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医院
在缅甸反攻战役打响之前,父亲意外成了一名战地患者,两次住进了医院。这个经历,不仅让他死里逃生,更让他有了一次感受野战医院的机会。
那是1943年的一天,父亲他们从印度刚进入缅甸的马格丽达,父亲忽然觉得头昏脑胀,浑身无力,四肢就是不听话,不知怎么搞的,忽然一头栽倒在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等父亲醒来,已是两天之后了,睁开眼一看,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位白衣护士正给父亲打针。那护士见父亲醒来,冲他笑笑,转身跑出去带来了一位男医生。那男医生拿着个听诊器,在父亲身上这儿听听,那儿摸摸,一脸的麻木,什么也没说便转身离开了。留给他的,却是满心的疑问。
原来,这里就是中国远征军的野战医院,父亲因为得了打摆子病而住到了这里。打摆子又叫疟疾,是一种因蚊虫叮咬而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一些战士,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蚊虫,可见远征军战士还要克服自然环境侵害。
躺在病床上,终于可以休息了。每天除了打针吃药,就是醒了睡,睡了吃,吃了再睡。一下子无所事事,还真不习惯。有一天,刚打完针,病房外忽然进来了很多从未见过的首长。这些首长对他们每一位患者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有位带胡子的首长在父亲床前,弯下腰摸摸他的额头,父亲顿时感觉到那只大手的温暖(至今父亲也不知道这位首长是谁)。
几天后,病情转轻,可以下床自由走动了。父亲来到了病房外,发现这个野战医院就建在四面环山的低洼处,参差密布的丛林将远近的房舍掩映其中,外界很难发现。几幢简易的木头房子,还有几顶临时搭建的帐篷,三三两两的几位伤兵,正在房舍间走动,也许是大规模的战役还未开始吧,这里的伤兵并不多。
几天后,父亲病愈出院了。但不知为什么,没多久,病情再次复发,第二次又住进了医院。不同的是,这次住的是美国人办的野战医院,医院的建筑规模与中国远征军的医院差不多,但这里的医生护士对患者极为热情,打针、吃药、量体温、检查病情全都面带微笑,让人心里有一种家的温馨。这些医生护士身材都很魁梧,面对低矮的病床,他们不得不弯下腰来,用那双或蓝或绿的眼球久久的凝望着你,亲切又安全。因为用药疗效不错,病情很快好转。
父亲同一个病房住了十几个患者,有几位是外国人,因语言不通,他们之间很少交谈。父亲的邻床,是一位比父亲年龄稍大些的兄长,在战斗中受伤,没事时他们俩经常聊天。得知他没有文化,不会写字,出国后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内心十分痛苦。于是父亲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父亲至今还记得,提笔帮他写信时,这位七尺汉子,一边诉说着家里的父母亲人,一边哭着流眼泪。父亲似乎也受到他的传染,想起自己的亲人,也忍不住掉下泪来。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位大哥是否与父亲一样幸运的活着回到祖国,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了。
当时,中国驻印军野战医院的医生都是美国各大医院的专家,以外科医生居多,而野战医院的院长,更是全美最顶尖的外科手术专家。而护士,很多是经过培训的缅甸女子。
父亲回忆,当时的缅甸小护士,对这些中国军人非常崇拜,佩服他们勇敢、坚强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曾经有两个小护士拉着父亲的手,用笨拙的汉语表达爱慕之情,父亲好言拒绝了。
在中国战场上,负重伤,就意味着死亡;负轻伤,也意味着残疾。而在缅甸,负伤能够尽快地得到治疗,父亲说,新一军里,有的人负伤十多次,照样返回战场作战。
所以,战士们把负伤就不当一回事。病房里,也不像中国战场的病房那样,叫声凄惨,呻吟不断,缺医少药,接踵死亡。而缅甸战场的病房,常常传出的是笑声。父亲说,住院期间,他不仅被战友们的坚强、乐观感动着,而且更被他们忘记伤痛、一往无前地奔向战场的精神所折服!这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国军人的担当,这是他们誓死保家卫国的真实写照!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正如中国抗日远征军战歌唱的那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远征军健儿浴血拼杀上战场!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庄严的军旗在炮火中飘扬!宁死不后退,宁死不投降,日寇强敌不敢挡,不敢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远征军健儿浴血拼杀上战场!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到缅甸去吧,走上国际的战场,宁死不后退,宁死不投降,日寇强敌不敢挡,不敢挡!”
收复缅甸七座军事重镇
1943年10月,在到达列多行营之后,父亲被分配到高炮营电台,高射炮营的任务就是守卫飞机场,以防日本飞机来偷袭,他们电台的工作就是和位于印度列多的总指挥部联系。在新平洋守卫机场时,他们住在原始森林里,刚开始晚上睡觉时十分害怕,蚊子成群,森林里不时传来野兽瘆人的叫声。当时不敢直接睡在地上,睡行军床,原始森林里到处是蚂蟥和蚊子,他们每个人发了两个救急包,一个是装的是防蚊油,一个装的是防毒面具,睡觉时必须抹上防蚊油,还真灵,蚊子和蚂蟥就真的不敢接近了。
1944年3月初,前方部队收复了重镇孟关。父亲看到日本人的汽车、大炮、装甲车堆成一大片燃着熊熊大火,原来是前方部队在撤退时点火烧毁的,不能留给日本人。在孟关守卫机场时,有一天日本飞机来骚扰,他们用高射炮一下子打中了敌机,只见日本飞机屁股冒了烟,掉到了附近的山谷里。
日本人特别狡猾,他们的部队在打于帮这个缅甸重镇时,由于于帮周围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我们的士兵进去一个人就给打死一个,直到牺牲了十多个战友也不知道日本人到底藏在哪儿。后来,他们猜测日本人可能就藏在参天大树上,就朝树上发射美式新式武器火箭筒,终于攻破了敌人的防线。啃下于帮这块硬骨头后,英国总指挥蒙巴顿专门坐车到于帮战场来视察,他觉得中国人能把日本军队打退,真是了不起。
几天后,他们的军队又开始攻打重镇瓦鲁班,占领这个地方的是日本赫赫有名的14师团。攻占瓦鲁班后,父亲看到瓦鲁班旁边的一条河里到处漂着日本士兵的尸体,有的尸体顺着河流向下游飘去,风吹过来,传来阵阵腥臭的气味。战场上弹坑累累,硝烟四起,几台推土机正将日军的尸体推进河沟中掩埋。我军的后勤部队也在打扫战场,将战友的遗体抬到担架上,用汽车运往墓地。中国军队每一场战役后,就在当地建一处中国公墓,战友们牺牲后就按不同的省份分别掩埋,并在每省阵亡的士兵的烈士墓前立碑,碑上写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原籍、年龄等等。
下一个战场是在甘马因,这场战役消灭的敌人成山。这场战役中日本军队被打散了,许多走散了的日本人出来要饭吃,后来就被收容起来遣送到印度列多战俘管理所。
1944年5月,父亲被调到新一军独立通信兵第三营二连,这个时期,父亲与孙立人将军几乎天天碰面,新一军打到哪里,电台就跟到哪里。新一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重镇密支那。而密支那号称是水陆重镇。进攻密支那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的关键之战。
缅甸密支那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 ,除了居住缅甸人以外,还有印度人、山头人和华侨。山头人比较强悍,其他民族的老百姓都比较容易相处。
在进攻密支那时,山路崎岖,通信车无法通过,为了赶上先头部队,父亲他们只好用马驮着电台急行军。当他们赶到战场时,密集的枪炮声已经响起。他们迅速调好电台,投入工作。这时,一架架美军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炸弹在不远处日军阵地上爆炸,发出冲天巨响,他们脚下都感到微微颤动。
父亲回忆,这次战役结束后,父亲还有了意外收获。在战场不远处的郊外,父亲看到一匹大灰马正独自静静地吃草。父亲就将它带回营地。这匹马高大健壮,银灰色的鬃毛闪着亮光。知情人告诉父亲,这是一匹日军战马,受到过良好的训练。父亲听了十分高兴,和战友们轮流喂它草料。正好几天后有一辎重部队经过,父亲就将这匹战马送给辎重团了。
每一场战役过后,打扫战场时,他们都会拾到一些战利品。日本人丢掉大量衣服、帽子、鸭绒被什么的,但这些东西他们是从来不屑一拾的。有的拾条皮带系在腰上,拾双皮靴穿在脚上,还有的拾把战刀背在身上。父亲拾到过一把手枪,后来一看,还不如自己用的美国造的先进,带着又很沉,没几天就丢掉了。像这次拾到一匹战马,以前还真没有过,因此父亲高兴了好久。
1944年5月,中国有3个师参战,孙立人将军、潘裕昆等亲临前线指挥密支那作战。密支那攻坚战役历时两个多月,每天激战不息,拉锯绞缠,浴血苦斗,先头部队攻打密支那,父亲他们通信兵用大马驮着电台,自己则步行赶往密支那,部队从陆地上攻,美国的飞机从空中轰炸,敌军56师团水上源藏少将潜逃到伊江东岸,在一棵大树下开枪自杀 。
在密支那伊洛瓦底江,许多日本士兵不愿意投降就纷纷投江自杀。
父亲他们使用的通信设备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小型的机器可以背在身上,大频率的收发机就放在汽车上,阵地在哪里,他们通信兵就在哪里。他们常常伴着隆隆的炮火声发出战报;在躲避敌机的轰炸中传达上级命令;在行驶于崎岖山路的颠簸中接受首长的指示。每一道指令,每一个战况,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在这血与火的反击战中,这些通信战士,跟随着指挥机关,奔波在各个阵地之间,让畅通无阻的红色电波,将各自为政的阵地紧密相连。
在缅甸,远征军的最后一个军事目标是八莫。
新一军新30师,新38师是进攻八莫的主攻集团。1944年10月21日,该军以主力沿公路向八莫攻击前进,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击破日军多处阻拦,渡过水流湍急的太平江,于12月14日攻占距离八莫仅3公里的奈纳,切断了八莫与其以东方向的对外联系。17日,攻占曼西,切断了八莫至南坎的最后一条退路。同时对敌主阵地亦展开攻击。此时,中央纵队新六军之新22师已攻占八莫南方要地曼大,并北上与新一军会师,共同围攻八莫之敌。右纵队英军亦圆满完成战前预定任务。远征军与敌激战一个月后,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12月27日,八莫被中国驻印军完全占领。
中国远征军反攻战役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647人,中国派出的10万名远征军,也有近6万人的伤亡。
军民鱼水情
当然,给父亲他们关心帮助的,还有当地的华侨和居民。
每一场大战之后,都会有许多华侨来慰问父亲他们。这些华侨来自全国各地,云南、湖南的居多。他们穿的衣不遮体,却把家里仅有的能吃食物拿来慰劳父亲他们,还到医院照顾伤兵,给他们唱歌跳舞。父亲他们也把一些大米、盐巴、饼干、罐头、香烟送给乡亲们。攻打密支那时,有许多伞兵从天而降,战役过后,降落伞没被收回。这些降落伞都是美国造,伞布色彩斑斓,硕大无比,结实又漂亮。父亲他们就送给华侨们做衣服穿。
父亲他们与当地人的交往也不错,父亲说,他就两次到过缅甸人家里做客。当地人都住在吊脚楼里。这种吊脚楼是用几根竹子支撑起来的,离开地面有一人多高,属于当地比较好的房子吧。顺着台阶上去,吊脚楼里宽敞又明亮。父亲他们与主人一道席地而坐,记得那一餐父亲他们吃的是水煮鲜鱼,还有水果香蕉。当地人的饮食十分简单,一般就是大米饭、炖鱼。不像我们中餐有各种炒菜,换着口味的吃。当地雨水充足,夏季多在雨季中度过,气候十分适宜水稻生长,因此当地的大米很好吃。
有一次,父亲他们在行军途中,忽然听到了鸡鸣狗叫声,于是悄悄地摸进去,原来是当地的一个自然村。触目所及,全是低矮破旧的草棚子,如同我们的原始部落一样,虽说宁静但却十分落后。村民们个子都很矮,面色黝黑,衣不遮体,儿童更是赤身裸体。村民对父亲他们还是蛮热情的,在翻译的帮助下,得知父亲他们是中国远征军,就拿出了最好的食物——自酿的甜酒给父亲他们喝。但味道很不习惯,父亲他们都没喝几口。村里没有集贸市场,交通也十分闭塞,最缺的是盐巴,于是,父亲他们就拿出盐巴送给村民。
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有许多缅甸姑娘喜欢与父亲他们交往,有的甚至希望嫁给他们。但战友们都不想娶她们。有的想娶也不敢,因为部队在这方面的纪律是极为严格的。只是战后有的战友选择留下,娶了当地姑娘成了家,教当地人讲汉语。
缅甸人虽然也是黄皮肤,但是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与我国大相径庭。
衣着方面,包括印度人在内,缅甸老百姓无论男女都穿短上衣和长围裙,光着脚,男人相对朴实;女人则花枝招展、浓妆艳抹,戴着草帽,戴着金光闪闪的耳环。印度女人除戴耳环外,鼻孔还串戴金环以示高贵。
吃的方面,他们以大米为主食,吃饭用手抓着吃。
住的方面,缅甸人住在用竹子搭建的茅屋里,印度人居住的房屋高出地面两三英尺的房基上,睡草席,一家男女包括客人都睡在一张通铺上。
行的方面,老百姓多半以步代车,牛车是运输工具,用于运送货物,牛车的装备是两头牛并驾齐驱拖着一个平板车行使。
风俗方面,男人懒惰成性不外出干活,只负责在家中照看孩子,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女人操持,田间街头都是女人忙碌的身影,女人养家糊口,正与我们中国相反,男女之间没有顾忌,同在一条河流洗澡也不足为奇。
景颇族的泼水节就是我们中国的春节,时间是4月13—15日,泼水节的时候男男女女都穿上新衣服,尤其是年轻的小姑娘,打扮的光彩照人,娇媚百态,引人注目。这天,任何人都可以向对方泼水,据说,水泼得越多,农作物就会丰收,即便是小伙子掀开小姑娘的衣领向里面泼水,小姑娘也不会介意,当天的晚上还要举行盛大的舞会。
缅甸特产,植物有油树林,在伊洛瓦底江岸生长着茂盛的油树,油树叶子又宽又大。动物有大象和蚂蟥,大象可以运输货物,蚂蟥是一种骇人听闻的吸血虫,分水蛭和旱蛭,他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吸食血液可致人死亡。许多远征军战士死于蚂蟥,有一种防蚊油可以止痛解痒,如蜂蜇、蚊咬、蚂蟥叮,所以每个战士都随身携带。
语言方面,缅甸的景颇族、傣族与我们中国的民族是同一个语言,印度人讲英语和印地语,华侨讲广东话。
芒友会师
1945年春,时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陷入暴风雪中而败退,英美军登陆诺曼第,围攻柏林。驻印军在攻下密支那后,如入无人之境,进展神速。攻克八莫以后,他们留下来,准备滇缅公路通车会师。
“1945年1月27日,这是每一个远征军至死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在中缅边境城市畹町举行了盛大会师典礼,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也在畹町城举行。历经8个月浴血奋战的中国远征军与历经15个月浴血奋战的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其意义深远,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对稳定豫湘桂战役后正面战场战局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揭开了正面战场的反攻序幕 ,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列多)、中缅公路(中国昆明-缅甸仰光)的战略任务。在芒友举行的会师典礼,被称为 ‘迎接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胜利的奠基礼 ’。中国军队在异邦国土打败侵略者,胜利归国!”
父亲他们不断听到战友们胜利的捷报,倍受鼓舞,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同时,当听说身边的战友战死沙场的噩耗也非常的痛心,心中默默地祝福前方的战友能够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国内派出的远征军会师于中缅交界的芒友。芒友这座无名的边境小镇,也因此被记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成为中国军队驱逐日寇,收复滇西失地的胜利标志!
参加会师的队伍有新一军新38师113团,11集团军的一个团。参加的高级将领有卫立煌将军、索尔登将军、孙立人将军和陆军将校班30多位学员将军,会师总指挥由新38军长李鸿担任。
中、英、美近百名军政大员参加了会师典礼,鼓励与赞扬远征军,中、美联军并升两国国旗,共唱两国国歌,并连夜搭台,演出大戏,慰问这些浴血奋战的壮士们!这一天永远铭记在每一个远征军的心里。
在芒友会师后一个月,从印度列多开出的第一列车队到达昆明,运回了中国极需的军用物资,输油管也已接到下关。
记得1945年5月的一天,孙立人将军召集他们通信营在内的工兵营、炮兵营、特务营和教导总队等队伍训话,大致有这么几点:
其一,新一军将在短期内班师回国,回国顺序为:新30师、新38师、50师和军直属部队。
其二,教导他们要立志做大事,并以新38师一个战功赫赫的二等兵为榜样勉励大家。
其三,力求节俭,爱惜物资。
其四,亲民爱民,对缅甸同胞一视同仁。
最后,告诉他们新一军军长(就是孙立人将军)应盟军欧洲战区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之邀请,出席参与战后欧洲战场考察团。
几个战役以后, 日本鬼子节节败退,父亲所在的通信营跟随新一军要回国接收被日本占领的祖国,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临回国前, 有几个英国士兵对父亲说:“你们都已亡国了,还回去干什么”?父亲马上用英语回击他:“get out”(滚),他的战友也高呼“get out”(滚),我们胜利了!这几个英国士兵灰溜溜地跑了。
胜利凯旋
1945年6月30日,父亲他们从缅甸八莫,乘坐飞机到密支那,又从密支那乘坐军用飞机回到祖国广西南宁,到达南宁的时间是7月12日。
新一军通信营分两个连队,一连是有线电连,二连是无线电连,连长彭启梓,这时父亲所在的电台归在新一军通信营二连第二电台,台长张尔云是黄埔十七期通信专业毕业,为人和蔼可亲,当时父亲已经晋升为上士班副。
回到日思梦想的祖国,父亲非常高兴,马上想到家乡,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即飞到父母的身边,因为没有路费,听说报社收入高,父亲想去报社工作挣钱回家,报社让父亲去面试,向首长请假未准,由此失去到报社工作的机会,因为部队回国正在接收阶段,所以也不允许士兵回家探亲。
回到南宁以后,他们住在西江附近的南国街32号一个老百姓家中,对面是一个发电厂,当时南宁市最高楼的是西江饭店,大约7、8层 。西江边有一个小餐厅,那时父亲和战友们偶尔去那里打牙祭。在南宁有幸结识后来旅美博士秦振安和赴台的李永年,他们这些大学生响应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召唤 ,投笔从戎。进步学生秦振安和李永年与父亲分在一个班,他们因兴趣相投成为好朋友,改革开放以后的1983年,机缘巧合,父亲终于找到了这两位分别定居美国和台湾的战友 。
1988年,父亲与失联40多年的远征军战友秦振安相聚北京
回忆当年回国后,所经之地,如昆明、贵阳、南宁、广州、香港……受到广大青年学生们的欢迎,是他们爱国的一种表现,战友们戎装在身,英俊潇洒,尤其是女学生,对他们甚是仰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父亲他们最先从电台里得到消息,于是,他们跑到街上欢呼,告诉老百姓,我们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所到之处,人心沸腾,人们奔走相告,大街小巷鞭炮不停。成千上万的人,围在他们身旁,欢乐跳跃。当知道父亲他们是驻印军,更是恭敬,奉烟送茶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样热烈的场景让父亲他们非常感动。这就是我们捍卫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的人民!
父亲曹正清老人1942年11月远赴印缅战场,至1945年7月回到祖国的怀抱,两年九个月的时间,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幸运的活下来,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保家卫国的前沿,换来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您永远是我们爱戴的英雄,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仅以此篇送给父亲的纪念。
责任编辑:李娟 最后更新:2019-06-15 09:26: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张钧铭:投笔从戎战死沙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