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抱着“大陆老兵”骨灰魂归故里的台湾里长
2017-03-05 09:19:09  来源:新华社  点击:  复制链接

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

接近午饭时间,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的里长刘德文走进“祥和山庄”,去给住在那里的老人送餐。“赵伯伯,吃饭啦!”一栋老旧的四层楼房前,他弯腰凑近百岁老人赵剑霓的耳边大声说道,而后扶着老人回到房间用餐。

回到办公室,刘德文说起老人们的故事,如数家珍。大约10平米的小屋一角,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德文里长助人济事似亲人,远隔两岸成就靖魂回故里”,落款是“山西老兵张靖山亲属”。

“这些从大陆来台湾的‘老兵’,一辈子独身,他们视我为儿子,我也把他们当作父亲。”做里长十多年,刘德文亲力亲为照顾眷村老人,更因为老人的托付,一次次抱着逝者的骨灰,跨越海峡,带他们回返魂牵梦绕的大陆老家,完成落叶归根的夙愿。

一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所谓“本省”闽南人,与颠沛一生、浸透苦难的“外省老兵”,他们之间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每个故事里都深切刻写着宏阔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大情怀”。

刘德文和他的办公室,办公室所有设施全部是他自掏腰包,包括电费电话费

“‘老兵’一生孤苦,能服务他们,是我的福气!”

刘德文的办公室在“屏山新村”的路口,不远就是“祥和山庄”。其实,“村”早已不新,所谓“山庄”也不过是几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

1949年蒋介石撤退台湾,带来大批军人,其后安置形成所谓“眷村”。祥和里就是一个“老兵”聚居的地方,最多时有4000多人,其中长期单身的有3000多位。刘德文2002年接手做里长时,独居老兵还有千人左右,现已不足200位。

1967年出生的刘德文是屏东县高树乡人,祖辈、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而他做里长前也没怎么接触过“外省老兵”。

刘德文曾在高雄一家银行工作,1997年在祥和里买了房。“我们搬来后,跟这里的长辈常有互动。他们对我们很好,我大女儿出生时还帮忙照顾。”他说,“人家对我们好,我们也要付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去帮忙解决。”

后来,在一位老人鼓励下,刘德文放弃了金融业的高薪资,出来选里长,连任多届至今。

刘德文做了里长后,对“老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十几二十岁就离乡背井,跟着部队到了台湾,几十年和大陆家乡阻隔。两岸开放探亲后,他们才能回家看看,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将心比心,我们隔一段时间不见父母都不可以,他们呢,太痛苦了!”他说。

刘德文告诉记者,“老兵”靠微薄的退俸生活,平均每月不到2万块(新台币,下同),省吃俭用还可以,但不敢生大病,住院请看护工一天就要2000块。

这是刘德文(右一)在“祥和山庄”给住在那里的百岁老人赵剑霓(左一)送上免费午餐

某天大雨,刘德文出外,遇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去买午饭。“只有500米的距离,2个钟头后我回来时,他还在一步一步往回走。”因此,刘德文决定贴补经费为独居“老兵”送餐,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在“祥和山庄”送餐时,记者看到,老人们见到刘德文都格外亲近。他在树荫下和91岁的鲍创浦拉起家常,带着浓浓浙江口音的老人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好的!”被老人夸赞时,刘德文有些不好意思:“没有啦。伯伯,你当我是儿子就对了!”

翻开厚厚的影集,刘德文动情地回忆起离世的“老兵”。“这位高飞伯伯,湖南人。那年他99岁,住院时把我找去,跟我说:‘里长,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我明天就要死了。’没想到隔天一早,他真的走了。”刘德文语带哽咽地说,“一个就要百岁的老人离世前专门跟我致谢,这份情感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我把这些长者都当作家人,能够服务他们,是我的福气。”刘德文说。

“‘老兵’一辈子想家,帮他们魂归故里,我开心、满足。”

刘德文送餐时,走进一间逼仄的小屋,床上躺着一位已经不能言语的老人。

“他是蔡万章伯伯,96岁了,是我们的抗日老兵,当年跟着孙立人将军,参加中国远征军,到滇缅对日作战。他那时是连长,连里一夜就牺牲到只剩7个人。战场上,弟兄们互相交代,谁活下来要把死了的人带回老家。”刘德文对记者说。

蔡万章老人60岁时才重返河南老家,母亲过世后就没再回过。“他对国家、民族是有功劳的。我们不能忘记‘老兵’的历史价值。”刘德文看着闭目养神的老人,眼神里流露出敬意与关切。

“老兵”们的口音南腔北调,刘德文听来却不觉得困难,在电话里仅凭声音就能分辨是哪一位。他常常陪他们聊天,听他们细数儿时的记忆、家乡的样貌,也深切感受着几十年的骨肉分离带给他们的痛楚。

“过去,社区里住得满满的,现在人越来越少。”刘德文感叹老兵凋零,一代人不可避免地渐渐落幕。

颠沛孤寂的人生告终前,“老兵”们将遗愿托付非亲非故的刘德文。某天,一位老人对他说:“里长,我如果死了,请你把我的骨灰带回家。”半年后,老人就去世了,刘德文联系上他湖南家乡的妹妹,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之后,刘德文一次次背着重约九公斤的骨灰坛,前往大陆各地,将一个个漂泊异乡的魂灵送回生命的原点。“他们一辈子都在想家,他们走了,我能送他们回家,我是开心、满足的。”他说。

刘德文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一本大陆版的新华词典。“他很用功,不只学简体字,每次去大陆都买很多地图,为下一次行程设计路线。大陆太大,很多地方不熟,老人留下的地址有些名称也变了,并不是很好找。”他的妻子说。

刘德文没有算过送了多少位“老兵”的骨灰回家,但记得已经到过大陆的17个省份,最密集时一个月去了3趟。去年和前年,他都送了十几个骨灰坛,今年已经7个,跑了4个省份。

这是刘德文在展示大陆民众托他协寻在台长辈的骨灰的部分信件

为了送骨灰,刘德文搭飞机、换火车,常常还得再坐长途汽车。途中住宿,因为订不到房间,还睡过宾馆大堂和候车大厅。

每次把骨灰送到大陆,刘德文都要陪家属完成安葬事宜,才安心离开。但他却很少顺路旅游,一次去陕西,老人家乡离兵马俑只有3公里,家属想带刘德文去参观,被他婉拒了。

老人的托付多是口头之约,只有少数写在遗嘱上。为了落实承诺,刘德文一家都参与其中,生活上很节俭,台湾南部天气热,但家里却没有装空调。妻子说,最初也不理解丈夫,毕竟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刘德文常跑大陆,家里需要时不能在她的身边。后来,慢慢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对孩子、对家庭都带来了很多正能量。

“我和儿女讲,做这件事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里头是做人应该有的情。”他说。

一次到山东,已故长者的儿子来接机,见到素不相识的刘德文抱着骨灰走出来,立刻就跪了下来。“我把他拉起来,我们抱头痛哭了很久。”刘德文又一次红了眼眶,“我对老人或是他们的家属作了承诺,就要尽力完成。两岸血浓于水,我要圆亲情的心愿。”

“我现在在大陆的‘亲人’可多了!我会继续做下去!”

近几年,一些大陆民众也找到刘德文,托他协寻长辈的骨灰。这样的寻找更加困难,如果没有安葬在军人公墓,就得到民间“大海捞针”。为此,他跑过许多无人照管的墓地荒冢,以及收纳骨灰的大小寺庙。

“有时,家人要放弃了,我跟他们说,我都没放弃,你们要坚持下去。”刘德文说。

3年前,原籍湖北的庄老先生在台湾过世,他在大陆的女儿希望把父亲的骨灰带回老家,找到刘德文帮忙。因为手续上的一些问题,事情一度搁浅。

“当时,我跟她承诺一定把庄伯伯带回去,和庄妈妈葬在一起。我永远记得,她回大陆前,让她女儿喊我舅舅。”刘德文说。今年初,庄家人的愿望终于圆了,放下重托的刘德文决定庆祝一下——他太太笑着告诉记者,所谓庆祝就是在高雄几乎不外食的两口子一起去吃了阳春面。

今年,一位来台湾旅行的大陆女孩辗转找到刘德文,在他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她六姥爷的骨灰。女孩在网上写了文章表达感念:“硝烟战火的岁月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不变的是两岸割舍不断的牵挂。致力于送‘老兵’魂归故里的刘德文里长帮助多少家庭再次团聚,而我的亲人终于也踏上回家的路。感激刘里长,使跨越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思念收获圆满结局。”

刘德文在展示他如何抱着逝者的骨灰返回大陆

刘德文和“老兵”们的大陆家属原本素昧平生,后来却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他去大陆送骨灰,如果顺路,就会去看望“亲人”。

“我现在在大陆的‘亲人’可多了呢!一次去湖北,几家人‘抢’着接待我。还有一次去山东,一位家属为了再见到我,在机场等了5个多小时。”说这话时,这位憨厚汉子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感动。

年初高雄地震,刘德文一早就接到30多位大陆“亲人”的电话或是微信。“他们叫我刘叔、舅舅或者大哥,问我家人都平安吧。真是一家人的感觉!”他说。

刘德文坦陈有“台独”分子打电话辱骂他,但他“完全不在意少数偏激的人”。

谈到不久前引起两岸社会公愤的“洪素珠辱骂老兵”事件,他说:“太让人气愤了,太可恶了。人要感恩。台湾没有这些‘老兵’来建设,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做人要饮水思源,我们要感念为台湾付出血汗的这些长者。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做人要孝顺,百善孝为先。”

“无论先来、后来,我们都来自大陆,永远不能分隔。这是我为什么要坚持做下去的原因。”刘德文说,“我家祖籍是福建泉州,来台湾十几代了,父亲还回去扫过墓。两岸同根,一家亲,我们不能忘本。”

“回忆起来,我很开心。我有那么多‘爸爸’,在大陆有那么多‘亲人’!”刘德文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天,刚好是“父亲节”。

刘德文已经排好了接下来的行程,有4位“老兵”的骨灰正等着送回去。下个月,他的目的地是洛阳。

(配图由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3-05 09:27: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河记忆 青史永存——走进贵州(三)为抗日老兵刘兴老爷爷96岁生日祝寿

下一篇:你知道104岁老兵爱唱什么歌吗?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