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能杰 :1985年12月出生,2008年毕业。独立纪录片导演、 摄影师。 2009年成立棉花沙影像工作室, 2016年成立《棉花沙图书馆》公益项目,2012年发起《抗战老兵晚年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拍摄已经超过100多位。
32岁的他给人的感觉亲切、稳重、诚恳。曾三次辞职去拍摄留守儿童,六年间跟拍累积素材达几千G。中途也曾数次放弃回到城市,却最终放不下执念,辞职后继续去坚持。在回应各类问题时的那种平静让他显得更加稳重,他说自己不善言辞。
所拍作品有:《高山上的马夫》(入围 第四届全球华人短片大赛) ,纪录片《路》(入围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常春庵》《婚礼》《打工梦》(入围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竞赛评优单元) ,《村小的孩子》 入围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展映一等奖。
抗战老兵纪录片《龙老一生》参加2013年广州高校巡展放映,并入围第四届凤凰纪录片盛典纪录片大奖 最佳提名奖 ,集美双栖影展 最佳纪录短片奖。
这个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当他无法改变能力之外的东西时,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记录者。记录儿童,记录老人、还有那些抗战老兵。
人类普遍缺乏热情,大部分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支离破碎的活动上,要使人有一种长久而深厚的热情去了解整个生活的过程是很难的。观察即批判,是批判性的注视,沉思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平静的心才能看清事物,但是除了自己,这世上没有什么方法、系统、曼陀罗、老师或其他任何东西能让你平静。作为记录片的导演,长时间地以年为单位跟拍采访者,那种长久的注视,那种安静与执着让人生有了持续的热情与沉思。
蒋能杰专访:在能力之外做一个普通的记录者
问:您一直在拍纪录片,对于纪录片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方向,是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拍摄内容转向抗战老兵这个主题的?
蒋能杰:我对抗战历史的研究没有多深,中学时对历史感兴趣也是因为历史经常是文化课成绩最好的。
我们村子里有一位老人,村民都说他是远征军,在缅甸和印度那边打过仗。我也是上学后才知道什么叫远征军。真正开始接触老兵是在2012年,在做农村空巢老人公益图片展,拍摄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年轻劳动力外流时,老人和小孩留守的状态。当时潇湘晨报出了一本书,书里的一个老人是我们邵阳新宁的老兵,他身体和记忆力特别好。当时农村空巢老人公益投资项目有一些经费是回馈给老人的,我就送去一些物资,老人家就跟我聊起来,他是第八军的,讲他抗战的经历,参军的经验。我本身是做纪录片的,也许是职业病的原因,就把它记录了下来。
当时想法很简单,老人这么大年纪了,如果不赶紧记录,可能就没机会了,奔着这个目的,到2017年,记录已经超过一百位抗战老兵,绝大部分在湖南。
问:您偶然对老兵的关注是从普通的留守老人开始,拍第一个抗战老兵的记录片就获了奖,您的职业对于拍摄对象有一定的敏感,需要拍摄者有所打动的情绪在里面,那么龙老打动您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抓住您的内心,让您坚持去拍摄了那么久?
蒋能杰:第一位抗战老兵拍的是《龙老》,2011年中秋节前两天,买了月饼,带些钱去看他。他记忆力特别好,讲话很直接也很直白,很坦诚地告诉你一些事情,也告诉你他是怎么想的。我当时就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他想死,这让我印象很深刻。他可能是对现有的生活状况很不满(不是关于抗战老兵是否被认可的事情),和养老问题有关。当然不是说他的儿女不孝顺,他就一个儿子。参军之前结过婚,打仗打了好几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能不能回去,他的妻子不愿意再等,就让他改嫁了,回来后他就另外娶了一个,生了个儿子。也许是对现有的生活不满,也许是心理疾病,(打仗时也落下很多病)诸多的不满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
片子里的解释并不多,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整理,我们是民间机构,资金是众筹或者自己找的,非常有限。拍成了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用,也许会有用吧,就展播了,获了奖。
拍过的一百多个老兵,剪出来的不多,《龙老》的片子获奖后,拿了一些钱,也就十几万,基本上可以抵得上成本。
问:您觉得拍这个片子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题材还是因为拍摄的方式?
蒋能杰: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拍片子虽然有点不一样,但不觉得拍摄有多好,主要是题材好、有故事。我们很坦诚,拍摄的对象也很坦诚,跟他融洽相处,长时间去记录。《龙老》拍摄的跨度有三四年,我们其实也没有深入到他们家庭或者个人生活里面,只是比较完整。
问:长时间拍摄有关抗战老兵的纪录片除了《龙老》还有起其他的吗?您说资金的来源有限,对于您这样的民间机构如果没有资助还会继续去拍这样的主题吗?您所拍的老兵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蒋能杰:也拍了另外两个老兵,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很完整。是记录老兵晚年生活现状的。
我们拍摄主要三个地区,但是绝大部分在湖南,是一家基金会提供的资金。有人支持当然好,但是没人给钱我们也会去拍,五年里,陆陆续续拍了一百多位老兵。
虽然老兵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生活在城里跟生活在乡村还是有所区别,从资源上,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养老条件都有差别,有些乡村老兵看病会因为年纪和身体原因,医院不敢接,医患关系也紧张,医院还是挺怕的。
问:您认为拍摄抗战老兵题材和您所拍的其他题材有什么不同?拍摄中有阻碍吗?
蒋能杰:抗战老兵首先是一个老人,虽然我们拍留守儿童是希望,但都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这几年比较好,社会对这些群体比较关注。但是,对我们来讲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排斥,对于老人,我们拍摄很谨慎,特别害怕摄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很小心,他们年纪都比较大,我们也不敢长时间拍摄。
问:您拍摄抗战老兵这个题材,是带着个人的观点还是带着社会的问题去拍摄的?
蒋能杰:首先,我把他看作是一个老人,我们拍了很多老兵,特别是跟拍,包括他的晚年生活,他的子女关系,社会伦理。这种问题其实回归到一个老人,他的身份虽然是抗战老兵,但抗战是他的过去,我们更关注的是他现在的生活,比如也包括:抗战胜利70周年时很多人去看望他,之后除了志愿者就极少有人去这样的状态。
拍一个东西肯定是有自己观点、自己的态度,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是隐藏自己观点的。
我的故事是我的画面、内容去讲故事,当你对一个历史的认知直接影响到片子是否客观真实(只是我所认为的客观真实,也希望客观真实去全力记录一些东西)你的态度有问题、你的历史观有问题,那么你出来的片子也会有问题,你的提问、你的引导、你的采访,都会导致你的片子是否客观真实。你的历史素养、历史的态度很重要。
问:对于您在拍抗战老兵的过程中,您希望他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或者最终呈现给大众后,希望大众得到启发还是仅仅只作为一段历史的截留?
蒋能杰:我是这样想的,我的采访习惯一直在回归到个人。你别讲历史书上电视上看到的东西,就讲你自己看到的,你是怎么过来的,参军的经历,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一些事情。我不想讲一些对历史的评判,我只是想讲个人。
不管是抗战还是历史的态度,我们其实很少尊重个体,口述史不是口述历史,虽然历史也是个体构成的。我提供的个人口述史,希望它是一个稳健性的资料,我们的片子也会一直记录当下,希望它日后成为历史。
如果可以做为历史,我希望我的东西能给后代做一个参考,让他能更好去认知我们这个时代。
问:抗战老兵是特殊年代存留的特殊群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您长期拍摄这样的群体,对于您的认知有没有影响?
蒋能杰:肯定是有影响的!包括我们的朋友、身边的人都会影响到我们。我特别感谢他们,让我有事做,也让我对抗战历史多了了解。拍摄这个题材,又让我能够去学习,查阅资料。他们的经历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
我有时会问他们,希不希望再打仗了?他们都说不希望。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没有正确的认知,包括对日本问题,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打。包括当年,他们说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打仗,能通过外交和平的手段去解决争端,就不希望再有战争。我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所以对于战争对于和平我的理解会不一样,他们会影响到我更理性地去看待一些纠纷。
问:您说您的纪录片是隐藏观点的,对于那些有态度有立场的纪录片您如何去看待?
蒋能杰:无论什么态度和立场都要对历史有最基本的尊重。我们是民间的,可以独立,当然希望这个立场和态度不要有问题,能尊重事实,让历史看到一些事实。
问:很多人都在拍摄抗战老兵题材,您觉得您拍摄的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吗?
蒋能杰:每个人拍摄的视角都不一样,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也不一样,我们因为拍这个题材对抗战历史产生兴趣,又去学习,用理解认知的态度去倾听每个老兵的故事,去记录。我们也拍抗战遗址,发生的战争,历史的老照片现在什么样了,也去了芷江机场,芷江授降地。
问:对于抗战老兵的拍摄,为了剪辑出来的效果在观感上比较流畅通常删减很多,会不会容易产生断章取义?
蒋能杰:我一般会从老兵的出身、家庭环境、背景以及怎么去参军的,去了哪些地方,有没有训练,到哪里打过仗,胜利以后的经历(这部分更有内容),很完整地去记录。当然,剪辑出来的话会有取舍,你长期跟拍上百个小时,剪出来可能也就只有一两个小时。也会迫于环境压力,49年以后可能会有取舍。也不是断章取义,而是你会尊重事实还是扭曲些!我们拍摄的片子不太有旁白,即使有,也尽量呈现事实。不去做引导性的、批判性的、结论性的东西。
问:您已经拍摄一百多位抗战老兵了,您拍摄过程中是否会有选择,如果有,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蒋能杰:肯定会有,很感谢那些志愿者,拍摄前都是先联系当地的关爱老兵志愿者,他们给我们推荐最佳拍摄对象,也会提一些拍摄条件,比如:身体要好(老人都90岁以上),记忆要好,也愿意和我们讲。我比较倾向于拍摄一些不红的、不同战役、不同部队的,尽量沟通,筛选调剂。我们是深度拍摄,不是截取某一段经历,
2013年拍的比较多,14年15年16年,陆陆续续拍,比较少,有故事的抗战老兵大多都不在了,好多老兵被拍的太多了,就不想拍了。 我们做的是深度拍摄,不像有些拍摄直奔几个问题,我们需要的东西不一样。我们做的是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引导他们去回忆。问的也很细,是要作为一个口述史资料留存的,采访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会休息一下,慢慢引导,梳理好。
问:老兵所回忆的都是小的细节,对于大的战役不会过多了解,他们的口述会不有失偏颇?
蒋能杰:将领是一个回忆,下面士兵也是一种回忆,虽然他们叫不上战役的名字或者怎么打的,但是有些地名还是比较了解,在哪里打的,亲眼所见的战争细节他还是可以描述的。
问:纪录片故事性重要吗?您拍摄选题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以社会问题来做选择?
蒋能杰:首先,纪录片有一定文献性,没有太多添油加醋去美化加工,很原始、很传奇的东西,这些客观真实的东西它有生命力,会继续。
纪录片也讲故事,故事也很重要,能让更多人看下去。有些国家纪录片是可以跟剧情片电影一样的,纪录片不太挣钱,但还有很多人在拍,很有勇气,他们的追求也让我很钦佩。
纪录片应该记录真实,记录生活,当然生活里面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有些能够把它归结于社会问题,现在很多事也确实是社会问题,每个人视角不一样,看到东西也不一样,我会有倾向性,包括抗战老兵的拍摄,他们的生活现状,所面临的医疗、社保、社会体系、甚至他们子女的养老都会牵涉到。可能纪录片和剧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还会有都讲故事的纪录片,但是,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电影可能是虚构的,它的力量不一样,都是讲故事,却有本质上的区别。
责任编辑:孙洪艳 最后更新:2017-07-26 18:06: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梅青专访:生命的所有可能
下一篇: 薛刚:口述中的动态与静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