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耿荫龙1916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户农家,先后在省立苏州中学、杭州省立高中读书。“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后,沪、杭、宁相继沦陷,学校外迁停课,父亲沦为流亡学生。为了抗日救国不做亡国奴,父亲参加抗日自卫团到兰溪、湖州、长兴等抗战前线站岗放哨,做抗日宣传工作(教士兵学文化、教唱歌、演讲)。1938年冬,父亲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录取后分配到贵州龙里十六期二总队辎科,学习政治时势、步兵操典、军人修养、战略战术、兵器军务、汽车结构、修理与驾驶、马术、驮训马、辎重等,父亲学习非常刻苦。因抗战前线吃紧急需用人,一年后父亲提前毕业分配到驾教团任教训练新兵。1941年身为中尉副队长的父亲受命奔赴缅甸仰光抢运国内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港口停满了同盟国援助的3吨雪佛兰、福特、3.5吨的道奇、4.5吨的大国际新汽车,车上装满了军用物资,油箱满满的打着火就能开走(会开车的人实在太少)。父亲他们每人领到一把车钥匙,单独驾驶满载军用物资的卡车,沿着崎岖、狭窄的滇缅公路夜行昼伏向中缅边界的腊戍前进。滇缅公路当时是中国唯一与国际连通的陆路生命通道,但路况非常差。从一通车开始,日本人就处心积虑地要把滇缅公路切断,进而断绝中国的战略物资供应,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占领越南后以此为基地,加大了对滇缅公路全线的狂轰滥炸,很多人就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下。日军登陆仰光后再返港口已不可能,父亲又奉命在曼德勒城组织当地华侨、老百姓搬运、疏散军用物资。不久英军全线溃退,日军很快打到了曼德勒,中国远征军回国之路被切断,父亲所在的后勤部队只能奉命撤往印度。
孟拱以北,山岭纵横,河流密布,几乎所有溪流都汇入一条长达400公里的河谷。这河谷从南向北几乎延伸到喜马拉雅山下,其中有一个陡峭的峡口,将河谷分成两段,北边的一段没有人烟,缅甸人把它叫做胡康河谷,也被称为“野人山”,父亲说当地人称之为“魔鬼居住的地方”。虽然印度与缅甸仅一山之隔,但山中有大片丛林及沼泽地,原始雨林中终日不见太阳,瘴气弥漫,且夏日多雨,毒蛇蚂蟥及蚊虫极多个头又大,疟疾、回归热等疾病横行,恶劣的环境使得一般人很难活着走出去。大部队面临着自然界的生死考验,很多人在丛林中染病倒下了。“脚被蚂蟥叮烂了,晚上只能砍点树枝铺些树叶睡在地上”,父亲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幕幕:丛林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早已断粮数日,缺医少药,没有给养。雨水带走了他们的体温,成群结队的蚂蟥更是无孔不入蚕食着倒下的官兵及冰冷的尸体。由于大部分士兵没有丛林生存经验,在瘴气弥漫的原始丛林里,许多官兵宿营后就再也没有苏醒过来。父亲回忆说,“满山都是白骨,满山都是死尸,顺着白骨走就不会迷路,那时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死,先死后死,反正是要死的。这一死也算是为国家、为民族而壮烈了”。部队在山中辗转十多日,终于到达印度英帕尔。经过短暂的休整,父亲又接到命令,背着干粮带队沿着山路接济后面的部队,其状更加惨烈。野人山使中国远征军损失过半,几万官兵命丧异国荒野,几个月后,父亲奉命首次飞越驼峰航线回到昆明述职、接运新兵赴印度,才知道很多同学都牺牲在缅甸了。
1942年7月,盟军为了反攻缅甸加紧了对中国远征军的支援、训练。父亲这时又被派回印度受训组建战车营,再次飞越死亡之路——驼峰航线。父亲讲这是他第三次坐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乘坐的是由美国飞虎队驾驶的军用飞机,从飞行员口中知道这条航线几乎天天都有空难发生,天空睛朗时都能看见峡谷中坠落的飞机残骸。滇缅公路中断后,同盟国支援国内抗战急需的许多军用物资都滞留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港口,打通中印公路成为盟军司令部的重中之重。为了运送这些物资,也为反攻缅甸培养一批坦克兵,盟军司令部决定从中国远征军中选调一批英语较好且又熟悉汽车运用与修理的军官组成教官队,先由美军总教官教授他们,父亲也在列选之中。科目有坦克驾驶、射击作战、通迅联络和车辆维护等,然后再去训练一批批的坦克兵。当时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和士兵,由“驼峰航线”送往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父亲说:“当时国内好多青年、士兵没见过汽车、坦克,更没有乘坐驾驶过,训练时经常出事。”
1943年底,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兰姆伽基地组建了7个坦克营,开始了打通从印度阿萨姆邦经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到云南昆明的中印公路。据不完全统计,中印公路从动工到通车共牺牲3万多人(不含前方作战阵亡将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条浸泡着鲜血的道路。中印公路西起印度东北铁路终点站雷多镇,中经缅北和滇西,东至云南省会昆明。经密支那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腾冲、龙陵与滇缅公路相接,全长1800多公里。父亲讲“筑路工程浩大,作业条件恶劣,要不断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峡谷、野兽丛林、沼泽泥泞、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难。有些路段还在日军航空兵、炮兵轰炸的条件下作业”。中印公路通车半年,共运进汽车1万多辆,军用物资5万多吨,有力地支持了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的战役。公路于1945年1月24日通车,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中印公路通车,父亲驾驶满载军用物资的卡车回到昆明,随新建的汽车第十八团驻守沾益,负责昆明-沾益-贵阳这条线的物资运输。●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8-01-09 11:45: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没有记忆的父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