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位抗日空军飞虎队员的三代情缘
2020-08-17 15:58:54  来源: 抗战史 文/张邦雷  点击:  复制链接

  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叫张乃赓,是四川省泸州地区的知名士绅。由于祖父抗日、建国有功,当地一解放就被中央政务院任命为:川南行署民政厅副厅长(享受正厅待遇)。1950年12月23日四川省泸州市党政机关报《川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一条消息,标题是:行署民政厅副厅长张乃赓(我祖父)病逝。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叫张安汶,出生于191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我的祖父希望我父亲能学一门抵抗日军的技能,1935年正在四川大学攻读英语专业的父亲,被祖父送到日本东京羽田的日本飞行学校学习航空飞行技术。父亲1935年春在日本东京写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附有小诗一首:“不是屠刀惊梦幻,安能提笔慕从戎。为求虎子虎穴闯,壮志凌云试御风。”可见父亲满怀救国之情。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共辗转日本三所飞行学校学习:1935年5月转到日本千叶帝国飞行学校学习;3个月后,又前往日本岐阜各务原高等飞行学校学习,并在那里考取日本递信省二等飞行士。1936年3月回到成都。

  1937年抗战爆发后,22岁的父亲离別妻女,通过抗日名将刘湘推荐给何应欽,由何应欽推荐到空军军官学校,加入中国空军,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1937年9月,父亲到南京报到,战争的硝烟很快弥漫到中国的东南沿海,父亲随航校辗转柳州(初级班)、蒙自(中级班)、昆明(高级班)毕业,1938年1月,成为空军军官学校第十期飞行学员。1938年9月13日,日军来犯柳州,飞行教官洪炯桓英勇应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血洒长空。那时,父亲正在翻译一篇日本陆军航空队出版的《单座驱逐机空中相互战斗法》,参加完洪教官的追悼会后,父亲日夜奋战,在高祥松的协助下,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译稿,由空军军官学校分三期发表,后于1940年出版单行本。





  当时中国缺少飞机和飞行员,官校的教务长对父亲很器重,父亲毕业后留校做教官了。由于父亲飞行技术全面,抗战期间,父亲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空军军官学校做飞行教官,教授飞行技能,并接收苏联的新飞机,对成都进行防空警戒,后来在一次接新飞机时不慎摔伤,导致腰伤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升空。

  从1940年3月到1943年8月,父亲张安汶在四川双流空军第四大队、成都空军总指挥部、重庆空军航空委员会、印度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空军军官学校等地任参谋,做飞行教官。我曾经有几次听父亲说起升空与日本人作战的经历,说使用螺旋桨式飞机,速度慢操作危险,需要飞行人员有较高的飞行技能。

  1945年,时任空军航委会主任王叔铭亲自调父亲进入中美空军混合团,即陈纳德将军的赫赫有名的“飞虎队”,并在中美空军混合团司令部情报科学习美国的战斗情报业务,建立中国空军部队的战斗情报系统。经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父亲于1948年11月20日在淮海战役中“解放”,12月上旬参军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父亲张安汶从1948年12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55年12月复员,在解放军空军部队工作的短短七年间,立功受奖达三次。1950年10月在华东军区空军干部训练大队立二等功;1953年6月在华东军区空军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立三等功;195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受二等奖。

  1955年军院中部分未授衔的国民党教官转到地方,被迫离开军院空军系的父亲,怀揣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立功嘉奖,背着军院五人小组强加给他的“历史反革命”黑锅,到南京八中当教师。之后父亲和全家大小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屡屡遭遇深重磨难(包括下放农村)……,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的召开。

  我的名字

  (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驱逐组学员合影,最前排左三为林徽因的三弟林恒,第三排左一为阎雷叔叔,左二为我的父亲张安汶)

  我名字中“雷”(张邦雷)是父亲为纪念战友“阎雷”而取。阎雷叔叔是父亲的同期空军军官学校第十期亲密战友。1942年6月,日军攻占缅甸北部交通枢纽腊戌,切断中国与英美盟军联系的中缅公路。当时昆明空军司令王叔铭命令阎雷驾驶美制战斗轰炸机,突袭云南保山以西的惠通桥日军,不幸的是,阎雷带弹起飞时,一颗炸弹突然脱落爆炸,阎雷以身殉职,年仅24岁。2019年我前往昆明寻访,在阎雷叔叔的庄严墓碑前,我跟这位父亲的生死战友、给我一生打上印记、为国捐躯的将士名字合影留念。





 

  我的学业——情断高中

     1955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南师附中。附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令人难忘。班主任陈颂华老师教“语文”,那时的语文分“文学”“汉语”两本书,汉语基本是拼音,那时的拼音是一种类似日文的拼音符号。校运动场在学校东面,同一个院子,后来运动场被南京军区圈走,建造电台通讯楼,他们在察哈尔路北边、为学校开发出现在的北操场。初中的地理老师张亦勤老师,身材瘦小,戴着一副眼镜,见人笑咪咪,上课操一口带有浓厚苏南口音的普通话,十分可亲可敬。南师附中初中部的“建国院”,被长长的平房围着,院子中央种着一排排高大的杨树,院子内用矮小的冬青灌木丛围成花坛。初中各班级及物理教研组,美术教室,校广播室均在“建国院”内。每边平房教室外边,有一个长长的走廊,课间休息大家在走廊内玩耍,争抢,碰撞,玩得不亦乐乎。

  南师附中学生的父母中,高级干部多、高级知识分子多,自1956年印尼“反华”后,学校中归国华侨也多。我们班有省委副书记刘顺元的儿子,省委统战部叶部长的儿子,冯玉祥将军的侄女,民航总局局长、空军中将邝任农的女儿邝若红等都在我们班上。行政级别高于十三级的高干父母数不胜数。另如南大历史系主任(我国历史专业的权威)的女儿,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等大学教授的儿子、女儿。来自不同出身的同学们相处得还是很融洽的。

  1958年6月我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不错的我,积极准备报考本校高中。

  在等待发榜的暑期里,我是快乐的,那时候填志愿只填一所学校,以我的一贯成绩考上本校高中不成问题。可是,我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南京化学工业学校”!这是由南京化工厂厂办的一所中技校!我为什么没有被附中高中录取?没有人告诉我原因。15岁的我顿时掉入寒彻骨髓的冰窟窿,连初中毕业证书也没有力量去附中拿。这是我人生遭遇的第一个不知来自何方的打击!我被剥夺了读高中的资格,上大学的梦被粉碎了!直到五十几年后退休,查看了自己档案才知道没有被附中高中录取是因为这份材料: 南师院附中在盖有单位公章的“毕业学校审查意见”上清楚地写道:“张邦雷,祖父是地主,解放后畏罪自杀;其父历史复杂,反动特务分子,是伪空军军官,后因表现不好,才由部队转到地方。(组织意见):不可考虑录取(公章: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九五八年六月。”

  这几十个重量级字码,使得我的人生轨迹从此不断被扭曲,我经历了几十年、不可避免的起伏跌宕…… 那年代,有“不宜录取”(含高考)的政策。校方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对学生一一进行政审,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政治审查的依据,并非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而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好的学校招生先看政审结论再看考试分数。附中后来有些同学成绩好,也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强迫去了新疆等。“不宜录取”最终伤害的是国家利益,它摧残的是潜在人才——人于未成才之际,受害者承受的是看不见的“内伤”!

迎来春天

      1979年4月26日,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审干复查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南京市鼓楼区委员会组织部作出“关于张安汶同志政治历史问题的复查报告”,撤消1958年11月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审干委员会的调查报告 (注:1958年11月审干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定为特务身份,历史反革命份子)。

  父亲的一生虽然长期在“交待”和“审查”中度过,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父亲工作认真负责,人品清白高尚。父亲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父亲的追悼大会上,党组织给予高度评价:“张安汶同志不断追求进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并在思想上严于解剖自已,時刻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并为此做出了努力。张安汶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后,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政治上都积极要求进步,工作上严谨负责、开拓进取。在部队工作间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荣获二等奖一次)。在八中任教期间,担任了物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并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课外活动辅导组组长。张安汶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在教学中能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教课还是带班,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学成绩十分突出,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好评。张安汶同志离休以后,依然关心学校的教育,关心学校的发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筹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开展‘两岸’航空联谊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军人和老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这是对父亲的盖棺定论。

  父亲平反后,享受离休待遇。他与老战友邢海帆(后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积极呼吁各方,在南京王家湾原址重修了抗日航空烈士公墓,给为国捐躯的将士、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难忘附中


  张邦雷姐弟三人均为附中校友(右:张邦雷),中间二姐叫张邦琨。1957年考上北师大物理系,放弃上大学到新疆。1987年在胡百良校长的帮助下调回南师附中工作。

  后代相见



  2019年5月3日,成都总领事林杰伟先生携美国飞虎队员Joseph C.Cooper的女儿Gail Baumgartner女士夫妇到访昆明缅怀先烈。Joseph C.Cooper先生在中国参加作战的经历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2006年,Joseph C.Cooper先生在芝加哥去世,Gail Baumgartner女士一直想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来看一看,缅怀父辈的英雄事迹。

 
 
 
 

责任编辑:李艳萍 最后更新:2020-08-17 16:23: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追忆父亲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杀敌

下一篇:回忆我的奶奶戎冠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