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坪、浆水镇、将军墓……每当父亲提到这些地名时,眼睛里总是闪现出晶莹的泪花。多年以后,直到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我才深深地感悟到这些地名在父亲的一生中有多么的重要。
邢台县路罗镇桃树坪村位于莽莽苍苍的太行山环抱中,距著名的八路军抗大圣地浆水镇仅一山之隔。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既是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沿,距离日军冀南大本营邢台市只有50公里,同时又是冀南战场的后方,背靠着太行山密林、峡谷、溪流和洞穴,到处都是秘密的宿营地。
浆水镇是一处被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自然围成的高山盆地,其南面、西面和北面形成一圈高耸入云的天然城墙,具有根据地的天然优势:攻,可自由进出太行山,到冀南平原打击日寇;退,可翻越陡坡峭壁回到太行山深处。抗战时期,这里的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八路军。1938年,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随营学校曾驻扎在浆水镇的前南峪。早期在随营学校里学习培训的学员几乎都是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红军士兵或军官,开赴前线时又称为青年纵队,常打胜仗。
一二九师随营学校的医院,又称青年纵队医院(简称青纵医院),就设在桃树坪村。1940年底抗大总校搬到浆水镇后,青纵医院与抗大总校医院合并,继续驻扎在桃树坪村。然而,当地的老百姓仍然喜欢“八路军青纵医院”这个名字。
自从建立浆水红色根据地,日军每年都对浆水进行几次大扫荡。遇到日本鬼子扫荡时,医院提前转移到桃树坪附近的几个山沟里。这些山沟错落在山峦之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其中尤以芦沟最隐蔽、最险峻,也最安全。
1942年6月,随着五万日军大扫荡的包围圈日趋缩小,青纵医院不得不转移到桃树坪五里地以外的芦沟。经历过多次反扫荡,医院的转移和撤退有条不紊,即使鬼子已经占领了桃树坪村,甚至四周枪炮声震耳欲聋,八路军的医生和护士们仍然在芦沟的石洞里紧张地做手术。他们的口号是:石板当床,石洞当房,避雨避风又避寒。坚持再坚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至今,在桃树坪村的旧墙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留下的标语。
芦沟里到处都是石窟,最大的山洞叫老虎洞,能容纳近百名伤员。可是伤员太多了,即使再有几个老虎洞也不够用。于是,一些能动的重伤员被安置在山崖下的石窟里,轻伤员被安置在山坡的石板上,一旦鬼子进攻芦沟,可以立即随医护人员徒步撤到深山老林里。
不幸的是,由于汉奸的告密,日军发现青纵医院藏在芦沟,发动了突然袭击。芦沟被炸,医院被毁,来不及转移的伤员和医护人员都牺牲在芦沟里。一位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西路军红军女医生,为了掩护伤员撤退,也不幸牺牲在芦沟里。
桃树坪村的老百姓在帮助医院把重伤员运上山,隐藏在老虎洞之后,为了引开敌人,分头向老虎洞相反方向的大寨山、二寨山、三寨山爬去。十几个躲在大寨山里的老百姓被鬼子逼到山顶,他们束手无策但宁死不说八路军伤员的藏身之处,最后,全被鬼子残忍地推下悬崖活活摔死。日寇在芦沟里四处搜索,找到几处隐蔽性差的小洞和石窟,把八路军伤员从山洞里拽出来直接扔到悬崖下面。
幸运的是,虽然敌人连续搜山几个星期,几次在老虎洞附近诈喊诈叫,鸣枪示威,但始终没有发现悬崖边有一条一尺宽、杂草丛生、通往老虎洞的石板小路。而洞内,在昏暗的油灯下,手术一刻未停,医护人员从没停止抢救伤员。
我父亲王桥春是威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当年在桃树坪八路军青纵医院当看护长,亲身经历了这场扫荡。2016年4月,桃树坪村老村长赵张清带着我和哥哥王立夫、石家庄的田春雷先生,沿着当年八路军走过的小路爬上芦沟的山坡。芦沟的风景简直太美了,山水不逊江南,风光秀丽如画,如同天堂、仙境一般。茂密的山林,环抱相拥;潺潺的溪水,惜惜相依;奇峰如瑰云中穿立,石山峻岭延绵迭起;悬崖陡峭,松柏坚挺;石柱擎天,直耸云霄。
前些年,时常有老红军、老八路回到桃树坪,重返芦沟。慢慢地,回来的人少了下来。现在,每年只有艺校的老师定期带领学生们光顾此地,写生作画。老村长指着沟底告诉我,一位不知名的女红军烈士的遗骨就埋在山沟里一块巨石的后面,十年前,曾经有位老革命到此看望过她。
7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山林依然如故,山沟寂静如初,没有民房、没有炊烟、没有电线。溪水依然清澈,石缝中涌出的山泉清爽甘甜;石头垒砌的病房依然挺立在山坡上,被炸毁的石屋遗址断壁残存;平坦的石板依然横七竖八静卧在沟底,可伤员洒下的鲜血早已不见踪迹;当年运送伤员的小路依然是进山的唯一通道,骄傲地引领我们踏着前辈的足迹走进山里;小路两边苍老的果树依然开花结果,让后人分享着幸福的果实;曾经阻击过敌人的一块方形巨石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小路旁,焦急地等待着勇士们的胜利归来。
芦沟,即使许多在此浴血奋战过的勇士还记得这个地方,却叫不出这条沟的名字;芦沟,如同一处风残寂寞的世外桃园,野花飘落,野果坠地;芦沟,是一处没有碑坟的烈士陵园。
站在八路军医院旧址的断墙前,赵张清感慨地说:“抗战胜利七十多年了,我们尽最大努力把这些残墙碎瓦保存下来。”
听了老村长的话,我的心在颤抖。桃树坪的八路军医院,应该清晰地记载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让后人世代铭记。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8-25 14:56: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父亲在西青地区的战斗往事(图)
下一篇:抗战老兵孙鲁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