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山广场,这里是老河口最大的户外广场,市民们在此散步、闲聊,孩童们互相嬉戏打闹。广场内的一片树林则异常寂静,一座“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矗立其中。
1945年3月27日,日军3万多兵力侵略老河口,妄图通过老河口进攻四川。川军凭不到一个师的兵力,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军的飞机大炮,在老河口死守了13天。日寇直到宣布投降,也未能再向前迈进一步。
时光过去了70年,老河口保卫战的枪林弹雨早已化作了歌舞升平,纪念碑附近的气氛仍显得庄严、肃穆。一位母亲正带领她的两个孩子徐步瞻仰,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再现。
信念
以死与日寇相拼,
誓与老河口共存亡
抚摸纪念碑的铭文,历史清晰可见。这场发生在1945年3月27日的老河口保卫战,历时13天。指挥作战的川军125师师长、四川简阳人汪匣锋因在此战顽强抵抗,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颁发的勋章。
老河口,曾是第五战区长官部所在地,也是当地军事、政治中心。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亲自在此指挥6年多,于1943年被刘峙接替。
1945年3月,日军集结了110师团、115师团和战车第3师团、骑兵第4旅团等部队,3万多兵力,上百架飞机,进攻老河口。当时,附近的南阳、邓县、襄阳、樊城都已失守,老河口成了一个孤城。
老河口只有长官部的卫戍部队———第22集团军第45军125师,并且,其中的374团还在四川接新兵,仅剩下373团和375团两个团的兵力。直到战争进行到第11天,才有127师的一个团前来支援。
2015年7月6日,成都,一套普通的民居内,73岁的汪远品、69岁的汪远启和66岁的妹妹汪復娟,小心擦拭着仅有的一张父亲的照片。他们的父亲,正是汪匣锋。
汪远启记得,母亲曾告诉他,老河口保卫战时几度情况危急,为了保护汪匣锋的安全,八名卫兵准备强行架着他撤退,但汪匣锋坚持留了下来。
1945年3月26日,125师接到的命令是守城3天,后又增加到7天,最后一直坚持了13天。师长汪匣锋、副师长陈玲(又称为陈仕俊)各率一团人在城内和城外抵抗日军。
2015年4月,老河口保卫战结束70年后,汪远品受邀再次来到父亲战斗过的这片土地。70年前,汪远品只有3岁,也与母亲驻扎于此。
他对当年的战争几乎很难有印象,母亲曾告诉他,父亲在老河口保卫战期间告诉家人:“要以死与日寇相拼,与老河口共存亡。”
惨烈
血肉之躯对飞机大炮,
伙夫也拿起菜刀巷战
战后,原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曾说:“老河口之战,其惨烈之状,不亚于滕县保卫战。”
这并不是一场军事实力和人数对等的战斗。作为卫戍部队,125师算得上装备精良,但与日军的装备还有差距。
寻找125师老兵,已非易事。湖北省随州市大洪山地区,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多支主力部队驻扎于此。92岁的抗战老兵梁义福在此加入川军45军,他是老河口保卫战中普通的一员。
他用的枪是“川造”,其他战友也多是用汉阳造,“5发子弹一组,打到第3发,子弹在几百米内就掉下来了”。
当时日军在数公里外控制气球飞到我军上方,发现我军阵地后,气球点三下,立马会招来飞机,实施地毯式的轰炸。
2015年7月9日,回忆起那场战争时,梁义福仍刻骨铭心。他整了整衣袖,然后对着天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有太多的人和事需要怀念。
梁义福近两个小时的讲述中,多数场景、人名仍历历在目。
老河口保卫战期间,他由军部工兵连被派到老河口,临时加入125师,编入师部警卫营。他所在的部队负责守卫老河口城外的牛头山,整场战役下来,他没有见到一个日本兵,但他所在的部队阵亡近一半,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在不停地轰炸。“炮弹像下雨一样,山都被炸平了,我们的阵地上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由于学过医,梁义福也会为牺牲的战友送上一程。他们尽量为牺牲的战友梳洗干净,认真打理发型、衣服,把脸和手都尽量擦干净。再准备一口棺材,至少要用木头钉一个匣子,让战友走得有尊严。
但在老河口保卫战中,战斗过于激烈,在日军的炮火轰炸下,很多战友的遗体都来不及拖走,只能留在满山炮火之中。
在老河口城中,川军多次与日军展开近距离巷战。川军官兵回忆:4月7日凌晨,敌人集中数十门大炮,向老河口东北门这一带城墙轰击,炮弹如雨,最后上刺刀与敌搏斗。下令,连长阵亡,由排长补上,营长阵亡,由连长补上。这也是老河口保卫战形势最险恶的一天。
陈仕俊的回忆录如此描述一次巷战经历:反复肉搏,双方伤亡惨重,川军中没有武器的炊事班,也拿起菜刀与敌近距离作战,一名伙夫曾用菜刀砍死了两名日军。师部警卫连和通信兵、输送兵、卫士等编成战斗部队,陈仕俊亲自率领,用燃烧弹逼迫日军从据点出来,全歼数百名日军。
兄弟
看不到哥哥阵地
飞行员弟弟哭了
汪远品说,他和母亲在整理父亲的书箱时,发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游击战》两本书。汪匣锋在襄阳、樊城、新野一带和日寇周旋时,都是避开敌人的主力,寻找有利的战绩和日寇作战。
而他们对于父亲最近的记忆,来自于已经去世的幺爸汪梦泉。汪梦泉是国民党军的空军中将,在抗日战争中多次与日寇作战。
老河口保卫战期间,汪匣锋和胞弟汪梦泉,一人在天上,一人在地上,并肩打击日寇,也一时被传为美谈。而当时,中美联合空军的实力,足以和日空军抗衡。
回忆起1945年的老河口保卫战,汪梦泉曾说,他经常从附近梁山、安康的机场起飞,前往老河口上空作战。战友们遇到时常笑着打招呼:“你又去支援你哥了。”
汪梦泉说,那几天的敌人对我军拼命猛扑,前方的陆上战斗非常激烈,并逐渐逼近了老河口,“我连吃饭的时间也忘记了,因为任务距离太近,所以油也不加,降落后急忙再挂炸弹、加装机枪子弹,又立即起飞到前线去支持陆军”。
每次,汪梦泉到了前线,就会到汪匣锋的阵地上空,掩护该师对敌战斗。据空军战友回忆:“他每次任务回来,就会高兴地说,我哥哥这个师真够棒啦,这几天日夜战斗,敌人寸步未进。”
但有一天,汪梦泉由前方飞回老河口落地后,脸色就不对,默默流下了眼泪。他下飞机时,颇为担心地说:“我方才飞到我哥的阵地上空,再也看不见布板符号了,我超低空巡视了好几遍,也看不见我们的部队啦!”战友安慰他:“不用难过,部队在战线上的移动是经常的事,慢慢你就会得到消息了”。但汪梦泉的心中仍是万分焦急,好在最后兄弟两人都全身而退。
战友
异乡人与川人
“骨头换颈”的交情
川军死守老河口13天,即使在撤出老河口之后,川军也将机场毁坏,没有留给日军。
最终,这场战斗以1600多名川军将士伤亡的代价,击毙、击伤约2000名日军。在撤出老河口城区后,川军部队依旧与日军在汉水两侧对峙,直到日本宣布投降,粉碎了日军借老河口进军四川的计划。
川军作战英勇,战斗力强悍,老河口保卫战即可见一斑。125师一直被称为“钢军”,师长、副师长亲自带敢死队,指挥部全体官兵都提着枪在一线战斗。梁义福说,川军的干部带兵有方。
一次从牛头山埋完地雷准备回城,梁义福发现了一挺机枪,他一个人将这挺重达200斤的机枪背回了城。副师长陈仕俊看到后,将梁义福从士兵提成了排长,还主动要求与他合影。
梁义福曾拒绝这一提拔,他感到自己是异乡人,在川军部队任职怕引起他人不满。但陈仕俊告诉他,“我们师的参谋长就是山东人,不管是外地人还是四川人,只要有本事,在川军就能干”。
梁义福说, 125师有三分之一官兵来自湖北、广西、广东等地。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没有地域之分,他和很多四川战友都成了“骨头换颈”的生死之交。
汪匣锋的子女,最小的已经66岁,他们对于父亲的记忆几乎空白。今年4月,他们一起到了老河口,走进了70年前父亲指挥作战的司令部,寻找父亲的记忆。
硝烟早已散去,空气中也嗅不到火药味,而汪氏兄妹却感觉70年前的一切,仿佛都历历在目,这是他们离父亲最近的距离。
汪氏兄妹将母亲留下的遗物———一只抗战时期的碗和父亲所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全部捐给了博物馆。汪远启说,这些东西是对父亲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肯定,放在博物馆的意义更大,能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
纪念老河口保卫战的“老河口纪念馆”位于原第五战区长官部旧址,也是当地最全面记录这场战役的官方机构。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勇和川军抗战史专家何允中一致认为,老河口保卫战的意义在于:第一,掩护司令部和老百姓转移;第二,保卫老河口机场,能使中美联合空军的重型轰炸机辐射日本本土;第三,日本准备以25个师团的兵力和一个飞行师团,同时从川陕、宜昌向四川进攻,欲攻占成都及重庆。其中,第51集团军由老河口逼近汉中,从汉中、安康进军四川。
守卫老河口,就是守卫四川。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1-26 10:16: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