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台抗日烈士纪念碑和汪洋台展览馆 位于茶业口镇吉山村西。汪洋台原名钓鱼台,是一座古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传说当年姜太公曾在此垂钓,故得此名。1945年,为纪念以汪洋为代表的在吉山战斗中牺牲的263名烈士更名为“汪洋台”,建有抗日烈士纪念碑和汪洋台展览馆。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汪洋台抗日烈士纪念碑为八棱石刻,坐落在碑亭里,正面阴刻“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阴刻“英勇坚强”,其他两面阴刻263名烈士姓名、传记等。1942年10月17日晨,博山、章丘、莱芜三县日伪军5000余人包围了在茶业口镇刘白杨村的泰山地委、军分区机关及军政干部培训班。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泰山地委书记汪洋率众突围东行至吉山村时,遭日伪军四面合围。汪洋率众浴血奋战,歼敌200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汪洋等263人壮烈殉国。碑文载:“汪洋同志,山东东阿县人,学名之正,字诚斋,又名洪波,战后为进行抗战革命工作,改名汪洋。
汪洋台全景
汪洋烈士塑像
家庭原为富农,后因部分土地遭黄河水灾冲没,随转贫窘。幼受私塾教育五年,继转入公立高级小学,毕业后转入济南乡村师范。东北沦亡后,即参加学生抗日救国运动, 旋休学在本县任小学教员半年,领导全县小学教员240 人进行增资罢教斗争,受当局排挤,乃离境专事革命工作。经党委派遣从戎,参加东北军学兵队少年先锋队,开展下层士兵抗日活动,随军转战陕、豫、苏、皖等省。西安事变起,领导学兵连参加斗争。七七事变后入鲁离东北军,在莒县、临沂、沂水等地发动人民抗日游击部队,组成一个营,北上与我中共山东省委所领导之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会合,编为该支队第三团,汪洋同志任团长。我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汪洋同志历任团长、团政治委员、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第四旅政治部主任、第四旅政治委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主力武装执行地方化方针,山纵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 汪洋同志担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地方委员会书记。戎马生活凡七年余,1942 年10 月17日壮烈牺牲于莱芜吉山,年仅29 岁。”
汪洋台展览馆主要展出吉山战斗、茶业口民兵对敌斗争的遗址照片及文字材料, 展现了吉山战斗、茶业口民兵武装抗日的英勇事迹。
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位于苗山镇南峪村。为缅怀、铭记莱东县党政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南峪村于2005 年建立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南峪村籍革命老干部李美秀及李美林、李美翠“三姐妹”为此捐款60 余万元,著名作家冯德英题写馆名。该馆占地面积600 多平方米,仿古风格,为典型的四合院结构。院子中间立有一块醒目的巨石,喻义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院内房屋小黑瓦覆顶,檐头装饰神兽,大红立柱,木质椽梁及老式窗棂,屋内墙壁为灰砖图案, 皆透出古色古香韵味。东、西厢房向北的墙壁上,嵌有南峪村14位革命烈士生平事迹的碑刻。南厢房正中开有大门,正房北屋三大间,两侧各有一对称矮屋。西厢房为展馆第一部分,北屋为第二部分,都以大量真实、珍贵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详细记载反映了莱东广大军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东厢房内,除有一部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有按李美秀一家已故亲人原型特置的一组雕塑,比例与真人相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北屋西内墙上按照“南峪惨案”真实场景创作的巨幅油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 场景异常惨烈。在北屋西侧房内,还有南峪兵工厂遗址浓缩图形,既有油画作背景, 又有雕塑和仿真物品相配合,较好地再现了当年南峪军民在艰苦条件下,为前线部队赶制武器弹药的情景。
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民兵烈士碑 位于茶业口镇吉山村西大河崖山上,与汪洋台隔水相望。茶业峪民兵是一支著名的抗日游击队伍,他们利用地雷战、麻雀战、游击战等战术,参加了吉山、磁村等百余次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民兵烈士碑记载着茶业峪民兵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牺牲民兵的英名, 1944 年淄川县(当时茶业口镇属淄川县管辖)主持修建。碑呈四棱塔形,石结构,总高3.09 米,碑身高1.62 米、每边宽0.8 米。碑帽呈重檐亭顶状,高1 米。座呈阶梯状, 高0.47 米。碑阳面有原淄川县委书记蒋方宇题写的“民兵烈士碑”5个大字,阴面为碑文,右面为刘俊林等10 位民兵烈士英名及生平简介。刘俊林是茶业口镇刘白杨村人, 生于1919 年。1942 年3 月,日伪军600余人趁大雾偷袭茶业峪民兵。刘俊林为掩护战友转移,把敌人引向中茶业村东的高山火龙台。子弹打光后,他摔碎枪支,跳崖殉国。后来人们在刘俊林跳崖处,刻下了“刘俊林殉国处”,将火龙台改名为“俊林山”。
纪念馆内塑像
民兵烈士碑
2015 年6 月23 日,刘俊林殉国处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效培烈士纪念碑 位于茶业口镇吉山村西的迎壁山上,与汪洋台隔水相望。该碑于1987 年修建,由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发起,共青团山东省委和中共莱芜市委共同兴建。纪念碑碑亭合一,总高5.8 米。碑身为长方体形,高3 米、宽1 米、厚0.4 米,用黑色花岗岩石制成。碑身四棱处镶嵌有四条边长0.37 米的正方形白色花岗岩石柱,石柱顶支撑碑帽。碑座呈台阶状,长3 米、宽1.3 米、高1.3 米。碑台长8.4 米,宽4 米。碑阳面为书法家朱学达书写的“钟效培烈士纪念碑”8 个楷书大字,阴面有高启云撰书的碑文。钟效培,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龙沙村人,1914 年生,1924年参加革命,1930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 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曾任兴国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1934 年任江西省委常委、团省委书记。中央红军北上抗日,钟效培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8年秋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在中央青委工作。1941 年9 月到山东,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山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山东分校副校长,为山东青年工作和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42 年11 月,在日本侵略军大“扫荡”中赴泰山区指导工作,途经莱芜榆林前村时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于11 月13 日在茶业口镇崖下村牺牲,时年28 岁。
李念林墓 位于茶业口镇中茶业村内。李念林,1916 年6 月出生于茶业口镇中茶业村, 幼年家境贫寒未上学。1938 年冬任本村自卫团通讯员,1940 年任村民兵队长。他发明并制造石壳滚雷、吊雷、连环雷等10 余种, 多次带领民兵利用地雷伏击日伪军,曾应邀到淄川、章丘、历城、泰安等地传授造雷、埋雷技术。其家庭三次遭受日伪军掳掠焚烧,父母和两个孩子被折磨致死,他毫不动摇。至抗日战争结束,他带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300 余次,毙、伤、俘敌1000 余人,缴获长短枪180 余支、子弹万余发,割敌电话线2500 多米。1946 年应邀到延安作报告。1947年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埠村战斗。1948 年任茶业口乡乡长兼民兵队长,带领担架队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并带领民兵赴宁阳、泗水等地清剿残敌。立功16 次,1950 年、1960 年两次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全国民兵英雄大会,被授予“爆炸大王”“一级民兵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9 年2 月因病去世,享年73 岁。2006 年8 月, 莱城区为李念林重修坟墓,并将其公布为莱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峪兵工厂旧址 位于苗山镇南峪村。旧址有两处,其中一处在村民李云刚等人房内,占地东西长30 米, 宽20 米。原有6 间北屋,2 间东屋, 2 间西屋,现西屋被拆除。房屋为石墙基,砖垛,屋面为海青结构。北屋前原盖有4 间工棚。1940 年1 月,山纵郝峪兵工厂一部迁到此处,制造手榴弹、地雷、枪榴弹等武器和卷香烟。后迁至村西的龙王殿处。因屡遭日伪军“扫荡”,1944 年2 月24 日迁至蒙阴县金钱官庄。另外,泰山行署及所属的11 个部门曾住在该村。1941 年元旦,日伪军分两路围剿南峪兵工厂,兵工厂得知情报早于元旦前夜转移。日伪军围剿扑空,将全村200 余名村民集合到村东河滩上,问兵工厂藏在什么地方,但一无所获。日军先后把村民李法林、李汉林当场刺死,把李玉瑞、李玉俊、李生田活活烧死,又将全村400 多间房屋烧光,但始终无人说出兵工厂的下落,群众用鲜血、财产、生命保护了兵工厂的安全,这就是有名的“南峪惨案”。
南峪兵工厂办公室旧址
莲花山起义纪念碑 位于高庄街道田家林村北。为弘扬抗日战争时期莱芜人民的革命精神,莱芜市委、市政府于1990 年12 月建立。该碑为石灰岩石,碑身高2 米、宽0.9米、厚0.15 米,底座为长方形石台。碑背面阴刻原铁道兵副司令员刘居英题写的莲花山武装起义经过。1937 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到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深入农村、城镇,发动、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活动。9 月, 省委特派员刘居英、红军干部程绪润等到莱芜帮助县委做组织发动工作,要求各界人士脱下长衫,拿起武器,到抗日前线去。1938 年元旦,日军侵占莱芜县城,县委带领部分党员、小学教员、流亡学生、贫雇农近百人, 携带60 多条枪支集结田家林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后来称之为莲花山起义),组织起了莱芜县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起义部队与泰安、新泰起义部队会师于徂徕山光华寺,参加了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组成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莱芜的起义部队编为三中队,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西抬头抗日烈士纪念碑 原位于雪野镇西抬头村水月寺内,后迁至寺北的丰山上。碑呈六棱塔形,总高近4 米,碑身高2.52 米,为4 块六棱柱石叠砌而成,由底向上渐细,底每边长0.47 米,顶每边长0.36 米。上为尖状顶。座呈六棱边“工”字形,上下每边长0.64 米,“工”腰处每边长0.49米,总高0.88 米, 上刻有花纹。碑阳面刻“抗日烈士纪念碑”,其他二、三、五、六面刻有624 名烈士英名。第四面是碑文,隶书、阴刻。该碑建于1941 年8 月,是莱芜境内最早建立的抗
莲花山起义纪念碑
西抬头抗日烈士纪念碑
日烈士纪念碑,具有重要的纪念和教育意义。2015 年6 月23日,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芳圃烈士纪念碑( 民族英雄碑) 位于寨里镇宜山村,1941 年5 月21 日立。碑高1.17 米、宽0.59 米、厚0.14 米,碑座为长方体形。碑阳面中竖刻 “民族英雄”,右刻“抗日烈士陈芳圃同志纪念”,左刻“莱芜县第八区全体民众敬立”。碑文13 行,每行29 字, 楷书,阴刻。陈芳圃,寨里镇宜山村人,1912 年生, 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莱芜第八区主任。1941 年5 月3 日,在寨里镇苏家坡村被日伪军杀害。
羊丘山战斗遗址 位于寨里镇水北街、羊丘山、前裴王村河一带。水北街位于羊丘山南,前裴王村河位于羊丘山东,羊丘山山顶原有山寨。1939 年5月9 日,驻泰安、莱芜、历城、章丘四县千余日伪军,分五路合击驻寨里一带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和莱芜县委。四支队以羊丘山制高点为基地,在周围设防阻击敌人。由于四支队和莱芜民兵在水北等地的英勇抵抗,日伪军先头部队进攻受阻。10 日晨,日伪军各路前往增援。四支队和莱芜民兵在羊丘山东麓、前裴王村河一带占领有利地形,伏击增援的日伪军,一举歼灭日伪军40 余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粉碎了日伪军的“围剿” 计划。这是抗日以来四支队和莱芜民兵在莱芜境内武装打击日伪军的第一次战斗。
陈芳圃烈士纪念碑
羊丘山战斗遗址
下游抗日烈士纪念碑 原位于雪野镇西下游村,1985 年迁至莱芜战役纪念馆内。1940 年,泰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枚青在雪野区领导抗战工作,一次转移中,在上游村西山子河滩中了日军埋伏,双方展开激战,李枚青壮烈牺牲,共死伤5 名同志。为纪念李枚青、张涛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泰山军分区的3310 名烈士,1945 年11 月,原中共泰山区地方委员会、泰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山东军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和司令部、泰山区救国联合会共同建成此碑。除该碑外,碑北面还建有碑墙,上书“为死难烈士复仇”“民族之光”“义薄云天”等题词石刻。1946 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国民党七十三师进犯莱芜时将碑全部炸毁。1952 年,莱芜县政府、莱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组织力量修复,1953年8 月竣工。1960 年初雪野水库建成,碑址在水淹没地区。1985 年,莱芜市委、市政府将碑迁至莱芜战役纪念馆内,武中奇重新书写了碑名和碑文。该碑石结构,呈六角塔形,总高5.8 米,碑身高3.25 米,每面宽0.73米。碑阳面为“抗日烈士纪念碑”7 个行楷大字,第二、三、五、六面为洪涛、汪洋、李枚青等3310 名烈士英名,阴面是碑文,依次有“建国基石”、“烈士赞”题词、“保卫祖国”图、“泰山区人民子弟兵四年来辉煌战绩”文、“前进”图、“重如泰山” 图等。碑檐处各面题词为:王建安、罗舜初、周赤萍的“为人民胜利而生,为人民胜利而死,烈士英名永垂不朽”,廖容标的“舍身成仁”,范明枢的“我国积弱千余年,志士报国苦无缘。一旦获取捐身地,便觉美梦香甜。向何以故,正气浩然”,李凤鸣的“正气长存”,欧阳平的“烈士犹如泰山屹立,如泰山雄伟, 如泰山长存”,赵笃生的“为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而奋斗到底”。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2-11 09:29: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莒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