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七十五周年!我作为抗战将领的后代,时时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我总也忘不了父亲重返罗店回来说的话。1979年12月,父亲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到南方视察。到上海后,老人家执意要去罗店看看。那是他浴血抗日的第一个战场。他说,“‘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场血战,我在那里负伤流血,我指挥的一个师伤亡过半,我忘不了那些长眠在上海郊区战场上的官兵,常常做梦重现那些壮烈的场景。”
我总也忘不了家乡的抗战。2014年和2016年,我带着晚辈两次回到家乡。家乡的书记、村长和乡亲们带我去看了祖屋,还有祖屋前的大池塘,路口的双井,村后的山。他们告诉我,日本人进攻家乡,把贵溪城里的房子和盛源乡里的房子都烧了。杀了很多人,鲜血染红了池塘里的水,水井里塞满了人头,惨不忍睹。老百姓都跑到山里去了。后来,我看到父亲生前写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为什么烧杀的这么厉害?因为我和桂永清在国民党军队里都是高级将领,他是鹰潭的,我是贵溪城里的,日本人知道。再加上日本人来时,县里没有人打着日本旗去欢迎他们,日本人很恼火,认为这是个有敌意的地方。”
自古知兵非好战,战争总是带给人民巨大的牺牲和伤痛。父亲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很少说起那段经历,我只是从他只言片语间,感受到那峥嵘岁月;为了了解抗战中的父亲,我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档案馆,湖南档案馆,云南档案馆,云南图书馆等处查阅资料,我到过上海郊区的宝山,罗店,到过江西的德安,万家岭,莲荷,我到过昆明的西山龙门,翠湖......,我寻找着父亲和他战友们留下的足迹。随着了解的历史越来越多,对父亲以及那一代为了民族存亡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的英雄们充满了敬仰!
淞沪战场 罗店血战
作为日寇极端痛恨的敌人,父亲也是从黄埔军校一步一步走向抗日战场的。1924年,父亲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当过第三期区队长。1928年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 1936年批准赴德国学习军事。赴德前,父亲已是少将军阶,任十八军十一师师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父亲心急如焚,提前回国,一路历经艰辛,奉命赶到淞沪战场。
此时,十八军的十一师 六十七师 十四师正在罗店展开惨烈的拉据战,被日本人称为“血肉磨坊”。六十七师师长李树森受重伤,少将旅长蔡炳炎已经牺牲,每天都有将士献出年轻的生命。
父亲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务,亲临最前线指挥战斗。他会在掩体里教导士兵在打枪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他知道将士们长时间泡在积满脏水的战壕掩体里被蚂蝗钻咬,因为他也在战壕里。
他亲率397团冲入罗店镇。他指挥199旅在顾家角同日军天谷支队血战九天。
父亲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争》一文中曾描述激烈场面:“罗店全镇毁于炮火,成为一片焦土。我军经常趁敌机不能活动的晚间,发动夜战以夺回白天丧失的阵地,有时进行肉搏战,双方伤亡都很大,第六十七师伤亡过半。”“11月6日拂晓,日军把主攻指向我师,发动猛攻,用系留气球升高在我阵地上空,指导炮兵向我阵地射击,敌飞机助威滥炸,并以战车掩护步兵向我猛烈迸攻。当时,我官兵沉着应战,双方伤亡惨重。”
“战斗的第三天,第402团仍坚守厅头,逐屋争夺,团长赵天民负伤,以后成残。中校团附叶迪负重伤,少校团副王家骏阵亡,营连干部基本上伤亡殆尽,士兵前赴后继,伤亡更为惨重。但到最后仍有部队死守厅头的一角,屹然不动,直到作战的第五夜,才把阵地移交给教导总队接替。”
黄维(右)
武汉会战 奋勇歼敌
1938年春,父亲已是十八军军长。武汉会战时,父亲率十八军在赣北从马当,彭泽,湖口,德安一路激战。当时日军有三万五千余人,而十八军只有两万多人。
父亲采用奇袭、埋伏、侧击等战术,逐次消耗敌军,诱其兵力分散,进入“袋阵”之中,予以分割包围,先后在冯家铺,横港和覆血山,麒麟峰等处与日血战,毙伤敌官兵6500余人之多,为“万家岭大捷”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有一朋友曾经告诉我,1938年9月19日的战斗:日军小队趁着大雾,偷袭丁家山。成功后,黄维所部中央军立刻进行反击,以优势兵力在全天展开了二十多次逆袭。战斗十分惨烈,小小的丁家山上血肉横飞。瑞昌丁家山战斗,只是武汉会战日军第11军两千多次战斗中的一次,详细情况记载于《支那驻屯步兵第三联队第十中队战史》。
转战云南 艰苦抗战
1940年秋至1943年春,父亲在云南期间,任54军军长,在滇越边境与日军作战,他还兼任昆明防守司令。军部先设在滇越前线的文山,以后移军昆明。随军的家眷住在大庙里,大家的生活非常艰苦。54军防守从河口到董干一带的国境线,构筑防御工事,于隘口要地配置警戒,并向越南境内派出便衣侦探,侦察日军动态。父亲的足迹踏遍了防区内两百多个连队的驻地,哨所和施工现场。他只带两名有专长的参谋,仔细考察防区内外的兵要地理,防御阵地编成,火力配备,作战指导要领,通信,交通,补给设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他同官兵一道吃过饭,谈过心,开办过特务长和炊事员训练班,训练狙击手,爆破手,机枪射手,侦察员,以提高士兵的体能和战技。考察行程数百里,鞋子磨烂了好几双。他不但考察部队的综合情况,还走访当地绅耄和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征询对驻军的看法与意见,同时宣讲抗战国策与形势,以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4年5月,54军所属的50师和14师空运到缅北反攻前线,成为著名的新1军和新6军的成员,即中国驻印军。随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198师随54军参加滇西反攻,于北斋公房一线率先渡过雨季中的怒江,以成千累万的血肉之躯,打下了渡江地点以西十余公里处耸入天际的高黎贡山。这一仗打得智勇双全的叶佩高师长几次因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竟要吞枪自尽。
黄维(左三)
培养官兵 专注军事教育
抗战爆发后,黄埔军校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本校从南京迁移到成都,先后还建立了十二所分校,分布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六分校由南宁军校发展而来,应抗战而建立。1938年春,由南宁迁到桂林,已不属于桂系,而直隶军委会军训部,军政部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9年初至1940年秋,父亲在桂林六分校和成都本校任职,负责全面工作,为培养和造就抗战官兵而尽心尽责。
抗日战争进行到1944年下半年,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缺员很多。为弥补兵源不足状况,改善兵源质量,“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知识青年远征军,简称青年军。
组建青年军首先要解决所需干部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团和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总监部设在重庆复兴关,总监是罗卓英上将,副总监有黄维中将等人,蒋经国以中将出任总政治部主任。
为了加强青年军的军事政治训练,又在几乎与大后方隔断的东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当时称为东南五省)设立干训团东南分团和青年军东南分监部,团部机关就设在江西省横峰县莲荷村。蒋介石指定由副总监黄维中将坐镇莲荷,主持训练。
团部的培训对象是选调第三、七、九战区各野战军中,受军校正规养成教育并学优验富之现职校尉级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主要是下级军官。训练完成并考试合格者,分配到所属青年军第208师、209师任用。训练目的是要把青年军建设成一支新的依靠力量,重建“黄埔精神”,对所有参加团部训练的学员,一律以学习使用美式武器和现代化作战方法为主。要求每个学员在六个星期当中都要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轻重机枪、自动步枪、卡宾枪、战防枪、六零炮和迫击炮等步兵武器。因此,学员每七天就要打一次靶,每十天就要进行一次演练,打靶和演练都是在莲荷与铅山县交界的一带山拢里进行。
为了适应知识青年的特点搞好训练,先后邀请了宦乡(新闻学)、孙冶方(经济学)、王冶秋(文学)、孙晓村(法学)、郑揆一(世界史)、杨惟义(昆虫学)、陈鹤琴(心理学)、程懋筠(音乐)等一批名流学者来莲荷讲演。每次听学者演讲,学员们都生怕迟到,总是提前到达。凡听过他们演讲的人,至今记忆犹新,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听讲时的生动情景。
父亲为鼓舞士气,还亲自审定了一首歌曲,歌词是:“山青青,水洋洋,莲荷山水长。中华儿女来四方,操戈执戟聚一堂。聚一堂,练刀枪,远征三岛来还乡。来还乡,永不忘,莲荷山水青,莲荷山水长。”凡是参加过莲荷训练的人个个都会唱。连当地小学校也都教唱这首歌。
我去到江西横峰县的莲荷村,这个村就是当年训练青年军的一个基地。那儿的老百姓年纪大一点的,都知道当年青年军训练的情况。我还看到一段围墙上面留有好大的好清晰的“抗战到底”。
父亲在前线流血流汗,浴血奋战。家眷跟着东南西北,兵荒马乱。我家和无数个中国家庭共同经历了苦难而颠沛流离的八年全面抗战。
十几年来,我关注和查阅了大批的抗战资料,受到了极大的感动和震撼。我想,抗战中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应当传诵给我们的子孙。要让下一代知道,中国人是无比坚强的,中国人是不可欺不可辱的。要让下一代知道,中国人受尽了苦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换来的,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抗争得来的。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一定要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振兴中华。
(作者:黄慧南,黄埔1期生黄维之女)
责任编辑:李艳萍 最后更新:2020-08-11 10:32: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