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是他毕生所表现在理念与实践中的“爱国、革命、和平、奋斗”的精神,其核心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
黄埔精神发源于中山精神
广州蒙难脱险后,孙中山痛定思痛,丢掉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幻想,总结出两条经验教训:一是依靠军阀来打倒军阀列强是行不通的;二是要完成革命事业必须要有革命的军队。于是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完成国民党改组的部署之后,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与苏联的援助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孙中山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实现南北的和平统一。但是,由于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有恃无恐,顽固维护自身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反抗到底,因而必须创办军官学校,建立国民革命军,来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统一中国,振兴中华。基于当年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孕育于孙中山“爱国、革命、和平、奋斗”的精神,形成于黄埔军校的军事政治教育,实践于平定叛乱、东征北伐、抗日等战争。以国共两党黄埔师生为核心与骨干的国民革命军,其军政教育制度发韧于黄埔军校的新型军队,影响及于后来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黄埔精神发源于中山精神,中山精神孕育了黄埔精神。
毛泽东对此曾有过很高的评价。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在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就是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时代。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候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队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中山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
学习研究孙中山留给我们极其丰厚珍贵的历史遗产,包括源于中山精神孕育而成的黄埔精神,深感内涵博大精深。
首先,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领导组织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犹如一声春雷,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惊醒了沉睡的亚洲雄狮,唤起了东方民族的觉醒,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和疯狂的帝国主义,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起救国,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北伐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到当前,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崛起,并迈向和谐社会,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孙中山亲手制订《实业计划》规划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任务。
其次,孙中山首创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首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体,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影响。
第三,孙中山最早接触了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传播。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应邀于6月14日至16日一连三天在上海专题演讲社会主义,早于十月革命的炮声和李大钊的宣传。他在论述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学派时,推崇马克思学说,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的上乘之作,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认为实行社会主义的方法要因时因地而宜。后来论述民生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主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孙中山生平好学不倦,游历欧美各国,接触了解世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吸收西方各种思想学术理念,研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情以及自己独到创见,探索救国之道。所以在辛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他就具有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修养,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有相当的研究与造诣,而且对于振兴中华有着强烈的理想憧憬与向往追求,因此就顺理成章地热烈欢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孙中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
第四,孙中山提出了以人民为主、以民生为首的思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一再强调指出,他是公仆,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他的治国理念中最凸现出民生问题是最为根本性的。他所著《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正是民生主义。他对民生的定义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年来所发生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又说:“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继承者的中国共产党,施政理念和方针政策所表达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汇正是“民生、和谐”,恰同孙中山所主张倡导的理论与实际吻合一致。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实践检验的效应,中华儿女的共同创造,国运的转机和民心之所向,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第五,孙中山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传统的历史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孙中山受到了新思想、新形势的影响与启迪,看到了新生力量和希望,决心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我个人认为,十月革命和中共成立,确是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孙中山本人主观认识的内在因素。孙中山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共成立之前,就已经接触、吸收、研究、认识、传播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而且已有相当的修养造诣以及自己的见解与创意,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社会实践中来。正是由于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世界新思想、新潮流的闸门,为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共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积极主动排除诸多的反对势力,力主倡导“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于是,国民党进行改组,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吸纳大批中共优秀人士加入国民党,并参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中央执监委员,进行国共合作,接受苏联援助,创办黄埔军校,组建新型革命军队,出现了大革命的新局面。
第六,孙中山最早亲手规划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蓝图。孙中山的统一之梦,富强之梦,振兴之梦,为中国现代化设计了“心理建设(孙文学说——行易知难)”、“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国家建设(建国大纲、三民主义)”,而以民生主义为根本。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巨大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水利、上海洋山深水港、全国铁路网等,都曾是孙中山实地调查设计并制订过的建设蓝图。尤其是我们倍感亲近的“东方大港”,他设计选址就在杭州湾乍浦以南之地,正是当今上海在东海之滨通向世界的洋山深水大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今天的建设,不但圆了孙中山富强振兴之梦,而且超过当年设想规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正在努力奋斗之中。这是我们今天在此缅怀中山先生之时可以告慰于这位革命先行者的。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6-13 10:46: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谈谈黄埔精神的成因
下一篇:我珍藏的黄埔军校《教育计划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