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抗战期间在黔办学二三事
2018-01-19 09:42:19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作者:高林  点击:  复制链接

  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是在广州燕塘地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1927年,因黄埔军校官生日聚,校址偏小,于是在广州燕塘训练军校第7期入伍生,后粤系军阀陈济堂设教导队于此,再扩充教导队为第1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不久易名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1937年,时为第4路军总司令的余汉谋接管该校,自任校长。同年秋,中央命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令陈诚、陈芝馨分任正、副主任,并于8月15日正式接收,10月12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广州分校奉命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校址也先后由广州迁往德庆、桂平,再迁广西宜山,后迁贵州三合、独山,最后迁往贵州湄潭办学一年,直至1945年底奉命裁撤。陈诚辞去四分校主任后,由韩汉英继任至分校裁撤,副主任则后由谢婴白、陈联壁、张振镛先后担任。

  1940年初,抗日烽火燃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日军继续向西、向北进犯,在广西宜山的四分校全体师生,在校主任韩汉英的率领下,与时在桂林办学的六分校全体官生编为第160军,赴广西红水河忻城一带对日作战。完成昆仑关战役作战任务后,四分校全体师生不得不再次面临迁址。因此,1939年至1940年冬春之际,四分校由宜山迁址贵州,历经数次迁址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开始了在贵州长达6年的办学历程,先后在三合(后为三都)、独山、湄潭等地办学,以独山办学时间最久达5年时间,于抗战胜利后在黔北湄潭裁撤。在黔期间,共招收第17期(第8、9、23、24、26总队)、第18期(独立4大队)、第19期(第8、9总队)学生,还招收军官训练班、政训研究班、战术研究班、重兵器训练班、经理人员训练班、司书特务长训练班等。军校在黔期间共培养毕业生近万人,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基层军官。

  时值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黄埔军校分校概览》项目编撰工作,因承担搜集撰写贵州时期的四分校概况的工作任务,笔者查询了大量档案资料,走访了曾就读四分校的健在黄埔同学,对四分校抗战期间在贵州的办学情况有了较明确的了解,也搜集到部分难得的历史资料。其中,既有反映抗战期间四分校在黔办学艰难历程的史料,也有体现四分校贵州时期办学特点的轶事。当时的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同时又曾是抗战一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与黄埔军校结缘。为展示和回顾四分校在黔办学的情况,现将其中突出的几个事例概述如下。

  刈茅伐木垒土,师生自建校舍

  初到贵州办学的四分校,几乎是白手起家。军校经过数次迁址,设备散落殆尽,加上当时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初到贵州的四分校,办学条件几乎一片空白,尤其严重缺乏校舍等硬件设施。

  进入黔境后,四分校或借助民舍办学,或就地取材,发挥师生自身力量修建校舍。于是,初到黔南的四分校师生,首要任务就是自建营房校舍。由于师生来自各地,动手能力强,其中还有不少当过木匠、泥水匠,于是全体总动员,大家动手开荒,先平整河滩、荒地,用田土烧制成砖,再拌以稀泥、牛粪等砌成墙,或直接用土夯墙,就近到山上伐松木、杉木和割茅草编织屋顶,凭肩挑背扛手筑,历经数月艰辛劳动,硬是在独山县城东北郊的铜鼓井,独山县基长镇,平塘县,三都县的大河、丰乐等地建成了校本部办公楼、各总队部、校舍、营房、饭厅、伙房、厕所、洗澡间等。虽然多是土墙草房,亦有少数木板青瓦房,但军校环境已有了很大改观。此外,还修建了操场,自制和安装了木马、单双杠等运动训练器械。军校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训练,均有了初步保障。其间,军校学生专门开辟了一条从校本部铜鼓井直通独山县城的公路,取名“黄埔路”并保存至今。同时,还贯通了校本部到总队部、大队部和队伍之间的道路。

  1940年6月,军训部部长白崇禧等到独山参加了新校舍落成典礼,对四分校师生自力更生办校的事迹表示赞赏。同年,苏联军事顾问团由军训部人员陪同到独山参访,对中央军校四分校在贵州大山深处有如此美好的校舍亦大为赞叹,对军校受训的爱国青年亲自动手修建校舍之举深表敬佩。

  招收海外青年,成立华侨总队

  分校迁驻贵州独山之后,一方面,招生地区缩小,生源减少。另一方面,广大海外侨胞青年子弟热爱祖国,同仇敌忾,纷纷请缨回国抗日救国。于是,为拓展学生来源,为国储备人才,四分校建议中央招考侨生,鼓励有志青年回国受训,并请侨务委员会及战时驻东南亚各国领事馆负责招生。

  学校先期计划招学生254人,并于1940至1941年初,从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欧美各地招生,成立华侨大队,接受入伍生教育,并以黄百强(黄埔3期)为大队长。随后,分校奉命扩充为华侨入伍生团,以黄百强任代团长。入伍期满后,华侨入伍生团改为中央军校四分校华侨学生总队,计学生1000余人,少将总队长黄百强,副总队长丁希孔上校,政训室主任孙洁黄上校。后来为了保持黄埔军校传统延续下来的期别和番号,1941年又将华侨总队改称为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第17期26总队,仍以黄百强为总队长。

  1942年10月中旬,第17期26总队(华侨总队)与23、24总队毕业。当时,正值抗战中期,战事激烈,部队急需干部补充,于是,大部分同学分发到陆军各野战部队,马上投入到抗战战场。另有约200名同学被选到贵州息烽所设的训练班接受特种训练,期满后大都潜入南洋各自侨居地去做敌后工作,在东南亚各地为抗战流血流汗,做出贡献。此后,分校继续在第18、19期中招收侨生。

  招收侨生这一工作,成为在黔办学的四分校招生的一大特色,为广大有志抗日报国的海外侨胞青年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也成就了侨生就读黄埔军校、请缨报国的一段佳话。

  行走在黔山深处的一支特别运粮队伍

  四分校迁驻贵州期间,因适逢抗战攻坚阶段,加上地处山区,物资匮乏,军校学生生活相当艰苦。军校学生常年打绑腿、穿草鞋,衣单被薄。学生一日两餐,定量吃饭,每人每天24两(相当于750克),清汤寡水且品种少,仅有黄豆芽、土豆、冬瓜、西红柿等。用餐时6人一桌,铁皮盒盛菜,几筷子后便盒底朝天,学生们只得用墨水瓶装了食盐、辣椒粉代菜。只有月底伙食结余,才能偶有猪肉改善。

  尽管粮食定量供应,但军校也常常出现缺粮的状况,只得到各地调拨、借用粮食。当时交通不便,多地公路不通,调拨粮食的地方又远,因此,军校学生一边学习训练,一边又要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远的上司、下司、三合(三都)、平塘等地搬运粮食。于是,军校每隔一段时间,便组织学生步行运粮。由于缺少运粮工具,学生便自创运粮器具,把裤子脱下,用裤腿当米袋装上粮食,将裤子两端打上结后挎在肩上,便成了当时军校学生自创且实用的运粮工具。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在黔山深处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便常常出现一支肩扛黄色“裤腿米袋”行走的特别运粮队伍。这一奇特的风景,常被亲历四分校生活的学生忆起,也成为抗战艰难时期四分校师生在黔生活的生动写照。

  《新军日报》与“攻心剧团”

  四分校在黔办学时,曾设立特别党部综理全校党务活动(宣传、组织)及文娱活动等事宜。机构下设新军日报社、励志社两个机构主持宣传和文娱、体育活动事宜。在贵州办学期间,励志社曾在1941年双十节(或其他节日)演出《魔窟》等剧。《新军日报》则由军校国文教官丘良任、林运铭、王燮君、邱梦彤、汪静之等担任编辑,刊载军校教育、训练的要求和情况、宣传为国抗战的文章,还刊发学生诗歌等作品,刊印后发各队学生传阅。这份军校内部刊物,对于当时条件艰苦的军校学生,的确是难得的读物。

  如果说《新军日报》是当时四分校师生难得的学习宣传刊物,那么第17期23总队自创的“攻心剧团”,则成为学生艰苦学习训练之余的调节剂,并享誉校内外。当时,校本部设在独山城东北郊的铜鼓井,第17期23总队驻独山基长镇(独山县城南约20公里),该总队学生自发建成了“攻心剧团”,剧团由各队爱好文娱活动并有一定基础的同学组成。由于总队官佐勤务人员多为广东籍,因此主要有粤剧和京剧两个剧种。每逢假日庆典活动,剧团就在基长镇演出,成为当地军民共乐的大喜事,有时也到独山县城演出。演出剧目有《追韩信》《徐策跑城》《四郎探母》《三岔口》《打渔杀家》《九更天》等。“攻心剧团”的创建和演出活动的开展,丰富和调剂了军校学生的业余生活。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21-08-06 10:26: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难忘参加远征军的日子

下一篇:少壮报国心 从戎抗倭寇——记河北百岁黄埔老人宋茂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