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沂南县
2017-12-11 09:57:12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点击:  复制链接

  沂蒙红嫂纪念馆 位于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纪念馆始建于2010 年,规划面积230 亩,已完成主体展馆展区、情景再现展区和红色遗迹展区建设,总建筑面积1.8 万平方米。主体展馆展区由10 个展室组成:(1)红色沂蒙山展室,主要以红嫂产生的历史背景为线索,再现当年党群、干群、军民鱼水情谊;(2)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主要展现抗战时期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时刻,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做出乳汁相救的大爱壮举;(3)“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再现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救助八路军战士等感人事迹;(4)“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再现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火线桥”;(5)“拥军妈妈”胡玉萍展室,主要展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胡玉萍60 多年拥军不止,为国家、军队无私奉献的执着大爱;(6) 沂蒙红嫂群体(一)展室,主要展示10 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红嫂;(7)沂蒙红嫂群体(二)展室,主要展出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8)将星耀沂蒙展室,主要展示400 多位在沂蒙山区战斗、生活过的将帅们的事迹;(9)永远跟党走展室,主要以沂蒙人民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为主线, 再现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辉煌历程;(10)红嫂精神永放光芒展室,主要展出新时期红嫂精神在沂蒙的传承和发展。

  情景再现展区建筑面积1600 平方米,主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再现革命战争年代, 沂蒙人民艰苦奋战的光辉历程。红色遗迹展区主要由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展室、中共山东分局展室、山东纵队展室和抗大一分校报告厅四个部分组成。

  “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 位于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王换于,岸堤镇圈里村人, 1888 年生,19 岁时嫁到今马牧池乡东辛庄村。1939 年春以后,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经常住在王换于家。同年6 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到沂蒙后,也较长时间住在她家。王换于率全家竭尽全力照顾好领导的生活起居,并成立了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后代达42 人。王换于两个儿媳妇的奶水大部分用于哺育托儿所的孩子,而自己家的两个孩子因照顾不周先后夭折。除此之外,王换于还掩护、救助过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掩藏了许多抗日物资。1940 年7 月,山东省战工会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联合大会召开后由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范明枢整理的《联合大会会刊》被王换于精心保存下来。1978 年,王换于将《联合大会会刊》完整上交县有关部门,该书后被征调到省档案局。作为战争年代千万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王换于用她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精神的不朽颂歌,被誉为“沂蒙母亲”。

  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在国家审计署、山东省审计厅、山东省交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沂南县委、县政府于2003 年建设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的“沂蒙母亲” 王换于纪念馆,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纪念馆分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共有7 间展室。室外主要是王换于铜像和迟浩田题词石刻;室内主要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王换于主要事迹展,有展板20 余块,反映王换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热情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创办战时托儿所及率全家拥军支前的事迹等。

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jpg

“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

  王换于纪念馆于2003 年9 月19 日开馆,同时定为国家审计署、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5 年11 月10 日,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列为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众日报》战时印刷厂旧址纪念馆 位于马牧池乡小洼村。1939年1 月1 日,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创刊,刘导生任社长,匡亚明任总编辑。9 月7 日,社址移至南沂蒙的大江峪;印刷厂先后驻沂水县云头峪,沂南县小洼村、夏庄(今艾山东村)南山、和尚峪、刘家峪、天水栈等地;编辑部由柳树头村迁到南沂蒙西高庄。1940 年9 月,报社转移到蒙山前,印刷厂先后驻青驼寺、罗安官庄、凤凰崖、青家洼一带。秋天,编辑部迁到费县石岚,经理部驻沂南侍郎宅、东辛庄;印刷厂迁至黄山。1946年9 月报社迁址。报社及印刷厂在沂南长达7 年的时间里,报纸从未间断出版,是我国报业史上战争年代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2008 年,大众日报社在马牧池乡小洼村建设《大众日报》战时印刷厂旧址纪念馆,12 月正式开馆。纪念馆建筑面积275 平方米,共3 间展室, 展出图片80 幅、实物54 件。2008 年12 月15 日,小洼村村民高首先将他父亲高锡环珍存了近70 年的10 张抗战时期的《大众日报》和1 块印刷用石版无偿捐献给大众日报社。

  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旧址 位于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2010 年9 月13 日被沂南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是根据1942 年2 月7 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建立战时邮局的决定》要求,在八路军交通站、《大众日报》发行科和党内交通科的基础上组建的,成立于沂南县常山区双泉峪子村,赵志刚任局长。同月,在沂南县辛庄成立沂蒙一支局。三四月间,在沂南县万粮庄成立沂蒙区局。5 月,省战邮总局、沂蒙一支局、沂蒙区局合并为沂蒙支局,贾侗任局长。9 月,以沂蒙支局为基础组建鲁中战时邮政管理局,贾侗任局长。1943 年3 月,鲁中战时邮政管理局重新组织建立,赵志刚任局长,贾侗任副局长。战时邮务总局是集邮政、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通信组织,属半营业性质,主要负责党内文件的传递和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投递,以及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同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内正式办理普通、挂号邮件以及寄包裹、现金等业务。据1944年8 月统计,全省战邮机构的情况是:总局1 个,大区战邮管理局3 个,直属行政专区邮局2 个,专区邮局12 个,县战时邮局83 个,干、支线邮站108 个,邮务代办所631 个,战邮人员2462 人,邮路总长度约8600公里。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后,于7 月1 日发行首版“山东地图” 等邮票。同年在牛王庙村创办《山东战邮报》。1944 年初,发行毛泽东像邮票,这是抗日根据地首次用毛泽东像作图案的邮票。山东解放区自战邮总局成立至1949年5 月,共印制各类邮票24 种110 枚,发行各种免资封片等邮品14种24 枚。

  鲁中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依汶镇万松山南麓,原名万松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3 年7 月,1944年2 月落成,陵园占地面积495 亩,是鲁中军区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修建的。1945年5 月,日伪军对沂南最后一次“扫荡”时,烈士陵园遭破坏,纪念碑被炸毁。后历经建设,1991年4 月24 日改称现名。陵园内现建有鲁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沂南革命建设纪念馆、纪念堂、抗日烈士碑、烈士墓区和烈士灵堂等设施。

  鲁中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沂南革命建设纪念馆是2008 年6 月起在原革命斗争史展厅基础上改建的,建筑面积约800 平方米,新建悼念活动会场1200平方米。2009 年3 月底完成布展,共展出图片420幅。展厅共分四部分:第一展厅为抗日战争时期展厅,第二展厅为高级将领展厅,第三展厅为解放战争时期展厅, 第四展厅为英烈、英模展厅。

  纪念堂建于1976 年,共5 间,建筑面积162 平方米,堂内安放40 位烈士的遗物,悬挂33 位烈士遗像。

鲁中革命烈士陵园.jpg

鲁中革命烈士陵园

  抗日烈士碑位于纪念堂西侧,始建于1943 年7 月,翌年2 月落成,碑名、碑文均为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手书。1945 年5 月碑身被日军飞机炸毁,后经维护立于原址。1965 年3 月仿原纪念碑重建,碑高5.3 米,为青石磨制。碑身正面书“抗日烈士碑”,背面为抗日烈士纪念碑序,两侧铭刻1885位烈士英名,其中有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新四军第一师政委刘炎等旅级以上干部9 人、团级29 人、营级103 人、连排战士1744人。纪念碑后面石壁上刻有黎玉书写的“万世光辉”。碑周围石壁上刻有鲁中军区党委、鲁中军区政治部、鲁中联办、鲁中抗联及罗荣桓、肖华、黎玉、王建安、范明枢、张伯秋、郭维成等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11 幅。

  烈士墓区位于纪念馆后面,共安葬134 位烈士遗骨,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罗舜初的骨灰撒在此陵园。石阶至半山腰处建有烈士灵堂,共3 间、91平方米,堂内安放28 位革命烈士的骨灰。

  1979 年6 月26 日,鲁中革命烈士陵园被沂南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88 年1 月,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 世纪90 年代初,被沂南县委、县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 年, 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确定为全市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同时被沂南县纪委、县监察局列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野战医院旧址 位于依汶镇安保庄村和马牧池乡柳洪峪、小洼、西柳沟村等地。1940 年8 月,在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中,山东纵队的医疗部门在沂南县依汶镇安保庄村组成山东纵队直属野战医院,院长苏书轩,政委韩刚,医务主任刘子珍。野战医院下设3 个医疗所。至1943年3月,野战医院各所大部驻在沂南西部的孙祖、岸堤、马牧池、依汶等地。一所、三所较长时间分别驻拔麻和高湖一带。二所在抗战时主要活动在沂南境内,所部在马牧池乡西柳沟村,伤员收治中心在柳洪峪;西柳沟治疗点集中收治轻伤员,柳洪峪治疗点收治重伤员。1941 年日军大“扫荡” 时,二所大部转移到沂南西部的大青山一带。在大青山突围战斗后,及时参与了伤病员的救治工作。1942年1 月,二所回到西柳沟、小洼、柳洪峪一带,参与反“扫荡” 斗争。反“扫荡”过后,二所奉命转移到滨海区。野战医院后称鲁中后方医院、华东军区十五医院,参加了鲁中历次反“扫荡”斗争和华东战场历次重大战役,累计收治伤员3 万余人,为革命战争胜利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3 月驻防徐州。1954 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1979年4 月调防泰安,是济南军区最具影响和科技实力的中心医院。

  旧址现仅存部分原始院落和经过修缮的2 间南屋;二所所部院落尚好,院内尚存经过修缮的3 间东屋。

  北海银行旧址 位于依汶镇大梨峪村、牧马池乡万粮庄。1938 年8月,北海银行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成立,张玉田任行长,在蓬莱、黄县(今龙口市)设立分行。10 月,首次发行9.5 万元“北海币”。1940 年2月12 日,北海银行迁到南沂蒙大梨峪村,隶属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领导。8月后,升级为省一级银行,归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财政处领导,财政处长艾楚南兼任行长。10月,改称山东北海银行总行。1941 年1 月10 日,山东北海银行总行迁至万粮庄村,银行机关驻万粮庄村,印钞厂设在万粮庄村西山。沙海秋任主任,后贾洪继任,共有工作人员50 余人, 有印刷机4台、打码机3 台。印刷面额分别为1 元、2 元、5 元、10 元。10 月22日, 发行1 角、2 角、5 角三种辅币。1947 年山东北海银行总行迁往临沂。1948 年12 月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山东北海银行总行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市。

  位于大梨峪村的旧址院落保存较好,3 间西屋经过修缮。位于万粮庄村的银行机关、印钞厂旧址院落尚存,房屋均已翻建;银行金库房顶失修陷落,仅存部分残墙, 地道入口被封。

  大青山烈士陵园 位于双堠镇东梭庄村。1941 年11 月30 日凌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及抗大一分校学员2000 余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合击,突围中有300余人壮烈牺牲。1944 年10 月,费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在大青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在东梭庄修建大青山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陵园占地面积1 . 6 7万平方米。1 9 8 5 1 9 8 6 年,省、地、县人民政府拨款对陵园进行整修。2000 年,沂南县政府对烈士陵园进行整修改建,为抗日烈士碑和三角烈士公茔碑修建保护亭,对烈士纪念建筑物进行保护,更换陵园标志碑,并首次举办大青山战斗史料展。2005 年,扩建1298 平方米的活动广场。2006 年,在原展厅的基础上,新改建高标准大型纪念馆1座。陵园内现建有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大青山战斗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碑、抗日烈士公墓碑、抗日烈士碑、烈士墓区及纪念活动广场。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分东西两部分。东边为音像影视厅、接待室,西边为展厅。大青山突围纪念馆馆名迟浩田题写。展厅内的资料生动翔实,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同沂蒙人民一道在反“扫荡”中建立的丰功伟绩,书写了大青山突围战中,广大干部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陵园中部为烈士墓区和悼念广场。墓区前有一座高4.23 米的三角顶石碑,系1985 年重建,正面刻“抗日烈士公茔”,两边分别镌刻“英灵犹在”“浩气长存”。墓区集中安葬311 位烈士的忠骨,其中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团政委刘惠东,蒙山独立支队政委刘涛,太平洋学会记者、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及姊妹剧团团长、陈明夫人辛锐等在大青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的297 名烈士。1964 年,中共临沂地委将汉斯·希伯、陈明及辛锐等人的遗骸迁往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后面最高处是抗日烈士碑。碑高4.1 米,青石结构,正面书“抗日烈士碑”, 背面刻有碑文,记载了抗日英雄们的光辉业绩。碑的两侧铭刻297位烈士英名。

  1988 年1 月5 日,大青山烈士陵园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 年6 月10 日,大青山突围纪念馆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列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沂东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蒲汪镇陡沟村西南约200 米处,原名陡沟烈士陵园, 1983 年改称现名。陵园占地面积1667 平方米,1944年6 月始建,10 月10 日落成。

大青山烈士陵园.jpg

大青山烈士陵园

  1949 年7 月,沂东县撤销,陵园划归沂南县。1986 年,沂南县政府拨款对陵园进行维修。2002 年3 月,沂南县民政局拨款对院墙进行修复,立烈士芳名碑,碑上刻135 名烈士英名;2013 年为所有烈士墓立碑。

  陵园大门正上方书“沂东革命烈士陵园”,两边书有挽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陵园内现立4 座石碑,分别为“葛家庄战斗二十一烈士之墓”“沂东烈士公墓落成纪念碑”“烈士芳名碑”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碑”。沂东烈士公墓落成纪念碑分三部分,西边是杜明、赵笃生、李修亭、袁子扬、刘准的题词,中间是135 名本籍烈士英名,东边是碑文。陵园内葬有在葛家庄战斗中牺牲的中队长孙成盛等21 名烈士和抗战期间在沂东县境内牺牲的39 名烈士的遗骨。

  1979 年6 月26 日,沂东革命烈士陵园被沂南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3 月10 日,沂南县政府立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碑。

  铜井八角革命烈士公墓 位于铜井镇驻地铜井村。1940 年9 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四团发起第二次铜井战斗。战斗前,山纵二支队派人与驻铜井日伪据点的于兰田联系,计划里应外合,彻底消灭驻守在铜井的渡边中队和伪军第二十一梯队。后因于兰田向日军告密,致使12 日拂晓攻打铜井据点的八路军中埋伏,91 人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将烈士遗体合葬于铜井村西北的一个八角小汪里。1944 年春,峙阳区政府为纪念烈士、激励后人,将原合葬一处的91 位烈士墓修整成八角形,并在公墓前立纪念石碑,称铜井八角革命烈士公墓,占地95 平方米。纪念石碑正面书“烈士公墓”,两侧刻有“星光月下排血战,高冢碑前祭英灵”的挽联,中间刻碑文和91 位烈士英名。因烈士墓处于公路主干线上,沂南县政府于2006年将其向西整体搬迁40 米, 新建抗日烈士纪念碑和占地9 亩的八角墓纪念广场。

沂东革命烈士陵园.jpg

沂东革命烈士陵园

  1979 年6 月26 日,铜井八角革命烈士公墓被沂南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联合大会会议旧址 位于青驼镇驻地原青驼寺院内。1940 年7 月26 日, 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 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大会以及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开幕。出席大会的有山东初选国大代表,各地区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文化、动员委员会等各团体代表共300余人。会上,朱瑞作《从国际到山东》的政治报告以及《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妇女问题》两个专门报告,黎玉作《论山东目前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的报告。李澄之、李竹如、郭瑛、刘居英、陈若克、杨希文分别从不同角度作报告。大会选举于学忠、徐向前、朱瑞、黎玉、罗荣桓、范明枢等61 人为国大代表,选举范明枢等49 人为正式参议员。8 月1 日,通过《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正式成立全省统一的既是民意机关又是权力机关的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范明枢为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为副参议长。大会还制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产生全省统一的行政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1943 年9 月10 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议员大会决议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 1945年8 月13 日,将“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张经武、李澄之、黎玉、罗舜初等23 人当选为委员。省战工会下设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 个组,黎玉为首席组长(1941 年3月改称主任委员)。

  8 月6 日,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山东省农民救国总会、山东省青救总会、山东省妇救总会、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等群众团体分别举行成立大会,讨论通过各总会的章程、纲领,选举出各总会负责人。李澄之、霍士廉当选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陈放当选省青救总会会长,史秀云、祁青若当选省妇救总会会长、副会长,李竹如、杨希文当选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8 月17 日,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总会成立,霍士廉当选为会长。移至孙祖村继续召开。18 日,日伪军放火焚烧了青驼寺会场。8 月26 日,历时一个月的山东省联合大会闭幕。

  抗日战争时期,青驼寺是山东省内重要的革命中心。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在此办公,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八路军山东第一军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党委、山东省姊妹剧团、山东省财政经济学校、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等在此成立,山东省第一次全省行政会议、山东军政工作会议、山东第一区妇代会等在此召开。

  1990 年6 月,山东省政府为纪念山东省战工会成立50 周年,对旧址进行修复, 建设了山东省战工会纪念馆和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碑。山东省战工会纪念馆建有5 间展室,展出徐向前、谷牧等领导人题词及省联合大会召开实况图片42 幅,手榴弹、北海币等实物20 余件。

  1977 年12 月23 日,省战工会旧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1 月6 日,山东省战工会纪念馆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列为山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旧址 位于青驼镇吉拉子村。1940年1 月,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吉拉子村召开。会议传达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策略以及总政治部的指示,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并决定于2 月 5 月进行第三期整军,强调在军队中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并要求主力部队正规化、地方部队基干化、游击部队组织化和全体武装党军化。8 月,山东纵队又在吉拉子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山东纵队党务委员会,徐向前、张经武、朱瑞、黎玉、罗舜初、江华、吴仲廉(女)、周赤萍、谢有法、杜明、高锦纯、李培南、刘海涛、胡奇才、潘寿才为委员,黎玉为书记。旧址现仅存一座庙的老屋、部分圩子残墙和庙前空地。

  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 位于孙祖镇东高庄村。1940 年1月5 日,抗大一分校来到南沂蒙孙祖、东高庄、张庄、邵家峪一带。6 月,为了向建党19 周年和抗大一分校在东高庄召开的党代会献礼,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沙洪和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谱写了《跟着共产党走》歌词、曲谱。这首歌曲经试唱后,在抗大一分校党代会和建党19 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演出。后经各地代表的传唱,相继传遍山东、苏皖等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党的地下工作者传到了敌占区,后来唱遍全国。1949 年10 月1 日开国大典时,军阅队曾演奏这首歌曲。1980年,这首歌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列为向全军推荐的12 首歌曲之一。2001 年7 月1 日,临沂市委、市政府和沂南县委、县政府为庆祝建党80周年,在孙祖镇东高庄村隆重举行《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纪念碑揭牌仪式。

  八路军第一纵队成立旧址 位于孙祖镇栗林村。为统一指挥山东、苏北、皖北和冀鲁边区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各部队,1939 年4 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6 月29 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率领新组建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司、政机关,抵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驻地栗林村,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等会合。8 月1 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栗林村正式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在成立大会上,朱瑞作《目前政治形势与创造苏鲁皖区工作任务的报告》。10 月13 日,八路军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合并,朱瑞兼政治部主任。1941 年1 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撤销,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仍使用山东纵队名义指挥所属各部队。旧址原为一片空地,现已建成房屋和农贸市场。

  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旧址 位于孙祖镇代庄村。1939 年7 月3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致电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中央,提议在山东建立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8 月9 日复电:“同意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以朱瑞、向前、洪涛、荣桓、陈光、黎玉为委员,朱瑞兼书记,以军政委员会为统一某一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机关, 定期讨论和检查当地党政军民工作的总方针,其决定分由党政军民各方负责执行。” 为统一指挥山东各抗日力量,1941 年8月19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统一山东领导的指示》,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首长指挥;山东纵队与一一五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黎玉、陈光、肖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7 人为委员,罗荣桓任书记。

  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成立旧址 位于孙祖镇栗林村。1939 年9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兼任校长, 第一纵队政委朱瑞兼任政治委员。11 月9 日,随营学校在孙祖镇栗林村举行第一期313 培训班开学典礼,学员有6 个中队、700 多人。1940 年1月,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从晋东南来山东的抗大一分校,序列编制为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

抗大一分校旧址.jpg

  抗大一分校旧址 位于孙祖镇东高庄村。抗大一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该校于1938 年12 月1 日创办,属八路军总部建制,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学校。1939 年1 月初,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校长周纯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培南率抗大一分校教职员工及学生1300 余人,于11 月25 日从太南出发,经冀南、鲁西、泰西,行程3000 余里,于1940 年1 月5 日到达沂南孙祖、东高庄、张庄、邵家峪一带。1 月12 日,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在东高庄村召开欢迎大会。徐向前、朱瑞、黎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决定抗大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第八支队,由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14 日,抗大一分校领导和组织机构作了调整,并将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设校部、政治部、训练部。3 月初,2670 名新学员在东高庄村举行开学典礼,学员编为4 个大队(团级建制),另有高干队、女生队等。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山区共举办6 期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1.4 万余名党政军干部,为山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5 年10月,抗大一分校教职员工由政治部代理主任徐洪才率领挺进东北。

  旧址现仅存经过修缮的3 间老屋,1977 年12 月23 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众日报》《战士报》印刷厂旧址,《前卫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 位于孙祖镇天水栈村。1939 年9 月7 日,大众日报社址由北沂蒙移至南沂蒙的大江峪; 石印厂先后驻沂南县小洼村、夏庄(今艾山东村)南山、和尚峪、刘家峪、天水栈等地;编辑部由柳树头村迁到南沂蒙西高庄。1940年冬,《大众日报》管委会将印刷厂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大众日报社迁到费县,一部分给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战士报》作印刷厂,王汝茂任厂长,丁瑞光任指导员。《战士报》在沂南县天水栈村用铅字印刷了第一版。1940 年,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提议, 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由政治部创办《前卫报》,作为山东纵队军政委员会机关报。11 月7 日,《前卫报》在天水栈村创刊,4 开4版铅印,每周两期。印刷厂设在天水栈村, 于瑞光任厂长。1942 年8 月,《前卫报》改为鲁中军区机关报。

  旧址为西、中、东三户并排,西户原为编辑部,中户原为印刷厂,东户原为报纸分装区。现西户已损毁,翻建新房;中户、东户院落保存较好,老屋经过修缮。

  鲁中兵工总厂成立旧址 位于孙祖镇南瓦庄村。1938 年12 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时,有山纵兵工一厂( 亦称鲁中第一兵工厂) 和山纵兵工二厂( 亦称鲁中第二兵工厂) 两个下属兵工厂。一厂于1939 年春从石匣峪搬到沂源县织女洞、片郎官庄一带,主要维修枪支和试制手榴弹。二厂由八支队兵工局改称,1939 年3 月由掖县郑家、长山(县)等一带越过胶济路,到达沂南县桃峪村,主要维修枪械,曹曰岚任厂长。后因日军“扫荡”,在公家庄恢复生产。1940 年清明节,二厂由公家庄迁至书堂子村(今属沂南县孙祖镇)。不久,邹国资、孙世铭奉命去芦山、孟良崮山区建设兵工基地。邹国资以书堂子村二厂为基础,在沂南县南瓦庄村成立山东纵队兵工总厂(亦称鲁中兵工总厂),孙世铭任厂长,李延久任党总支书记。后来,总厂依据产品种类下设三个分厂、一个修械所和一个步枪子弹生产组。一分厂是炮弹厂,在书堂子村, 有职工80余人,曹曰岚任厂长,李道全任指导员( 后马连翠、孙刚继任),主要生产轻机枪、迫击炮弹、枪榴弹筒,还为其他两个厂制造设备。二分厂在大碾、猴子窟,有职工120 余人,李奎星任厂长,丁维昌任副厂长,边仲任指导员,主要生产手榴弹、地雷、枪榴弹。三分厂也在书堂子村,有职工40 余人,张圣真任厂长,李玉如任指导员,主要生产刺刀。修械所在瓦庄南山石汪圈,有职工50 余人,曹元贵任所长。步枪子弹生产组在夹山里,刘东海任组长,有工人10 余人,主要修复步枪子弹。这批新厂的相继成立,使鲁中军工有了大的发展,一直坚持生产至1941 年l0 月。

  留田突围指挥部旧址 位于张庄镇钮家沟村。1941 年11 月5日,日军集中2 万余人,分11 路,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战工会机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驻地留田、钮家沟一带合围,企图围歼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等党政军领导机关。下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在师部驻地钮家沟村主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突围方案,并最终决定向南面守备空虚的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的指挥部临沂方向突围。当天夜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机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机关等数千人,在师部特务营的掩护下,从留田、钮家沟一带开始突围。至6 日拂晓,顺利突破日伪军3道封锁线,安全转移到留田西南50 里外蒙山南端的埠山庄、汪沟一带,彻底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

  留田突围在罗荣桓的周密部署和正确指挥下,八路军没伤一兵一卒,没费一枪一弹,山东党政军机关全部人员胜利突出日伪军2 万余人的合围圈,成为罗荣桓“翻边战术”的一个典型战例。

  山东公学成立旧址 位于张庄镇松泉峪村。为培养建国人才、救济失学青年、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山东省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决定成立山东公学。1940年12 月25 日,成立山东公学董事会,推荐范明枢为董事长,朱瑞为名誉校董,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省抗协主任李澄之、省文协会长李竹如、省教育处长杨希文、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山东公学校长田佩之、公安处长刘居英、高级审判长张伯秋等为委员。1941 年4 月20 日,山东公学在沂南县松泉峪成立并正式开学。学校设教务处,下设总务科、秘书科,黄琪任教务处主任。分设师范班、中学班,学生50 余人。半年后增设补习班,学生80 余人。1942 年6 月田佩之调走,朱蓂阶任校长,同年11 月朱蓂阶牺牲后,杨云阶任校长。1942 年底,在校学生200 余人。1944 年,鲁中联办教育处学校教育科科长李薇冬到校主持工作,学校规模扩大,分设教育、青年、工商、财经4 个队,学员400 多人。山东公学累计培养学生800 余人,1945 年1 月改为鲁中公学。

  鲁中金矿总局成立旧址 位于界湖街道石桥村。沂南县铜井、金场、石桥、龙头汪一带地下蕴藏着大量的金铜矿藏。1929 年,国民党山东省建设厅在石桥村组建金矿局。因铜井既是战略要地,又有金矿,抗战时期日军在此安设据点。1940 年5 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接收国民党政府铜井采金局。1941年2 月成立鲁中金矿总局, 周民任局长,侯文升任教导员,下辖铜井、金场、石桥3 个分局。1943 年4 月,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一旅后勤部政委阎康侯任鲁中金矿总局局长。铜井金矿的开采,在支援鲁中乃至山东抗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旧址现仅存2 间经过修缮的房屋及部分残土墙。

  《鲁中日报》创刊地 位于岸堤镇王山村。1943 年春,《大众日报》由沂蒙区东迁滨海后,中共鲁中区党委决定在沂蒙地委机关报《沂蒙导报》的基础上,创办鲁中区党委机关报《鲁中日报》,王中任社长兼总编辑,姜丕之任副总编辑,宫达非任通联科长。4 月,《鲁中日报》在沂南县岸堤区王山村创刊,主要面向工农群众和基层干部,报纸名为日报,实为三日刊,4 开4 版,铅印、石印并用,每期印发五六百份。《鲁中日报》创刊一年多,发展通讯员1100多人。沂南县儿童通讯员苗得雨,在鲁中日报社培养下,迅速成长,被誉为“孩子诗人”。1945 年日本投降后, 鲁中日报社大部分骨干由姜丕之带领奔赴东北,鲁中区党委决定撤销《鲁中日报》, 改办《鲁中大众》,《鲁中日报》停刊。创刊地原院落保存较好,房屋经过修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2-11 09:57: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罗庄区

下一篇:山东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沂水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