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太康聚台岗:彪炳史册的 “水上抗日根据地”
2022-12-09 09:54:15  来源:周口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941年,聚台岗水东地委革命旧址原貌

1951年,当时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在聚台岗与群众合影

  核心提示

  1938年10月,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河南抗战重心转向豫东,彭雪枫部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游击三支队、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在杜岗会师,三支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两征睢杞太,进入豫东、皖北、苏北,创建了豫皖苏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水东地委机关、水东联防办事处、水东独立团迁至太康聚台岗村办公,开辟了“水上抗日根据地”,有豫东小延安之称,是我党我军唯一既有新四军番号又有八路军番号的根据地。

  面对水灾、旱灾、蝗灾、匪灾的罕见灾难和日、伪、顽军的夹击,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东军民孤悬敌后、浴血奋战,发挥了联系华中、华北两大根据地,钳制陇海、平汉两大铁路干线,巩固发展豫东敌后战场的重大作用。水东走出了张震、萧望东、杨得志、张国华、孔石泉、蓝侨、王其梅等100多位开国将军和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教育部党组书记张承先等80多位省部级领导。受革命斗争影响,聚台岗有近200人参加革命。许贤高、许贤君等9位同村进步青年受党的感召,率先在这里参加革命,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聚台岗成为水东地区抗日斗争的中心。聚台岗人民为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突出贡献。

  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水东地委机关、水东独立团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

  这里相继建立了军械所、被服厂、医院、豫东中学、拂晓剧团等,在此整训部队、培训干部、建立政权、阻击敌人、开展大生产运动,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

  这就是位于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的水东革命根据地旧址——聚台岗。

  中共水东地委机关、水东独立团在聚台岗的一年多时间里,培养了党政军机构的领导,克服了严重困难,稳定了形势,坚持武装斗争,扩大了根据地,为后来进行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聚台岗根据地在太康县革命斗争史上,在睢杞太地区乃至豫皖苏抗战及解放革命斗争史上都写下了光辉一页。

  聚台岗为水东地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没有被遗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9月,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来到聚台岗村看望当地群众,访贫问苦,并与当地群众合影留念。

  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可是中共水东地委机关、水东独立团在这里工作战斗的光辉事迹却永远留在了这片红色沃土之上。

  2020年7月底,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太康县西北的高贤聚台岗村,聆听当地群众记忆中的革命故事,探访水东革命根据地旧址聚台岗的“烽火岁月”。

  风云际会聚台岗

  在太康县城西北有 “一溜十八岗”的说法,诸如斧头岗、樊哙岗、平岗等一些带有“岗”字的村子星罗棋布,给人带来一丝神秘色彩。其实,从前这里是丘岭状的土岗,先民择高岗而居,也才有了这么多以“岗”命名的村子。

  聚台岗就是其中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村子。据记载,在聚台岗村内有一个叫南台的地方,是一个砖砌的堡垒,高三丈五尺,有垛口、枪眼、炮楼等设施,周围还有护城河环绕。抗战时期,南台就是当时中共水东地委机关所在地。

  采访当日,记者一行来到南台,这里显然没了村民口述中的坚固堡垒,也没了护城河,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个明显高出地表的大土岗子,以及岗子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模样,南台上的堡垒、城墙早已经毁掉了……”82岁的村民赵祚明无不惋惜地说,当年,水东地委机关就在这个高岗子上,四周全是水,出入都靠划船。新四军就住在这里,旁边还有被服厂、医院、学校、修械所等。

  顺着赵祚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几台挖土机正在作业,一派繁忙景象。“这里以前是水东根据地的船厂旧址,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性作业。”太康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说,目前,太康县已经启动了水东红色文旅项目,对水东地委机关旧址进行修复,重现当年景象。

  时光荏苒!当初坚固的堡垒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高高的岗子,依然见证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未来,随着修复工程的不断推进,这里将成为人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先烈的好去处。

  创建“水上抗日根据地”

  记忆是残存的历史,一段记忆往往承载着人们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在聚台岗村的村室内,82岁的赵祚明和77岁的赵隆茂向记者讲述着他们从长辈那里得知,以及村民相传的关于聚台岗的残存记忆。从国民党当局悍然扒开花园口大堤,到水东地委机关来到聚台岗村;从革命战士在聚台岗村的工作生活场景,到村民成立船队,加入革命队伍……这些残存的记忆,无不见证着那段发生在聚台岗村的光辉历史。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止日寇西进,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伴随着爆炸声带来的巨响,大堤被狠狠炸出了一道缺口,被“圈禁”的黄河水奔涌而出。渐渐地,缺口越来越大,黄河水如猛兽一般在豫东平原肆意奔跑,所到之处,房倒屋塌,村庄、树木悉数被淹,广袤的豫东平原变成了一片汪洋。

  此后,夺堤而出的黄河水流经中牟、尉氏等地,沿贾鲁河,南泛入淮,沿河44县成了一片沼泽。这条新黄河把豫东地区分为了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称为“水东”,在这里创建了“水上抗日根据地”。

  穿过历史的云烟,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水泛滥之下流离失所的无辜群众,看到了他们拖儿带女举家避祸,外出乞讨的无奈。此刻,人们迫切需要革命的队伍拯救大家于水火之中,帮助人们逃脱日寇的铁蹄。

  1938年9月,彭雪枫带领革命队伍,从确山县竹沟镇出发东进,于10月11日在西华的杜岗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萧望东率领的先遣支队汇合,三支队伍合编成新四军游击支队,也就有了著名的“杜岗会师”。此后,这支英雄的队伍创立了以睢杞太为中心,面积达600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据太康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红色水东》记载, 1941年3月,当时的睢杞太地委在杞县南部的申纪村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申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连以上和部分县级干部马一鸣、张剑石、马玉堂、王广文、孙其昌、徐济生、任晓天、孙楷堂、杨宏猷、赵昌永、薛丕渡等20多人。会议确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组织力量、坚持根据地抗战的方针,并决定重建地委,暂由马一鸣负责全面工作。

  申纪会议还决定重建地委和独立团,统一指挥,打退敌人的进攻。由于根据地的发展,军队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淮阳、西华、扶沟、通许、宁陵、柘城等新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远远超出了睢杞太三县的范围。加之这次重建的独立团里淮阳武装占相当部分,于是决定不再沿用“睢杞太”这个名字,改为“水东地区”。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正式改为水东抗日根据地,中共睢杞太地委改名为中共水东地委,重建后的独立团称为新四军水东独立团。

  申纪会议是在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十分艰难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它重新树立了大家坚持豫东抗战的信心,为这块根据地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启用了水东这个名称。因此,这次会议也常常被称作是睢杞太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

  据《红色水东》记载,1941年5月,中共豫皖苏区委、新四军四师党委为了加强睢杞太地区抗日工作的领导,派王其梅、崔挺(薛朴若)分别任水东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和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当时,水东地委迫切需要一块安定的根据地来休养生息。

  1941年7月,王其梅带领水东地委和独立团进驻聚台岗村,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开始在聚台岗村的活动。

  村民争先当船工

  如今的聚台岗村是太康县西北部一个普通的村落,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子作为自己的“水上抗日根据地”?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从77岁的村民赵隆茂的记忆里找寻答案。

  “当时,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来到聚台岗村,是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一定的群众基础。听父辈们讲,那时,聚台岗村后面就是涡河大堤,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大堤后,黄河水把附近村庄都淹没了,由于聚台岗村地势较高,这里就成了一个四面环水的高岗,敌人也过不来……”赵隆茂一边说着,一边若有所思地回忆,当时,岗子的面积很大,有2里宽、3里长,村民在岗子上居住。由于四面环水,村民出入聚台岗只有靠走水路,这让敌人很难靠近聚台岗。

  今年82岁的赵祚明回忆,当时,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进驻聚台岗后,村里原本要携家带口外出逃荒的村民都不出去了,和战士们一起开荒,村里还成立了船队,村民自发当起了船工,给部队撑船打鬼子。

  船队,其实是村民自发成立的一支由12条大船、40多名船工组成的“水上运输队”。当时,聚台岗村四周被黄河水包围,一片汪洋,并不是都能行船。只有在村子西部有一条名叫“南家沟”的秘密航道可以进出村子,船队的建立为当时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在聚台岗的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

  当时村民许贤高主动要求参加水上运输队,并说:“我水性好,非常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可以带领船队顺利出入。”组织上考虑许贤高是家中独子,水上运输风险大,随时有生命危险,便决定让他干一些站岗放哨的事。许贤高听说后,便急得哭了起来,央求道:“不让我去,咋知道我不行呢?我一定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最终,经不住许贤高的苦求,组织上便答应了他。

  当时,船队码头设在聚台岗西头高永昌家,赵运行是船队队长。许贤高加入水上运输队后,总捡累活、重活干,常常在夜里为部队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缓解了水东地委和独立团物资短缺的问题。

  后来,许贤高由杨宏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许贤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更加勤奋了,经常到团部帮助打水、扫地,还帮王其梅喂马,地委机关和独立团的领导都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勤劳的年轻人。

  后来,冀鲁豫军区党委宣传部长张承先率巡视团到水东地区检查工作,许贤高担任张承先的安全保卫工作,未出过任何差错。

  赵祚明的父亲赵士理也是当时船队里的一名船工。说起父亲在聚台岗当船工的日子,头发花白的赵祚明一下来了精神,当时船工们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战士和物资的场景仿佛出现在眼前。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赵士理是一个划船的好手。每当夜幕降临,聚台岗村子附近的水面上就泛起白雾,赵士理摇着船桨,载着需要外出联络的战士,从村子秘密航道出发,一路划船离开村子。等到了岸边,赵士理会先把新四军战士送到岸上,然后自己划船退回到水里等着战士的归来。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很严峻,担心根据地被敌人发现,引来麻烦,船队都是在夜晚才外出,天不亮就回来……”

  一个冬天的夜晚,在外出运送物资归来的途中,遭遇到了大风天气,赵士理划船的船桨被刮到水里。赵士理不会游泳,无奈,同行的村民只得跳进刺骨的冰水中去寻找。等找到船桨重新回到船上,人已经冻得不行了。

  这只是船队冒着生命危险给新四军运送物资和人员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却折射出聚台岗的人民群众为了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军民携手克时艰

  除了建起船队,聚台岗还有豫东抗日中学。赵祚明回忆:“当时的豫东抗日中学在村子附近,第一批来的有三四十名学员,大家一起在村里学习、生活。”

  在《红色水东》中收录的当时豫东抗日中学教员杨静琦的回忆文章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1941年8月,在聚台岗村建立了水上基地,组建了“修械所、被服厂、船队、豫东抗日中学和医院”。当月又成立了“水东抗日联防办事处”。

  该文章记载,1941年8月,豫东抗日中学在聚台岗西附近三所楼村成立。开设主要课程为游击战术、锄奸、军事知识等,党员最多时有百余人。下设队、班,学员自己站岗、放哨,以班为单位住宿。学制半年一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党、政、军后勤、医院等基层单位。

  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豫东抗日中学从诞生那天起就不仅是一个学习机构,还是一个战斗队,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

  建船队、办学校……在聚台岗村,村民与新四军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军民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当时,男村民当船工,帮助新四军运送粮食等物资,女村民就给部队推磨,还有的到被服厂给部队清洗被褥,老年人就在家门口看家护院,发现陌生人闯进村子,立即报告。聚台岗,成为一个密不透风的革命堡垒。

  在这里,聚台岗的村民与革命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部队和村民一起开荒,让村民种地,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原本要外出逃荒的村民,也选择留在村子里和部队一起生活,不少村民还直接参加了新四军。

  聚台岗上建奇功

  水东地委机关和水东独立团在聚台岗活动的一年多时间里,政治、军事、对敌斗争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

  ——传达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敌后斗争的一系列指示,开展纠正单纯军事观点和反对流寇主义教育,使广大指战员对坚持水东敌后游击战有了信心;联系上了冀鲁豫八路军,得到上级领导对水东工作的指示;整顿训练部队,班长以上干部轮流到团部学习,学习夜袭和行军技术;以连队为单位进行军事训练、比武,提高了干部、战士的军事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建立“灰色政权”,开展群众工作;1941年秋,建立“水东联防办事处”(简称联办),决定在杞南建立三个联防中心分会,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军民关系,兵员、供应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开办党员训练班和青年抗日训练班,对军队和地方党员干部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办船民训练班,便利夜间出水行动。动员聚台岗上会撑船的健壮水手参加学习,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建立后勤机关,解决供给问题。在岗上建立修械所、被服厂、医院;部队建立了军需处;联办建立了财粮科、武装科。办“水东通讯”刊物一期,因敌人围剿停刊。

  ——开展赎地斗争,鼓舞生产。联办出布告,号召凡灾荒年间贱价卖出的土地按原价赎回。动员部队和机关人员,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菜、种粮,解决了机关和部队的吃穿问题,减轻了群众负担。部队种的绿豆、黄豆、小麦大部分转让给群众收割。地委和联办为了解决部队供给问题,减轻群众负担,派出部队,夜间乘船出水,到敌占区征粮、征款,把征来的粮食供给部队和群众。

  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在聚台岗的活动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不断派人到聚台岗附近侦察,企图把这块“水上抗日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中。

  当时,新四军在岗子上挖了防空洞,防止敌人往这里打炮弹。有一次,敌人往村子里打炮弹攻击聚台岗,结果炮弹只是炸毁了几间房屋,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伤亡。

  “水东地区远离大块根据地孤悬于敌后,敌情十分严重,党的力量要隐蔽发展,军队要分散活动,政权要用联合办事处的名义,不要过分刺激敌人……”1942年8月,得到上级指示后,水东独立团党委连夜研究决定撤出聚台岗。

  据《红色水东》记载,1942年9月20日,国民党地方顽军4000余人,向水东根据地聚台岗、杞北、杞通边、杞太边等地同时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国民党另一部也从黄泛区出发,向聚台岗进逼,紧急时刻,地委机关和团部提前撤离。

  水东独立团撤出聚台岗后,在太康北部郑寨研究了反击国民党顽军进攻的计划,调整了武装,作了战斗部署。独立团将大团变小团编为4个主力连,每县建立1个独立营。反击敌人的策略从杞北向杞南,直打到太康县境内,取得了反击顽军进攻的重大胜利,从而巩固扩大了水东抗日根据地。

  抗战老兵忆初心

  在村里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今年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赵隆成,他是村里最年长者,见证了聚台岗村的变迁。

  正值七月的中午,赵隆成穿着一件深色衣服,戴着一顶帽子,佝偻着身子坐在低矮的床铺上,整个人显得很瘦小。赵隆成的脸庞布满了皱纹,说起话来也不那么灵便。一听记者采访当年打鬼子的事,他顿时来了精神,抬起头,扯高了嗓门说:“我是部队批准养病回来的,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抗战到底,革命成功,人人有衣穿、有饭吃……”赵隆成又随口说出了当年参加革命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此刻,眼前这个佝偻着身躯的老人,顿时变得高大起来,那句“抗战到底,革命成功”,他连续说了三遍,声调一次比一次高,在不大的房间里久久回荡,让人感叹不已。

  如今,这个目标早已实现,当年的年轻战士也已经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可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颗革命到底的初心。

  年轻时,赵隆成跟着共产党与日本人打仗时,从没有害怕过。据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常给部队送情报。一个下雪天的夜里,他去送情报,鞋也丢了,光着脚跑几十里,情报送到了,脚也冻坏了。后来,他的脚一直流脓,10个脚趾甲盖都烂掉了,最终严重到不能走路,不得不回到家乡聚台岗养伤,后来就留在村子里务农。

  如今,赵隆成眼不花、耳不聋,有一个圆满的家庭,每个月还有一定数额的补贴,这让他的生活变得衣食无忧。

  老人说:“我要活到100岁,到时我请客。国家给的钱用不完。”

  作为一名从聚台岗走出的抗战老兵,他走过了抗日战争的风风雨雨,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他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红色基因代代传

  如今,发生在聚台岗上的那段令人难忘的红色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这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了聚台岗村民的心中。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发生在聚台岗村的历史,村民赵隆化等人从2004年起,开始谋划在村里建一座“历史文化展览馆”。从那时起,他们到郑州、转山东、过武汉,行程千余公里,终于在2009年建起了这座展览馆。

  2004年的一天,赵隆化一行找到曾在豫东抗日中学当老师的杨静琦。“我一直想办一个展览馆,把咱们聚台岗的革命精神宣传出去。”赵隆化这一想法,得到了杨静琦的大力支持,并为赵隆化提供了其他几名曾在聚台岗村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联系方式。

  在北京,赵隆化找到曾在聚台岗村战斗过的一些老同志。那些老同志纷纷提供资料,并表示:“我们一定要把记忆中有关聚台岗村的历史,毫不保留地讲出来,把保存的资料无偿贡献出来,支持你们办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后来,赵隆化又陆续找到了一些关于当年水东独立团和水东地委机关在聚台岗村活动的图片资料。

  要建聚台岗历史文化展览馆的消息传开后,得到了众多村民的支持,大家纷纷捐款。2009年9月,聚台岗历史文化展览馆终于建成开放。

  11年后,记者一行来到聚台岗村,在村里南台旧址上看到这间不大的展览馆。虽然经过岁月的冲刷,展览馆已经明显破旧,可是展览馆内的旧照片依然清晰可见。其中一幅10多名豫东抗日中学教师围坐在一起的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中有的盘腿而坐、有的散开衣襟、有的双手交叉……在这些人洒脱、刚毅的神情中,让人仿佛感受到这些革命先辈坦荡的胸襟和对革命视死如归的情怀。

  如今,这座由村民自发捐款建起的展览馆如一位老者,虽然历经沧桑,依然时刻铭记着那段发生在聚台岗村的红色故事,提醒着后人勿忘历史。让人高兴的是,一个新的大型纪念工程正在修建。

  聚台岗上谱新篇

  82年前,聚台岗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今,聚台岗又要重现历史,一个新的聚台岗即将呈现。

  目前,太康县举全县之力启动了聚台岗水东地委机关旧址修复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结合红色资源保护、革命老区振兴,整合豫东红色资源,统筹规划实施。

  拟设计为三大功能区:旧址修复区,包括机关办公区、枪械所、被服厂、医院、船厂、豫东中学、老寨墙、拂晓剧团、炮楼等旧址;革命历史陈列区,包括人民广场、豫皖苏水东革命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场馆;文旅区,包括豫东农耕民俗馆、豫东园林园艺馆、观光农业采摘园和涡河生态走廊等突出豫东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区。

  整个红色文旅项目以水东革命历史为主线,以新四军和八路军斗争历史为背景,以水东地委旧址修复为亮点,建设集红色教育、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红色文旅基地,让高昂的爱国主义旋律激荡在豫东大地,使其成为太康红色文化的旗帜、文化建设的典范、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更多地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坚守初心使命,更多地造福人民群众。

  目前,该项目在太康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太康干部群众及爱心人士纷纷捐款,表达对这一行动的支持。在聚台岗村,大家都在积极捐款捐物,期盼这沉寂82年的聚台岗重现昔日的辉煌。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2-12-09 09:59: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勒石铭记淮阳烈士的不朽功勋——河南淮阳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下一篇: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烈士纪念亭碑文敬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