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生从未见过自己的外公,但年少时就常常听母亲提起,所以略知一二。外公名叫李贤,别名赤汗,广西玉林人。他青年时受革命进步思想影响,考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建的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后即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连长。他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多次著名的大会战,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0师355团3营营长,抗战后期任广西绥靖公署柳州军械库库长。抗战胜利前夕日军进犯柳州,李贤奉令负责转移军械库的物资,在一次督导转移军需物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受伤严重,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40岁。
由于历史原因和家庭多次搬迁,家庭原存有关外公李贤的史料遗失。20世纪80至90年代,欣扬曾陪同母亲前往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查找李贤当年就读黄埔军校的相关史料。从黄埔军校同学录中,我们查到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2团2连李贤,别名赤汗,年龄22岁,广西玉林人,家庭通讯地址为:船埠海利鸿转。
这些文字记载与我们外婆和母亲的记忆和讲述完全一致。此外,我们还发现与外公李贤同为黄埔军校第4期的许多学员后来成为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如林彪、刘志丹、常乾坤、郭化若、文强、谢晋元、张灵甫、胡琏等。
1994年6月,正值黄埔军校成立70周年,我们的母亲应邀参加了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的纪念活动,获得同学会颁发的一个纪念瓷盘和一枚纪念章,瓷盘正面印有孙中山先生头像,背面印有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我们一直珍藏至今。
母亲在一次参加北京黄埔同学会活动期间,曾见到与外公李贤同为黄埔4期学员的文强先生。文强先生当时是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员,他利用自己的海内外关系,为弘扬黄埔精神、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文强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得知母亲就是他的黄埔军校4期同学与好友李贤的女儿时,心情格外激动,追忆当年同李贤和其他黄埔4期军校生一起学习文化、进行军事训练,毕业后即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并随各自所在的军队转战中国各地的经历,言语滔滔不绝。临别时,他还特意交给母亲一封写给李贤的遗孀,也就是我们外婆的亲笔信,叙述他们当年黄埔军校的同窗友谊和以后的戎马生涯。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于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全国各地也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在年初的一个晚上,我们接到广西南宁的舅舅苏小鹰和表妹苏园园的电话,他们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在湖南抗战史专家李宣钊先生的帮助下,通过湖南省档案馆,查到了他们的先辈、也就是我的姨公——黄埔军校6期毕业生苏善禧参加抗日战争,特别是参加三次长沙会战的相关史料。李贤和苏善禧同是广西玉林老乡,后为连襟关系,又分别是黄埔军校第4期和第6期毕业生,都曾在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指挥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路军第60师服役,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中的多次著名大会战。他们也向我们询问了一些有关李贤的事情。大约十几分钟后,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发过来一张旧时军人的照片。
照片上的人正是我们的外公李贤。只见他一身戎装,头带大沿帽,腰肩扎系牛皮带,容貌英俊端庄,一副标准的黄埔军人装束。照片下面还配有文字。经过仔细查看,我们惊喜地发现,照片中的文字与当年我们和母亲在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查到外公李贤的文字史料记载完全一致。至此,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外公李贤的真实相貌。
此后,我们又通过大半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查阅了北京、南京、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文史档案馆的资料,和一些海内外亲朋好友提供的大量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资料,并请教了一些黄埔军校和抗日战争史学专家。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终于比较全面地查实了外公李贤的情况,包括家庭出身,以及青年时代追求进步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转战大半个中国的真实史料。
根据广西玉林老家李兴良先生提供的李姓族谱记载和母亲的讲述,我们的外公李贤原名李胜朝,别名赤汗,曾用名李健夫、黎贤、黎汗,1905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西玉林新侨镇辛仓村一个商户人家,毕业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任连长、营长职务。
李贤父亲燕芝子是清末举人,共有五兄弟,其中有清未举生(习文)、武生(习武)和庠生(行医)。家族在玉林当地船埠开有商铺,商号海利鸿,从事食盐、药品和军火等生意。船埠海利鸿也是那时李贤辛仓村老家的通信地址。李贤在小学生时期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进入中学以后,李贤受到当时玉林革命进步人士朱锡昂校长等人的教育和指导,追求进步思想,经常在校参加学生运动,反抗旧时的反动统治,以后又前往广州投身革命,并于1926年1月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4期,分在步科2团2连。
1926年,黄埔军校第4期正逢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所以,与军校前3期学员相比,军校对于第4期学员更注重军事政治教育。教育大纲内容广泛,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讲授中国国民革命、三民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教育大纲提出要使学员们彻底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军队中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三民主义的根本原理、中国国民革命的本质、与中国国民运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常识、世界与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现象与问题、革命运动源于农工本质要求、革命胜利必须依靠农工大众、纪律对于统一集中力量的必要性、军事技术和军事训练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军队中政治工作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与大多数军校第4期学员一样,李贤先是考入军校入伍生,然后经过预备体能训练和再次文化考试,最后成为正式的军校生,被分配在步科2团2连,林彪为步科2团3连,文强在政治大队,相互很熟悉。李贤学习认真努力,吃苦耐劳,圆满完成各科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历次考试。
1926年7月,正值中国南方的革命形势迅猛发展。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吴佩孚、直系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等地方军阀,以统一中国。根据《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纪念册》有关统计表记载,由于当时北伐各部队需要,一大批黄埔4期生提前毕业,即被分配到北伐革命军总指挥部和所属的各个部队,一边见习一边战斗。李贤所在第4期的步科大部分学员提前毕业离校,多数被分配到李济深任军长的北伐革命军第4军中,也有一些骨干去了其他军和地方部队。
北伐革命军广州出师时只有8个军,以后在战斗中又陆续接收和改编一些地方部队,使北伐军得到扩充。根据陈纯斋先生(原贵州省同盟会会员、贵州省辛亥革命发起者和组织者,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法院第一任院长)的遗稿记载,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9军主要是由原贵州的黔军改编组建,由曾是黔军司令的彭汉章任军长,下辖3个师,贺龙任第1师师长,杨其昌任第2师师长,毛鸿翔任第3师师长。1926年8月,彭汉章、贺龙、杨其昌等商议准备向全国通电就职,表明参加北伐意愿。由于该军当时缺少武器弹药,就委派李贤通过关系从吴佩孚处接收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饷,以加强第9军实力。但是,以唐生智为前敌总指挥的北伐军快要打到湖南,形势发展紧迫,如不尽快通电就职,表明参加北伐意愿,将会被质疑动摇革命。于是,贺、杨力劝还在犹豫的彭汉章提前通电就职,参加北伐。然而,吴佩孚得知后令其所部截住原准备支援彭汉章第9军的枪支、弹药和军饷。
北伐期间,第9军经过多次改编,其下辖的3个师与其他部分军队一起被分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军和第20军,同归张发奎任总指挥的北伐第二方面军,先后攻克武汉、南昌等城市。其中,第4军中的叶挺独立团和贺龙任第20军军长的部队英勇善战,攻无不克,荣获北伐“铁军”称号。在南昌,北伐军一部分又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发动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1929年,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又一次较大的整编,按中央建制将军改为师。李贤曾在的北伐第11军源于陈铭枢的粤一师,经历过多次改编,此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0师。1930年至1933年,第60师、61师和78师都归属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的第19路军。第19路军以参加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而名扬天下。1933年,因反蒋在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最终被蒋系派去的中央军镇压后番号撤销。但是,原第19路军下辖的第60师、61师和78师番号仍然保留,归属中央军建制。
1935年7月3日,李贤获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的步兵少校委任状,任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0师355团3营营长,随该师转战中国许多地方。
1935年9月至1936年7月,李贤又被选派考入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简称“高教班”)第4期第2组继续深造。 该班由于接受训练的学员全部是当时国民革命军各部队中上级现役军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作战经历和经验,所以该班在统一战术思想、加强国防上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
为适应抗战需要,高教班从1932年开办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止,共办了十余期,每期受训时间6至12个月不等,每期学员500人左右,总计毕业学员达6000余人(含第一、二分校,防毒军官训练班及特训班的高教班学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陆军第60师被调往上海外围,此时配属国民革命军第18军,参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第18军是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王牌军之一,号称“土木系”,陈诚、罗卓英和黄维曾先后任职第18军军长。该军被部署在上海外围的罗店地区阻击日军王牌师团,战况极其惨烈,伤亡重大,被形容为 “血肉磨坊”。
陆军第60师还参加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在江西万家岭战役和麒麟峰战斗中,第18军第60师战功显赫而获得第1兵团司令薛岳将军颁授的“无敌军”锦旗一面。1939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原陆军第37军第60师又配附国民革命军第52军,战斗在新墙河、汨罗江前线。在三次长沙会战中,第37军第60师历经多次惨烈的战斗,几乎拼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1943年建成的湖南衡山南岳忠烈祠左侧山上,矗立着一座抗战烈士公墓,墓道里埋葬着2176具抗日烈士忠骸,巨大的花岗岩墓塔上刻着:“陆军第三十七军六十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那是一座见证第60师抗战功绩的历史丰碑。
1942年左右,李贤调任广西绥靖公署任柳州军械库库长。此时,包括上述提供李贤家谱的李兴良先生的父亲和伯父等一些李姓家族的乡亲们,纷纷投奔柳州的李贤部队服役。我们的母亲与外公李贤在柳州一起度过了短暂的日子。
母亲回忆,她当时随其父李贤从家乡玉林搬到柳州马鞍山附近,曾就读当地屏山镇小学。家庭住房很大,房屋后面山上有一个洞。对面的鱼峰山上悬挂着不同颜色的两盏灯笼,每当有紧急情况时,人们可以看到灯笼的变化并听到报警声,于是尽快躲进山洞躲避日机空袭。这个洞附近还有几个大小不同的山洞,父亲曾告诫不要随便进入山洞,里面堆满武器和弹药。母亲那时还在乐群社见过当时的越共领袖“大胡子”胡志明。
1944年至1945年,日军为打通中国西南后方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会战。在日军攻下桂林准备进犯柳州时,李贤组织战友们转移军械库的大量抗战军需物资,为避免军需物资被日军掠夺和炸毁,另辟道路进入山区艰难行进,途经广西的河池、百色、南宁,贵州的贵阳等许多地方。在一段崎岖狭窄、路面湿滑的道路上,运输车辆和物资受阻,李贤下车亲自指挥战友们排障,抢运抗战物资,不幸遭遇严重车祸,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外公李贤青年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投身革命运动,后从戎报国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最后为保护抗战军需物资而牺牲。作为李贤的直系亲属和黄埔后代,我们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我们将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外公李贤无悔人生短亦长,报国忠魂永世存!
最后,愿借此机会特别感谢为我们撰写此文提供支持、帮助和指导的单位、亲朋和黄埔后代们。感谢湖南省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感谢黄埔同学会理事、黄埔后代文定中先生,黄埔军校史学专家、黄埔后代单补生先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黄埔后代李宣钊先生,广州黄埔后代何少云先生,广西南宁黄埔后代苏小鹰先生,广西玉林李兴良先生,贵州省林建曾先生等。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5-27 15:28: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我的 “黄埔”父亲
下一篇:我的父亲周保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