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我的母亲——抗战女兵喻毓华
2018-12-07 08:40:49  来源:关爱抗战老兵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外公给母亲取名“本华”,“我本中华”之意。“本华”这个名字象是男孩的名字,于是母亲读书时,老师又给母亲取了个学名、叫“张玉兰”。母亲就是用这个名字报考黄埔军校的。

  外公家是大户人家,祖上曾官至“瀚林”,辞官返乡后经商,是故家境显赫。母亲祖籍是湖北黄陂、外公到汉口经商后,老家黄陂的田产由管家管理。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外公很开明。母亲先是读了两年小学,后直接进了教会中学。不过母亲只读了两年中学就参军了。

  外婆姓喻,也是大户人家出身。外婆的二弟、就是母亲的二舅喻晋章,曾是张学良少帅的少将副参谋长,“九.一八”后、随张少帅入关,仍在军界任职。母亲的表哥随父离开东北回到黄陂老家后,对日寇的狼子野心洞若观火,抗日激情十分高涨,常和同学在家里聚会。母亲虽小、耳濡目染、也痛恨日本侵略者。母亲上学要经过日租界,他们几个小孩见到日本人就唱:“日本矮子就是拐、生个伢子没屁眼。”

  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南京沦陷,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当时,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举国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军民同仇敌忾,慷慨激昂,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许多沦陷区的知识青年,汇集到武汉,要求加人抗战行列;大后方的知识青年,激于民族义愤,也纷纷要求从戎报国。尤以爱国青年学生,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更为风起云涌。这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已成立了政治部(部长陈诚,副部长周恩来),要在各部队建立政工机构,更需要大量干部。蒋介石审时度势,提出在军事委员会之下建立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尽快培养出战时所需各类工作干部。一九三八年一月,战干一团正式成立,团本部设武昌珞珈山。

  外公家在汉口万民后街。母亲听说黄埔军校在武昌招生,就和表姐、表姐的同学、以及自己的一个同学一行四人悄悄地离家、过河去报考黄埔军校。母亲至今记以犹新的是,在报名点,当兵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怕死么?你们想发财不?怕死的、想发财的就莫来。战干团学生,绝大多数是招考而来的男女知识青年和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青年(第二期以后不招女生)。体格检查比较严格,笔试只考国文和常识两门,凡具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即可录取。

  考试完后得等通知。母亲不敢回家,躲在武昌同学家,这一躲就是四天。母亲的大舅得知母亲一夜末归,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家里、把外公臭骂了一通:姑娘家家的,怎能在外抛头露面,还一夜不归,你是怎样管教的?还不把大小姐找回来。外公外婆没吱声,只是唯唯诺诺地点着头。母亲的大舅骂完后、气还没消,又找到了母亲的二舅,要二舅派兵去找。二舅无奈,他找到家里,从外公的猜想中,估计母亲去武昌是去报考军校,就叮嘱外公:大小姐回家后,一定去一下他的公馆。

  四天后,母亲得到了录取通知、兴匆匆地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外公。外公没有骂母亲,也没有夸赞母亲,只是告诫母亲:在军队,不要搞军事,也不要搞政治,还是搞你的医务罢。(母亲在教会中学学的就是医务)母亲不敢去公馆告诉二舅,二舅还是知道了,他托口信来会,他会派车送母亲去报到。报到那天,外公没有通知二舅,租了一台车,亲自送母亲到码头,目送母亲过江去武昌。在国破家亡即将来临之际,外公送女投军,不能不令人钦佩。

  母亲在战干一团直属女生大队一中队,队部在与男生一江之隔的左右旗。战干一团正规训练时间为六个月,前三个月为入伍训练,后三个月为分科训练。入伍训练主要为基本军事操练、野外演习等军事课程。在武昌受训期间,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狂轰滥炸。有次在拉练时,遇到鬼子飞机轰炸,大家都卧倒在稻田里,一身湿淋淋的。等到鬼子飞机离开,大家从稻田里爬起来,继续拉练,沿途到处都是被炸死的老百姓,血肉模糊的手臂挂在电线上,还滴着鲜血,引来成群的苍蝇,其景况惨不忍睹,这一情景,激发起同学们满腔愤怒。

  还有母亲在一次夜晚野外演习过浮桥时,一脚踏空、跌倒骨折,至今还常腰痛。分科训练,主要课程有“总理遗教”、“三民主义”、 “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国防形势”、“地理”、“新闻学”、 “民众组训”、“军民合作”、“对敌宣传”等。还有不定期的“精神讲话”,由军政要人或各界名流进行专题演讲。有一次听演讲时,母亲见到二舅外公带着外婆在台上,外婆频频向母亲点头,母女虽没讲话,母亲却备受鼓舞。从此以后,同学们都知道母亲是一位将军家的大小姐,对母亲也格外尊敬,称为大姐。那年母亲22岁,仅从年龄上讲,母亲也是班上的“大姐大”。

  战干一团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在武昌毕业。学生受训期满,经过考试及格准予毕业,并发给由蒋中正、副团长陈诚签署的毕业证书。还发给刻有团长蒋中正赠的军人魂短剑一把,剑面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分配由团部统一办理,学生队毕业后有3-6个月的见习期,支准尉薪,期满支少尉薪。同时还发给置装费和一本同学录。可以想象,母亲身着军装、系上武装带、配上短剑,哪是多么威武。可惜这些东西一样也没留下。

  战干一团各期毕业学生共以万计,毕业后工作分配大致有六、七种,母亲按照外公的嘱咐,仍旧从事医务,经二舅外公的关照,母亲毕业分配139后方医院。

  武汉沦陷前夕,1938年9月母亲随战干一团撤退到湖南后,才到139后方医院报到的。139后方医院在益阳乡村一座大庙里。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11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入湖南北部,并轰炸了长沙和衡阳。9日、11日,临湘、岳阳接连失守,中日对峙新墙河。长沙的局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战火还没有烧过来,因此医院还没有接收伤员,大家也没有什么事,于是在12号,母亲和两个战友离开医院,想到长沙去玩。他们在益阳城里玩了一天,并宿了一晚,次日再往长沙走时,路上遇到许多从长沙逃出来的难民,难民说,日寇已经攻占了长沙,长沙已是一片大火,不能再去了。母亲一听急了,赶紧返回医院,谁知赶回医院,已是人去楼空,医院奉命撤往安化。三人一商量,决定马上追赶部队。怎么追?坐车,车是没有的;骑马,母亲会骑马,但马也没有啊,何况那两位战友也不会骑马;两条腿走?太慢太累,还是找船坐船罢。三人走到河边,恰巧有条运煤的船,刚卸完煤,黑漆漆、脏稀稀的、正准备回家。三人前去商量,船老大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专程送他们。那时节,老百姓都知道抗日是怎么回事,见三个女军官客客气气的,说到岸后还给船费,就算是再运了一趟煤罢了。行到午时,大家都饿了,可行前匆忙,没备食品,船老大本是回家吃饭的,也没备食品。于是请船老大在离村镇最近的地方靠了岸,三人上岸买了菜和米、回到船上自己做起饭来。三个姑娘家家的,谁也做过饭,何况还是在船上,幸亏有船老大在一旁指导,三人兴致勃勃,七手八脚,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总算把饭搞熟了,那餐饭大家吃得特别香。

  三人离船后,步行找到驻扎在安化的医院才得知,那天长沙大火是自己人放的,俗称“文夕大火”,日本人还没打来;也就是那天,在益阳的三家后方医院同时接到命令向后方撤退。由于安化交通不便,接送伤员不便,医院很快就又从安化迁移到溆浦。由于缺医少药,在迁移途中,伤员伤口化浓生蛆、惨不忍睹;一路上还土匪拦路设卡,迁移十分缓慢。1940年,母亲从139医院被抽调到驻扎在沅陵的第一后方医院。

  沅陵水陆交通方便,第一医院规模也大,伤员较多,因此护理工作也很重。不过这并不算什么,头痛的是敌机每天要来轰炸五、六次。母亲记得有年正月初一,敌机到了头顶上,才拉响警报,老百姓躲藏不及,沅陵的一条老街被炸成平地,到处是倒塌的房屋、烧焦的树木和血肉横飞的尸体。1943年,日本人在常德实行了细菌战,母亲不幸患上了副伤寒,不得不住院治疗。那时候,长沙的湘雅医院也撤到了沅陵的凤凰山。母亲在湘雅医院治疗了两个月,出院那天又遇敌机轰炸。母亲不敢躲进防空洞,因为沅陵曾发生洞口被埋,全洞人全闷死的惨剧,母亲又只能再一次躲在田埂下,又再一次见到了被告炸得血肉横飞的同胞们的尸体。母亲好不容易熬到了日本人投降。

  父亲是学公路运输的。抗战期间,重庆是陪都,在湘、川、甘的公路上、人流是络绎不绝,而父亲正在这湘川甘联运处工作。抗战胜利了,湘、川、甘的公路上的人流量却少了,是以父亲失业了。既然胜利了,抗战结束了,从全家生活计,母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后方医院,离开了沅陵,离开了那个做梦都令人不安的地方。父母带领一家人回到了湖南湘阴城关镇。母亲开了一家诊所,父亲除了公路管理外,没有什么特长,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家庭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1948年、我出生在湖南湘阴城关镇。

  1950年,新中国成立了,但百废俱兴。首任长沙市卫生局长郑群四处网罗医务人员,他是124后方医院的药剂师,也是中共地下党员,认识我母亲。当郑群得知母亲在湘阴开诊所时,连忙写信邀请母亲来长沙参加工作。于是我们一家人来到了长沙。1956年前,母亲一直在郊区卫生院,穿梭在四方坪、马栏山,洪山庙一带的乡下。1956年,岳麓区办起了第一所正规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的前身---岳麓医院,母亲被调到这里,成了目前四医院仅存元老。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12-07 08:41: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老兵肖远湘

下一篇:范汉杰的生平事迹——范大英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