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日报》编辑部旧址 位于市区古楼南光岳楼西大街路南103号。《抗战日报》是抗战初期鲁西北影响最大的抗战刊物,1937年12月中旬由《山东人》改版而成,其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37年12月中旬到1938年1月下旬,由黄白莹主编,日出100份。第二时期是从1938年1月下旬到4月底,由李士钊主编,严树勋负责印刷和发行,日出200份,油印日刊,社址在城内袁家宅子。第三时期是从1938年5月1日改为4开铅印大版,日出6000份,成为中共鲁西北特委机关报,发行至鲁西北30多个县;社长申仲铭,总编辑齐燕铭,编辑部有10余人;社址先设在古楼西大街路南103号,后迁至古楼南光岳楼小学(今实验小学)院内。
第六区政训处旧址 位于道署西街与古棚街交汇处,西临环城湖,南靠光岳楼。1937年9月中旬,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成立第三集团军政治人员训练所(政训所),延揽由北平、天津流亡到山东的进步教授和爱国文化人士为教师,登报招收平津大中学流亡到济南的学生、部分山东留日学生、山东本地的大中学生和爱国青年入所受训。学员中有一些共产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战,成立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范筑先任司令。10 月初,山东省第六区(聊城)成立政训处,专员范筑先派他的秘书、共产党员张维翰担任政训处处长,下设军事、宣传、组织等科, 各科科长和干事由共产党员担任,第六区政训处成为中共鲁西特委的办事机构。经第三集团军政治人员训练所培训的学员240 人,分批到第六区政训处工作,其中部分学员被陆续安排到第六专署所属12 个县工作。每个县成立政训处办事处,由1 名少校干事负责工作。11 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张霖之到聊城,以第六区政训处组织科科长的身份,代表省委统一领导津浦路以西的抗日斗争。1938 年5 月上旬, 范筑先支持共产党人以第六区政训处的名义,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把政训处改为政治部,确定各政治部办事处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中心工作。在政治部的统一领导下,鲁西北开始自上而下的组织各种群众救亡团体。10月4 日6 日,第六区召开军政联席会议,通过中共鲁西特委以政治部名义起草的《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整军方案》3 个文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完整制定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巩固发展的方针政策。旧址现面临拆迁,原貌已不复存在。
第六区政训处旧址
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旧址 位于聊城市双街114 号。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精神,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把精简的青年同志与烈士子弟、亲属等集中起来学习。中共泰西地委决定成立一所学校,为保密,代号“文和轩”,后改为泰西中学。泰西地委和运东地委合并后,学校改称泰运中学。1944 年秋,定名为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学校长期处于敌后,没有固定校址,经常活动于相对稳定的抗日根据地,如山东西部的长清、齐河、禹城、茌平、平阴、东阿等县。为了自卫,教职员工配有枪支,年纪稍大的学生发步枪,学生每人配备两颗手榴弹。在最困难的时候,学校化整为零,寓学于农,日伪军无从知悉。随着形势发展,学校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由一个班发展到近十个班,大大活跃了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学生待遇实行供给制,生活完全军事化。学习课程主要有政治课、近代史课、语文课。1948 年冬,学校由茌平县武官屯迁至聊城双街。学校为适应多方面需要,一年四季均招生,甚至随到随收,没有固定学制。毕业后, 哪里需要人才就往哪里输送,学生有时整个班、整个年级输送。学校实际成为鲁西地区干部重要来源之一,从1943 年到1949 年输送干部千余人。这些学生,在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中,在鲁西和泰西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 年改称平原省聊城第一中学,后又改称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旧址老建筑已拆除。
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旧址(今聊城第一中学)
金方昌故居 位于市区红星街东首步云阁街5 号。金方昌,男,回族,1921 年6 月11 日出生于聊城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步云阁街。1928年,进入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1933 年夏,由于家境困难,金方昌被迫休学, 在摄西书局当学徒工。1934 年秋,金方昌又回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小学六年级。1935 年夏,考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1937 年10月,跟随胞兄、共产党员金默生到济南一中上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 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 月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8 月后历任代县牺盟会秘书、城南赵家湾区委书记、城关一区区委书记。1940 年初任代县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一区区委书记,为开辟和坚持代县的抗日斗争做了较大贡献。1940 年11 月23日深夜,在往根据地运送公粮时遭日军逮捕,12 月3日被日军杀害于代县县城北关。1941 年2 月,晋察冀边区委员会追授金方昌“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边区政府授予“民族英雄”称号。
金方昌故居东西较长,南北略短,正房为3 间平房,东部有2 间厢房。原房由土坯建成,因城市开发建设,现已拆除。
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市区东昌西路与繁森路交汇处。聊城是富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刘少奇、邓小平、万里、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有13000 余名革命烈士壮烈牺牲。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86 年,占地面积3.5 万平方米。其中,面积近l 万平方米的大理石广场,可容纳2 万余人。广场正中纪念碑建成于1996年4 月,周围是汉白玉护栏,碑体由花岗石砌成,碑身正面竖刻“革命烈士纪念碑”。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1315 平方米,呈对称结构。展厅陈列有13597 名烈士的英名录和40 位著名烈士的骨灰。2008 年,对纪念堂维修改造,新建办公室、展厅、祭扫厅和骨灰存放室。展厅在保持实物、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增加雕塑、油画、版画、伴景画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 将大量珍贵文物、战斗场景、图片、资料等相结合,图文实物并茂,灯光声电齐辉,突出展示革命烈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展厅设立电子显示屏、烈士查询系统等,对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聊城革命斗争史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为爱国主义及革命历史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空间。1990 年,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7 年,被公布为聊城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凰集烈士陵园 位于闫寺街道凤凰集村北部。1937 年11 月,聊城举行了堂邑凤凰集抗日武装起义,是抗战时期山东最早的武装起义之一,凤凰集成为当时鲁西北有名的红色堡垒村。1938 年,共产党员解占伯回到凤凰集村,联合解彭年、谢德元等人,发动群众积极抗日。解占伯在村里成立了党支部,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建立了20 多人枪的队伍,全村另有100 多名青壮年也组织起地方自卫队。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全村人踊跃支前,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斗争中。1945 年1 月3 日,日伪军200 多人包围了凤凰集, 杀死张广太、张广友、许金堂、解树祥、石振公、张东山6 名群众,打伤100 多人,毁坏房屋1000 多间,杀掠大牲口1200 多头。1946 年初,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等部发起聊博战役,凤凰集村被确定为后方医院,许多牺牲的战士被埋葬在村后空地里。1948年,筑先县(今东昌府区)政府平整墓地,竖立纪念碑。1970 年,闫寺公社在墓地南面修建大门和门卫房, 安排专人看护。2000 年,闫寺镇出资整修陵园,建围墙,修大门,栽种树木。2008 年, 闫寺街道再次整修陵园,铺设柏油路, 砖铺走廊,建无名烈士碑。
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
凤凰集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 余平方米。陵园大门两侧各有四个红色大字“浩气长存”“名垂青史”,陵园内四周有苍松翠柏,中间杨树成荫。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座纪念碑,是1988年12 月由解放军某部少将解长林等在凤凰集村生活与战斗过的英雄先辈们捐资修建的,碑正面刻“凤凰集烈士陵园”,后面刻“敬献给解放聊城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陵园内主要建筑物有解占伯烈士墓、无名烈士纪念碑等。解占伯烈士墓位于陵园西南部,水泥砌成,墓东面有两座墓碑。205 座无名烈士纪念碑整齐分布在陵园西北和东北部,高度多为0.5 米。2008 年4 月,凤凰集烈士陵园被东昌府区区委、区政府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年被公布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孙老庄特别支部旧址 位于沙镇孙老庄村东部。1937 年2 月,孙寒光回到家乡沙镇孙老庄,以从事教育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先后介绍孙玉贵(孙林)、孙玉珠、孙玉堂、孙林章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逐步在聊西南一带展开党的地下活动。5 月,中共鲁西北特委负责人徐运北在孙老庄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孙老庄特别支部,孙寒光任书记,孙玉珠任组织委员,孙玉贵任宣传委员, 孙玉堂任保卫委员,孙林章负责交通工作。中共孙老庄特别支部隶属中共鲁西北特委领导,活动在聊西南、聊南和聊西一带的百余个村庄,大致范围北到聊城县朱楼、殷堂村,东南到阳谷县的王庄集,东阿县的前秦、于桃庄,聊城县的李海子、小郭庄,南到聊城县的刘集、老韩庄,西到沙镇的五圣、五孙村。孙老庄特别支部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党员,壮大党在农村的力量。10 月,在张霖之、徐运北、王晋亭(王连级)领导下,孙老庄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聊城县委,孙寒光任书记,孙玉珠、孙玉贵、孙玉堂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武装部长,孙林章负责交通站的工作。由于年代久远,旧居已拆除,现仅存原房屋的旧墙根基。
凤凰集烈士陵园
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旧址 位于于集镇孙堂村村东。1920 年,孙堂完小成立。1934 年,校址迁至孙堂村东头路南,时称聊城县第一高小。1944 年,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成立,学生大部分是二区农民子弟,少数为抗日家属子弟。只要学习好、有觉悟、有一定工作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几个月后即可参军、提干、参加革命工作。因日伪军不断“扫荡”,学校实行游击教学,课程主要有语文、算术、史地、自然常识、政治时事等。1945 年日军投降后,学校在孙堂村安定下来。为方便学生走读,19461947 年,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先后设立分校2 处。筑先县抗日游击第一高小从建校到1949 年,共培养干部300 余人。旧址老房屋绝大部分已倒塌,老教室仅存3 间,立有石碑1 座。
解放堂邑战斗遗址 位于堂邑镇政府驻地四周与堂邑老县城。堂邑地处鲁西平原中心地带,是联系聊城、冠县、临清、莘县等地的枢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鲁西北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1945 年7月,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二十四团、二十二团、马颊河支队、分区基干团攻打被伪军占据的堂邑城。7 月20 日下午,总攻开始。二十二团主攻城区,马颊河支队和县大队打外围, 总指挥部设在温集,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任总指挥。21 日上午8 时,六连开始强攻伪县府及伪大队部驻地许家大楼,伪军在强大火力攻击下投诚。21 日上午10 点, 四连战士攻下西南炮楼。21 日下午,二十二团一连、八连攻打最后一处据点东关据点, 经过激战,伪军投降,堂邑解放。
受生产生活活动等因素影响,城墙等战斗遗址绝大部分已不存在,只留下西南角和西北角两段城墙。为保存战斗遗址,现在其外围建筑了一个新城墙。
王晋亭烈士墓
王晋亭烈士墓 位于梁水镇冯段王村西北,坐北朝南,圆形,土质构筑,墓前立有石碑。王晋亭,原名王连级,号晋三,1913 年10 月25 日生于梁水镇冯段王村一个农民家庭,曾就读于聊城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初级部。193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 年任中共聊城师范支部组织委员。由于他广泛团结同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爱国学生与加入国民党复兴社的师生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 年暑假, 被校方勒令退学,回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协助红军干部洪涛在梁水镇一带收缴地主护院枪支,动员青年参加抗战,创建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大队。1937 年11 月任中共鲁西特委机关巡视员,1938 年初任特委组织部部长,1939 年后任鲁西北地委组织部部长、鲁西区三地委组织部部长、鲁西区党校教育主任等职, 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青年干部。1940 年冬,任泰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2 年4 月1 日,泰西地委在肥城西北山区峰山县岚峪村召开会议, 传达区党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和毛泽东关于整顿党风、学风和文风的文件时,被日伪军包围。突围中,他头部中弹,牺牲在岚峪村东南一水井旁。王晋亭牺牲后,被埋葬在岚峪村附近的山坡上,1946 年3 月25 日迁回故乡公祭安葬。1946 年8 月,入祀堂邑县烈士祠,立有纪念碑。
荣连超烈士墓 位于梁水镇河下荣村村北,坐北朝南,墓前立有石碑,墓周围有十几棵松树。荣连超,东昌府区梁水镇(原八甲刘乡)下荣村人,1909年8 月出生于农民家庭。1928 年,从堂邑县柳林高小毕业后返乡务农。下半年,离乡去天津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革命激情回乡参加红军干部洪涛领导的堂邑游击队。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堂邑游击队被命名为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大队,他被任命为武装宣传队队长, 随军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 年, 聊城沦陷后,调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独立营营长,在冠县、堂邑一带坚持抗日斗争,指挥堂邑县康营战斗,彻底摧垮顽匪刘中孚部。1940 年下半年,先后任莘县基干团副团长、莘县县大队大队长、军分区司令部军法处处长、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等职。1943年6 月,奉命赴日伪军吴连杰部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争取其弃暗投明。但吴连杰实施骗术,使荣连超误入顽匪齐子修部薄广三之手, 受尽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被活埋在堠堌乡后哨营村一户农民院中。
范公祠及纪念塔 位于梁水镇梁水镇村。范筑先,1882 年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 1936 年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1937 年10 月下旬, 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南逃,范筑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毅然拒绝韩复榘的撤退命令,誓死不过黄河。他与共产党团结合作,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地方抗日政权, 与日军战斗80 余次,收复23 个县的大片土地,毛泽东曾亲自写信鼓励问候。1938 年11 月14 日,日军侵犯聊城,范筑先率部顽强抵抗,于15 日壮烈殉国。
范公祠正门
范公祠纪念塔
1941 年4 月,聊城军民为纪念抗战捐躯的范筑先及抗战将士,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了范公祠。范公祠原有正门、大殿、二殿、东西厢房、纪念塔等建筑。纪念塔高15 米,为四重檐六棱形砖塔,塔身四周是名人题词和石匾。塔后是范公祠正殿, 殿内正中安放着范筑先的戎装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抗战壁画多幅。正殿前有石碑两座,一为范筑先将军传略碑,一为创修范公祠纪念塔记事碑。正殿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室内墙壁上嵌有刻载抗战烈士名录的石碑。正殿后有“武圣祠”三间,内供关羽、岳飞、范筑先半身塑像。现范公祠殿堂已损毁,纪念塔仍完好无损。2001 年,范公祠被公布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2-12 08:50: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