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镇是一个古镇,也是海盐县第二大镇,集镇何时形成,方志无记载。早在元代之前,沈荡东北面三里之遥的半路有集市,明嘉靖年间遭倭犯之乱,集市逐渐衰败,至清代,半路桥坍塌,交通不便,乡民贸易渐移至沈荡,民间传说,沈荡南侧康家村,有一庞姓事医,庞率先迁入沈荡,故有“先有庞补天,后有沈荡镇”之说。在明天启二年(1622)《海盐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回通,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货店大贾往往而有。”可见早在380年前,沈荡就已成为大镇。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万商云集,三里一条长街,两侧商店鳞次栉比,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市河内舟楫连连,市容繁华。至抗战前夕,沈荡镇有大小商店二百多家。当时拥有:“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两头有酱园,东西两爿当,西首有茧行(生腾茧厂),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据民国34年(1945)统计,全镇共有商店293家,可见商业之兴旺。民国26年(1937)12月,日军侵占沈荡,数度焚烧民房,从那里起典当、钱庄、布庄全部停业,商店倒闭,街市萧条。直到抗战胜利(1945)后,商市逐渐恢复。
沈荡是农桑地区,广产大米、小麦、副产品以饲蚕产茧为主。农谚:“稻熟吃一年、蚕熟用一年”,意思是农民平时全年的日常生活开支依靠饲蚕为收入来源。因此,几乎家家饲蚕,丝茧行业发展迅速,最兴旺时,沈荡一带茧行达16家之多,其中兴顺茧行开业最早,德和丝行生产的鸳鸯牌生丝与上海的谦信、百多洋行挂勾,产品出口印度。
沈荡地区贸易“乡脚大”,东至嘉兴新篁、凤桥,西至六步大桥、百步亭,北至横港任祠堂桥、乐安、红浦庙,嘉兴县大树巷,南至圩城(吕塚)、鸳鸯桥、石泉倪王庙,如此广阔地域,当时只有水路交通,通过农家船或载客运货的栈船,所以每当在上午七八点钟辰光,沈荡镇一条三里长街的市河中,船只停靠挤得满满实实,如有名的沈荡长石埠、大庙场石埠、车场石埠、石牌楼大埠、王家小桥王公顺石埠,都是停靠得船船拢紧,船外围再套,环环相联,可说无隙再可停靠的拥挤场面。
沈荡商业市场大,各类货源都需向各地采购,以满足商品需求,各商家必须从上海、嘉善、嘉兴、王店、湖州、无锡、苏州、平望、桐乡、硖石、盐官、海盐等地大量进货,这就促使航快业的发展,如有王店班的夏大荣、海盐班的徐水官、硖石班的金金奎、嘉兴班的陈阿宝、平湖班的杨传忠等14家航快船(客运),专司货运的有郭友祥等4家,促进了物资交流。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有朱阿富率先创办了柴油动力机客运船,先后通往嘉兴、海盐、硖石等码头,对沈荡商业发展进一步起到推动作用。
沈荡的酱酒业以泰业、丰泰、三泰3家为最,尤以泰兴、丰泰都是前园后场(作坊)各拥有大酱缸二三百只,所产酱油、黄酒、白酒都是酿制所成,全面实行批发业务。
沈荡南货纸烛糕饼业共有37家,其中尤以天和南货店职工人数多、经营规模大,拥有3间店面,内设铸烛、打纸、糕饼3个作坊,所产腊烛、糕饼都实行批发业务,著名沈荡大麻饼远销上海、杭州等地。
沈荡属于东吴信奉佛教之地,所设庙宇众多,如沈荡大庙(土地庙)、西侧是关帝庙、东市地藏庙(北阴圣爷)、三官堂、老太堂、西天竺、南寺等庙宇,每年都有定期朝拜,举行盛大庙会,除焚香插烛外,每年的二月廿八倪塘庙、三月初三老太堂庙、四月初一、初二土地庙、十月初一、初二地藏菩萨都请戏班(京剧)日夜演戏。如沈荡镇上两次庙会,都隆重进行“二本四开台”即在两天内分别日演出四场戏,到会信众愈万人,每逢这种庙会,无锡的西洋镜、套泥佛、苏州的扇子、梳子、镜子等小商品杂货,还有苏北人卖鸡蛋糕、卖冷面的,也有打拳头卖膏药的,卖梨膏糖的说唱艺人,四面八方都来沈荡赶庙会,真是人头攒动,十分闹猛。显然,商界生意繁荣兴隆。沈荡周围的倪塘庙、乐安庙、坛敦庙、练浦庙、老太堂庙等的庙会相继举行,这就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特别纸烛行业发展尤快,除了天和纸烛店外,还有较大的纸烛商号还有朱富奎弟兄俩开设的东、西朱义昌,有朱其观开的朱裕兴、沈松年开的泰昌,戴有林开的家昌,马如椿开的马永茂等纸烛店共20家。
沈荡16家绸布店中有泰源、德新祥资本足、实力浓厚、商品花样多。沈荡有7户鲜肉业当以俞泰茂为首,开设分店,沈荡八鲜地货业共18户,鱼行8家,当前推王永顺、崔利记、许和记、朱坤记4户平分秋色,10户水果店,唯汪聚顺规模最大,生意领先。沈荡16户铜、铁、银、锡、首饰业,集聚了全镇的能工巧匠,为沈荡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铁器、铜器、锡器器具,三家银楼当以天宝华为首,6户铁器店中朱大昌无锡人老板朱海观,他所生产的镰刀等颇具名气,所以海和尚铁器在当地远近闻名,生意红火。沈荡茶店业有25户,其中贲湖书场、连友书场常由苏州评弹团艺人驻足演出《薛刚反唐》、《珍珠塔》等节目,其他聚乐园、雅宜鑫、昇平楼、民众乐园、冯撑记等茶店都是经常客满,这些茶店下午还是各同业公会聚会议事场所。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8-04-02 16:40: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东莞抗战大事记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