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元冲是黄埔军校初创时期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虽然海内外对其史载资料并不多,但对于他参与筹备黄埔军校,两度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组建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以及在党务、党史、军事、政治教育与训练诸事,事必躬亲未尝怠懈、诸多筹划实施,见诸史料记载。然坊间过往传闻记载,皆有不小疏漏与误读。笔者拟依据史料将其与黄埔军校相关事迹汇集成篇。
一、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运动
邵元冲(1890-1936)又名庸舒,别字翼如,浙江绍兴人,生于下方桥翰林台门一个乡绅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10岁就能写文章,13岁中秀才,当地称之谓“神童”。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他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
1905年同盟会创立之初,邵元冲经蔡元培、徐锡麟、秋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一度任评议部部长。清宣统元年(1909年)举拔贡。1909年11月南社成立时即加入。1910年考取法官,任江苏省镇江地方审判厅庭长。1911年1月赴日本东京留学,半年多时间与孙中山朝夕相处,共谋事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回国后与浙江高等学堂同学陶望潮同为革命军幕僚。
光复后,邵元冲任《民国日报》总编辑,特约陶望潮为撰稿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邵元冲任上海《民国新闻》总编辑。1913年7月“二次革命”起,赴江西湖口,参加讨袁之役,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担任《国民》杂志编辑。后任中华革命军绍兴司令官,与夏尔璵图谋控制浙江,因事泄逃亡上海。后追随并襄助陈其美。1915年12月在上海结识蒋介石,并参与策划肇和号兵舰起义反袁。1916年在山东淮县参与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再遭失败。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军政府,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
1919年6月9日,邵元冲任广东军政府总司令部秘书长,并被孙中山任命为陆海军广州大元帅府机要秘书,并代行秘书长职务。1919年冬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奉孙中山之命视察海外国民党工作,游历美、英、法等国,并去苏联学习军事,再赴德国游学。1923年11月在莫斯科与正在访苏的蒋介石等会面。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孙中山亲笔拟定的“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7人名单中,其名列首位,与会提名亦获得选举通过,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亦列当选名次首位。不久补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二、参与筹建黄埔军校,开启三民主义教化
1924年5月13日,孙中山特任命邵元冲与汪兆铭、胡汉民三人为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5月15日邵元冲赴黄埔军校履职,向第一期学员讲授《革命军人之大任》,时间一小时,述说了革命之意义、中国革命之必要、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情状、中国革命军人之责任与模范等要义。5月18日,邵元冲应许崇智邀请兼任粤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少将衔),其间主要在粤军总司令部办公视事。5月31日,邵元冲与戴季陶、廖仲恺、甘乃光、刘芦隐等同赴长洲岛黄埔军校,商讨教材讲授课程事宜,确定分工由其讲授《各国革命史略》,每周一节课时一小时余。
6月1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廖仲恺提议,将其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职,转由邵元冲兼任。
6月14日早,邵元冲至粤军总司令部,草拟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祝词,与戴季陶讨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歌。
6月16日晨,邵元冲至天字码头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乘船赴长洲岛参加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中午在军校用餐,下午二时观摩军校阅兵式,至四时乘船返回广州。在孙中山开学典礼训话之后,胡汉民宣读由邵元冲参与拟定的训词,训词如下:“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意义极为重大,后以《三民主义歌》传唱,该歌词后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歌》,邵元冲亦为作词者之一。
邵元冲于6月19日赴军校授课。6月22日戴季陶因与张继、谢持等矛盾激化,辞去所有职务离开广州,当日由党代表廖仲恺提议,由邵元冲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邵元冲提出并制定了一整套旨在扩大宣传三民主义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部工作办法,并亲自任课,主讲中外革命史。“对于黄埔军校初期政治教育之推进,致力甚多” 。
其间邵元冲辗转于军校与省城。仅以当年6月底至7月中旬为例:25日晨八时,他到政治部,与各职员讨论兴革事宜;9时30分至11时向第一期学生讲授《法国大革命》、《德国之革命》;午后在政治部讨论事宜;28日下午偕廖仲恺同至黄埔军校,讨论政治部有关事宜及军校中组建中国国民党特别区(党部)问题;29日上午讲述政治部应做之工作,以及政治实习与讨论方法。7月1日至越秀南路中央党部办事,接见刚从英国伦敦回国的张静愚,并邀其赴刘芦隐处午餐深谈,认为其才可用,邀请张静愚襄助党务;2日下午由军校筹备处登电船赴黄埔,晚间讨论政治部问题及明日选举(党部)事,继准备授课教材; 3日上午讲授《各国革命史略》,午后返回省城,阅读《南社社集》之张默君诗作数首;4日晚在省城寓所修订黄埔军校授课讲义;5日至黄埔军校授课,晚间在学生俱乐部召集政治部学科讨论组之各组组长,研究讨论办法及出题方法,当晚在军校入寢;6日上午与蒋介石、甘乃光商讨政治部工作方法,中午与胡汉民、汪精卫、林直勉、张继等在刘芦隐家共进午餐,因廖仲恺赴省城公务,下午其授之课无人替代,由其续讲《现代革命运动之方法与策略》;9日下午至黄埔军校,晚间讨论校务理事与政治部研讨班办法,兼准备授课材料;10日上午讲授《各国革命史略》第七讲“俄国革命以后之建设事业”,午餐后与胡汉民同返省城;12日午后乘船赴黄埔军校,主持分配全校学生开始讨论政治及社会问题,晚间巡视各班,有杂阅他书或作函看报学员,适时纠正之;14日接张默君来信,回忆旧谊今情,回复长信表达爱意并催促成婚;15日返回省城,为寻觅黄埔军校政治部书记员,兼请画师绘制军校活动图形而奔走;16日下午乘船赴黄埔军校,晚间召集政治部各股股长开会,讨论上周六研讨成效及改良办法,晚归寢室,阅读诸生报告表,批阅佳者尚多,尤以第一队第二分队徐石麟(黄埔一期生)所写之报告表成绩最佳,颇为欣慰,又以四川学生曾扩情(黄埔一期生)立言亦多条理,笔录可喜;17日上午整理演讲稿,10时开讲《各国革命史略》第八讲;19日午后赴黄埔军校,晚间在政治部讨论内部问题,修订讲义及规划授课要点,当晚军校入寢;20日早起,修改授课讲义,编国民讲习所讲义,9时参加俄国军事顾问巴甫罗夫追悼会,会后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进行的政治科讨论,午后乘船返回省城;23日下午偕蒋介石赴黄埔军校,晚间召集各组组长会议,讨论至十时散会就寢。
1924年8月25日,邵元冲乘日本邮船赴上海,8月28日去上海神州女子学校拜见张默君,百感交集相见言欢。同年9月19日与张默君设婚宴于上海沧州饭店,该饭店过去一直为洋人宴会场所,此婚宴开国人设席第一回,在沪轰动一时。政坛风云人物邵元冲与张默君女士,经历近20年恋爱,其恋爱时间之长,经过之曲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惊动当时社会,颂扬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佳话。张默君(1882-1965),别名昭汉,别号涵秋,湖南湘乡人,老同盟会员张伯纯次女,上海务本女子学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南社社员,曾任江苏省立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后任杭州市教育局局长,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第六届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到台湾后任中央评议委员。其姐为蒋作宾夫人,其妹为竺可桢夫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苏州光复后,曾任革命机关报《大汉报》主编,当时风姿绰约,才华照人,加上功成名就,前程似锦,大有“皇帝女儿不愁嫁”势头,所以并不把邵看在眼里,邵为此大伤脑筋。但他得到可靠消息:张默君非将军不嫁。为取悦张女士,邵元冲毅然投笔从戎。不久袁世凯称帝,全国讨袁护国,纷纷揭竿而起,邵元冲在讨袁东北军司令部中,被委以警备司令之职。等讨袁战争一结束,邵元冲就身着将军服,兴冲冲来见张默君。不料事情有变,这时的张,对“将军”已不感兴趣。友人们一面安慰邵元冲,一面说服张默君。这时才发现张默君女士一改初衷,原来的“非将军不嫁”已变为“非留学生不嫁”了。邵元冲气恼了一阵,冷静下来之后,张的影子总浮现脑际,爱情使他深陷不能自拔境地。他决心去留学,1919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四年,1923年由美赴苏考察,又转入德国留学考察,颇得孙中山先生赏识。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议期间,孙中山亲笔提名邵元冲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当年回国时的邵元冲已过而立之年,婚姻问题常使他心绪不宁。朋友们替他出主意,要他将自己的著述《美国劳工状况》一书寄给张默君当敲门砖。寄书半月余,果然得到张默君回信,在复信中对邵氏著作大加赞扬,并表达了对邵元冲深深的思念之情。多年后有人问及张默君当时的感受时,她坦率地说,拿到那本书时,一边拆阅,一边全身发抖。多年来埋藏在内心的感情,一旦爆发,其激动难于言表。随后,二人书信往还,诗歌酬唱,终于相约到上海举行婚礼。这年邵元冲34岁,张默君已超过40岁。
其间广州黄埔军校方面来电催促邵元冲返粤。10月8日他偕张默君乘船赴香港,10月9日抵达广州。10月份,邵元冲在广东大学讲授《政治概论》,初拟题目:《帝国主义侵略史》、《各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三民主义》四种,与汪精卫分担课程,累计课时48小时。11月9日,他陪同孙中山先生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讲,并随行聆听笔记。11月11日上午赴黄埔军校,讲授《三民主义》课程。11月12日由孙中山亲点为陪同北上的八名文随员之一,其排名第三。11月13日随孙中山先生乘日本轮船“春洋丸”至香港后北上,行程中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到北京后,又兼任中国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机关报《民国日报》社社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他与汪精卫、戴季陶等均随侍身旁,是总理遗嘱见证人之一。在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上,其作“孙公略史及三民主义”讲演,受到舆论好评。
三、致力国民党党务,推进党史征集编纂
1925年夏,邵元冲返回上海,筹建中山学院,自任院长,后因办学经费拮据结束。
1925年11月,邵元冲与邹鲁、谢持等在北京西山召开“ 西山会议”,宣示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邵元冲受到书面警告处分。同年3月,“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召开所谓“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邵元冲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1926年5月,邵元冲应蒋介石邀请南下广州,任中国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同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其间撰写《孙中山总论》,由上海民智书局初版印行,是系统概括孙中山思想与三民主义最早的理论书籍之一。
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浙江后,邵元冲被任命为浙江省政治分会委员兼杭州市政厅厅长(后改称市长)。他在杭州市市长任内制定《杭州市暂行条例》,仿照广州市建置进行改造,颁布八项便民兴革措施,如:调查户口、兴办自来水厂、增加菜场、设游民习艺所、发展贫民教育、修理道路、浚理西湖以改进西湖风景等等,设置杭州市参事会等议事机构,对杭州市城建初期规划和政制建设有贡献,同年10月因省政府改组被免职。
邵元冲参与了筹备黄埔同学会活动。他于1927年6月1月下午赴黄埔同学会浙江分会开会,与黄绍美、陶林英(均系黄埔三期生)商讨今后指导黄埔同学会事宜。
1928年1月1日,邵元冲乘船南下广州。1月6日任中国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秘书长。1月18日应李济深举荐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次日由代理校务刘光、政治部秘书长陈达材陪同前往长洲岛视察黄埔军校,集合军校学员进行演讲。
其间邵元冲还兼任广州《建国》周刊编辑部主任、总编辑。1928年6月25日,他离开广州赴香港,继赴菲律宾考察党务及华人教育。1928年7月返回香港后继赴上海,主持在上海续办《建国》周刊,后迁至南京出版,并改为月刊,他任社长。
1928年11月7日,邵元冲被推选为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29年3月28日,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其间多次作 “学者精神之孙先生”、“中国国民党之中兴运动”、“孙中山乙未广州起义经过”、“孙公革命之精神及其大节”等专题演讲,撰述《总理学记》、《辛亥革命之意义》,对孙中山先生思想进行广泛宣传,还利用报纸杂志、演讲、摄影等宣传工具和形式诠释“三民主义”,唤起民众觉醒。
1930年12月15日,邵元冲被推选为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3月2日,代理立法院院长,后辞去立法院副院长及代院长职,专任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在南京建立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
1934年5月30日,邵元冲受命撰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周年纪念辞,1934年6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十周年之际,积极提供当年记忆线索与历史资料。6月15日,应邀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参加死难烈士追悼会,奉命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致辞,次日再赴军校参加十周年纪念典礼。6月17日,应邀到军校参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及入伍生第十期升学典礼,再度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致辞。
1935年春,邵元冲因对日外交问题,与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发生矛盾,辞去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游历陕、甘、宁、青、绥、晋等省,撰写了《西北揽胜》文稿。同年11月10日,在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五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再次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11月23日,以浙江省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8月22日,主持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总理全书》编纂审定会,拟定本年度双十节时先行出版印行数种。
1936年12月初,应蒋介石电召,邵元冲与夫人张默君赴西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晚,闻枪声后,邵元冲从西京招待所房间跳窗逃遁,被士兵开枪击伤,两天后因伤重逝于西安陕西省立医院。
邵元冲著有《心理建设论》、《建国之路》、《美国劳工状况》、《训政时期清查人口的意见》、《各国革命史略》、《中国之革命运动及其背景》、《孙文主义总论》、《总理护法实录》、《中华革命党史略》、《西北揽胜》、《民族正气文钞》、《军国民诗歌选》、《玄圃全集》、《邵元冲日记》、《邵元冲文集》等。
1984年6月,台北当局为纪念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专门成立“《黄埔建国文集》编纂委员会”,组织编辑纪念文集《黄埔军魂》,并由该会撰写《邵元冲:劳谦谨筋,仪型后昆》,褒扬其在黄埔初创时期的事迹。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5-30 10:44: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朱培德与黄埔军校
下一篇:张难先与黄埔军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