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父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工作
“我生于1940年,那时,我父亲已经有了四个男孩,非常希望有一个女孩。生我的那天,我们家已经在重庆安家,住在乡下,三间茅草房里。生我的那一天,我父亲就在走廊里来回来回走着等,后来天快亮的时候,护士走出来,对我父亲说:‘恭喜张先生,你得了一位千金。’于是,我的父亲喜形于色,也说:‘恭喜张先生,你得了一位千金。’后来,这件事就总是被我哥哥们拿来调侃我。”
讲座开始,张明明首先回忆了自己的出生。不过,张明明的演讲题目是《十年豪放居河朔,一夕流离散旧家》,这两句来自于张恨水的一首七律《二十三年冬由平南下过南京感而赋此(四之三)》。这一年(1935年),张恨水因积极宣传抗日而上了黑名单,不得不告别居住多年的北京南下,经过南京时写下这首诗。张明明的演讲便集中介绍了抗日战争八年期间张恨水的创作。
张明明首先介绍了张恨水笔名的来源。张恨水本名张心远,17岁那年,父亲去世,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张恨水便只能断断续续读书。1913年,张恨水去了苏州读书。战乱的时候,停了课,张恨水便在学校写写诗,填填词,也写小说,署名便是“恨水愁花生”。第二年,张恨水去了汉口,当时张家有一个本家在那里办报,对张恨水说,你诗词不错,给报社投稿吧。张恨水便投稿,落款“恨水”两个字,作为笔名,从此也成为其笔名。这个笔名也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张明明看来,父亲取“恨水”这两个字有珍惜时间之意: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奔流不返,所以要抓紧时间好好读书。张明明印象最深的便是父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工作,所以才能写下大量的作品。
张恨水一生唯一自费出版的作品是抗战小说集
不过,在此次演讲中,张明明没有介绍张恨水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纸醉金迷》、《夜深沉》等,而是集中介绍了张恨水不太为人所知的抗战时期的创作。“实际上,我父亲生命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写的是抗战文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父亲便写了《太平花》,这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早的抗日小说;1932年又用两个月写了短篇小说集《弯弓集》,‘弯弓’乃弯弓射日之意。那个集子里,有诗有散文有小说有戏剧有笔记等,都有。从那个时候,他就不断开始写抗战文学,或是国难文学。”
在《弯弓集》序言中,张恨水说:“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今国难小说,尚不多见,以不才之为其先驱,则抛砖引玉,将来有足为民族争光之小说也出,正未可料,则此鹅毛与瓜子,殊亦有可念者矣。”为了让这本集子早日见面,张恨水自费出版,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自费出版。
1934年的时候,张恨水去了一趟西北,陕甘人民在民国初年经历的浩劫,十九年的旱灾和西安一年的围城,让那里发生了“人间不可拟议的惨象”。虽然张恨水到那里的时候,浩劫已经过去两年多,“但一切痕迹都在。人总是有人性的,这一些事实,引着我的思想,起了极大的变迁。文字是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在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完全变了,文字自然也变了。”张明明说,父亲在自己的回忆录说了以上这段话。
抗战八年写了八百万字房子取名“北望斋”
之后,父亲离开了北京,辗转到南京办了一份报纸《南京人报》。“七七事变”后,报纸难以为续,张恨水又到了重庆,受陈铭德之聘,担任《新民报》主笔兼副主编。“我父亲真是一位很勤快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写,除开生病或是出差。他自称自己是一个报人,业余作家。他办报是一个能手。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我们住在重庆乡下,就在那菜油灯下,抗战八年,他写了八百万字。”
张恨水是怎么写的呢?张明明现场展示了一张张恨水负责的《新民报》的副刊,在这期副刊中,版面不大,却有张恨水的四篇作品:《大江东去》、《巴山夜雨》、《黑暗中的一点光明》以及一首诗。因此,在张明明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在写:“我总是看到父亲的背影,埋头在那里写东西。那八年的八百万字,大多是鼓励斗志的,那个时候生活比较苦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我们当时住的那三间茅草屋是漏的,我父亲因为想回到北京,所以给那房子取名‘北望斋’,但是因为老下雨,外面下雨里面也下,于是就要用瓶子罐子之类的接漏,所以又叫‘待漏斋’。这就是我们当时居住的环境。”
张明明现场展示了一张当时张恨水负责的《新民报》报的副刊,上边有四篇张恨水的文章
张明明介绍,当时在重庆的张恨水,在报纸上有“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等杂文专栏,小说则有《疯狂》、《八十一梦》、《大江东去》、《虎贲万岁》等。在演讲中,张明明重点介绍了父亲当时创作的散文集《山窗小品》。张明明说,父亲对散文写作有两点要求,一是言之有物,二是取径冲淡,而父亲的散文正有这种特点。张明明现场朗读了其中一篇小散文。张明明认为,读父亲的散文最好配合其一部小说《巴山夜雨》一起读。这部小说起初在报纸连载,直到1990年代经过收集才成书出版。所以读的人不多。但根据这部小说来读《山窗小品》会更有味道。
最后张明明读了父亲的一首诗结束了演讲。她说:“我父亲有一个习惯,每逢除夕不是作诗就是画画。而这首诗作于1952年的除夕:‘居然爆竹响迎新,孤馆裁红预报春。昨夜圆时天上月,三年难日各个人。但求儿女能医俗,赖有文章不算贫。纸里题诗先欲笑,蓝衫一领绝风尘。’”
在演讲会上,《张恨水年谱》作者、池州学院教授谢家顺也发表了演讲《张恨水及其笔下的“啼笑”人生》。演讲会结束后,张明明女士和谢家顺教授共同接受了腾讯文化的独家专访。
张明明:搜集了父亲三千万字的作品还没搜集全
腾讯文化:你刚才提到你收集父亲的作品。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收集的?
张明明:从1976年。1976年,我离开大陆,去了香港,从那时才开始收集,买一些旧书,很多朋友帮忙找,把剪报给我,或是四处抄。我在香港挣了点钱,就寄回家,让我兄弟姐妹四处找。
腾讯文化:刚才你提到,仅抗战八年期间便写了八百万字,差不多每三天一万字,这个收集工作是不是很难?
张明明:是的,差不多每天三千字。这个工作量很大的,其中很多工作谢教授做了,谢教授有一本很厚的书《张恨水年谱》,谢教授花了十年的时间写这本书。那个时候只能抄,后来才可以拍照影印的。所以找了很多人去抄。
谢家顺教授编纂的《张恨水年谱》
腾讯文化:主要到哪些报纸上找?
张明明:四川的当然有。此外还有上海的报纸。他还在南京办过《南京人报》,此外北京、昆明、香港等各个地方都有。
腾讯文化:你确定现在全部收集全了吗?
张明明:没有。收集了三千多万字,1993年,出版了一套《张恨水全集》,当时出版了一千七百多万字。但之后,我们又陆陆续续在发现。这其中包括以前已经出版的,也有重新收集第一次成书出版的,如《巴山夜雨》。
腾讯文化:收集工作一定很难吧?
张明明:是的。主要他还有很多化名,除开恨水之外,据谢教授统计,还有九十个笔名,但我们想(即便没有九十个)八十个总是有的。有的我们知道,有的我们不知道,所以很难说我们可以收集全。
腾讯文化:谢老师,您刚才提到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你作为他老家人,以及张恨水研究专家,知道什么纪念活动吗?
谢家顺:按我们当地风俗是“做九不做十”,所以去年我们有些活动,我们举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去年,在张恨水的家乡安徽潜山还修建了一个张恨水纪念馆,里面介绍了张恨水的生平,创作情况,还有一些手稿、遗物、生活用品。此外,在2012年,张恨水的骨灰从北京迁回老家潜山,也算魂归故里。
张明明:现在江西的黎川也修建了张恨水故居。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故居。江西上饶也修了一个文化园。
张明明:最喜欢父亲的小说《夜深沉》非常有味
腾讯文化:你个人最喜欢父亲哪一部作品呢?
张明明:那几本比较流行的我都喜欢。我个人比较偏爱是《夜深沉》,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比较淡,写的是北京,街道里的生活,非常立体,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里面的人我妈妈都见过,这部小说非常有味。《巴山夜雨》这本小说则写了几家人的生活,抗战时期都逃到了重庆,就住我们那乡下同一个村,写的就是我们那会儿的事情:吃什么穿什么,躲警报是怎样的,每家人发生了什么,夫妻之间的摩擦等。那时的生活非常苦闷,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事情。父亲就开始反思,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煽情的故事,却能写这么厚,三十万字写十五天的故事,这不是容易的事。这些事很多是真实的。
腾讯文化:您当时对这些事情有印象吗?
张明明:我有些印象,比如说吃平价米。当时商人很坏,当时米很多稗子,这还不算,还会加沙子,那沙子能把牙崩掉。所以我爸爸就要带着老花镜,在我妈煮饭之前就要挑那个沙子,我们也就跟在后面挑。这种印象很深的。还有我们家房顶被风刮走了,晚上睡觉就看着星星。这个印象是有的。还有,我的父亲要写稿,小桌子只有那么大,雨就漏那。于是,我爸就一只手撑着伞写。可是撑着多难受啊,还要拿香烟。于是就找个竹筒来,绑在桌子腿上,然后再把伞绑在竹筒上。这样的生活,我都经历过。这本《巴山夜雨》都写到了。
腾讯文化:您父亲认为自己是“职业报人,业余作家”,办报的经历对于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张明明:他的书全部都表现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果你想研究民间史,你就去看他的书。他的特点是写得非常细,你读他的书,民国人的吃穿行就全都明白了。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他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爱国心的人。有一位女作家於梨华,她就说过,我父亲这个作家是有社会良心的。他随着国家的灾难在走,他不脱离灾难去自己关门写书。他开始和成舍我,后来和陈铭德办报,都合作得很愉快。他不是一个搞事务性的人,当老板就得处理很多人事的关系,他情愿自己写东西。但是到了南京之后,他为什么自己办报呢?因为北京的报纸办不了了,他上了黑名单,日本人要抓他。他又不喜欢上海,上海人醉生梦死,所以他到南京自己办报。他要自己办报,要说他想说的话。
腾讯文化:办报的经历对于他自身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张明明:如果你是个记者,你是不是一天到晚到处跑新闻,你就深入到了每个老百姓的家,每件事件、每个灾难的现场,你写东西是不是就真实?所以他写出来的人物才是立体的。他编报编了几十年,对社会的风情很了解。他的小说接触的人物,从国家领袖、高等学者,到平民百姓、车夫、苦力。
张明明:父亲的抗日小说比言情小说写得好
腾讯文化:有些学者认为,您父亲的社会言情类小说比后来的抗日小说要更精彩一些。您怎么认为?
张明明:让他去读《巴山夜雨》,他一定觉得《巴山夜雨》比那些书要好。比小说有两种比法,一个是看故事看情节,还有一个看文笔。(《巴山夜雨》的)文本本身非常漂亮,比如《巴山夜雨》里,他形容每天的刮风下雨、雷暴、云彩,他用了不同的角度来写。
我父亲从小就是小说迷,读过很多小说,所以他钻研这个。他还演过文明戏,所以他了解人的表情、手势、身体的语言,就用在他的小说里。他看以前的小说,不满意就是认为那些小说没有风景描写。描写景物叫做“烘云托月”,你需要画一个月亮,你把云彩画出来,月亮就出来了。你写一个人的心情,可以说“今天刮风了,今天天是阴的”,用来描写这个人的心情。所以你讲故事的时候要渲染这个气氛,这就跟他的喜欢诗词有很大关系。他写文章写的美就是因为他的诗和词的造诣非常好。
张明明为父亲小说配的插图
腾讯文化:听说您现在还给父亲小说配插图?
张明明:我是学美术的,后来学室内设计。我现在退休了,喜欢画画。大概下个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的三本小说里,就有我的插图。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5-11 11:45: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孟速:回忆父亲孟庆山冀中二、三事
下一篇:赵登禹将军之女深情回忆父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