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静静地,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
70多年前,他们是青年。更是浴血沙场的战士。
“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殒,人不知之”。
他们是抗战年代里特定群体一生的最后阶段。
走出死亡的他们于历史的缝隙穿梭中沉默,名字被长久地遗忘,以自身的可能性惊醒世人,得以在他们身上捕捉到那些灵性的东西,唤醒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与战争的反思,他们长久地失声,在这个时代不该缺席。
他们踩着撒旦的诗篇,弛聘自由的疆场,抵抗外辱,300万的伤亡是冰冷的数字。他们异乎寻常的幸存下来,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真实的渴望与世人的悲悯。他们是历史的车轮轰轰撵过的基石,沉默于大地,风烛残年普普通通,无论顺从与抵抗,都抵挡不住流年的消逝。
他们是音质最简单的乐章,当下最后的抗战史......
他们是我们现在所拥有和平生活的奠基人。他们曾为自由、争独立而抗争。
我们记录他们,让历史的影像在他们的诉说中重现。
我们记录他们,让历史的影像在他们的诉说中娓娓道来,慢慢呈现,于镜头中还原。
2018年8月21日,抗日战争纪念网、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在他们消逝之前记录》抗战老兵口述采集人员孙洪艳、郑鹏、李华、易红太从长沙出发,到达郴州,分组慰问幸存抗战老兵并为他们进行口述视频记录,正式启动《在他们消逝之前记录》抗战老兵口述采集项目。
《在他们消逝之前记录》抗战老兵口述采集项目是腾讯公益和龙越慈善支持的公益项目,本项目将对30位具有特殊抗战经历的抗战老兵进行口述采集并进行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打磨出30个视频成品向公众推出,以彰“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的目标。
8月21日,两组队员在郴州志愿者的帮助下,分别慰问和采访了抗战老兵何前贡、刘光汉、段定禄、罗锦华(文艺兵):
何前贡: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170团3营9连步兵排长
何前贡,男,92岁,1926年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于原资兴市兰溪乡车光村大屋场。
1943年下半年,年仅17岁、就读于沅陵师范学校的何前贡投笔从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170团,随部队赴桃源整训后,就去了安江,在那里接受全美式装备。
1945年4月,雪峰山会战开始,何前贡与战友们一道布防在铁山、青岩一线,与日军终日激战,特别是在107、109高地上,更是连日血战。在战斗中,何前贡足智多谋,还因战功受到嘉奖。
“我的冲锋枪都是铁柄的,射速又快,火力又猛。”何前贡回忆。
采访抗战老兵何前贡
刘光汉:国民革命军第86军12师3营9连号兵
刘光汉,男,95岁,出生于1923年农历四月初二,现住资兴市新城区。
刘光汉有一个极为凄苦的童年。三岁时父亲去世,五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刘光汉成了孤儿,以乞讨为生,四处流浪,后被好心人士收养。15岁时,因个子小,在部队当了一名号兵。
“在部队里我一直都是当的号兵,俗话说,‘号兵一张嘴,当兵的跑断腿’。那个时候不比现在,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号兵吹号来联系,我现在都记得,有集合号,熄灯号,冲锋号,还有一种号,你们是没有听过的,叫召集连长号,就是专门给连长吹的。别看我不是官,但所有的人都要听我的。”刘光汉说。
段定禄: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231团重机枪连机枪手
段定禄,男,98岁,出生于192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现住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
段定禄自幼孤苦,2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段定禄与弟弟随大伯父一家生活。
1941年的下半年,段定禄去良田镇上赶集,在圩上被抓了壮丁,从郴州出发,坐火车去长沙。到长沙后,因身材高大,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73军77师231团重机枪连,集训还没有两个月,就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常德会战中,部队被打散,段定禄就一路乞讨南下回乡,辗转多时,在衡阳被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抓住,后被编入预十师。
“衡阳保卫战时,我们负责守卫衡阳的西南,我们连队先在西乡与日军进行了小股接触战,后来撤退到了城防工事里,坚守张家山,一个连队打到最后,就只剩我一人了。后来,被日军俘虏,帮他们看马匹,结果偶然遇到了一个中国翻译,他是江西人,见我是半个老乡,就偷偷把我给放了。”段定禄回忆。
段定禄在逃跑过程中,因为匆忙,又不识字,结果跑到了永州,在那里又被桂系的部队抓住,随后参加桂林保卫战,战役失败后,段定禄就随部队打游击。
段定禄:“百战归来百丈村”
罗锦华:国民革命军第74军51师师部政宣队队员
罗锦华,女,96岁,1922年农历一月初七出生于现江西省高安市田南镇罗家村,现住郴州资兴。
罗锦华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就带着她和哥哥去了高安县城,由外公出了点本钱做点小本生意,有时晚上母亲也替别人做点手工和针线活,就靠这些养大两个孩子。
8岁时,母亲一咬牙将罗锦华送去学校读书,加上罗锦华的哥哥也要读书,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回到家里,外公还要罗锦华跟他学古书,背诗词。
后来日本人来了,城里面的书是读不下去了,母亲将兄妹俩带回乡下。罗锦华的父亲有三个兄弟,虽然不是富豪人家,但在村里也还过得去,家里的房子还是很大的。当时国民革命军第74军51师就驻扎在高安,师部政宣队的主任就住在罗锦华家。
主任见罗锦华长得不错,又能唱又能跳,就要罗锦华去51师的文工团,还向队长推荐了她,队长一见她的机灵劲,就同意了。当时罗锦华在队里年纪最小,也最活泼。有人将师政治部上校主任、政宣队主管领导邝炳煌介绍给罗锦华。抗战期间,罗锦华跟随丈夫邝炳煌去过湖南、湖北、贵州、重庆、云南、陕西等地。
1949年,邝炳煌在云南追随卢汉起义。
罗锦华:“曾经沧海”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23 15:01: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