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数字报
抗战时期的叶剑英(翻拍老照片)。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摄
叶向真。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摄
邓权民,摄于2005年。 其子邓浩然供图
1937年12月,日机对韶关城区狂轰滥炸,许多市民在街市被无辜炸死。 广东省档案馆提供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70年前,侵略者的铁蹄下,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中华儿女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共赴国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浩歌。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以其历史担当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为抵抗日本侵略者,广东军民进行了顽强的奋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从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家国七十载 山河寸寸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第一个系列,是与省档案局联合推出的“先辈的抗战”。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大量广东的抗日将士及其后人,整理使用了广东省档案局多年来保存的珍贵资料图片和口述记录。
尽管硝烟已经散去,但那抗战的一幕幕场景依然鲜活,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敬请垂注。
旗帜
1979年,杭州岳飞墓庙迎来自1918年大修后的一次全面整修。那年10月,82岁的叶剑英为岳飞墓庙题写匾额“心昭天日”,高悬正殿。
“父亲把岳飞当作学习的楷模。”4月28日是叶剑英诞辰118周年纪念日,当日,他的次女叶向真在北京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叶向真说:“父亲从小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他人生道路中几次重大的抉择,都是非常正确的。”
叶向真从出生到上大学,一直在叶帅身边。回忆起父亲,她十分感慨地说,父亲等革命先辈们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在革命中奉献青春,献出生命。现在社会的年轻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革命先辈正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投笔从戎
民族危难之际报效祖国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堡下虎形村一户小商人家庭。如今,虎形山下的叶剑英纪念馆和叶帅故居不时迎来参观的人们。在纪念馆大厅叶剑英铜像前,常有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在纪念馆中叶帅铜像身后,是黄河壶口瀑布巨型油画,展现这位开国元帅“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丰功伟绩。虽然战场上的硝烟已散尽,但叶帅的精神依然影响着后人。
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叶剑英5岁就到私塾念书,11岁进入离家十多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住校读书,那时他的学习成绩是几个班里最拔尖的。1916年春,叶剑英出洋谋生,经汕头、香港、新加坡,到达马来西亚怡堡的伯父家里。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妄图卖国称帝,引发护国运动。
叶向真说,当时父亲在马来西亚一个小学教国文,本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云南陆军讲武堂派人到马来西亚招募学兵后,毅然投笔从戎,于1917年来到讲武堂学炮兵,毕业获得陆军炮兵少尉军衔。
叶向真说,讲武堂希望他再回南洋,帮助招考一些侨生,可是父亲却一心要跟着孙中山。“立志报效祖国”对父亲来说,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把自己一生交给祖国和人民的人生抉择。父亲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把岳飞当作学习的楷模,为了祖国和人民,父亲可以断头,可以流血牺牲。
秘赴西安
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步步升级,华北、全国面临危亡之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6年7月,张学良与中共代表密谈,磋商建立东北军、十七路军与中共联合抗日的“西北国防政府”。中共中央应张学良的要求,决定派叶剑英作为中共中央常驻代表密赴西安,进一步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统战工作。叶剑英受到张学良的热情欢迎,被安排住在其亲信、卫队第二营营长孙铭九的家里。
叶向真说,那段时间,父亲多次秘密到张学良公馆,就联蒋抗日、红军与东北军联合抗日作战、整顿改造部队等事务进行会谈。他经常和张学良谈论国事,讨论国共合作抗日的可能性,表示国共应该同仇敌忾,共同抗日。对此,张学良也表现得很坚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政治主张,并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事变当天,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中共中央经过紧急磋商,毛泽东、周恩来等即复电张学良,表示全力支持,拟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协商大计。周恩来到达西安的几天后,叶剑英也赶到西安。应张学良的请求,经中央批准,叶剑英出任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的参谋长,参加西北联军参谋团,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一起制定了抵抗亲日派“讨逆军”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那些日子,叶剑英协助周恩来日夜奔忙。
叶向真说,张学良在华清池抓了蒋介石之后,父亲执行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把蒋介石动员过来,开展国共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父亲跟张学良说,很多国民党将领听蒋介石的话,他回南京之后,可以团结相当多的力量。
统一战线
求同存异争取广泛支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双方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1937年10月3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委派参谋长叶剑英为八路军驻南京的代表,李克农为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叶剑英以公开身份进行活动,坚持贯彻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叶剑英还广泛接触国民党上层和社会各界人士。后来到武汉、重庆,叶剑英也站在同国民党谈判交涉的第一线,并同各方面爱国民主人士商谈救国救民的大事,做了很多关于海外华侨的工作。
叶向真说,父亲接触和谈判的对象,很多都是他在黄埔军校时期聘请的教官或是招收的学生。父亲在他们中间有比较高的声望,谈判起来也有优势,有利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对统战对象,他非常注意技巧,求同存异,争取广泛支持。
1941年2月,叶剑英从重庆返回延安。从这时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的重要岗位上运筹帷幄,成为毛泽东、朱德指挥全国敌后抗战的得力助手。审时度势、精心运筹,是叶剑英多年来从事参谋部领导工作的一大特点。他参与中央军委对日作战的指挥,主持战略问题研究会,制订战略行动方案。
叶向真说,当时在延安,孩子们可以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感受到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那时父亲非常忙,要处理的文件一摞一摞的。在难得的休息间隙,他特别喜欢读古诗词。他比较好客,也比较健谈,他向中外记者团作报告,并与美军观察组交朋友。他很懂得外交的相处之道,既善于坚持原则,又有具体方式的灵活性,让对方愉快。
■人物档案
叶剑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
少年时,叶剑英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他1916年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并于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和我军驻南京代表。
1941年2月,叶剑英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我军对日作战。
叶剑英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在89年的生命里,他两次力挽狂澜,在长征途中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在粉碎“四人帮”时又发挥了关键作用。
叶向真:父亲后悔没来得及拦住张学良
■对话
南方日报:从叶帅给您取的名字来看,他希望后辈成为什么样的人?
叶向真:父亲给我取名为“向真”,就是寓意“永远面向真理”。这正是他的期望,希望子孙后代都要做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他给我的定位。人的一生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面向真理。他给我大哥起名,因为是“选”字辈,就取名为“选平”,意思是要世界和平。父亲从名字上教育后代,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南方日报:叶帅有没有跟您提过“西安事变”时发生的事情?
叶向真:父亲后来一直很后悔,当时没来得及拦住张学良,让他别跟蒋介石去南京。张学良放了蒋介石,蒋介石也答应抗战,坐飞机要回南京去了。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一起乘飞机。张学良刚一出门,孙铭九就向周恩来和叶帅报告。周恩来和我父亲马上坐汽车追到机场,想告诉张学良不要上飞机。若跟着回去,蒋介石肯定要拿他出气,不会轻易放了他。当周恩来和我父亲赶到机场时已经晚了,张学良已经跟着蒋介石上飞机升空了。果不其然,张学良后来一直被蒋介石软禁。
(本文经叶向真女士审定,采写过程中参考的重要文献有:《叶剑英元帅画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组织编写,张树德主编,范硕、金立昕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华南烽火
华南抗日纵队
歼灭2万余日伪军
1938年6月下旬,日本海军第五舰队陆战队在兵舰、飞机掩护下,侵占粤东的南澳岛,我军民奋起抵抗,这是闻名中外的广东抗日第一大仗。到1939年11月,广东全省约1/3土地成为沦陷区。日军轰炸、残杀、奸淫、掳掠、实施细菌战……广东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无数生命财产被日军残害掠夺。
当日军的铁蹄踏进南粤大地,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广东各地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韩江纵队等七支抗日游击队(统称华南抗日纵队)。到抗战胜利前夕,华南抗日纵队发展到2.8万余人,他们转战于南粤辽阔大地,活动范围遍及70多个县,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对日伪军作战3000多次,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华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据统计,日本投降后,中国战区接收投降日军111.8万,广东地区(含广州、粤东、粤西地区、海南地区和香港地区)受降的日军为140510人,占中国战区受降日军总数的1/8。
口述
兄弟姐妹6人参加抗战的黄埔生邓权民:
家仇国恨都洗雪了
世昌公可以瞑目了
为了抢救那段历史,使后人永远牢记,这些年来省档案局一直在多方搜集材料,寻访当年的抗日将士,留下珍贵的口述史。我们从这些鲜活的口述史中,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那气壮山河、奋起抗争的丰功伟绩。
日机轰炸广州,百姓倒在血泊中
问:请您谈谈日军轰炸广州当时的情况。
答:当时我在广州南武中学附小读书,每逢有警报提示日军飞机来袭,全校师生就要立即进入防空洞躲避。广州街头利用骑楼,以沙包围筑成临时防空点,让来不及进入防空洞的群众暂时躲避。
有一次,我正走在永汉路(注:现北京路),日军飞机已飞到头顶上方。我赶紧跑到骑楼下暂避。可能日军发现了骑楼边的沙包,低空飞行并用机枪扫射骑楼。有群众以为被发现了,跑到街上,没想到日军投下两枚炸弹,多人倒在血泊中。我不忍观看那残酷的画面,但还是发现一条血淋淋的大腿挂在路旁的树枝上。类似的事情常有发生,报纸经常刊登,有时还配发血肉模糊的照片,惨不忍睹。
问:所以您后来参加了抗战?
答:我意识到,忍辱负重读书,实在不能解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赶走侵略者才是根本。1937年,我决定放下书包,投考军校,学习杀敌本领。
当时恰逢中央陆军步兵学校在广州招生,我报名就成功考取,然后前往湖南湘潭接受训练。入伍时,教官说了一句话,“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16个字更坚定了我读军校的决心。
兄弟姐妹6人参加抗战
问:听说您的几位兄弟姐妹也参加了抗战?
答:在抗战期间,家族中适龄的兄弟姐妹也先后考入了军校:堂兄尧民是黄埔南京正校11期和重庆陆军大学20期,堂兄渭民是黄埔广西四分校14期,亲妹妹婉红是黄埔广西三分校16期,堂弟光民是湖南黄埔二分校18期。毕业后,我们都先后参加抗日战争。
广州沦陷后,日军会抓一些小孩学习日语,我最小的堂弟燊民因此懂日语。他18岁时,偷偷跑到韶关找我,我就介绍他到十二集团军接受谍报工作训练。
1943年,燊民被派到广州,以邓家祠堂为基地开展敌后情报工作。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我们兄弟姐妹5男1女共6个人直接参加了抗日救国。
先辈殉国50年后,他见证日军投降
问:还记得日军投降时的场景吗?
答:1945年9月至10月间,我所在的团开赴广东博罗县接受日军一个联队的投降。
受降那天,在博罗县一块大空地上用竹木搭起一个“受降台”。日军联队队长率队捧着日本军刀,操着正步行到受降台前,行军礼之后解下配枪,双手送到团长手上,再分别向我们8名团级干部呈上一把日本军刀,表示向中国放下武器投降。
那一刻,我回忆起50年前叔祖父世昌公壮志未酬,黄海殉国;50年后我兄弟姐妹六人与全国人民一起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家仇国恨都洗雪了,世昌公可以瞑目了。
时 间:2006年6月29日
地 点:省档案馆
整理人: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人物简介
1918年出生,广州人,父亲邓弓一为清末民族英雄邓世昌堂兄弟邓佑昌之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年仅19岁就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导总队第一期。
1938年,被派到军政部第23补充兵训练处,专门训练新兵。
1945年8月15日,时任第12集团军教导团团级干部,参与了受降仪式。
1998年,立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报效祖国。中山医科大学接受其申请。
2013年5月,去世。
日军罪行录
抗战期间,日军在广东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如“三灶岛惨案”,日军在1938年4月12日包围三灶岛鱼弄村,捆绑村民,挑选出30多名青壮年进行长达10分钟的疯狂扫射。据统计,在沦陷期间,三灶岛直接死于日军屠刀下的民众有2891人,逃难到外地因饥饿折磨而死的有3500多人,全岛原来有12577人,抗战胜利后仅剩数千人。
据广东省抗战损失调研课题组开展的“广东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综合统计显示,日军侵略广东造成的直接人口伤亡共计343148人,其中,死亡234629人,受伤95294人,失踪13225人;间接人口伤亡共计1329315人,其中被俘捕18309人,难民、灾民1165250人,劳工145756人。此外,还有大量的统计为死伤不明,未计入伤亡总数的人口,包括直接伤亡中死伤不明的共计4878人,间接伤亡中死伤不明的共计1526675人。
总策划:莫高义 莫震 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黄菊艳 胡键 姚燕永 郎国华 总执行:梅志清 黄瑞金 田东江 孙国英 张翼飞 刘江涛 执行:周志坤 黄秀华 谢苗枫 洪奕宜 李秀婷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7-12-14 17:39: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下一篇:朦胧中只知道父亲是个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