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蒲风
2018-05-24 10:03:45  来源:中华英烈  点击:  复制链接

  蒲风,原名黄日华,学名飘霞,1911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的客家山乡——隆文坑美村农家。客家人重视教育,家庭再穷苦,也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家庭经济拮据,蒲风靠侨汇接济,读上了中学。1927年1月,正在梅县学艺中学读书的蒲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蒲风回到乡下,参加共青团的地下活动。激烈的阶级斗争使蒲风迅速成熟,他怀着悲愤的感情,写下了《鸦声》一诗,反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搏斗的现实。从此,他就以诗歌为武器,战斗了一生。

  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社会。他曾一度离开祖国,到印度尼西亚,住在哥哥黄春华的家中。身在异乡,心系乡里,他忧国忧民,和朋友合作,编辑出版不定期的刊物《狂风》。当他回到故乡后,对农村的黑暗现实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民进行的反抗斗争寄予深深的同情。愤懑、焦虑、思索、同情,一一化成诗句,撞击着蒲风的心扉。

  1931年,蒲风到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活动。1932年9月,蒲风和杨骚、穆木天、任钧(森堡)等人,在“左联”的直接领导下,发起和组织了“中国诗歌会”,出版《新诗歌》。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总务干事”,是中国诗歌会中“最热心、最活跃”的诗人。他不知疲倦,以高昂的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与广州、北平、青岛等地的中国诗歌分会建立联系,他是“新诗狂热的提倡者,组织者,创造者”,他走到那里,就在那里提倡新诗,宣传新诗,创作新诗。在日本东京,他参加编辑《诗歌生活》;在上海,编辑《新诗歌》;在青岛编辑《青岛诗歌》;在厦门,主编《厦门诗歌》;在广州,主编《中国诗坛》。他团结进步的诗歌工作者,推动新诗的大众化,不遗余力地忙碌着、忙碌着。

  蒲风的诗歌充满了战斗的激情,1934年,他在河北分会的《新诗歌》上发表了长诗《茫茫夜》。不久,以此为书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茫茫夜》中的儿子是一个觉醒了的农民,离母别妻参加了“穷人军”。母亲深切地怀念儿子,盼望他归来。诗人饱含着深情,替儿子作出了回答:

  “母亲,母亲,母亲,”

  再不能屈服此生!

  ……

  为什么我们劳苦了整日整年,

  要饱受饥寒,凌辱,打骂?

  为什么他们整年饱吃寻乐,

  我们却要永远屈服他?

  为什么天灾人祸年年报?

  为什么苛捐杂税没停过?

  为什么家家使用外国货?

  为什么乞丐土匪这么多?

  为什么?为什么?

  ……

  为着我们大众我离开了家,

  为着我们的工作离开了你和她!

  母亲,母亲,别牵挂!

  《茫茫夜》的出版,立即引起文坛的注意,受到读者的欢迎,激发进步青年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1935年,蒲风的另一首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面世。在这长达24章的诗歌中,他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热情讴歌故乡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郭沫若称赞它“是相当成功的”。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1936年春夏间,蒲风从东京回国,写下了著名的爱国篇章《我迎着风狂和雨暴》。诗人激动地呼喊:“我们的铁手需要抗敌,我们的铁手需要战斗。”他为抗日救亡运动四处奔走呼号,到青岛,到福州,到汕头,到厦门,到广州,他走到那里,就写到那里。1938年,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蒲风(关于蒲风入党的时间,中共中央组织部给蒲风女儿黄安榕的复信中说:“一九三八年蒲风即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具体入党年月未详。”),参加了抗日的军队。蒲风认为,军队工作在当时“较为实际”,因此,他毅然穿上了军装,在国民党陆军一五四师一六二旅九二二团任团部书记室主官。团长吴履逊原是十九路军军官,上海一二八抗战中著名的炮手。在吴履逊的“热心与默许”下,蒲风在军队中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为士兵们写诗,亲自刻印,装订成册,分送士兵。他还经常写作“明信片诗”。他说:“要是诗人生活在战场上,则这明信片诗更有其产生的重要性”,“明信片可以即写即寄”,“速于传达他的心声给后方”。同年7月,他出版了明信片诗集《真理的光泽》。

  1938年10月,日军在大鹏湾登陆,广州告急。蒲风这时正与随军服务团的许介、唐鹰招募爱国青年参加军队的文化宣传工作。10月20日夜间,当他们奔赴增城前线时,与日军的坦克部队在朱村附近遭遇,许介不幸牺牲,蒲风与唐鹰幸免于难。后辗转前往粤北,终于在从化山间找到原来的部队。当时误传蒲风遇难,报刊上发表悼念诗文,为此,蒲风又写下了抗战叙事诗《我还活在人世上》。

  1939年春夏,九二二团溃散。蒲风因母丧回到梅县。他在病中仍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并和梅县的诗友一起,编辑《中国诗坛岭东刊》。他干劲十足,提出:“一、 尽量发展新同志;二、有计划的精印小册子;三、 切实举行诗歌座谈会;四、推广诗刊代售所——市镇,学校,外洋……五、参加示威巡行、散发传单;朗诵诗;组织读诗班,在夜校酌授诗歌知识;开诗歌展览会,诗画合作。”他追求的目标是:把新诗带给大众!

  为使新诗大众化,蒲风在编辑《中国诗坛岭东刊》时,专门出版了“歌谣专号”。客家地区,歌谣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歌谣专号”的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对蒲风这一大众化的尝试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为使新诗深入群众,蒲风又用客家方言,写作了两首长篇叙事诗——《林肯,被压迫民族的救星》和《鲁西北的太阳》。他自己掏钱印刷,亲自去工厂参加装订,免费送给读者。他还常常主动向人们朗诵自己的诗作,“朗诵时力求使每句诗都灌满火热的感情,化为激动的声音”。由于蒲风的矢志不渝的奋斗,不仅使新诗逐渐接近了民众,也从生活的底层培养出不少新诗的作者,有的后来还成为颇有成就的诗人。

  以诗歌为自己生命的蒲风,把诗歌创作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日寇的飞机轰炸广州时,人们劝他去避弹,他却仍然在那里不停地写,写!写!!他说:“祖国在受难,民族在流血,在生而未死者一息尚存,就要多干,快干!”正是这种拼命精神,蒲风写下了十七册诗集和诗评,也正是出于这种思想,蒲风曾提倡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乃至遭到了有些人的误解,认为是“粗制滥造”。其实,蒲风也是很重视诗美的,他写长诗《六月流火》翻造了三次,其《茫茫夜》、《小莉茜》、《生活》、《摇篮歌》等在当时都是饮誉诗坛的成功之作。更为重要的是,蒲风的许多诗作,在那风云激变的时代,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重大作用。

  1940年8月,蒲风带着新婚的妻子谢培员到了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李克农同志。党组织同意了蒲风夫妇到抗日前线去的请求,决定派他们到新四军去工作。经湖南,过江西,入安徽,跋山涉水终于到达新四军军部。蒲风又穿上军装,以革命军人的身份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诗人,为配合部队的战斗行动,又写了许多墙头诗、传单诗、歌词。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蒲风随军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战争的环境,生活非常艰苦。蒲风和战士们一样,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两扇门板,伙食也很差。患过肺病的蒲风,身体本来就很虚弱。皖南事变后,条件更加困难,终于积劳成疾,肺病复发。1942年6月18日,蒲风在纪念高尔基逝世六周年的大会上,带病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依然紧张地工作。8月13日,因病情恶化,在安徽省天长县逝世,年仅31岁。根据地军民无比悲痛,出版了悼念蒲风逝世的专刊,根据地领导人方毅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护送遗体至墓地。新中国建立后,蒲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蒲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生活却是那样的充实,这正如他的诗作——《生活》:

  “两条轨,

  无穷的展开在前面,

  当作轰轰的列车我前进吧。

  让西北风吹打,

  穿过幽暗的隧道,跑上崎岖的山,

  颓丧,悲哀的只是道旁的树木啊!

  什么,黑夜张开了她的翅膀?

  什么,大地蒙上薄薄的白纱?

  ——不要慌,加强马力前进吧!

  让列车永远永远地擒住两条轨,

  莫怕前面的无穷,难捉摸,

  没煤燃烧时才是最后的终点哩!

  ——啊,这就是生活!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05-24 10:04: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陈若克

下一篇:于己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