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李建华:1966年 5月17号出生 58岁
贵州志愿者
关注抗战老兵著名人士
贵阳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
学习建筑,主业电力工程,涉足贸易,偶尔也做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劳务派遣、劳务输出。自从关注抗战老兵以来,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都放下了。
2005年,李建华召集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自发组织了“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群成员近两千人。以“关注老兵、寻找老兵、慰问老兵、记录老兵”为宗旨,主要关注健在的省内外黔籍抗战老兵及居住在贵州的外省籍老兵,并在每年的国庆长假期间组织志愿者赴滇西慰问。还派出慰问小组远赴云南、四川、湖南、湖北、上海、浙江、新疆等地区,以家乡人的情怀看望慰问流落在当地的贵州籍抗战老兵。正如温暖的阳光照亮冰冷的雪山一般,来自故乡的关怀给老兵们带来的慰藉是无比的温馨,也为这些曾经浴血卫国的老兵带去了属于他们的荣耀。
他在十九年的时间里,带领团队四处奔波,尽心尽力为老兵服务,并在全省九个地州市,分别建立了理事会统一领导下的分支机构。
多年以来 慰问团活动得到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委员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贵州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等多家机构团体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积极参与。高峰时期,团队每年用于帮助抗战老兵的经费高达上千万元以上,很大程度上为老兵解决了生活及因病治疗的后顾之忧。
在充满硝烟的年代,无数脚穿草鞋的贵州青年走出大山,毅然加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大军中。他们曾是无比勇猛的战士,满怀对祖国的忠诚,抱定了生死不渝的决心。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更是我们最应该尊重和关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哪怕小小的帮助,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尊严,这也是与抗战老兵结下终生之缘的李建华的心声。
他常常一边听老兵讲故事,一边泪流满面地做记录。
他说:“我是个有些自负的人,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我反对个人崇拜,应该时刻显现团队的力量。我不是一个先驱者,我只是在正确的时间里,做了正确的事情而已。”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
▲慰问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全体来宾立正,为抗战老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一 )初识抗战老兵
远在1974年的夏天,在贵阳西郊的红枫湖畔,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童年的李建华一直跟着他的父亲在这里劳动改造。夏日的红枫湖遍野滴翠,酷暑难耐的时节里,年幼的李建华在湖里学习游泳、嬉戏。离他不远的岸边,一些国民党的老兵正在洗澡,那时的他们正当壮年,作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他们白天要劳动,晚上挨批斗,但他们依然乐观。
李建华游近他们,竟然看到他们身上伤痕累累,触目惊心。他还听到他们在互相聊着:“我这个是在哪个地方跟日本人打仗受的伤!”“我这个地方是日本人炮弹皮给炸的......哎!”他们谈起很多战争的情形和血腥的场面,这让李建华非常震撼,心中充满疑问,因为他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来源于电影《地雷战》、《地道战》,还有《小兵张嘎》,从来没听说过也不知道国民党打过抗战。
这个疑团一直伴随他到八九十年代,当他踏入社会以后,又见到了一些老兵,和之前遇到的老兵讲述极其相似,更加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二)我有个作家梦
李建华:那时我有一个作家梦,很想把老兵的经历记录下来,觉得他们的讲述就像是一个断链的历史,找不到任何的记载。我最初一种萌芽状态的想法是出一本记录这些普通抗战老兵的口述史。那时二十几岁,在一些建筑工地打工,全省各地跑。我就利用工作之余到处打听寻找他们。我在贵州找到一些抗战老兵,他们都在偏远地区的农村。那时文革刚过去十几年,他们对我的造访存有戒心,不会很认真地去讲。
我在遵义寻访到一位老兵,他有伤残。我不记得他到底是因为作战受伤,还是因为后来被批斗时打残的。他对我戒备心里非常大,问什么都很沉默。我那时很年轻,也有抵触心理,看他不愿意跟我谈,心里就非常恼火,很生气地就起身告辞了。可他却一定要坚持送我到村口。我还记得,那个村口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口井,是全村取水的地方,再往前走是一座小山坡,之字形的小路,登上去才能离开这个村子。他就一瘸一拐地送我到了村口,我叫他留步后便很冷漠地同他道别了,沿着之字型的路口走上山去。当我走到一半时,忍不住回过头看了他一眼。就看到他缓缓地抬起两只粗糙的手掌,捂着脸背对着我蹲下身去,肩膀剧烈地颤动、不停地抽搐着。我知道他是在哭,那一刻我一下子醒悟过来,我做这样的事情,是在触动他们心灵最痛楚的地方,我的眼睛也跟着模糊起来,可我还是没有回去,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回来后我就开始反思,觉得自己有很多失误的地方。
后来再去拜访老兵的时候,我就先从语言上肯定他们,说他们为国家作战,是民族英雄,应该得到肯定。虽然那时我只是一个打工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但我还是会提前买两包烟或一点水果什么的带给他们。这之后,虽然有些老兵表面上还是波澜不惊,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还是有所触动的。
那段时间,我的思想成熟得比较快,也一直在不停地寻找和记录着他们的口述,直到2005年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5年胡锦涛讲话内容肯定国民党抗战正面战场的相关内容摘要
(三 )从文史到人文 专注黔籍老兵
李建华:在我们贵州有一个“中国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52年被拆掉了。2005年,胡锦涛主席对国民党的抗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很关注这方面的变化,就开始复议重建这个纪念碑。贵州日报报道了这件事,还提到了在腾冲有一些贵州籍老兵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够帮他们找到家,并公布了几位老兵的身世。
我听到后就立刻投入大量的精力,根据提供的线索,成功地完成了三位老兵的心愿。媒体把他们接回来的时候,我也参加了欢迎仪式,跟他们接触以后,体会到他们的心灵是非常需要抚慰。那一刻,我决定把关注的重心从文史方面转到人文方向,用行动去感恩他们。
萌生了这个念头以后,就开始发起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去全国各地寻找贵州籍老兵。无论是原籍还是外省落籍在贵州的,找到以后,想方设法把家乡人民的温暖送到他们身边。
2017年,我们就成功地找到了700多位贵州籍老兵。但是很遗憾,在老兵的逐渐凋零中,现在仅存20多位了。
那时很多农村老兵,家里除了电灯外,没有家用电器,一辈子连电视机都没有,在志愿者团队的关注下,老兵的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就像李华生老兵,是我们2006年在腾冲县清水乡的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茅草屋里找到的,他的一个儿子已经去世了,另外一个儿子酗酒,儿媳瘫痪在床,无法尽孝。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他在昆仑关战役中被日寇的一颗子弹从他的下巴穿过,他的脸上一直都有清晰的“酒窝”。1944年的收复腾冲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预2师在观音堂被日军火力封锁了去路,日军的狙击手隐藏在暗处打伤了很多中国士兵。他的师长叫他骑上马往前冲,吸引敌人暴露火力。最后调了一门炮把绑在一颗大树上向下射击的日军狙击手,连树一起轰掉了,李华生毫发无损的幸存下来!
他的经历触动了我,回来后我委托了很多朋友和媒体记者,到处找,都没找到他的家。一直持续了3年的时间,直到2009年,当地一位退休的老镇长提供了线索,说他叫“黎华先”,还把家谱复印了给我看,推测他到部队登记名字的时侯,因为方言和不识字,把名字登记成“李华生”。世代沧桑,老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找了很多年,我们才找到。
我们虽然是民间团队,但是媒体挺支持的,经常宣传,把我们的电话号码公布出来。社会各界也提供线索,再加上志愿者队伍梯级增长不断扩大,还有2012、2015这两个年份,贵州民革省委也跟我们联合开了两次新闻发布会,邀请很多媒体寻找抗战老兵,这对我们促进非常大。
▲2006年,居住在中缅边境,离家70年的抗战老兵李万芳听到乡音,禁不住痛哭失声
我曾经在云南腾冲给一位老兵寻找他的家乡,他叫李万芳。11岁的时候顶替哥哥上了前线,编入戴安澜将军的200师去缅甸作战。部队战败回到腾冲的时候,他走不动了,在草堆上躺着哭,这时我们贵州部队预二师到腾冲去打游击,把他收容了。他也很喜欢这个部队,他到了13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轻机枪手了。他给我们描述过这样一件悲愤的事情:他说有一次跟日军交战,双方都有很大的损伤,部队撤走后,因为他的年纪比较小,部队派他去侦查敌情。他就到了作战的地方,结果就看见被俘虏的那些战友,全部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每个战士身体里都前后贯穿一根一端打破分叉状的毛竹,日本人用这根竹子插入他们体内翻搅,把他们的肠子搅出来扔到地上、这些士兵在地下翻滚挣扎一天才会死去。他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他也不像其他的老兵讲到打仗会有笑谈闲聊的表情,他没有,他是咬牙切齿地讲的。他双目已经失明了,他一再地央求我给他治好眼睛,他要到处宣传,因为他忘不了那些惨死的战友。这也是当年侵华战争中,他对日本军国主义下的暴行无法释怀的原因。那些战友成了他记忆中最深的痛。
▲一年一度的滇西慰问黔籍老兵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年(左为老兵抬轮椅的李建华)
我这个人,是属于那种漫不经心的人,不太去记录这些东西,虽然从人文的角度写了一些文章,但我没有致力于把它发表,而且我现在的兴趣已经转移,没有再继续做文史方面的工作。关注和抚慰老兵对我来说是当务之急。
刚开始做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天使去帮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这也可能是大多数志愿者开始的想法,但是做到后来会很疲惫,那种自豪感新鲜感没有了之后,很多人都会考虑放弃,我也同样考虑过。还会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也会感觉很受伤。但后来觉得这就是一种责任,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抱怨也没用。
这些老兵一辈子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压力、其实并不是我们给予老兵什么,而是老兵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他们当年为了中华民族挺身而出,对他们来说是永远的荣耀,他们需要应有的尊重!很多老兵一直没有等到,这是最大的遗憾!应该把他们的荣耀还给他们!
文/孙洪艳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云南腾冲县委的支持下,李建华领导的民间团队在民革贵州省委员会的帮助下,募捐了各方资金九十多万元,成功在腾冲来凤山修建了一座“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这里,曾经是数千贵州籍的中国远征军英雄们壮烈牺牲的地方。纪念碑庄严肃穆,面朝贵州方向,四周茶花盛开,仿佛是英雄们由衷欣慰的笑脸。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4-07-02 09:28: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