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先生抗日大事记
2016-03-30 14:47:01 来源:浙江 张云鹏 点击: 复制链接
张云鹏参观抗日战争纪念网合影,左起:张云鹏、唐仁和、吴德健、何誉军、汪建国、王辉雄 蒋百里(1882—1938),字方震,浙江海宁人。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与蔡锷、李烈钧等同学。1903年在东京主编《浙江潮》。1906年赴德国研习军事。1912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38年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政府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
1938年11月,蒋百里将军在陆军大学迁徙途中,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广西宜山。噩耗传出,举国震悼。
蒋百里作为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也许是预言日本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一人。1923年春,母亲杨太夫人病逝,蒋百里回乡料理完丧事,于“断七”后偕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湖南省吊唁代表龚浩返回北京途中,谈起时局,他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必将爆发一场战争。火车路过徐州时,他对龚浩说,一旦战争爆发,京汉、津浦铁路沿线必将被日军占领,中国应以洛阳、襄阳、衡阳等三地为根据地固守中原。龚浩听了不置可否,以为老师在杞人忧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很快中国的半壁江山就沦陷为敌占区,龚浩不得不佩服老师的先见之明。1939年春,龚浩任河南建设厅厅长期间,率同僚在卧龙岗植树5万余株,后又建屋三间亲题匾额“澹宁读书台”, 并刻碑一通,记载他与蒋百里在津浦路车中的一席话,用以纪念老师蒋百里。蒋百里晚年自号“澹宁”,亦是取诸葛亮《戒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龚浩的心目中,老师蒋百里正是诸葛亮式的人物。
其实在蒋百里的少年时期,受中日甲午之战清朝战败的刺激,他早已把日本看作是中国近邻的敌国之一。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蒋百里和同学张宗祥一起看报、查地图,共同研究,他们一起争看黄遵宪所著的《日本国志》和《普天忠愤录》等书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两人几乎看遍了他们能找到的课外书籍,急于希望了解中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以及有关日本的知识。
1901年4月,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在眼看祖国饱受列强的侵略,他觉得仅靠书本知识已不能救国图强,于是决心投笔从戎,学习军事,希望中国也能拥有“坚甲利兵”而不受他国的欺辱。在日本军校学习期间他有结识了同样具有强国梦想的蔡锷、邹容、蒋尊簋等同学,并由蔡锷介绍拜维新领袖梁启超为师,如饥似渴的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在课余时间蒋百里还经常参加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各种政治活动,和蔡锷等人秘密结社,以推翻清朝,建设新国家为宗旨。1902年蒋百里当选为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干事,负责《浙江潮》的编辑,并在该刊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呼吁“陶铸国魂”,培养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1905年,蒋百里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获明治天皇赐予指挥刀,令留学生们扬眉吐气,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日本留学归国不久,蒋百里又赴德国继续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欧洲归来,恰值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时蔡锷曾向孙中山、黄兴推荐蒋百里出任参谋总长一职,但由于形势变化而未果。袁世凯当政,蒋百里被推荐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他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希望给中国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军事人才。
然而,民国之初的军阀混战,政坛的勾心斗角使得蒋百里很难找到一个发挥它军事才能的用武之地,他或宦海沉浮,或闲居著述,力图学有所用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31年底,蒋百里因受唐生智事件的牵连入狱长达二十个月之后,被时任行政院代院长的陈铭枢等民国要员保释出狱,恢复自由回到上海。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军进犯上海,守护上海的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坚决抵抗,打响了抗日第一枪。其中十九路军参谋长张襄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林建铭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生,经常跑到蒋百里国富门的家里来跟老师商量战略战术。蒋百里提出了两项主要建议,一是中国军队进兵租界,乘敌不备包抄其后路,迫使英美表态;二是购买汽艇五百艘,利用上海水域地形,灵活打击敌人。同年,蒋百里还曾受邀参与了朱庆澜将军利用海军突袭日本本岛的计划。
淞沪抗战之后,蒋介石密令蒋百里多与在沪日本人接触,以观察日本各界对华的态度和动向。蒋百里日语很好,又善于发表各种议论,所以经常有日本人登门拜访,尤其以日本的新闻记者居多,日本人也想从他这里探听到中国方面的情报。蒋百里与他们尽量敷衍,目的是将中日之间的战争往后拖延,为的是中国军民能有充分的战争准备。
1933年,蒋百里以私人身份赴日本考察。其时,日本军阀正积极为侵华战争做着各种准备,日本军政界甚至有人露骨的提出要中国派代表商谈东北问题,蒋百里避而不答,但他深知日本的侵略野心已不可阻止。回国后,他着手起草有关战时国防的种种计划,包括炼油计划、炼钢计划、煤碳计划、交通计划、国外飞机、汽车采购计划等。他处处以抗日事业为重,不断研究,不断观察,遇到难点难题,随时向有关专家请教。他在《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一文中,提出了“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一致则强,相离则弱,相反则亡”国防思想核心论断,认为一旦战争爆发,势必长期进行,倘无充分的经济基础,不足以谈国防。
1935年冬,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特派员的身份派蒋百里赴欧洲考察现代军事和总动员法,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出访期间他曾多次致电蒋介石报告国际形势,并特别提出日本对华动向的分析意见,供国内军政当局参考。访美期间,他还专程到麻省理工大学看望了在美留学的钱学森,鼓励他由航空工程进一步学习航空理论,将来好回国服务。在意大利考察时,受“杜黑主义”的影响,首先提出中国空军基地建设和空军独立的主张,并撰写了《考察意国空军建设之顺序与意见》的长篇报告,寄回国内,呼吁迅速发展扩充国内的空军力量。
蒋百里回国即到西安向蒋介石汇报考察情况,恰逢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事变初期,在各方僵持难解之时,蒋百里这位无党派人士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重视,邀请他出面与蒋介石协商,希望蒋答应事变中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经过两次密谈,蒋介石觉得有台阶可下,基本答应了停止内战,改组政府等条件,并命令中央军停止对西安附近的空袭。后经周恩来等多方斡旋,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为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从“七七事变”爆发前夕,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蒋百里一直在为抗战的积极奔走,细致筹划,他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必将到来时说:“世界的火,已经烧起来了,逃是逃不了的,不过三四年吧。”他写文章,做演讲,做调研,一切以抗战为中心,决心拼老命以报国。他在《国防论》一书的卷首特地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写给女儿的信中也说:“在这个百年难逢的大变动时代,亲自经历一下前线和后方,紧张和静穆,比死读书好多了。”
1937年秋,蒋百里再次出国访问,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分化德、意、日三国同盟,为中国的抗战争取外援。在访问期间他仍坚持笔耕不辍,尤其是他在柏林所作《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和《持久与速决》,次年国内在《大公报》连载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国人抗战必胜的决心和意志。他提出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等名言,万人传颂,成为抗战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法。
回国后,蒋百里更是忙碌,几乎连家都不顾了,整日忙于接见各方人士,参与政府的军事、外交事务会,应邀出席各地的演讲,并经常为《大公报》等报刊撰写时评和宣传抗战的文章,一时被誉为“抗战文坛健将”。
1938年9月,国民政府有任命蒋百里为陆军大学校长提议,蒋百里一再谦辞,表示愿意做负责实际工作的教育长一职。最后决定委任为代理校长,校长仍由蒋介石担任。上任之初,他脱掉长袍,丢开手杖,一身戎装,佩戴指挥刀,拿出当年出任保定军校时的热情和作风,投身到校务和教学工作之中。蒋百里上任之时由于日军的逼迫,陆军大学已由南京前往湖南桃源县,并准备再迁贵州遵义。然而由于长久的奔波和精力消耗过多,11月4日,蒋百里在由桂林前往遵义途中,因心脏病突发病逝在广西宜山县,时年57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蒋百里逝世的传出,举国哀悼,各地报纸纷纷刊登纪念文章。重庆《中央日报》、《大公报》还出版了纪念特刊,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也转载了蒋百里逝世的消息。12月2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为蒋百里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蒋介石亲自主祭,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也参加了此次公祭活动。
蒋百里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现代军事研究和国防建设,并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16-03-30 15:00: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蒋百里纪念馆馆长访问抗日战争纪念网
下一篇:抗战老兵久经战火体内仍留子弹 曾参加93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