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红色烽火映阳澄 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2022-08-05 10:30:20  来源:苏州新闻网  点击:  复制链接

  1939年11月,由在阳澄湖地区疗伤的36名新四军“江抗”伤病员组成的新“江抗”成立,短短一年,就控制了东路地区的大小市镇94个和人口200余万的广大农村,基本形成了以苏常太为中心、东至昆嘉青、西至澄锡虞的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

  红色烽火映阳澄

  阳澄湖北岸,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消泾村老街26号,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坐落于此。当年,它是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驻消泾办事处驻地,馆名由原新“江抗”司令夏光亲笔题写。

  消泾地处原吴县、常熟、昆山三地交界处,距阳澄湖仅500米,是水上交通要枢。1939年9月,联络站、办事处设驻在沈菊英(我党地下交通员、烈士)家。

  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共吴县市委筹建该馆。陈列馆由抗战时期中共苏州县(工)委交通联络站暨“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沈菊英、陆义母子故居)改建而成。馆内116幅历史照片、42件资料、7幅图表和68件实物,真实反映了抗战期间阳澄湖地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汪伪政府以及反动顽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程。

▲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坐落于消泾村老街26号,当年是“江抗”驻消泾办事处。

  36名新四军伤病员组建新“江抗”

  抗战时期,阳澄湖地区和苏州城西北地区是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挺进苏州农村水乡地带,奏响了苏州这片革命热土的抗战序曲。

  1939年5月1日,团长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由茅山根据地出发东进抗日,东进部队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六团外称为“江抗”二路。在与“江抗”三路会合后,“江抗”总指挥部成立。同年6月,“江抗”总指挥部移驻苏州(吴县)阳澄湖一带。同年9月,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辖南北桥、渭塘、太平、湘城、悬珠五个区工委。至此,苏常地区建有常熟、苏州两个党的县级领导机关。

  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大批民运工作干部深入乡村,举办农民读书班,印发抗日宣传品,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发动群众支援“江抗”。同时,在太平、消泾分别成立“江抗”办事处。

  “江抗”东进开创了境内区域乃至整个东路地区的抗日局面,也被国民党视为“越界”,并勒令西撤。同年11月,中共苏州县工委迁移至常熟东唐市,境内五个区工委、两个办事处随之撤销。

  “江抗”西撤后,在苏常游击区坚持斗争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鉴于坚持东路抗战的重要性,决定加强东路抗日斗争的领导,做出“目前东路部队由省委负责直接指挥”的部署,要求“大量发动群众游击斗争,争取广大群众与建立地方统战”。

  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在唐市附近举行成立大会,保留“江抗”办事处,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新“江抗”成立时,由在阳澄湖地区疗伤的36名新四军“江抗”伤病员组成,至11月中下旬扩建为一个特务连,成为新“江抗”发展的骨干和主力。1940年初,新“江抗”发展成为4个连共400余人,为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战粉碎日伪军阴谋,17名指战员牺牲

  1940年2月6日,农历春节前夕,新“江抗”部队在常熟北桥伏击日伪军下乡抢粮的汽艇后,当夜,夏光、杨浩庐率部队乘坐小木船,向阳澄湖畔苏州(吴县)洋沟溇村转移,打算利用这一带芦荡泽国、地形隐蔽的有利条件进行休整。

  第二天是庚辰年农历除夕,新“江抗”战士们在村里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还搭起戏台排演文艺节目,准备大年初一举行军民联欢会。

  大年初一早晨,阳澄湖东岸巴城镇的日军警备队出动六七十人,身披蓑衣伪装成渔民,乘坐木船前来偷袭。木船一靠岸,船舱里潜藏的日伪军立即跳上岸,用步枪、机枪、掷弹筒向村庄猛烈开火。隐蔽在芦苇荡里的另外三艘日军汽艇则开足马力冲向岸边,掩护日军先头部队进攻。上午8时许,洋沟溇战斗打响。

  枪声响起后,我特务连迅速抢占村庄高地和房顶进行阻击,一连插向村东头侧击日军。日军见偷袭不成改为强攻,双方凭借村落的房屋进行激烈争夺。洋沟溇村的群众踊跃支前,用船运送新“江抗”部队,还在一些小河沟上搭建浮桥便于部队行动。

  在敌强我弱、敌方有备而来的情况下,新“江抗”英勇抗击,拖住敌人,并包抄到日军侧背,击毙日军指挥官斋藤。日伪军不敢恋战,慌忙收兵撤走。新“江抗”也随即撤往常熟苏家尖、董浜一带休整。

  这次战斗,日军除指挥官斋藤被击毙外,还有30余人死伤,损失过半。新“江抗”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击中斋藤的一连连长彭海清等17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杨浩庐等10余人负伤。

  洋沟溇之战是新“江抗”第一次集中行动,特务连等三个连和一个独立大队参战,是新“江抗”初兴之时的重要一战,粉碎了日伪军企图消灭东路抗战力量和指挥机关的阴谋。新“江抗”也经受了战斗的考验,初步取得了在水网地区作战的经验,为以后在苏州水乡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再度兴起抗日斗争的新高潮奠定了基础。

  一年战斗47次,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40年4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来到东路地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定,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依靠根据地培养基本部队、训练军政人才、提供后方给养。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仍简称“江抗”),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以扩大东路抗日阵地。

  同时,新“江抗”和常熟民抗进行整编,新“江抗”编为“江抗”第二支队。随后,江苏省工委派出大批干部下乡,充实东路地区的革命力量,阳澄湖地区的消泾、陆巷也分别成立党支部。同年5月,苏州县工委在各地发动“红五月”运动,先后成立“农民抗日协会”“青年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等群众团体;7月,苏州县工委在消泾、陆巷地区设立消陆区委。

  1940年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唐市成立,消陆区人民抗日自卫会同时成立。接着,消陆区各乡、村也相继成立抗日自卫会。当月,东路军政会、“江抗”东路指挥部和东路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江抗”东路指挥部西移澄锡虞,东路特委机关暂留苏常太,成立“江抗”后方留守处。由此,苏常太地区成为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后方基地。

  随着根据地的拓展,“江抗”东路指挥部所属主力武装由1940年4月时的2个支队400多人,半年内发展到6个支队3000多人。

  在“江抗”和东路地区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战下,从新“江抗”成立至1940年10月的一年间,共经历大小战斗47次,控制了东路地区的大小市镇94个和人口200余万的广大农村,基本形成了以苏常太为中心、东至昆嘉青、西至澄锡虞的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是年11月26日,“江抗”驻湘城办事处成立。

  在新“江抗”成立一周年时,谭震林提出扩展根据地的新任务:“我们第二阶段的方向要向东、向南、向着大上海——我们斗争的目标,向着太湖、淀山湖前进!”

  身边人说

  “敌人的屠刀吓不倒我们”

  ——陆智钤(沈菊英、陆义母子英烈后代)

  “江抗”进驻阳澄湖地区时,我们家腾出124平方米的宅子,让受伤战士们在这里休整,祖母沈菊英还把家里仅剩的几件衣服拿出来给伤员们穿。这里还成为了抗日斗争的交通联络站,祖母和母亲先后成为中共地下交通员,为抗日斗争传递重要情报。

  1940年7月,祖母沈菊英在去沺泾村送情报时,被汉奸胡肇汉抓获,惨遭杀害。父亲悲愤不已,决心继承祖母遗志,于1941年加入洋澄县“民抗”部队,转战阳澄湖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战斗。同年4月,父亲在执行任务时受伤被俘,被胡肇汉残忍杀害,年仅20岁。

  敌人的屠刀吓不倒我们一家。母亲石雪珍抱着当时17个月大的我加入革命队伍,挑起地下交通联络站的工作,白天外出传送情报,晚上带着我藏在朱家浜等地,躲避敌人的搜查。

  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建成后,母亲主动当起了讲解员,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史。母亲去世后,我便接棒继续讲解。虽然我今年81岁了,但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坚持下去。未来,我想让女儿来接棒,将革命英烈的战斗事迹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所有人都牢记这段历史。

  “传承红色火种 弘扬红色精神”

  ——孙晓峰(消泾村党总支书记)

  消泾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消泾和陆巷一度成为阳澄湖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这里的每一处湖泊,每一丛芦苇,都见证了英雄们奋战的身影,泼洒过烈士们的鲜血。

  村内保留有“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洋澄县政府纪念碑等2处红色遗迹。它们不仅是市、区级控保单位,也是阳澄湖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更是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

  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消泾村的使命和责任。消泾村着力打造“红色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把红色基因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开展“红色故事会”的形式,通过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红色故事”再传播,更加生动鲜活地将英雄们的事迹呈现出来,用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让红色精神传承深入人心。

  未来,消泾村将打造特色“红色旅游”品牌,进一步丰富红色故事内容,打造老少咸宜的“红色故事会”,持续不断地开展党史学习,将芦荡丛中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红色火种”传承下去。

  红色史迹

  在相城489.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响彻过革命烈士震耳欲聋的呐喊,谱写下英雄儿女荡气回肠的史诗,英雄们的事迹永远不能忘记——

  太平荻溪文史馆

  荻溪文史馆位于太平街道太平老街10号,馆址为二层楼,设6个展室,涵盖建置区划沿革、历史人物传略、古代诗文选录、文物古迹遗存、非遗传承和太平抗日风云等6大篇章,展示了1938至1939年在中共特委、江苏省委、江南特委领导下,以太平桥为中心的阳澄湖地区的抗日烽火及以后追剿顽匪的历史。

  1939年9月,江南特委决定在太平桥成立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翁迪民任书记,下辖太平区、湘城区、悬珠区、南北桥区和渭塘区工委。这是抗战时期吴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和第一批区级党组织。因胡肇汉与日伪勾结,不断与新四军制造摩擦,同年11月,中共苏州县工委迁至常熟东唐市,境内五个区工委、两个办事处随之撤销。

▲洋澄县政府纪念碑位于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消泾村,1991年6月27日由中共吴县委员会、吴县人民政府立。

  洋澄县政府纪念碑

  洋澄县政府纪念碑位于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消泾村。

  1941年2月7日,抗日民主政权洋澄县政府成立,隶属苏南第一行政区,首任县长陈鹤发表《洋澄县政府成立宣言》。同年7月,日伪军对苏常太地区实施大规模清乡,洋澄县政府及所属区公所撤销。1991年6月27日,中共吴县委员会、吴县人民政府立碑以志纪念,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张家浜战斗纪念碑

  张家浜战斗纪念碑位于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十图村。

  1940年12月12日,“江抗”东路指挥部在围歼马乐鸣部后宿营张家浜,并召开了千人祝捷大会。胡肇汉闻风通报了日伪军。13日下午,日伪军向张家浜发起突然袭击,“江抗”立即部署阻击,战斗异常激烈。此役共击毙日军28人,打伤15人。“江抗”卫生队长赵熙等19名战士牺牲,4名群众遇难。1991年6月27日,中共吴县委员会、吴县人民政府在蜻蜓堰自然村立“张家浜战斗纪念碑”。

  (苏报记者 袁雪 董捷 肖瑶 吴皓亮 照片由阳澄湖镇党政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2-08-05 10:33: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下一篇:江苏丹阳访仙桥:回忆古镇老街上的抗战往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