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我家与抗日——敌后和空中两条战线的抗战
2017-06-01 11:02:13  来源: 张邦炜 抗战史迹  点击:  复制链接

  張邦炜先生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箸名的宋史专家、原四川省“政协”常委)。退休后以“恍惚斋老者”网名开设博客发表文章。现根据張邦炜先生的堂弟张邦雷先生推荐,转发本文(本文写于2015年7月7日)。

  今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8周年纪念日,不禁忆及我家与抗日那些点滴往事。适逢12岁的孙子圃铨放暑假在家,便同他絮絮叨叨地谈起。抗日战争时期,我还是个孩提,本不该记事,只因某些事情太惊人,长辈又反复述说,我才有一些依稀的记忆[①]。

  我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韩昌黎《早春》诗云:“最是一年春好处。”然而这年春天并非“小雨润如酥”的美好季节,而是战云密布,国难当头。儿时,母亲告诉我:你不是生在家里,更不生在医院,而是生在江安后坝[②]乡下,生在一间矮小、潮湿的茅屋里。我问:为什么?母亲的回答是:躲警报!这个词汇今人大多不解其意,那时三尺童子皆知,是指躲避日本侵略军的空袭,警报一响,人们四处躲避。当时日军狂轰滥炸,不仅炸重庆、炸成都,还炸我的家乡川南地区。我生出前几个月,日军既炸泸州钟鼓楼,又炸宜宾菜坝机场,人们惊恐万状。母亲别无选择,只得将我生在乡下。我儿时同窗好友冯良桓与我同年同月生,只比我大七天。他的母亲王德勋与我母亲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她闻讯搬到后坝,与母亲一起坐月子。我们两对母子在这间茅屋里共同渡过了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

  每当母亲说我命苦,接着就会说我二哥命更苦。我的父母亲是1930年到北平念大学的,父亲张安国(号定民,化名祯祥)上平大,母亲曹继昭(名永禄)读师大[④]。第二年夏天,母亲在协和医院生下我二哥。出院不久,九一八奉天事变爆发,父母带着二哥仓惶返回家乡四川江安。当年回川之路路漫漫,极艰辛,二哥夭折于返乡途中。他还没取名,只有个小名叫平生。母亲一说到此事必流泪。二哥比我大9岁,如果他健在,已是84岁的老人。

  我的祖父张乃赓(名宗高)曾是川军将领[⑤] ,与孙震同在21师任旅长。七七事变爆发时,他已退役乡居数年,被推选为县参议长。如果他仍在军中,理当奔赴抗日前线,极有可能在台儿庄战役中血战滕县。祖父虽无缘战斗在前线,但他战斗在后方,出任本县抗敌后援会负责人,他的妻子、我的后奶奶杜嗣芝任妇女抗敌工作团团长。祖父依靠一批热血青年(多为中共地下党员),将江安县的抗日后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父亲当时在家乡的公开身份是县高级小学校长、抗敌后援会演出队队长,其秘密身份则是中共江安县委代理书记。他与党内同志一道,参与开办合众书店、联谊书屋,推销《新华日报》、《群众》、《解放》、《大声周刊》、《国难三日刊》等抗日爱国报刊,并成立戏剧协会。吴雪、陈戈率旅外抗敌演出队来江安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戏协积极配合,上演话剧《卢沟桥之战》、《中华民族的子孙》、清唱京剧《八路军开展游击战》、《大战倭奴平型关》。戏协的主要演员是席明真、冯振华、雷光禄(又名雷南)、王德勋等,都是父母的党内同志。父亲无任何艺术细胞,外号人称“硬人”,也登台充当配角,闹了不少笑话,长辈传为谈资。父亲作为抗敌后援会演出队队长,还带领演出队前往全县各主要乡镇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母亲作为妇女抗敌工作团成员,教群众唱抗日歌曲,作抗日宣传讲演,号召妇女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展义卖活动。武汉保卫战期间,不少妇女捐出金银首饰,并将义卖所得钱物,全部支援武汉前线。

  祖父率先垂范,我家人人抗战。父母在后方战斗,二叔张安汶则在抗日战争前线浴血奋战。他原本是四川大学英语系学生,1935年愤然退学,为抗日而前往日本,改学飞行。“文载道,诗言志。”当时他赋诗一首:“不是屠刀惊梦幻,安能投笔慕从戎。为求虎子虎穴闯,壮志凌云试御风。”后来他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虎队员,长年驰骋驼峰,一度远征印度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当年家人都说,二叔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二叔青年时代

  二叔(左四)1943年在印度腊河机场

  1944年冬,贵州独山失守,抗战形势危急。国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相号召,广泛动员学生参加青年军。当时四叔张安庆只是一名中学生,年仅16岁。祖父送子参军,让他奔赴前线,英勇杀敌。行前,全家举行了简朴的送别仪式。四叔戴着大红花上街游行。因抗战不久即胜利,四叔才回到家乡,又上中学。

  我一生中清楚记得的第一件事是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普天同庆。母亲欣喜异常,她同她的党内女性同志们组织各界妇女开展庆祝活动,并亲自参加耍龙灯。妇女耍龙灯在江安县尚属首次,热闹非凡。那年,我5岁。在父母的组织和安排下,我同冯良桓等小伙伴们一道,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兴高采烈地耍起儿童龙灯。《联谊旬刊》[⑥]发点心,祖父家中领红绫,对窝井樊家[⑦]吃粑粑,……耍到哪里,吃到哪里,高兴到哪里,快乐到哪里,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生于茅屋、二哥死于战乱,是家人常讲的故事。1985年,在杭州国际宋史研讨会期间,我曾向国内同行述说。上海师大许沛藻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现在正与日本学者握手言欢。确实,我与不少日本宋史专家如枊田节子、佐竹靖彦、近藤一成等都较为熟悉。与他们交往较少,主要是我日语不行,而他们又中文欠佳(佐竹除外),并非他们是日本人。要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开来,上学时政治课老师总是这样教育我们。正视历史,不忘国耻是为了面向未来,珍视和平。当然,与日本学者相处也偶有心情凝重的时候。1990年,在北京国际宋史研讨会期间,中方学者与日方学者一道考察周口店之后,又一同参观卢沟桥。行走在桥上,面对石狮子,双方学者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①]本文所述大多来自长辈言说,并参照一些史籍,如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宜宾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②]后坝在江安县城郊。

  [③]冯良桓,四川大学材料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光伏专业专家。

  [④]当时并无明确的法定结婚年龄,更无学生不许结婚的规定,民间早婚之风盛行。

  [⑤]父亲的老同志、当年川南地下党负责人陈野苹后来曾任中组部部长,他对我祖父见诸文字的评介是:“张乃赓,川军旅长,开明士绅,我们的统战对象。”我祖父两度在旧军队中任朱德元帅部属,1950年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川南行署民政厅副厅长,不久病故。

  [⑥]《联谊旬刊》,当年江安地下党组织办的进步刊物。

  [⑦]对窝井樊家,从前江安县一大户人家。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6-01 11:04: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张邦雷:我的父亲是“飞虎队”

下一篇:陈爱棣亲历:父亲陈顺通自沉货轮阻日寇的前后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