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川军将领李家钰:男儿欲报国恩重 死到沙场是善终
2016-05-31 14:57:02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5-06-14 作者不详  点击:  复制链接


建川博物馆中的李家钰塑像。摄影郝飞

李家钰牺牲地。

李家钰部属回忆其牺牲经过。

2014年9月2日,李家钰儿子李克林讲述父亲的往事。 摄影陈羽啸

  川军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944年牺牲,践行了生前承诺:

  男儿欲报国恩重 死到沙场是善终

  2015年4月29日,蒲江县城一栋临街小楼里,93岁的川军老兵黄开仁拿着一份婚礼请帖,又想起1944年的那一幕。那也是一个麦子抽穗的季节,总司令李家钰中枪后吐出一大口鲜血,颤抖着写下最后几个字:“速调104。”随后,李家钰倒在了河南陕县旗杆岭的黄土上。

  黄开仁手中的请帖上写着:“黄爷爷,欢迎您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这是李家钰孙子的婚礼。对见证李家钰将军牺牲的黄开仁来说,这份请帖包含着一份难得的亲切和尊敬。

  在川军中,出川抗战被称之为“打国仗”,意思是为国家民族而打仗,李家钰和他率领的川军将士用生命诠释了这一词的含义。1937年,他率领部队出川打国仗;1944年,他血染沙场,国葬回川。

  李家钰(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四川蒲江人。少年时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13年夏,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二次革命”中,在南京参加柏文蔚将校团讨袁运动,反对帝制。抗战爆发后,时任47军军长的李家钰,主动请缨出川抗战,转战山西、河南,在东阳关、长治、中条山等地与日军血战,与八路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旗杆岭殉国。

  李家钰牺牲后,被追赠上将,成为抗战时期中方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1984年,经民政部批准,追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李家钰名列其中。

  最后时刻

  李家钰掏出本子,发令“速调104”

  河南陕县的旗杆岭已经变了模样,黄土掩埋了道路。82岁的张自忠凭着记忆,指出了当年李家钰牺牲的地方——那里,已经种上了一片苹果树。

  1944年,张自忠11岁。当年这里过队伍,李家钰就牺牲在这片黄土上。因为当时川军都在撤退,只记住一个大地名,但李家钰牺牲地的准确地名应该是旗杆岭。那时,老百姓都躲在山坳里,远远听到山上日军的枪炮声不断,后来才知道是日军设伏打死了李家钰。

  “那是打日本死的将军,我们心头都尊敬的呢。”张自忠说,去年,李家钰的后人曾到这里拜祭。一年了,附近的村民仍然让花圈留在那里,没有去碰。

  李家钰牺牲时,黄开仁作为机要译电员,跟在他的身边。“当时我背着密码本跟在李总(李家钰)后面,警卫连长唐克俊走在李总前面,还有两个警卫员潘复廷和李平山,旁边还有侍从副官龚子仪和少校参谋李光荣。”时隔71年,黄开仁对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怎么会记不得啊,那是我见李总的最后一面啊。”

  当时是早上,光线较好。战斗开始前,警卫员发现前方山坡上有人影晃动,就朝对方高声喊话。日军中有伪军用中国话回应说是游击队,并报出一个游击队长的姓名。李家钰认识那个游击队长,部队因此继续前进。行进到旗杆岭缓坡时,对面打来炮弹,并用机枪扫射。总部有100多人,其中部分是文职人员和军官家眷,猝不及防,被枪炮打倒一片。

  黄开仁背着密码本跟在李家钰身后往后撤,警卫连长带着人往山上冲去。过了一会儿,黄开仁看到李家钰顿了一下,衣服上开始渗血,知道总司令中枪了。李家钰掏出小本子,颤抖着写字。黄开仁赶忙凑上去准备记录,可是李家钰只写了几个字就倒在了黄土上。黄开仁赶忙朝小本子上扫了一眼:“速调104。”

  黄开仁知道李家钰已经牺牲了。“我当时头脑里轰的一声,我是李总亲自召进来的学生兵,不敢相信李总会牺牲。”身后机枪还在响,黄开仁背着密码本跳下缓坡,连跳了两层土梁,第三层实在太高,只好在麦地里匍匐隐藏。他想起密码本还在身上,这时已经来不及烧毁,只能把密码本全部摸出来,用手挖坑掩埋。

  几小时后,黄开仁被日军俘虏。后来,他和战友从战俘营中逃出,辗转回到了四川。回川后,才知道李家钰已被安葬在成都广福桥横街。作为将军手下的兵,这些年,他多次前往祭奠,并和李家人取得了联系。

  老兵回忆

  冒死抢回遗体,手臂缠着白布上阵

  95岁的川军老兵徐治安,当时是47军军长李宗昉的侍从副官。撤退时,军部在李家钰率领的总司令部身后。军部是在李家钰牺牲后才得知消息的:“当时上来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娃娃兵,全身都是土,我们才知道总司令牺牲了。”

  徐治安当时看到李宗昉的脸色大变:“那个娃娃兵上来就说,总司令死了。当时我们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又愤怒又悲伤,还有些不敢相信。李军长(李宗昉)点了我在内的几个人,下令无论如何要把总司令的遗体抢回来。”

  此时,李家钰率领的总司令部已经被打散,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用机枪扫射。徐治安一行人让前来报信的士兵领路,贴着土梁往上摸,在缓坡上找了一圈,终于看到李家钰倒地的位置。“我们一眼就认出那是李总(李家钰),已经不动了。我想,就算是死,都要把他背回去。”徐治安说,当时军部警卫队已经顶上去掩护抢尸,几小时后,他和战友背着李家钰回到了阵地。

  当天下午,已经突围的178师又折返回来。时任178师师长的李家英听说胞兄牺牲了,愤怒地直拍桌子。虽然事发突然,主将牺牲,军部原本没有责任,但李宗昉还是很愧疚。他和李家钰都是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出川抗战时,李家钰是47军军长,李宗昉是其麾下178师师长。后来李家钰升了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宗昉当了47军军长,绝对算是李家钰的嫡系。主将阵亡,对于这个一直跟在李家钰身后的军长来说,是莫大的打击。

  如今,徐治安说起这件事,还在念叨:“当时总部的一个军官传令,严令军部原地待命,要等进一步命令才能上山。但是枪声已响,我们哪管那么多,直接就冲上去了,但还是没来得及啊。”

  李家钰的死讯传开后,川军中哭声一片。前几年,河南陕县文史工作人员在研究后来的灵宝战役时,发现了一个细节:在对阵日军的中国一线部队中,不少军队士兵手臂上缠着白布上阵。这位工作人员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那是为纪念李家钰将军牺牲。

  史料记载,李家钰殉国后,四川省各界爱国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6月11日发表短评:“我们哀悼李家钰将军抗战殉国”、“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受到全国尊敬的。”

  著名社会人士柳亚子为李家钰撰写挽诗:“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忽报将星颓。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

  1944年6月22日,李家钰被追赠为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并颁布对他的褒扬令,为其举行国葬,其遗体安葬于成都广福桥横街。

  1984年5月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李家钰被追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2014年9月,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李家钰名列其中.他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之一。

  儿子追忆

  了解多了才知道,他多么值得尊敬

  时隔71年,李家钰国葬回川的情景,已难还原。但李家钰的三子李克林,至今仍记得父亲的名言:“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这句话是1941年2月,四川各界前往前线劳军时,李家钰亲手写下的字幅。李克林说,父亲当年出川时曾立下誓言:“现在为国效命的时候到了,我不留家底。”

  李克林还记得父亲的灵柩被送回家时的情况。当时家中非常混乱,13岁的他正在学校上课,被突然喊回,才得知了父亲殉国的消息。“按照规矩,父亲的遗体不能走正门回家,所以特意敲破后院围墙,将灵柩抬进来。”

  跟随李家钰一同回家的,还有遗笔亭和血衣亭,遗笔亭的玻璃框里,是李家钰的题字:“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血衣亭里挂着李家钰牺牲时身上穿的戎装,“父亲的军装上面,血已经殷浸,满是枪眼,还有炮弹打的,甚至他的一双黑色布鞋上也有很多枪眼。”

  今年已经84岁的李克林,对父亲的印象已然模糊。父亲出川抗战时,他才6岁。7年间,父亲只回家过一两次。李家钰在家庭中是严父的角色,不准家里的小孩坐自己的汽车,原因是要给前方节省汽油,不让儿女养成纨绔子弟的习气。

  近年来,李克林重拾父亲印象的愿望越来越迫切。2014年5月17日,他带着父亲的11位后人,专门到河南陕县父亲牺牲地祭拜。他说,当年再见父亲时只剩一件血衣,这些年了解得多了,才知道父亲当年有多么的值得尊敬。

  下属记忆

  严肃但不乏关心,冷静果决军纪严

  黄开仁还记得刚被召入部队时的情景:“1939年,我入了伍,那年才17岁,李总(李家钰)让我和另一个同学先到他的公馆报到。”

  1939年,李家钰托人寻找两个靠得住、有文化、脑壳灵光的年轻人,加入机要室担任译电员,在成都小天竺街上中学的黄开仁有幸入选。当年正月,黄开仁被李家钰叫到公馆训话,李家钰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人有知识,现在是抗战最艰苦阶段,你们要吃得苦,不要见异思迁。将来工作有了成绩,保送你们到军委会受训。”

  黄开仁在李家钰身边待了5年时间,从士官做到上尉。他对李家钰的印象有两个:严肃但不乏关心的长者,冷静果决军纪严明的将军。

  在黄开仁的记忆中,李家钰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午休都坐得讲究:两眼一闭,微靠椅背,神色严肃地静坐休息。“说是打盹,看起来是老僧入定。”

  每遇大仗,李家钰总是相当冷静,“有几次做战前分析,下边的师长、团长焦躁地走来走去,他一个人还坐着盯着地图沉吟。”一旦到了决断时刻,他绝不犹豫。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采访47军老兵时,老兵们都提到当年的一件秘事。在山西运城的安邑城内,47军一个团曾与日军发生激战,但因敌众我寡,伤亡惨重,团长在城破时负伤逃回。这位团长是李家钰一手从四川带出去的亲信,在抗战中也曾多次英勇战斗。因为其临阵脱逃,李家钰最后忍痛将其枪决。但在上报战报的时候,李家钰却决定将其写为因战殉职,让其家人得到抚慰。

  研究者评价

  把恩义看得很重,民族大义是本心

  2015年4月29日,蒲江县文管所办公室里,73岁的特聘顾问龙腾正在整理有关李家钰的资料。他对川军47军和李家钰的研究,已持续了20多年。他说:“李家钰是四川军阀中最小派系军官系的代表,这位将领有一个特点,把恩义看得很重。因此,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出英雄之举,符合这位将军的本心。”

  翻开这些年的收集资料,龙腾特别讲起李家钰少年时的一段经历。李家钰出生在蒲江县一个农村家庭,少年时,曾因家境所困差点辍学,后在一位长者的资助下完成学业。这一件事,让李家钰记了一辈子。后来,李家钰拉起了军队后,还返乡报恩,将长者的后人带入军队重点培养。

  1984年,李家钰被追认为烈士,时年42岁的龙腾开始研究这位昔日的蒲江名人。这些年,他去过山西、河南,和当地抗战研究者互相交流,互换经验,寻找到了一位又一位当年出川抗战的47军老兵。他说:“走的地方多了,听得多了,才渐渐体会到当年李家钰率领部队出川抗战的艰辛和悲壮。”

  龙腾说,当时的47军士兵,大部分都是李家钰的同乡人和他在遂宁亲手拉起来的部队。作为一个地方军阀,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从未退缩。“九一八”事变后,李家钰就率先请求出川抗战,后来又多次请战。1937年率部出川抗战时,李家钰曾借旧句吟诗一首:“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最终,他用自己的鲜血兑现了承诺。

  (特别致谢:蒲江县文管所特聘顾问龙腾先生、川军抗战史专家何允中先生、河南新安县抗战史研究者孙保旭先生。河南陕县旗杆岭,当地村民张自忠讲述李家钰牺牲时的情景。)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5-31 15:02: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毛泽东亲书挽联的抗日名将王铭章

下一篇:川军抗战名将王铭章生平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