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大陆最后一任黄埔校长 曾被人民日报称为蒋贼心腹
2023-01-11 14:33:24  来源:搜狐  点击:  复制链接

  父亲张万俊当年是如何找到爷爷张耀明的,至今是张建学心中的谜团。

  那是1949年5月之后,西安已经解放。

  一天,张万俊在西安的报纸上看到了张耀明的行踪,他人在成都,已经是黄埔军校校长。张万俊决定去寻找父亲。

  南去的路上布满艰险。北边,解放军正逐步南下,与退缩的胡宗南部队激烈战斗。

  张万俊生前不肯详谈更多。张建学只听到,父亲确实穿过战场,翻越秦岭、大巴山,在兵荒马乱中见到了爷爷。

  张耀明很忙。他给了张万俊一点钱,说:“你已经成家了,母亲在家,要多照顾她。”

  匆匆见面后,张万俊返回了西安。没想到这次会面成为父子二人的永诀。

  接手军校,风雨飘摇

  52岁的张建学是西安临潼中学的英语老师,同时是临潼区政协常委,民革临潼区工委副主委。

  透过他在临潼家中阳台的玻璃窗,远处骊山景色尽收眼底。那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

  张建学爷爷张耀明的军人生涯和蒋介石关系密切。

  1949年9月20日,44岁的张耀明继蒋介石、关麟征之后,成为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任校长。一张照片显示,1949年11月,张耀明给游干班第五期学员、25岁的四川灌县人梁耀光发了陆军军官学校受训期满证书。

  当时国民党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中。他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人心惶惶的军校。

  11月30日,重庆被解放军占领,蒋介石飞成都,成都黄埔军校的北较场成了临时总指挥部。

  到处是衰亡的乱象。12月3日,蒋介石最后一次检阅军校官生,升旗时旗帜突然跌落。

  12月,在解放军多方进逼成都之下,黄埔军校决定南迁。在蒋介石督促下,张耀明连发多道关于资遣学校人员的训令。外迁消息一传出,就有近200名军校生逃回了家。有军官在绝望中自杀。

  12月3日起,军校陆续从成都出发,总指挥李永中要求军校官生都佩胸章,上面印有“军明”二字,后有编号,以便于在战乱中识别。“军”是黄埔军校的“军”,“明”是张耀明的“明”。

  军校本拟撤往云南,但路被解放军堵死,只得返回到大邑。12月19日,23期三个总队全体学生接到了毕业通知,是张耀明的口头宣布。

  12月25日,被解放军围困,撤走无望后,军校教育长李永中率全体官兵通电起义。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

  张耀明曾谈到,“我的运气不好,专唱收场戏。当首都卫戍总司令,把南京送掉了。这次又免不了要给军校送终。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在我手里送终,难免不留历史骂名。”

  去留抉择,顾虑重重

  就在李永中通电起义前一天,张耀明由成都飞往台湾。

  离别如此匆忙,他甚至没给临潼的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儿子张万俊带回的话成了他最后的嘱托。

  这是一次永别。直到张耀明在台湾去世12年后,西安的家人方知道消息。

  军校计划迁校之前,中共地下党的策反人员已渗透进去,其中包括姚国俊、徐幼常等人。姚国俊是黄埔四期,与张耀明既是同学,又是同乡。

  张耀明接任军校校长后,姚国俊保举徐幼常担任第24期学生总队总队长,控制了该队。

  姚国俊等人计划策动张耀明率军校起义,将该校编为学生兵团,由张耀明任司令。12月初,姚国俊把想法告诉了张耀明。

  张耀明当时思想矛盾,顾虑重重。他未明确自己的想法,只是婉言军校已别无选择,只有离开成都。

  通共的传闻四起,张耀明不得不出来辟谣。不过,他确有留下的打算,曾托心腹在成都南郊的华西坝觅了一处住房。

  当时,张耀明的二房王时英已带子女去了台湾。张耀明急电蒋介石派专机把去台湾的家属送返成都,但蒋介石没有放行。王时英在台湾打电话过来说:“你不过来,一大家人怎么办?”

  张耀明最终动摇,还有政治上的顾虑。

  早在1947年,《人民日报》就将张耀明称为“蒋贼心腹”。

  1948年,张耀明晋升为陆军中将。当年11月,他被蒋介石召到南京,担任首都卫戍总司令。但他花半年时间构筑的工事,1949年4月被解放军三天突破。

  1949年4月1日,南京6000余学生举行反内战示威游行。国民党军警特务袭击,造成学生死2人,伤100余人。张耀明作为南京卫戍总司令,对惨案负有责任。他发表声明称,“本人当不能辞其咎,现已向上峰自请处分”。

  毛泽东在《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中说,“逮捕并严惩主凶蒋介石、汤恩伯、张耀明,逮捕并严惩在南京上海的特务暴徒,逮捕并严惩那些坚决反对和平、积极破坏和谈、积极准备抵抗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推进的反革命首要。”

  1949年12月22日,张耀明监督军校办公厅人员把档案资料烧毁。

  两日后,他飞往台湾。

  首期学生,末任校长

  张耀明1905年出生于西安临潼张庄村一个清贫的家庭。

  南都记者探访张耀明老家,是在2014年8月的一个傍晚。火烧云将北边渭河水映照得闪闪发光。河南200米处,就是张耀明故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家被划为“地主分子”,原来的大院子被分割成七八户人家。主房分给别人后,已被拆除。他家只准在两间磨房里居住,现看得到的旧物只剩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路边是几棵柿子树。父亲张振淮共养育子女六人,张耀明排最后,小时家贫的他卖过火晶柿子。张振淮靠种地和在渭河上撑船摆渡维持生计,而张耀明的三哥张耀堂,从事粮食生意致富后,兴建了当地著名的华清中学。

  1912年,7岁的张耀明入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在省立一中就读,同学包括后来的名将关麟征。他小时候顽皮,在私塾操场上“摆擂台”,还倒着爬树。

  张耀明的原配叫杨巧云,是个小脚女人,在他去黄埔军校前已成婚。张耀明后来在南京时娶了二房王时英,曾带她回过村里。

  1924年,张耀明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黄埔军校成立的消息。他与其他10名陕籍学生决定前去报考,一行人中包括关麟征、阎揆要、杜聿明等。他们从陕西出发去河南,从河南搭火车到上海,又从上海搭船到香港,最后经香港抵达广州。

  张建学听父亲讲过爷爷一路投奔黄埔的事。那时候河南战乱,路上不时看到尸体,张耀明鞋子破了,就从死人脚上摘下鞋子穿上继续赶路。

  经同乡前辈于右任推荐,张耀明等全部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黄埔一期生。

  后来成为高级将领后,张耀明在村里行善颇多,被当地人称为“张善人”。他回村时,经常看望村里的长辈,遇到光景不好的人家就塞给银元。他曾给村上买过两台外国造的水泵,不过村民不会用,变成废铁。张耀明还曾为自己的母校临潼新丰三育学校出资建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

  95岁的村民张广义,至今听力良好。他回忆,张耀明回村时很礼貌,尊敬长辈,“他在离村口很远就下车走路,嫌坐车对大家不礼貌。”

  “第一次知道爷爷抗战有功”

  黄埔军校毕业后,张耀明参加了东征、北伐、中原大战等,逐渐成长为民国知名将领,在抗战中贡献很大。

  1933年,张耀明所部参加了对日的古北口战役,他亲临火线督战。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耀明所部参加了多次著名战役。作为52军25师师长,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张建学在电影中看到了爷爷张耀明的形象。“我第一次知道爷爷在抗战中是有功的”。影片中的一副对联让张建学印象深刻:“生在陕西,死在山东”。

  后来,张建学还看了关于渡江战役的电影《决战南京》。在影片里,张耀明作为南京卫戍总司令,是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现的。

  据张广义介绍,1944年,他曾在张耀明的部队从军四个月,后回村务农。张广义当时给张耀明所在的38军军部送电报,多次见过他。

  当年,蒋介石怀疑原38军军长赵寿山通共,将他调到甘肃,派张耀明接任。张广义回忆,接任军长后,一次张耀明的部队遇到了不明攻击。他下令部队保持镇静,不急于还击。对峙了一个小时后,对方撤去。

  张广义回忆,一天,当一架日本飞机来到张耀明部队辖区上空,一个普通百姓打扮的人不时地从附近山洞里跑出来,手拿麦草朝着飞机招手。此人被怀疑是汉奸,随即被逮捕。“从他身上搜出了一些‘中国准备联合银行’的票子。他当场被枪毙。”张广义说。“中国准备联合银行”的货币,是伪华北临时政府在日军支持下发行的一种伪钞。

  1940年,张耀明率部将日军拦在湘北,使之不能占领长沙,取得湘北大捷。之后,长沙城中张贴了关麟征和张耀明的画像。西安著名的易俗社还排演了剧目《湘北大捷》。在戏剧中,张耀明的外号是“小张飞”。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耀明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张耀明抗战的事不被提及。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在临潼的张建学收到了颁发给爷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战犯家属”被迫挖祖坟

  1949年,张耀明去台湾后,留在西安的几处房产一直被政府“代管”,至今未能落实政策。

  1952年,高中毕业的张万俊参加了工作,在西安西北电影放映公司工作。

  后来政治运动接踵而至。由于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张万俊的工作被多次调动,最后到了甘肃环县,直到1962年又被下放回到临潼老家务农。

  回到老家后,张万俊的公职没有了,名义上是干部精简。单位领导让他及早写申请回原籍。全家只能回乡下种地,从此六口人的城市户口全部注销,转为农村户口。

  1966年,“文革”开始,张家经受了各种批斗和冲击,一直株连到孙子辈。“我哥哥张建国、姐姐张萍,上完小学就不让上了。当兵、招工更是妄想。”张建学说。张建国因家庭出身娶不到媳妇,后采取换亲方式才解决了婚姻问题。张建学生于1962年,14岁那年他初中毕业也不让上高中,只能回家务农。

  祖母杨巧云被扣上“地主分子”的帽子,接受监督和改造。她因是小脚,被搀扶到批斗会场,坐在凳子上接受批斗。

  红卫兵来抄家,翻箱倒柜,将家中的山墙凿出好几个洞。张建学母亲朱春贤的旗袍被抄走了。之后他们家所在的生产队红旗最多,原因是旗袍被剪掉做了很多彩旗。

  张耀明的侄子张合良,生于1949年,为他哥哥张耀堂所生,目前在村里务农。张合良回忆,因为是“战犯家属”,他当年被造反派逼着挖自己的祖坟。

  后来,形势慢慢变化。1978年,张建学和应届生一起考上了高中,他后来考到了西安外语师专,毕业后到临潼中学任教。张建学的儿子张博雅为“90后”,目前在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读研究生。

  1983年,张万俊恢复公职回甘肃环县工作,不久他老伴朱春贤和小女儿张青返城。张青后来考入甘肃庆阳师范,现在中学任教。

  1993年,张建学89岁的奶奶杨巧云去世,临潼县委统战部、政协等部门送去了花圈和挽幛。前几年,张建学母亲朱春贤病重期间,村里不少过去受到张家帮助的乡亲前去看望。

  曾被蒋拘留,在台生活艰辛

  1949年,爷爷张耀明走了之后,很长时间没有音讯。

  “开始时,家里天天盼望他的消息,后来就无望了。”张建学说,随着时间推移,家里觉得见到爷爷没有希望了。

  父亲张万俊一直不愿意把家里的事给子女多讲,不想增加他们的思想负担。

  直到1983年,张建学在台湾的四叔张群强从美国寄回一封信,信中说“代问张家好”。信是写给一个亲戚的,亲戚马上将信转到他家。张万俊小时候和张群强一起在西安玩过。张群强当年由南京去台湾,只有七八岁,写信时在美国,是自由职业者。

  通过来信,张家才得知张耀明已在台湾去世多年。当时家里不知是土葬,张万俊马上给张群强回了一封信,说家里都好,问能否把张耀明的骨灰盒拿回来。

  第一个回大陆探望的,是张耀明在台湾最小的儿子张群宁。他生于台湾,之前对张家在大陆的亲人不了解,当听说大陆还有家人后,既高兴又好奇。

  1984年2月15日,张群宁在给张建学的一封信中写道,“或许我们有机会在今年内见面,这也是我今年的愿望之一。”在信中,张群宁提到母亲王时英已过了70岁寿辰,“容光焕发”。

  1985年2月10日,张群宁再给张建学来信,“可能有机会在六月到上海,一切都仍在初步计划。”几封信中多谈及美国生活,亲情溢于笔端。

  1985年6月,张群宁随美国演唱团第一次到大陆,住在上海。在给张建学的信中,他问能否在上海见一面,并随信寄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在临潼的张建学拿着照片赶到了上海。他在张群宁下榻的上海锦江宾馆等候,但从上午等到下午也没等到人。一打听,得知张群宁在上海工人体育馆演出。他赶到上海工人体育馆,门卫不让进。张建学拿出照片说找这个人,方得进入。见到叔叔张群宁后,两人抱住非常激动,半晌无语。

  张群宁于1986年开春专程回临潼老家看望其他家人。他见到杨巧云,“扑通”一下跪倒在地,磕完头哭着说,“你们受苦了!”张建学陪着张群宁登上了骊山山顶,看到了那里的积雪。

  张群宁对临潼印象颇深。在1986年12月写给张建学的信中,他说,“今年的耶诞佳节我将在SantaFe,N ew M exico度过,这个城市属于美国中南部的中型城市,前些日子下了一场大雪。记得上回见到山顶积雪是在骊山山顶。相信这些日子会再次下雪的。”信中还表达了“百感交集”的心情。“由于政治原因,海峡长期阻隔,两岸亲人分离之痛难以言表。”张建学说。后来,四叔张群强也几次回临潼看望亲人。

  随着时代变迁和两岸交流增加,张耀明在海峡那边的晚年生活方被大陆的张家知悉。

  当初在守卫南京时,蒋介石的警卫部队97师归张耀明指挥。后97师师长王晏清率全师起义,此次事件让蒋介石震怒,也让国民党朝野震惊。

  丢失黄埔军校后,去台的张耀明被蒋介石拘留。虽不久后释放,但家中被安排了武装特务,名为保护,实则监视。张耀明晚年身心交瘁,疾病缠身,战时枪伤也不时发作,无法工作。到台湾后,家中十多口人生活很艰辛。张耀明在台湾有七子三女,均受大学教育。

  1972年,张耀明在台北病故。“皆须敦品厉行,努力作人,以期有所贡献于社会国家。”这是他对子女的遗言。

  链接:张耀明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3-01-11 14:33: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记我的父亲张廷枢:从世家公子到爱国将领

下一篇:【历史回眸】潘文华的抉择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