伏在大路旁边。不多时,特务张波和赵太哼歌唱调地朝警备队走来。刚到伏击地,陈贾两人呼地扑起,将他们打倒在地,手起刀落,结果了他们的性命。陈辉和贾凤林又摸到伪保队长肖玉恒、维持会长张耀三的家,将其处决。消息传开,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些为虎作伥的汉奸特务毛骨悚然,不得不收敛自己的嚣张气焰。

  1943年春,陈辉担任中共房涞涿联县县委委员,同时兼任第四区区委书记和敌后武工队政委。四区位于平汉铁路以西的拒马河西岸,是敌我犬牙交错之地,日伪军的炮楼哨所在这一带星罗棋布。他率领武工队乘机越过敌人封锁线,来到拒马河西岸,白天隐蔽于地道、山洞,发动群众,组建游击小组,晚上则出没于炮楼岗哨间,杀特务,抓汉奸,劝说伪军倒戈。尽管日军到处搜捕,清查户口,却连八路军的影子也未发现。夏天,地里的麦子熟了。根据上级指示,陈辉领导武工队员开展了一场护粮征粮的战斗。他一面组织武装阻击抢粮的日伪军,掩护群众快收快藏,一面动员当地一些富户将应征粮食送到拒马河畔八路军控制的地带。在他的得力领导下,如期完成了护粮征粮的艰巨任务。不久,他又率领武工队接连拔掉了孙庄、横歧、常村的三处日军炮楼,消灭敌人70多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威震涞涿,使驻在县城的日伪军不敢轻易踏进拒马河岸了。

▲1958年出版的陈辉烈士遗作《十月的歌》。

  三、洒尽热血,谱写英雄诗篇

  1945年2月,县委准备召开县区负责人会议,陈辉决定在会前到各村检查安排一下工作。2月7日这天,他与一名通信员来到黄楼岗村,不料被叛徒周永旺发现行踪。次日清晨,周永旺带着几名汉奸逮住了护送陈辉离村的房东范永坤。在严刑拷打下,范永坤供出了陈辉的去向。松林店日本特务队长荒谷川连忙带领100多名鬼子赶到韩村,团团包围了陈辉所在的王德成家。两名日本特务窜进屋内,枪口对着正在吃面条的陈辉嚷道:“你跑不了啦!”陈辉眼尖手快,抓起炕沿上的手枪“叭叭”几枪,打穿了一个特务的手腕。两个特务慌忙退出屋子,陈辉与随行的通信员不停地向外射击。王家院子周围的敌人也拼命朝屋内扫射。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敌人谁也不敢冲进去。突然,敌人往屋内扔进了一颗手榴弹,陈辉的左腿被炸伤了,他对通信员说:“在屋里等着不是个办法,我们一定要设法冲出去。”说完便扔出了两个手榴弹,他俩趁着浓烟冲了出去。但敌人层层围困,他们无法越过较高的院墙,只好一个退进西单房,一个退进东单房。敌人为了活捉这位威震涞涿的“钢政委”,便命令几个伪军冒死爬上屋顶,把燃烧着的高粱杆成束地扔进屋内。顷刻,满屋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陈辉呛得喘不过气来,衣服烧着了,子弹也打没了。他知道为祖国捐躯的时候到了,于是紧握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出院外,面对着惊慌失措的敌人,怒目圆睁,大喊一声:“消灭你们这批狗强盗!”旋即扯出拉线,“轰隆”一声,惊天动地,我们的英雄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年仅25岁的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富有才华的诗人——陈辉同志,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陈辉既是一位战斗英雄,也是一位战斗诗人,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万多行诗。这些诗都曾作为战斗武器杀伤敌人——许多街头诗,写在敌后乡村的墙壁上,传播在抗战前线上。1958年,中国作家出版社从保存下来的他的原稿中选诗四十多首、十七万余字,集印出书《十月的歌》。1959年,他的《为祖国而歌》、《为伊甸园而歌》等诗选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的《革命烈士诗抄》里。同年,著名诗人、作家魏巍主编的《晋察冀诗抄》一书,又选入了他的《平原手记》、《到柳洼去看看》、《将军》等十几首诗。1981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上尾龙介又将《十月的歌》译成日文,传到国外。陈辉的诗歌,曾响彻战火纷飞的拒马河畔,传遍莺歌燕舞的神州大地,又漂洋过海飞往一衣带水之邦。

  当代著名诗人田间曾为《十月之歌》作序:“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他年轻的一生,完全投入了战斗,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写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诗!”这是对陈辉恰如其分的评价。诗人的理想、信念是和诗歌糅合在一起的。他一手拿枪为保卫祖国而舍死忘生战斗着,一手拿笔热血沸腾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魏巍编选的《晋察冀诗抄》收入了陈辉的诗作。

  1940年,陈辉针对当时的抗日悲观情调,创作出了《为伊甸园而歌》,长达52行,其中写道:

  那是谁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

  我的晋察冀啊,

  你的简陋的田园,

  你的朴质的农村,

  你的燃着战火的土地,

  它比天上的伊甸园,

  还要美丽!

  ……

  每一条山谷里,

  都闪烁着

  毛泽东的光辉。

  就是我们的殿堂,

  生活——革命,

  人民——上帝。

  《月光曲》是陈辉1940年春在一次反“扫荡”中写的,其中有这样几节:

  “妈妈,你看,

  那是什么呀,

  是不是一群红色的马队

  闪电式地奔跑在河岸上?”

  “啊,孩子,那是晋察冀的子弟兵,

  他们呀,骑上太行山的骏马,

  趁黑夜,去夺回失去的

  祖国的城市和村庄。”

  ……

  我们的红色的炮火,

  射过晋察冀的山岗。

  我们的白色的枪尖,

  刺进了敌人的胸膛。

  ……

  敌人的呜咽的血泪,

  流进了妈妈河滚滚的波涛里,

  泪儿呵,沉进了黄色的河底,

  血儿呵,将灌溉中国的土地。

  1942年8月10日,陈辉在拒马河八渡口写下长达110行的诗《为祖国而歌》,倾吐了他对伟大祖国的无尚热爱,表达了他对革命忠贞不渝的情操。诗中写道:

  祖国呵,

  我是属于你的,

  一个紫黑色的

  年轻的战士。

  祖国呵,

  你的爱情的乳浆,

  养育了我;

  而我也将以我的血肉,

  守卫你啊。

  也许明天,

  我会倒下,

  也许在砍杀之际,

  敌人的枪尖戳穿了我的肚皮。

  也许吧,

  我将无言地死在绞架上,

  或者被敌人投进狗场。

  看啊,

  那凶恶的狼狗磨着牙尖,

  眼里吐出绿色莹莹的光……

  祖国呵,

  在敌人的屠刀下,

  我不会滴一滴眼泪。

  我高笑,

  因为呵,

  我——

  你的大手大脚的儿子

  你的守卫者,

  他的生命,

  给你留下了一首

  无比崇高的“赞美词”。

  我高歌,

  祖国呵,

  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

  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

  陈辉烈士是一位英雄的诗人和诗人中的英雄,这些诗句无疑是陈辉的誓言,滚烫的诗句烧灼着我们的心灵。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为党为人民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革命浩气与世长存,他的英雄事迹将流传千古,他的热血诗篇将激励我们后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4-07-19 15:35: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名将左权与“百团大战”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