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24道拐”盘山公路 陈亚林/摄
抗战公路:晴隆24道拐
抗战公路晴隆24道拐位于黔西南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处。
24道拐(原名鸦关、乌鸣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S”形弯道盘旋,计有12个“S”弯道、24个弧形拐弯,故名24道拐,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中的一段,也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极其重要的一段。
24道拐虽从1928年元月即开始勘测修建,但时断时续,直到1935年底大规模修筑工程才算正式进行,国民政府先后征调贵州各县民工5万多名、士兵3万人加紧施工,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抗日战争开始后,贵州成为了抗战大后方,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物资,尤其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来自东面、东南面及南面的交通运输线断绝。日本军队随即攻占了缅甸,截断了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并沿路占据了缅北滇西,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威胁日益加大。为支援中国战区,英美盟军与中国人民共同修筑、修缮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并开辟了驼峰航线,以保证大量运往中国的国际军事援助与物资的安全。各种援华物资纷纷通过滇缅公路(即史迪威公路)运到中国云南,再由此通过滇黔公路运到贵阳,再转运至重庆或抗战前线,贵州经济、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滇黔公路承担着运送海外援华物资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滇缅作战的运输任务,成为连接前线与滇缅、滇印公路两条国际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为此,美军在晴隆设立公路改善工程处,对24道拐进行整修。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3年多时间里,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投入了四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运输抗战物资在前线。24道拐所在的贵州省晴隆县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尤其是在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经过晴隆。
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军校第四分校遗址
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军校第四分校遗址
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军校第四分校遗址位于黔南州独山县城东北3公里的铜鼓井。
1940年2月初,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简称军四分校),由广西宜山迁至独山。校本部驻铜鼓井,学生总队分别驻附近的平寨、土坝、苦竹寨、墨寨、石牛坡、五里桥、独山基长(址在今基长中学)、今三都自治县丰乐和大河、今平塘县城等地;校医院在附近的九门寨。房屋和操场等设施均为学生自己修建。
军校主任韩汉英(海南文昌人,中将),副主任张振镛(江苏江宁人,少将)。军校设有无线电通讯科、炮兵科、工程兵科、步兵科等4个分科。在独山近5年间,共训练了(17、18、19)三期学生。军校附设有中正小学、中正中学(设有高中部),教员由军校文化教官和政治教官兼任,学生除该校子弟外兼收地方子女,军校教官还受聘兼上地方中学课程,这对独山教育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1944年11月初,韩汉英兼任黔桂边区警备司令,学校与中央炮校(驻都匀)两校师生4000余人开赴广西大山塘、牛栏关、打锡村一带修筑防御工事,以阻击日军。18日拂晓,军校先头部队在车河地区与日寇遭遇,展开激烈战斗,学生军打退了日寇几次进攻,战斗持续到11月20日23时。21日,军训部以“军校生是未来的军队骨干,决不可以轻易损失”为由,命令教官带领学生返回独山。月底,日军进犯黔南,学校北撤,教育器材、武器等损失大部,人员流散颇多。1945年夏,该校撤销。
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军校第四分校遗址
原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遗址
原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遗址
原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遗址位于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盐仓镇盐仓村老鸦营。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1939年后期战争形势更为严峻。为确保西南后方安全及保障供给抗日,1940年国民党将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迁至威宁自治县盐仓镇盐仓村。
该校源于国民党交辎学校交通兵科,于1936年3月1日成立。1940年桂南会战时,日军飞机空袭,该校损失严重,学校奉命迁移四川潼南,因训练教育器材多而繁重,车辆、油料缺乏,不得已于8月迁到湖南洪江。其中战车机械研究班暂设广西全县,战车工厂筹备处则移设贵州威宁自治县盐仓镇。1941年敌战车工程研究班迁移到洪江。
学校迁走后将洞口炸封填埋,现在洞内石壁上仍可见“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阳刻字样清晰可见。
桐梓海校学员合照
“高原战舰”——中华民国海军学校驻桐旧址
肇始于清末“中华民国海军学校”(以下简称“海校”),是清末建立最早的海军学校,号称中国海军的摇篮。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后由前江西巡抚沈葆桢总司其事。初名“求是堂艺局”,后改称“福州船政学堂”。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大举南下,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和各大中城市的院校、重要工厂企业纷纷西迁。马尾要港也屡遭敌机轰炸,设在马尾的海军学校也被迫奉令西迁。当年末,海校先迁福州鼓山涌泉寺,再迁湖南湘潭,旋即于1938年秋迁至时属西南大后方的贵州桐梓县城。
桐梓位于西南腹地的丛山峻岭之中,地处川黔交通要津,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唯一畅通的川黔滇缅国际通道的必经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桐梓距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仅200余公里,县城属万山拥抱中的一封闭型小盆地,周围皆有险关扼守,云层厚,云量大,不易为敌机所侦察轰炸。此地虽无长河阔水,但仍不失为战火之中难得的一方净土。桐梓县紧邻川渝,为黔北第一重镇。古为夜郎国疆城,唐代曾置夜郎县,该夜郎县历唐、五代十国,至北宋末年,存在于桐梓境内478年。唐中,诗仙李白因获罪遭谴,长流于此。因此桐梓县为遐迩闻名的“唐宋夜郎”、“李白夜郎”。乃贵州省境开化较早的县份之一。
海军学校辗转迁入桐梓县城后,租用城东金汉初为其母新建不久的“节孝祠”作校舍(实未收租金)。金家节孝祠为仿西洋式楼房,三层,砖木结构,有阁楼、耳楼。因竣工不久,美轮美奂,颇为壮观。后被师生俗称为“金家楼”。学校租用后,又在楼前楼侧增修了图书馆楼(二层)和其它一些附属建筑、操场、体育用具等等。
海校在桐期间,基本上就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在西南后方,身处大山之中的海校师生一刻也未忘记国恨家仇,这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血肉拼杀,但师生们的胸怀里却始终充满着抗日的豪气,脑海里都永远缭绕着前线的血与火。为了抗日救国,航9、轮6两班的一些同学,如何康、邹坚等毅然离校,投笔从戒,奔赴抗日第一线,接受战火的洗礼,为国家与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此,1997年出版的新编《桐梓县志》,对旅桐的“中华民国海军学校”浓墨重彩地作了多处记载,高度评价海军学校“该校在桐梓期间,群贤荟萃,校风严谨,培养出大批高级海军人才”。桐梓史志界的不少人士也在多部著作中多次记载和介绍海校旅桐业绩,这也给海校校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报记者 徐敏捷 整理)
关乡桥抗日标语遗址
关乡桥抗日标语遗址
关乡桥抗日标语遗址位于黔南州都匀市广惠办事处关乡桥上。
关乡桥因发源于翁垴和洛邦的关乡河而得名。1929年都匀通公路后,该桥成了沟通都匀城南北的必经之地。
关乡桥为3孔青石拱砌。长20米,宽5米,桥高50公分。1943年,国民党中央军和桂军驻都匀时,桂军利用桥两边石料平行排开的走向,分别阴刻上两条抗日标语:“中央军的弟兄们,你们应当和我们一起北上抗日去!”(东面)、“不抗日不配做中国人,中国人自动武装起来,参加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西面),并落款“第四集团军三宣”。每字长13—16公分、宽9—14公分不等,字间距10—14公分左右。
关乡桥抗日标语遗址于2004年7月被黔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黔南州文物保护单位。
湄潭浙大校舍之一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位于遵义市湄潭自治县城浙大北路县皂角南巷。
1940年2月——1946年9月,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将此用作部分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医务室及竺可桢居室和印度留学生宿舍。1944年10月。“中国科学社”年会在此举行,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到会致辞,宣读论文30多篇;1942年至1945年,中国物理学会贵州区年会先后四次在此召开,宣读论文50余篇。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坐东向西,平面呈竖长形。该馆整组建筑因坡就势,顺后城坡山势层层迭上、次第升高。将大成门、南北庑、钟鼓楼、大成殿、崇圣祠,沿一条中轴线分别建于五级平台上,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大成门为浙大办公室;南北庑为竺可桢居室和医务室;大成殿为浙大图书馆。在大成殿后为崇圣祠。该建筑始建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民国中后期为民教馆、国民党县党部、县参议会办公室。
陈列馆整租建筑气势宏伟,庄严对称,画栋雕梁,巍峨壮观。特别是保存至今的明代石雕和清代木雕,更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由于浙江大学曾在此办学,备受人们敬仰。1990年7月,湄潭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建成“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使具有多种文物的湄潭文庙得以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于1999年12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8月被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贺晓理 最后更新:2018-07-23 16:53: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黔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