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梦之蓝·敬我最尊敬的人迎八一公益活动引发“致敬”热潮
“梦之蓝·敬我最尊敬的人”引发“致敬”热潮
岁月回响向您致敬
“八一”建军节前夕,由洋河股份发起的“梦之蓝·敬我最尊敬的人”行动,在江苏大地掀起一股“致敬”热潮。从八旬老将军到为刘伯承元帅开车的汽车兵,从20年前参加“九八”抗洪抢险的战士到援藏三十八载的老兵,梦之蓝公益探访团一行兵分多路,怀着赤诚之心,向这些“最可爱的人”送去节日的慰问和人民的敬意。
岁月悠悠,终成回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李剑锋,不到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一路行来,老人和战友们屡立奇功,迎来了解放。谈到军旅生涯中的一次次危险,老人慨然面对,“无数战友用鲜血染红了前进的道路,我们要接过他们的枪,不怕牺牲,继续前行,赢得胜利。”
如今,尽管年岁已高,但只要有机会出去给孩子们讲课,老人总是非常热情,不辞辛苦地赶到现场,一遍遍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我要把战友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今天的孩子能够记住他们。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生命,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穿越历史的烽火,总有一些时刻值得铭记。在90岁的老战士商锡坤家中。商老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我其实不愿意接受采访,平时能推的都推掉了。每次一回忆,就会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我就特别难过,我希望他们能活到今天。”
当年,在解放上海的攻坚战中,商老所在连队担任切断公路的任务。部队经过连续两昼夜的作战,饥寒交加,刚插入敌纵深地带立足未稳,敌人便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进行数次疯狂反扑。当时的战斗异常残酷,伤亡很大,商老的膝盖下方也被一颗子弹击穿。挽起裤脚,商老一边抚摸着战争的伤疤,老泪纵横,“我们连140多人啊,最后只剩下70多人!眼看就要解放了,他们却没有等到那一天。到今天,他们的名字我都记得,这辈子我都不会忘。”
岁月变迁,精神永存。对这些老兵来说,这些经历,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对我们来说,同样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当危难来临时,是你们挺身而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是你们毅然向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热血澎湃的日子,已然铭刻在心。
人们会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百姓安康,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梦之蓝致敬行动,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敬意,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敬意。今天,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缅怀英雄,向昨天致敬。迎着朝霞,再出发。向你们致敬!
补不上的弹孔 忘不掉的战友
7月7日,梦之蓝公益探访团一行来到老战士商锡坤在南京的家中。
商老今年90岁了,已进入耄耋之年。戎马一生,老人在回忆里满是感慨:“我是山东人,1945年当的兵。这一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每一步我都不会忘,因为每一步都有战友在那里倒下了。”
商老坦言,他其实并不喜欢接受采访,平时能推的都推掉了。“因为每次采访,都要回忆当年,一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我就特别难过。我不愿意回忆,我希望他们能活到今天。”在解放上海的攻坚战中,商老所在连队担任切断公路的任务。部队经过连续两昼夜的作战,饥寒交加,刚插入敌纵深地带立足未稳,敌人便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进行了数次疯狂反扑,当时的战斗异常残酷,伤亡很大,商老的膝盖下方也被一颗子弹击中。挽起裤脚,商老抚摸着战争的伤疤,老泪纵横:“我们连140多人啊,最后只剩下70多人。眼看就要解放了,他们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到今天,他们的名字我都记得,这辈子我都不会忘。”
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人们都在书本和影视剧里看过。没想到,商老本人也有同样的经历。1947年,商锡坤任独立营二连一排副排长。在桐林村反“扫荡”战斗中,他腿部被子弹击中,当时根本没有麻药,卫生员只能硬着头皮用小刀帮他挖出弹头,还没等完全包扎好,商老便又投入了战斗。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就是这样在商老身上具体而微的体现。
从山东到福建,商老用脚步丈量了革命之路。一路前行,在烽火中,商老对革命的信念愈加坚定。在老家的墙上,挂着一幅他手写的条幅:“不忘初心,兴我中华”。在老人看来,信仰是精神的守望。商老经常以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向灾区表示慰问。对此,老人不愿多提,“国家对我们已经很好了,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交‘特殊党费’,是我一个抗战老兵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
独立功勋荣誉奖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奖章,就是一段历史。商老看着这些奖章,缓缓说道:“每年到一些纪念日的时候,我都会把这些奖章拿出来。看着它们,我就想到了当年的战友,我想和他们说说话,说说当年的故事,再把今天的生活和他们唠唠。我要告诉他们,当年我们的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今天,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了。”
热血战场定乾坤 红色精神代代传
“过眼沧桑如逝水,一帘风月度良宵。”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风雨飘摇的年代立下振兴国家的誓言,在革命的征程从未放弃信仰。共和国的诞生与成长中,他始终忠心相护相随。八一建军节前夕,梦之蓝公益探访团一行来到91岁老将军史乃家中,听他讲述自己热血从军的故事。
史乃出生于启东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高小毕业后,史乃考上启东中学。1944年过了春节,他转到新四军苏中公学入伍。史乃回忆说,当时担任校长的是粟裕,他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建设,学校里经常有时事政治教育,“我真正确立了、坚定了理想信念,革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享福的。”
在战场上,史乃先后参加了东坝、苏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完成了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史乃作为战斗骨干选调到军后勤运输处任政治协理员,主管3个汽车队、1个马车队、1个修理排。队伍新,司机不熟悉业务,任务艰巨。史乃用一个月时间恶补驾驶技术。一次,军部命令出车50辆,突击运粮弹到上甘岭前线部队。出发前,他紧急动员,带头振臂高呼“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司机们也群情振奋。史乃率队开车,驾驶美式吉普领路。因车多目标大,多次遭到轰炸扫射,道路被炸坏。紧急关头,他命令车队立刻分散隐蔽,并迅速与护路队联系,抢修道路,激励大家不慌张、不泄气,互相支援,坚持就是胜利。
不到一小时,车队就陆续开到前线,全部粮弹如数送到,受到74师师长肖选金、政委赵强的欢迎和感谢。他们被领导夸奖:“千条万线,运输第一线。”
离休后,史乃博览群书,学习诗词书法,撰写大量贴近时代、弘扬主旋律的诗文,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用。史乃的老领导、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评价说:“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老军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品格和顽强意志。”
回忆一生戎马,史乃老前辈说,当时参军,自己一心要救国、救民、自强。“人民军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我心甘情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革命青年应该有这样的血性、锐气。”史乃说,人民军队英勇顽强的传统必须发扬,希望年轻一代好好传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革命事业才能发扬壮大。”他鼓励年轻军人“要做一个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格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白头老兵为革命 不怕牺牲永向前
2015年九·三阅兵,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兵坐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身后。他就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屡立奇功的原解放军28军副政委李剑锋。
八一建军节前夕,面对梦之蓝公益探访团,李老讲述了自己跟党走、听党话、打胜仗,奉献、贡献一生的故事。
李剑锋1926年出生于徐州铜山县。1938年,日军打到李剑锋的家乡,烧杀抢掠,对普通农民实施无差别屠杀。逃到山上的李剑锋因为饥饿差点病死。就在这时,八路军来到了村里。
由八路军出面,向有钱人家借粮食,分给没饭吃的穷人家,有了吃的,李剑锋的病就慢慢好了。学校老师画了毛主席的像,两边写了一副对联:“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李剑锋说,“这个事、这个理,我自己记了一辈子。”
1944年初,不到18岁的李剑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学习,一年后毕业。李老说:“我心里有一句话,管了一辈子——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白骨铺成了路,我们后人革命迈大步。如果革命需要我牺牲,坚决果敢不犹豫。”
李剑锋回忆:“在前线,要抢救伤员,掩埋烈士做烈士登记。战友的尸体,我背不动,就扛在身上往前爬,身上都是血。我当时心里就想着毛主席的话,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志的尸体,我们又继续战斗了。”
面对流血牺牲,李剑锋说,自己当时心里一点都不怕:“当年我们战友互相告别的时候,常说,不死明天见。见面时互相一抱,说,哈哈,你还没死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剑锋和战友们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继续斗争。
总结自己一生经历,李剑锋说:“为求活命跟党走,艰苦斗争不回头,全国胜利都解放,又幸存活白了头。老年生活很满足,感恩奉献到瞑目。”这位革命老前辈说,如果没有千万战友先烈的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和如今发展繁荣的社会。至今,老人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还在积极捐资助学。
车轮上的军旅生涯 一路行稳致远
他为多位领导开过车,从军生涯中开车从未出现任何事故。他用车轮上的印记,书写新中国发展建设中的点点滴滴。他就是丛琪发老人。
建军节前夕,梦之蓝公益探访团一行看望了丛琪发老人。一摞红色证书整齐放置在箱中,老人翻动着厚重的信封、泛黄的纸页、些微锈迹的奖章,向志愿者们讲述跨越世纪的从军往事。
丛琪发1931出生于如东,家中原有兄弟姐妹6人,因家庭贫困,3个弟妹先后被送人。“7岁要饭,11岁到16岁给人家做长工。”丛老总结,这就是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1947年,新四军东进,丛琪发入伍,成为其中一员。
“腿长、跑得远。”丛老这样形容自己。1948年淮海战役后,丛琪发有两个选择,一是到步校学习,作为未来的军官培养;二是到当时华东军区上海军事汽车学校学习驾驶。丛琪发觉得自己没有文化,还是学个开车的技术比较实在。
从汽车学校毕业后到1986年离休,多年以来,丛琪发开车从未出过任何事故。
从少年时代的长工到共和国军队中的优秀一员,丛老的从军经历展现出一代人为国家建立、社会建设作出的历史贡献。忆往昔,谈今朝,丛老表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如今的生活真是一步步迈上新台阶。他寄语新时代年轻人:珍惜当下,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番成就。
援藏三十八载 我把青春献给你
“问君何处是青春,雪山脚下白云升。”
八一建军节前夕,梦之蓝公益探访团一行来到车应龙、瞿冬耘两位老兵家中,向这两位援藏多年的同志送上最诚挚的慰问。
84岁高龄的车老,以本文开头的这两句诗,作为开场白,回顾了自己38年的援藏岁月。
上世纪50年代末,因工作原因,需要增调部队和医院进藏,当时决定,以扬州的医院为主,在各地征选医护人员进藏。听到这一消息后,刚刚领过结婚证、还没办婚礼的车应龙、瞿冬耘两位部队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毅然决定报名赴藏。不过,车应龙由于手上有工作尚未结束,不能第一时间进藏,他对于爱人的申请,非常支持。
考虑到两人新婚,部队领导希望瞿冬耘“再考虑一下”,但瞿冬耘先后三次打报告,要求进藏。就这样,新婚燕尔的两人劳燕分飞。1959年瞿冬耘踏上进藏的征程。
进藏之后,车应龙与瞿冬耘保持书信往来,两人谈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在西藏开展工作,为当地老百姓诊治。
1961年,车应龙把手上的工作处理完,第一时间提交报告。经领导批准,于当年进藏,夫妻二人携手写下援藏的佳话。
到了驻地,“一穷二白”。车应龙回忆说,当时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什么都没有,连办公的桌椅都没有,一切要从伐木开始,自己做木工。此外,为了日常生活,自己种蔬菜,到农场劳动。
谈起在西藏工作的经历,车老用了“平平淡淡,兢兢业业”8个字来形容,他是搞检验工作的,对他来说,在西藏这38年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而正是秉持默默奉献、扎根基层、扎根一线的精神,他和爱人成为当地最值得尊敬的人。
当时,西藏非常缺技术干部。而车老对细菌、生化、细胞、病例、血液等各方面的业务都很精通,堪称全能型化验人才。38年间,车老无怨无悔,不仅自己带头干,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1992年,瞿冬耘因工作原因先期回宁。车老继续在边疆工作。1995年,他按规定可以回南京了,却因为工作需要,直到1998年才和爱人团聚。车老回忆说,当时是为编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一书。这本专著结合他自己的实验,以及吸取了各个科室的治疗经验,对预防和治疗高原病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科研价值。
车老自幼爱好书法。回到南京后,又得书法大家武中奇指点,他的作品透出一股高原的苍莽之气,高扬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意识,透出一个革命军人所特有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情调。
责任编辑:贺晓理 最后更新:2018-08-01 12:11: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会战友重走抗战路】系列之第4天一一老兵入住贵阳情人谷爱心公寓休养
下一篇:豫湘志愿者看望平顶山抗战老兵张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