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山东大学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看望慰问湖南抗战老兵(三)
2019-07-13 14:26:27  来源:林梦如 高京京 李慧  点击:  复制链接

  “国家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小雨初过,青翠欲滴的树叶风中轻轻摇曳,道路两旁河水中溅起圈圈涟漪,静悄悄地推开,雨打湿的树叶飘舞着似乎在唱一支歌,山东大学(威海)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暑期社会实践道县小分队的成员在当地志愿者的陪同下,前往抗战老兵何建月爷爷。

  门房掩映着,鸡鸭叫唤着,踏过深深浅浅的水坑,来到了何爷爷家中。木门经过雨水的冲刷腐蚀地很严重,爷爷正襟危坐,似乎有些紧张。“山东来的啊,山东来的啊”爷爷得知我们远方来,面容焕发,一直拉着我们“你们坐,你们坐”,招呼着家里人前来给我们茶水。

  蒋爷爷,是永州唯一健在的远征军,爷爷双手与普通老人相比更为完全,并且有一节手指明显弯曲,这是在远征军期间因为长期握枪留下的岁月的痕迹。因为爷爷听力不佳,志愿者为爷爷表演舞蹈并赠送礼物。

  回去的路上志愿者叔叔一句话让我铭记很久“哪有什么马革裹尸,只有战死沙场,无名无姓”。

  战争永远是一个民族最沉重也是积淀最多的往事,民族的脊梁也从战争中诞生,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些战士身上。中华民族现在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经济也在逐日兴旺发达,可是战士的魂魄不该忘记,这些无法“马革裹尸”的英雄的记忆更应该深深植根在我们的记忆中,与关爱老兵事业交织,注入民族的血脉中。

  随后,志愿者们与团队成员来到抗战英雄黄书正爷爷家中。

  难以想象爷爷已经九十岁,清晰地听到我们的问题并准确回答。

  1932年年仅12岁的爷爷以童子军的身份入伍,十二岁的我又在何处做些孩子的美梦呢?梦中是想要买的洋娃娃还是不想上的数学课?总而言之不是山河破碎应征入伍。从湖南永州宁远到广西再到上海苏州,作为第一批抗美援朝的将士挺进鸭绿江。路途坎坷,战友伤亡,无怨无悔。

  “爷爷,您打战时候疲惫或者害怕的时候怎么办呢?”

  “毛主席说,打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主席的号召我记在心上。我们坚决不能认输,输了就是亡国奴,我们永远不做亡国奴,每一个人都不服输。”

  “爷爷,您有什么想对我们大学生说的话吗?”

  “大学生,未来,国家的未来,我没有念过书,我在部队里学了一个月,我没有文化,你们青年要有文化,国家有未来。”

  “爷爷,您是民族英雄,国家脊梁,没有您的战场杀敌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国家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要去。”

  少年不轻狂,国难当头,金戈铁马沙场英勇。

  暮年不邀功,国泰民安,白发赤子爱国如初。

  (文字编辑:林梦如 摄影:林梦如 赵花姑)
 

  忆往昔,历经人生风雨

  距离抗日战争结束虽然已经有七十多年的时光了,但是对于当初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们来说,那依旧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令他们一生都难以忘怀,每每想起那段艰苦的峥嵘岁月,他们内心依旧激动不已,难以平静,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位抗战老兵也正是如此的。

  7月12日上午,烟雨迷蒙的树轻轻摇曳着翠绿的叶子,在一滴滴雨珠的冲刷下渐渐垂下树枝,在一片清冷中透着几分凄凉与黯然。雨一直下,雨珠密集地打在平静的湖里,在清寒的斜风中缓缓飘舞。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行驶着一辆具有特殊意义的车,他们的终点站是抗战老兵的家。

  可能是为了缓解独自在家的苦闷,爷爷的家门并未关闭,志愿者在门口呼喊着,呼喊着,听到爷爷的回应后便大胆的踏入了家门。“咚咚咚,咚咚咚……”正当志愿者好奇的寻找爷爷的声音时,楼梯上却传来了声音,爷爷矫健的身姿立即映入眼帘,下楼速度之快让志愿者感到心惊又欣慰。“爷爷,这都是从山东来的大学生,来看望抗战老兵的”!同行的叔叔用方言介绍着志愿者的身份,“哎呦,是大学生啊,这么年轻,我好喜欢勒”,老人坐在椅子上,在这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绽开一丛笑,从前额到眼睛,再到嘴角,逐步展开。打满褶皱的前额下一双失神的眼睛慢慢放出光来,浑浊却温润。爷爷提到孙子孙女的成绩也很好,在长沙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满眼的自豪,说罢又拉着志愿者的手连声道“我好喜欢勒,你们这些大学生”。

  谈起当年的军旅生活,爷爷伸出手来告诉我们“五年呢,五年的军旅生活”,当年国家正处在全民抗战时期,急需大量兵源,当时的征兵法令是“三丁抽二、二丁抽一”。 家中老母念其尚在县城中学(当时蓝山县仅有一所中学)就读,就准备让其哥哥去当兵。爷爷获悉后,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说服老母,自愿顶替哥哥入伍,因爷爷年轻,又有文化,被分配到当传令兵。

  部队开始驻扎在长沙城,准备迎接长沙的第四次会战。但开战不久,即被打击败,长沙迅即失守,在军事失利之情形下,部队由长沙撤退到郴州。警备司令官因烧毁民房也被撤职,生活条件差,部队士气低弥,一度军心动摇。爷爷因离家较近,思想上产生波动,思乡强烈,于是请假回家。

  回家途中,被郴州当地一位保长抓住,又重新回到部队。驻防在湖南郴州宜章一个偏僻的乡村,哨所离粤汉铁路日军的驻地相距仅5里地,任务是警防敌人和盘问过往行人,两人一班,白天三小时,夜晚三小时。期间曾多次参加营、连部组织的对日军的袭击和骚扰。这样一直驻防到日军投降。

  忆往昔,爷爷的眼中渐渐浑浊,“现在好了,国家政策好,你们现在都来看我了”,“我有好多奖章,你们要不要看”?爷爷突然猛拍大腿,将刚才的悲伤情绪一扫而光,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爷爷迅速起身去屋子里寻找,志愿者在大厅中目瞪口呆,对爷爷健朗的身体再一次感慨。抱着一堆绶带和奖章走了出来,语气里似乎透露出一些骄傲:“你们看”,从一个又一个奖章绶带中,志愿者发现了另外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爷爷跟我们说,那是降书,是当年日军投降之后签署的。那份降书被爷爷保存的如同全新的一般,可见对其的重视。爷爷说,他从来不看电视里面的抗战片,怕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可怕的很。炮弹直接打过来,耳朵就听不见了,好多受伤的人,可怕的很。

  爷爷说自己老了,但是比其他老人要更健康一些,“我很重视运动,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就去走路,现在跑步是没办法跑了,我就天天大步走,别人九十多背都驼了,我一点都没有”。为了向我们印证这一说法,爷爷又起身向我们展示了正步,走完还对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志愿者连忙站起回礼。爷爷笑了,爷爷说已经很久没这么开心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要到了分别的时候,尽管志愿者再三请爷爷留步,好好休息,爷爷依旧大步迈开,出门送我们离开。当我们坐上车之后,通过后视镜看到爷爷依然站在原地,像一棵松树一样站得笔直。

  老兵没有消失,只是在凋零。他们驰骋沙场、九死一生,他们历经荣耀、历经委屈、历经人生风雨。如今,他们又从容地坐在那里向我们讲述。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老兵,正是他们的不惧生死,才给了今天的和平安宁,关爱老兵,刻不容缓,暖兵筑梦,我们在路上。

  (通讯员 李慧,拍摄者 张浩冬 李慧)
 

  永州县下着毛毛细雨,在抗日战争纪念网的帮助下,暖兵筑梦志愿者们继续他们的走访旅途。

  今天走访的两位老兵爷爷,都还身体健康,与老伴生活安宁。巧的是,两位爷爷家里还都养了小鸡仔,日子过得挺闲适。

  蒋庆寿爷爷和老伴生活在山脚下,奶奶说,1948年,她17岁,家里给她做媒和爷爷结婚,转眼间就过去了71年。两位老人挨着坐在一起,这段71年的白金婚如同眼前场景,岁月静好。志愿者给老两口家中挂上一个“福”字书法,愿他们生活健康幸福。

  蒋庆寿爷爷和他的老伴

  蒋爷爷是在遇见奶奶之前参军打仗的,那时,他先在江西保安团,驻扎江西永兴。后来,听爷爷说,他还在湖北黄梅和鬼子隔江战斗,他们派出一个机枪连,顶了几个小时的炮火,国民党两个连随后赶来,与他们一同把鬼子赶到武汉。

  爷爷14岁就被抓走参军,在部队里,每天吃凉菜,一餐四两米,一天吃两餐。他们的军装是很薄很薄的布料做的,冬天睡觉也只有一条毛毯。

  蒋庆寿爷爷在看志愿者表演

  听爷爷说这些零碎的故事,就好像抗战的历史真实地在眼前铺开。和历史书上不一样,这些往事,由亲身经历过的老人,用一个普通军人的视角向聆听者们娓娓道来。他们的行军吃住,他们的作战记忆,他们的婚姻与家庭。这时,聆听者才会真切地感同到,一场场抗日会战,是每一个活生生的青年,用真的生命在抵抗奋战,史书上记不清的每一条战壕,每一次行军,都是每个平凡又伟大的抗战老兵心里,抹不去的记忆。

  蒋庆寿爷爷在讲故事

  蒋庆寿爷爷在给志愿者签名

  第二位唐振霆爷爷,毕业于黄埔军校,在他的书法题名上,他自号“黄埔老人”,他还是永州黄埔会会长。志愿者们到唐爷爷家时,他正和村里人打着牌,见到我们,便主动唱了一首歌表示欢迎。他还主动给志愿者展示了自己的黄埔同学会记录本。

  唐振霆爷爷的同学录

  翻阅记录本,一个个曾经的名字,一张张泛黄照片上青葱的脸,却都满是岁月和历史的痕迹。在塞着书签的那一页上,熟悉的英俊的脸旁边写着“唐振霆”。

  “爷爷,您年轻时候真帅嘞!”志愿者夸赞,“还好还好,”爷爷嘿嘿一笑,“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潇洒的。”脸上仿佛闪过一丝年轻风采。

  年轻时的唐振霆爷爷

  志愿者临行前,唐爷爷慷慨地给每人赠了一幅自己的书法。听老人说,他还想给自己再建一间专写书法的书房。

  唐振霆爷爷房间里写了一半的书法字

  后来爷爷还说,他在衡阳高中毕业后,加入了学校和本地的抗日救亡宣传会,多次参加游行、募捐等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投笔从戎,考取了陆军军官学校20期,学习通讯科专业,在校期间,老人也多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爱国运动,但没有参加对日作战,一直没有机会杀敌报国,这成了老人的终生遗憾。

  人生何尝没有遗憾,但看着老人与老伴双双安度晚年,老人平时写写书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偶尔忆起那热血激昂的峥嵘岁月,当年轻时的报国情怀仍在年迈的身体里涌动,情不自禁高歌起抗战歌曲,一如青年才俊时。

  这样的感动生生不息。

  唐振霆夫妇和志愿者们合影

  安居生活,或许就是一日三餐,屋舍宁静,亲友陪伴。看见老人身体健康,满脸笑容,志愿者们的心里也好似暖阳开。

 

  (文案编写:贺禧 摄影:宗文雅)
 

  风雨中,您的脚步从未停歇

  破旧的房内落满了灰尘,屋外天光渐弱,致使没有开灯的屋内光线暗淡。有人于昏暗中伸手拨下电灯开关,随着啪地一声脆响,预想之中的光亮并没有充斥满这一方狭小的空间,独见悬挂于一根单薄电线上的表面斑驳的灯泡,晃荡着拼命地睁开自己昏黄的眼睛,却仅仅能够看清它周围方寸之地……

  这便是志愿者们于7月12日下午刚一来到李石保爷爷家中时所见的景象。爷爷所居住的小平房建在半山腰处,周围环绕着密密匝匝的草木,道路崎岖,蚊虫肆虐。志愿者肖叔叔的车并不能像走访其他老兵那样直接驶到爷爷家门前,志愿者们便在山脚处下了车,拿好慰问物资,从那被草木覆盖的严严实实、几乎不可见的曲折小路向上行进。由于前几天的持续降雨,路面泥泞,大大小小的石块突出泥土,许多昆虫绕面飞舞,蜘蛛网自上垂落飘摇……志愿者们三步一滑地登上山腰,来到了爷爷的家门口。

  李爷爷是如何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的呢?年事已高的老人走这样的山路真的安全吗?大家默不作声,兀自心酸着。

  在志愿者们的呼喊声中,爷爷蹒跚着脚步从里屋中走了出来。这是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和蔼老人,岁月虽然带走了他的青春,但我们依然能够从爷爷松弛黝黑皮肤下所显现的肌肉线条中,窥见这位老兵曾经的神采飞扬。得知志愿者们从山东远道而来,爷爷满怀感激,亲切地拉着志愿者们的手,询问大家路途是否遥远,来到这边后生活得是否习惯。这些都是志愿者们来到蓝山后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兵都会询问的问题,爷爷们总是先关心志愿者们的状况,然后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对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充满感激。从感动到懂得,我们在与老兵的相处中日渐成长,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饱含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所淬炼出的高尚与凝重。

  在与李爷爷的交谈中,志愿者们得知,爷爷刚结婚4个月就被抓壮丁入伍,到部队后被分到74军炮兵30团,担任团里的火头兵,随部队开赴到云南作战。1944年随部队退守衡阳,参加衡阳保卫战。1945年日军投降后,到南京驻守了半年左右,随部队北上,在马鞍山被八路军打败后离开部队回家。爷爷参军长达11年之久,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徒步辗转于祖国南北参加作战,是那段历史真真正的参与者与见证人。爷爷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奖给他的财物分文不取,所做的一切都汇成为人民服务一句话,抗战军人的血性与傲骨可见一斑。

  顺着爷爷手指的方向,志愿者们看到了桌上端正地摆着两个木质相框,相片中的爷爷端正地坐在毛主席雕像旁,目光炯炯有神,可见当年风采。谈及此事,爷爷骄傲地说,今年5月31日,在侄子的陪同下,他来到了韶山毛主席的故居,在此参观9日,拍下了这两张照片。爷爷还说,虽然自己参军时未能见到毛主席本人,但是如今能亲自到毛故居并与雕塑合影留念,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

  颤抖的双唇应和着志愿者们《歌唱祖国》的悠扬旋律。日光渐暗,志愿者们挥手与爷爷告别,爷爷蹒跚着脚步踏出屋外相送。屋外,一只大鸭正带领着一群羽翼未丰的雏鸭摇摆前行觅食,窸窸窣窣地消失在青翠的竹林之中。

  爷爷,您已经做得足够多了,您现在只需安享晚年。有了您在前方的引领,我们新一代青年必将继承英雄之志,不断为祖国拼出更美好的未来。

  “陈旧小屋落满灰尘/抗战奖状却依然那么新/抗战奖章完好无损/那时的老兵样子很俊/黑色照片老式的军装/一双眼睛却那么地有神……老兵啊老兵/顽强的老兵/为了中华民族/洒血献青春没有怨愤/为了祖国甘愿牺牲/为了抗战充满信心/为了炎黄子孙/随九死一生/甘为无名功臣/无名功臣”

  李石保爷爷是此次蓝山之行走访的第8位老兵,也是最后一位。仅以此歌献给所有的抗战英雄们。精神不灭,丰碑永存!

  (通讯员:高玉洁 拍摄者:张浩冬)

  7月12日,湖南永州又下起了毛毛细雨。在抗日战争纪念网的帮助下,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服务类社会实践团队与永州当地志愿者取得了联系。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队员在永州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看望慰问抗战老兵聂运谋爷爷,团队成员为老兵爷爷送去了一些米面物资以及从山东地区带来的剪纸工艺品。

  志愿者听老兵爷爷讲故事

  聂运谋爷爷今年九十四,爷爷有两个女儿,目前在和外孙一起生活。爷爷身体很硬朗,精神状态也特别不错,我们到爷爷家时,老兵爷爷正端坐着看京剧包青天,还热情地给我们分享他的观后感,手舞足蹈的评价起京剧起来,十分可爱。

  队员坐下与老兵爷爷亲切交谈起来, 爷爷说当年当兵的时候是17岁。跟着村子里自愿参军。爷爷在部队里面做通讯员,但是当年条件太艰苦了,师部和军部才有无线电,当年的通讯大部分是要用人走路和跑步去传达信息。爷爷在部队没有发过无线电报,爷爷属于用人力通讯员。团长写写纸条下命令给营长,营长传令给书记官,再由传令兵跑步送达到指定位置。爷爷当年所属的通讯帮大概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出去,却只能回来六个。

  在长沙会战的时候和日本人正面对上,爷爷亲眼看到日本人杀人,那个时候爷爷还小,害怕极了,但是还是要在枪林弹雨中将军队信息送出去,爷爷就这样一直跑,一直跑,跑到筋疲力尽,还要咬牙坚持住,不能停歇。爷爷说在晚上走夜路才是最吓人的,周围黑漆漆的一片,一点亮光都没有,只能借着月光赶路,如果一个不小心还有可能会掉到阴沟里,摔伤了腿,也不会有人发现。爷爷一晚上尽力赶路也只能行走五公里。

  爷爷穿着粗麻打的草鞋,两副绑腿,屁股上挂着发的洋瓷碗,三餐吃着糙米饭青菜,就这样来回穿梭在枪林弹雨的战场。 爷爷跑过家乡的翠绿的田间小路,跑过门前的那条清澈的小溪,跑过险峻的大山,也跑过沾满敌人和自己同胞鲜血的战场,爷爷就这样一直跑着,传达着战场的希望与失望。

  志愿者与老兵爷爷合影

  终于有一天日本人被赶出来中国,老兵爷爷不用再跑了,不用再传达任何和战争有关的事情了,爷爷毅然决定离开军队,他想回到那家乡的翠绿的田间小路,回到门前的那条清澈的小溪,回到家乡的父母身边。老兵爷爷一九四四年二月回家务农。爷爷再这片和平的土地的生活是满足而幸福的。

  (通讯员:黄英丽 摄影:黄英丽)

  一寸丹心图报国

  7月12日,阴雨绵绵,在抗日战争纪念网的帮助下,我们一行三个人来到了可亲可敬的抗日老兵——文孝应爷爷的家里。

  一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门上的标牌“光荣之家”四个字,标牌不大,但却格外亮眼。文爷爷看到我们来拜访,脸上洋溢着笑容,带我们进屋后,热情地拿凳子招待我们。屋子里不大,堆满了一些陈旧的杂物,微弱的光线射到老人的脸上,那是一张布满皱纹,斑斑点点,饱经岁月洗礼的面庞。屋子里几乎没有空的地方,老人端坐在凳子上,而此时,感觉这种场景只有在电视上才会出现。

  我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老人,当问到老人的身体状况时,老人开心地说道“身体挺好的,生活幸福”。在访谈中,文爷爷由于年事已高,听力不太好,当他听不到或是不能理解我们的问题时,很急切,眼神中闪过一丝丝失落,我们赶紧安慰他,缓和他的心情。在之后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文爷爷是1945年作为学生考入湖南湘西中美合作所特种训练班第六期的,在学校里学习了军事知识、射击和侦察等实战知识。爷爷当兵的时候仅有17岁,由于家境贫困,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爷爷的体重较轻,年龄和体重都达不到参军的标准,当被参谋长问及为何当兵时,爷爷回答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能感受到,文爷爷那权权的爱国之心。

  在交谈过程中,爷爷为我们演唱了他们的班歌,“革命的青年,快准备智仁勇都健全。捂着现阶段的动脉,威武不能屈,贫困不能移······”爷爷虽然年事已高,吐字并不那么清晰,但声音洪亮,听着爷爷的歌声,我们彷佛也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和自力更生的高昂革命斗志。我们也为爷爷合唱了《歌唱祖国》这首歌,爷爷也与我们一起合唱。

  爷爷为我们演唱班歌

  很快,访谈接近尾声。爷爷紧紧握住了我们每个人的手,对我们给予祝愿,寄予期望,一直把我们送到院子门口,目送我们离开。即使我们已经走出几米远,爷爷依旧向我们挥手告别,他的身影,是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

  我们与爷爷的合照

  这个身影,是几十年前奋战在前线的身影,是祖国建立前夕默默付出的身影,是如今不求回报的身影,甘于平凡。我们不会忘记这样千千万万的身影,我们更会将身影背后的伟大传颂,将革命精神传承。

  回家的路,他走了七十三年

  从永州到怀化,全程约300公里,现在自驾只需要将近4个小时,李永平老兵却走了整整七十三年。故乡的路,总在闭上眼的瞬间,伸到思绪间,与记忆缠绵。2016年,在当地志愿者的协助下,沿着曾经用脚丈量过的土地,走过陌生又熟悉的山川河流,抗战老兵李永平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怀化,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李永平老兵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

  “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2019年7月12日,在抗日战争纪念网的帮助下,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来到永州东安县看望老兵李永平。说起当年离家归家的经历,老人的情绪依然十分激动。“我是43年参的军,”李永平爷爷告诉志愿者,“在军队里负责赶马的。”李永平爷爷原名李时宝,因为家在永平堡,便被长官改名为李永平。1942年冬天,21岁的李爷爷在沅陵师管区入伍,43年加入师炮兵独立营。在那个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弱小个体的命运往往被时代浪潮裹挟,多少仁人志士怀抱救国理想,少小离家,谁知家亲永别;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无奈海角天涯。

  李永平爷爷参军后从沅陵县徒步走到贵州驻扎,1945年又徒步从贵州走到湖南。抗战胜利后,在津县上交了大炮,后来与独立营失散,李爷爷经陈馆长介绍,跟从沅陵老乡肖云清中校当勤务兵,去了徐州北边军营的机械化团。1946年李爷爷因车祸断腿住院,先后在上海、武汉住院,后来一直在休养院疗伤。最终离开军界,在东安县落户。

  志愿者为老兵擦手

  “只要你是我们湖南的老乡,无论你是哪个乡的,我驼也要把你驼回去。”忠、孝、义是老兵李永平遵奉的信条。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尽义,造就了老人的侠肝义胆。他把对于故土的深深思念,转化为对老乡的赤诚之心。流离辗转间,李永平匆匆的脚步走过南方的大部分城市,却再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国家大义、民族存亡面前,舍小家为大家成为了唯一选择。然而,床前明月,似霜不是霜,举头深情一望,低头无语相思。老兵的心,是一张旧时的地图,缓缓打开,便是满纸云烟。故乡的一山一水、故人旧事,成为了李爷爷生命的羁绊。

  志愿者与老兵合影

  无论身在何处,故乡都是归途。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2016年,也就是离家七十三年后,李爷爷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听李爷爷回忆,他回怀化时,村里的老人都不敢相信他还在世,全村人甚至还为游子的归来燃放了鞭炮。只是,回家的路或许没变,人却经历了好几代。李爷爷的母亲和哥哥均已过世,七十三年的守望最终变成了阴阳相隔的遗憾。

  如今,李永平爷爷已经是九十九岁的高龄,与老伴一同定居在东安县。故乡既已重见,生命再无遗憾。不忧亦不惧,无怨也无悲。我心如明月,天涯共此时。

  (通讯员 张奇 摄影 黄英丽)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7-13 15:42: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东大学暖兵筑梦志愿服务团看望慰问湖南抗战老兵(二)

下一篇:致敬湖南志愿者:与时间赛跑的圆梦者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