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军校为什么能?—为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而作
2018-01-23 16:04:46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 作者:史兰  点击:  复制链接

  在中国近代,有一所军校名扬海外,它曾被列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将帅的摇篮,它就是黄埔军校,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军校。本文试图解读一下它的传奇和成因。

  一、为什么黄埔军校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革命军人?

  1924年10月15日,黄埔第一期学生入学不到五个月,就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学生军气势高昂,战斗力极强,仅用一天时间就消灭了商团的武装力量,首次打出了军威。

  1925年2月,第二、三期学生入学不久就参加第一次东征,荡平陈炯明叛乱,6月回师广州后,又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消灭滇桂叛军。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战端,淞沪抗战爆发。我参战部队的各级指挥官多系黄埔师生,连排长大都是军校七至十一期毕业不久的学生,其抗战意志之坚定,战斗士气之高昂,令人钦佩。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劣势装备重创敌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三个月吞并中国的迷梦。

  可是谁能想到,这些英勇善战的黄埔师生,几个月前,最多几年前,还仅仅是一介书生,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根本没有摸过枪杆。为什么在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的时间,黄埔军校就能培养出合格的革命军人?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建校目标汇聚了人才。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和军事讨伐,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其得力助手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终于使孙中山意识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必须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必须有革命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力,才能获得革命的成功。正如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的:“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一经创建,就成为那个年代拯救国家危亡的希望和象征。革命的黄埔犹如一块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英才。那些热血沸腾、志在报国的青年,都喊出一个口号“到黄埔去!”一时间广州人才济济。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职业,有的甚至不惜牺牲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只为能够进入这个革命的大熔炉,接受军事训练,成为救国救民的革命者。黄埔一期学生范汉杰,放弃桂军中校第六军司令的职位,甘入黄埔当学生,毕业后从少尉排长干起;周逸群、宣侠父、侯镜如、孙元良等当时或已毕业于日本著名大学或正就读于国内大学,但都投笔从戎报考黄埔,毅然追求革命理想。正如黄埔五期同学许光达临行前写下的诗句,“誓要去上刀山。浩气壮可入鬼门关。男儿气短豪情无限。地狱也独来独往”,许许多多的黄埔同学正是怀着这样的豪情壮志,被黄埔军校的报国目标吸引而走到一起的。

  “革命者来”的考察标准筛选了人才。为了挑选出符合革命理念、具备革命潜力的青年才俊,黄埔军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选拔考察方法和标准。《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章》明确提出,办学宗旨为“本校希望对于军队有彻底的改良进步,故拟使全国热心有志堪以造就之青年,得有研求军事学术之机会,并教以三民主义,俾养成良好有主义之军人,以为党军之下级干部。” 为此,军校明确提出选拔学生要特别注意“政治质量”,“要其人明白本党主义且诚实可靠能做事方可入选”。除了考察学生的学历、身体状况,还增加了性格测试,专门观察考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以及志趣、品格、常识、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当年,黄埔军校大门两侧书写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正是黄埔军校对入校学生要求的真实写照。

  黄埔军校对考生的选拔非常严格,按照“所有考试及审查方法要以公正无私、细密严谨之要旨行之”的原则,“以期选拔人才无负重托”。中国共产党把选拔黄埔学生作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上海闸北中共中央机关内曾亲自主持过考生的复试工作,湖南的何叔衡、陕西的于右任等为选拔优秀青年入黄埔军校不遗余力;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经过严格筛选和精心选拔,来到黄埔的学生基本都是各地的优秀青年,而且普遍具有很好的文化、身体素质。比如“黄埔三杰”之一、共产党员蒋先云,投考黄埔军校时的推荐者就是毛泽东,而他在黄埔一期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为头名,曾被蒋介石称赞为“最品学兼优”。这样的杰出青年在黄埔军校比比皆是,这无疑与严格的招生制度密不可分。

  “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育了人才。黄埔军校本着孙中山先生的创校宗旨和要求,严格执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奉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的治校思想。学科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知识,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精神教育问答等;术科有制式训练、战斗训练、实弹射击以及行军等。政治教育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教育占重要地位,政治课程设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苏俄研究》《帝国主义》《政治学概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等。这些课程不仅教授全面的军事理论知识,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于人民群众中发展国民革命的意识。

  同时,黄埔军校教官广聘天下贤士,接纳全国一流军事、政治俊杰来黄埔工作和充任教习。苏联为黄埔军校先派来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与筹备军校,后又派遣瓦西里·布留赫尔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中共中央派了一批重要干部入军校担负各级政治领导工作。从欧洲回国不久的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叶剑英等中共党员帮助廖仲恺介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农学生到军校学习或工作。黄埔军校的领导机构成员多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戴季陶、周恩来、熊雄等人曾任政治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曾任教授部正副主任,李济深、邓演达等任教练部正副主任。总教官室将才荟萃,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战术教官有顾祝同、刘峙等人,兵器教官有钱大钧、文素松等,政治教官有吴稚晖、肖楚女、恽代英、张申府等。另外,沈雁冰、项英、季方、张治中、张静愚等也云集黄埔。这样的师资队伍,为军校培养出合格的革命军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烽火战场、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锤炼了人才。实战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和加速器。黄埔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

  东征出发前,军校《青年军人》刊登的《敬告士兵同志们》书,反映了黄埔同学不同寻常的革命觉悟。“我们这次出发的时候,就应该千万爱护人民!不可扰乱人民!如果我们扰乱人民,人民也就用我们打倒陈炯明的手段,同样来打倒我们了!”这时的黄埔同学已经开始将所学的军事政治理论用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军校第一期学生蒋先云在《由前敌归来》的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同学蔡光举受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但仍然坚持作战的感人事迹。

  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为各路军队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学生“不知什么是生死”,让群众看到了这是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思想军”。

  在抗日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各战线上浴血奋战,先后参与了淞沪抗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会战、滇缅之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正是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洗礼,为黄埔同学提供了成长蜕变的熔炉。他们没有辜负中山先生“要以黄埔学生为骨干,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的期望,也实现了个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初衷。

  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经过严格的选拔考核、科学的管理教育、战火的实战考验,黄埔军校在特殊的艰苦条件下,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的革命军人,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世人瞩目的成绩,驰誉天下,成为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二、为什么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能穿越时空、影响至今?

  “一个团体,一种组织,只要他能继续存在而成为一种势力,必定具有也必定形成一种特殊精神……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 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共产党员安体诚在1926年9月23日的《黄埔日刊》上发表文章,首次正式提出了黄埔精神的概念。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激昂的《军校校歌》唱出了黄埔师生心中的理想、激情和精神。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第四期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誓词,更明确表达了对黄埔精神的自觉认同和坚定传承。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的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大会题词“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近几年来,全国政协工作报告中对黄埔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两岸交流交往中的特殊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以河洛文化、黄埔精神、书画艺术等为纽带,增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将黄埔精神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来,海峡两岸同胞始终在共同传承、挖掘黄埔精神的价值和内涵。为什么在国共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在社会沧海桑田的变迁中,黄埔精神仍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得到两岸的高度认可?

  黄埔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对黄埔精神的解读,人们有多种表述;对黄埔精神的概括,社会上有不同的版本。但黄埔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却是大家共同认知的。

  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由黄埔军校的创办目的所决定的。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说中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在孙中山先生的率先垂范下,渗透到黄埔学生血液中的,是努力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理想。黄埔师生无论是在东征北伐中,坚决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还是在抗日战争中,和全国人民一道并肩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都是用血肉之躯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真谛。

  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孙中山指出:“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在不怕死。要能够有这种大勇气,在心理中就是视死如归。”“一般人只要感受了革命的精神,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便可以视死如归,以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很难得和很快乐的事。”黄埔师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决志“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正所谓“每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师生的血;每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师生的骨”。

  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黄埔军校创办之后,面临着经费、武器奇缺和四面临敌的严酷环境。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军校老师以身作则,生活俭朴,工作刻苦,并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正如政治部主任熊雄在第四期毕业生同学录上题词曰:“人生斗争几日平, 漫漫也应到黎明, 听潮夜半黄埔客, 充耳哭声与笑声。”在这种奋斗精神的引领下,黄埔同学勤学苦练,克服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完成读书学习、军政训练、站岗放哨正常任务的同时,还多次参加了激烈甚至残酷的战斗。黄埔师生这种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至今仍是人们推崇的典范。

  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学校,坚持实行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赋予了黄埔精神精诚团结的内涵。国共两党从军校的筹建、开办到革命军的创建、东征与北伐,都做到了团结合作,并肩战斗。在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危机之时,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同御敌,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超越意识形态,抛弃个人恩怨,精诚团结,一致对外,这是黄埔精神的本质要求,也是黄埔同学的生动实践。

  黄埔精神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5000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维护着国家的独立统一,关键在于那种根植于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民族精神。它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情操等。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精神为脊梁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的熏陶下,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先后诞生了许多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具体精神。比如我们熟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以及后来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当然,也包括黄埔精神。

  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不仅在黄埔精神中有所涵盖,而且在黄埔师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黄埔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孕育的结果,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绽放,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民族精神。

  黄埔精神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黄埔精神虽然产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仍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包括国家经济实力的极大增长,也包括民族精神的光大弘扬。如前所述,黄埔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精神。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尝艰辛,屡遇强敌,始终不散不倒不灭,靠的就是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爱国情结。有了这份情结,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献身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也是负责精神的最高境界。即便在和平年代,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时刻和重要关头,仍然需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舍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奋斗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制胜法宝。它既是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斗争精神,也是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强国富民梦,靠的就是不懈奋斗。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能够始终充满凝聚力,发挥最大合力的重要保障。不难看出,黄埔精神的这些内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中华民族距离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未如此之近,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弘扬爱国、献身、奋斗、团结的黄埔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后人的业绩,让中华民族以和谐统一、文明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为什么黄埔军校培植的“天下黄埔是一家”的理念能够超越年龄、跨越地域引起广泛共鸣?

  1987年10月14日,台湾当局再次放宽台湾同胞往来大陆探亲,几天后,徐向前元帅以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的身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谈话,第一次喊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口号:“天下黄埔是一家”。他在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对在台黄埔同学说:“我们袍泽情深,桑梓谊重、骨肉团圆,不论先期后期,不论大陆台湾我们都是同学。”徐帅的谈话在台湾、港澳地区和海外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大批黄埔校友纷纷回国恭谒黄帝陵、中山陵,寻根祭祖,探亲访友,相互交流日益频繁。

  1990年5月,台湾黄埔同学、曾有十三太保之称的国民党高层人物邓文仪率团访问北京。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等领导同志会见了他们。此时,徐帅已经病得很重了,但他仍坚持在家中会见他此生最后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徐帅紧紧握着邓文仪的手说:“两岸黄埔同学要携起手来,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奋斗,在祖国统一这个大问题上大家是一致的。”邓文仪回到台湾后,在他的倡议下很快成立了与大陆黄埔同学会性质相同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邓文仪被推举为荣誉会长。在四海同心会编辑出版的刊物上,赫然印着:“反‘台独’、反分裂、救国家、救同胞、谋和平、谋统一。”由此拉开了两岸黄埔同学正式往来交流的大幕。

  如今,在两岸黄埔同学的聚会上,人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畅谈间,当一位黄埔同学情不自禁地唱起《黄埔校歌》,顿时全场起立,歌声共鸣……没有伴奏,没有指挥,但歌声整齐嘹亮,气势磅礴,让人心潮澎湃。在“天下黄埔是一家”的问候声中,大家顷刻间从不相识,成了亲如一家的兄弟……

  许许多多的黄埔同学和亲属后代,虽然各持不同信仰,远隔万水千山,却始终有“天下黄埔是一家”的深厚情怀。为什么这一理念能够超越年龄,不分地域,在黄埔同学的心中根深蒂固、不曾撼动?

  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90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是抱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创办黄埔军校的。孙中山先生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表达了振兴中华、统一全国的愿望,也成为黄埔同学谨记心中的夙愿。当年,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黄埔同学投身军校,浴血沙场。今天,广大黄埔同学仍然在为祖国统一不遗余力,奔走呼告。黄埔亲属后代在纪念父辈光辉岁月的同时,自觉认同了父辈们的理想和追求,成为“天下黄埔是一家”的后来人和继承者。

  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黄埔军校的历史,是天下黄埔人共同的光辉家史,也是两岸同胞不曾磨灭的记忆。时光荏苒,诞生于90年前的黄埔军校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销声匿迹,相反,这所军校背后的硝烟岁月,仍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虽然黄埔军校的原校舍,已经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坏殆尽,荡然无存。但无数后来成为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的黄埔师生,都曾在这片旧址上比肩同行,脚印迭重。无论是白日对面苦读、共研主义,晚上抵足而眠、卧谈国是的同窗经历;还是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下,两党携手,兄弟并肩,驰骋疆场的英姿,已然成为不能忘却的记忆,并永远刻在了黄埔师生的心底。这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已沉淀为一种深沉的同窗情、战友情。正是这种感情使天下的黄埔人无论相识与否,无论天各一方,都能情感相依,彼此认同;都可以凭着《黄埔校歌》那熟悉的旋律,找到自己的同窗和知音。

  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命运。黄埔军校衍生了“天下黄埔是一家”的家园情结,涵养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一家亲,源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植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当前,两岸同胞选择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为什么黄埔精神的继承者,都是祖国统一的急先锋?因为,他们经过战火的洗礼,最懂得两岸不能兵戎相见的道理,最明白两岸同为一家人的亲缘,最理解两岸共谋民族复兴的使命。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台湾岛内,凡是遇见黄埔校友、黄埔亲属或有黄埔情缘的人,无论相识还是陌生,无论政治观点相同还是迥异,只要谈及“黄埔”,都自然有一种亲近感,都会产生一种团结奋进的动力,都会激发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

  “家”,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天下黄埔是一家”,这里的家体现的是一家人、一家事、一家亲;这里的家已经超越了个人和团体,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这一理念是黄埔军校留下的宝贵情缘,已经成为黄埔同学和后人的行为遵循。

  九十年过去了,为什么黄埔军校的传奇不仅没有尘封,反而更加彰显出它的独特魅力?因为志在报国的黄埔军人创造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因为薪火相传的黄埔精神书写了爱国主义新的华章,因为“天下黄埔是一家”的理念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黄埔情,民族魂,中国梦。今天,只要全体中华儿女以诚相见,戮力同心,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历史,续写中华民族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21-08-05 17:05: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埔军校(桂林)第六分校考略

下一篇:抗敌青年军团琐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