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毛泽东编辑出版思想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践研究
2016-06-22 15:02:09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牛长立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关于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编辑出版社思想的研究,已有成果侧重于研究新闻编辑思想,而对印刷出版思想的研究却被不多见,形成对毛泽东编辑出版思想的不完全研究。事实上,在1940年毛泽东发出各抗日战争民主根据地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的指示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印刷出版事业才在敌后激烈的敌伪顽斗争中从小到大,印刷发行了大量的报刊、书籍、文献,充分发挥了“政治大炮”的威力。

一、毛泽东新闻编辑思想研究述略

学界已有的研究,一类是毛泽东编辑思想、政治原则方面,一类是研究毛泽东对具体编辑工作的指导。

(一)毛泽东编辑思想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新闻编辑的党性原则。1940年2月7日,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的任务就是“团结自己和团结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1] 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毛泽东再次指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2] 对此,吴向福《必须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学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认为,毛泽东深刻地表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密切关系,鲜明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什么必须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的原因所在。黄林,李晖《试论毛泽东新闻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思想》(《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将党性原则阐释为四个坚持: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在新闻出版工作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在新闻出版工作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追求新闻出版工作中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其次是编辑出版思想的时代性和政治性。胡浩宇《毛泽东邓小平编辑出版思想解读》(《求索》2004年第3期。)认为,毛泽东重视出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出版物和出版工作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它对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着伟大的作用;他强调公民既要有出版自由,又要有遵守法律和纪律的义务,违反宪法原则的出版自由是不允许的;他指出编辑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

第三是编辑出版群众观。万莲子的《毛泽东编辑出版工作宗旨刍议》(《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1期。)认为,毛泽东编辑出版工作“宗旨体现了政治家出版思想的风采”,其群众观“是他编辑出版工作不致迷失方向的保证”,同样体现着政治家从事出版工作的高尚品格;而且,办出版物的每一步骤——调查研究与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校对、发行宣传等,都可以找到毛泽东有关编辑出版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的迹象。1942年9月,毛泽东致函中宣部部长凯丰[3],建议整风后中央设一个大的编译部,而凯丰在这方面曾干出过成绩,认为由他来主持最为合适。这封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熟知物色编审人才的工作方法,具有善于找准组编人选的过硬功夫。1942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的关系的决定》中郑重地谈到,“《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刊物,应吸收广大党外人员发表言论,使一切反法西斯反日本帝国主义的人都有机会在我党党报上说话,并尽可能吸收党外人员参加编辑委员会,使报纸刊物办得更好。”[4]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出版物不可搞成脱离群众的一言堂,出版物内容应该切合革命的实际需要。

 第四是出版文化功能观。周涤尘《论毛泽东的出版文化功能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认为,毛泽东要求出版文化坚持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引性,切实研究致用的学术,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出版文化功能观上的生动体现。1939年10月4日,当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共产党人》创刊,毛泽东指出该刊的任务应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中国共产党” [5]。而要建成这样的党,关键“是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

第五是出版人才思想。郑清源《毛泽东出版人才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毛泽东的出版人才思想是以出版工作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以及它的鲜明的阶级属性来作为判断基础的科学认识论,毛泽东出版人才思想基本的原则是:一条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团结、教育、改造和利用知识分子,并通过他们编辑出版大量优秀图书,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另一条原则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出版工作者须尊重出版规律,党的出版工作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毛泽东对具体编辑工作指导的研究

 首先,袁亮《学习毛泽东编辑出版工作几个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编,1993年版,第16页。)认为,毛泽东编辑出版思想一是编辑出版要为人民服务,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府为己任;二是广泛地密切地联系和团结著作界,即要尊重和鼓励他们的写作劳动,又要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克服写作中的实际困难;三是精心审读、选择和修改书稿,认真做好序跋注释工作,“必须内容形式都弄妥当”方能出版;四是认真改进文风,反对党八股,讲究文法和修辞,以生动和通顺作为写文章的最起码的要求。

其次是关于编辑的理论修养、满足群众需要、新闻事实、编辑业务等具体工作的思想。孙继国,崔凤琦《毛泽东与编辑出版工作》(《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总结为:一是加强思想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如1942年3月底,毛泽东亲自召开了有党内外负责干部和理论家、作家共70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界代表人士对报纸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必须重视并好好利用报纸来更有力地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把利用《解放日报》当成是各机关、各部门的经常业务之一,发动全党办好党报。二是适应群众需要,重视读者观念;如1940年3月,毛泽东为延安《边区群众报》题写了报头,殷切希望编辑人员“在群众二字上下功夫,作文章”。三是注重事实完整准确,认真与求精结合;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发现新华社的一则新闻稿中提及某名流在沪,他立即函告,指出该人似在渝不在沪。是否有错,请加考查”。四是熟悉编辑业务,讲究编辑艺术;为此,须选择新闻,巧排版面;重视标题,精心制作;提纲挈领,撰写按语;文风活泼,形式多样。

第三,罗列毛泽东在新闻编辑工作的具体工作。徐霞《毛泽东与编辑出版工作》(《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列举了抗战时期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编写工作,以及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具体指导。康化夷《新闻旧闻不闻——例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出版思想》(《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6期。)还阐述了毛泽东新闻出版思想的“新闻”“旧闻”、“不闻”理论的缘起是毛泽东舆论战思想中的丰富经验,这种理论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意义的新闻出版思想。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印刷出版思想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为此,毛泽东于1940年12月25日发表《论政策》一文。关于文化教育政策,他强调,“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为此,“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办学、办报、做事。”同时,要求“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6]

毛泽东《论政策》一文,提出各根据地建立印刷厂之前,根据地就已经建立了印刷厂。如1937年1月,延安中央印刷厂即开始筹建,当年3月开始印刷出版;晋察冀日报印刷厂于1937年12月创办;延安的八路军印刷厂是1938年12月创建的[7]。1938年底至1939年11月,鄂豫边区创办了油印的报刊《小消息》和《大洪报》,而鄂中区党委,后改为鄂豫边区的机关报的《挺进报》,也于1939年7月创刊。

毛泽东对出版印刷工作的重视,也较《论政策》的发表为早。1938年5月1日,毛泽东参加了中央印刷厂工人俱乐部的竣工庆祝晚会。晚会前,他对厂里的职工说,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一个师[8]。

但正是《论政策》发表之后,迎来了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时期。以鄂豫边区新四军第五师的印刷出版为例。五师始终孤悬于敌后,受敌、伪、顽军的夹击,战斗频繁,环境极为动荡,致使与总部和其他兄弟部队及根据地联络异常困难,不得不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从1940年夏季五师取得第一部铅印机开始,根据地各印刷厂(所)于1941年底至1942年底陆续建成投产,进入了印刷事业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再次强调印刷出版工作,见于1944年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召开期间。当时,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毛泽东提出一个消灭陕甘宁边区文化的五年计划,“统统把文盲消灭掉”。而解决办法的首位,是报纸,“怎样才能做到呢?我看这里面大致有四个问题:报纸、学校、艺术、卫生。”[9]

关于出版报纸消灭文盲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高级领导同志,甚至中级领导同志都有一种感觉,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解放日报》在边区已成为一个组织者。没有《解放日报》,在这样一个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在全中国算是经济文化很落后的地区工作,是很困难的。有一个《解放日报》,就可以组织起整个边区的政治、文化生活。还有《边区群众报》,发行更广,看的人更多。”

除了边区、党委出版报纸外,毛泽东要求地方单位也印刷出版报纸,“现在边区还有许多地方报纸,是各地委办的……这些地方报纸之所以需要,就是因为仅仅有一个《解放日报》、一个《边区群众报》还不够,他们那里出一个报纸,反映情况可以更直接、更快些。”对此,毛泽东指出,“我想这是好的。我们地委的同志,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要以很大的精力来注意这个工作,使它一年比一年进步。”

除了边区党委、政府,地方党委印刷出版报刊外,毛泽东进一步要求部队旅一级,县区也要考虑办报刊,“我们的各旅是不是都有报纸?我知道关中的那个旅有,三五九旅也有,听说有些团也有。各县还没有。可不可以在各县也办一些报纸? ……这个事情同志们可以考虑一下,当然也不要以为这是杨家岭开了会的,于是就发命令要大家都办,如果不需要就不办,也可以先从一两个县办起来试一试。”并且,“这样来办报,全边区可以有千把种报纸,这叫做全党办报。一个机关也可以办报,党员非党员都可以参加,这叫做党与非党联盟。”

三、毛泽东编辑出版思想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印刷业的发展,是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伴随着革命战争的需要而创建起来的。根据地的印刷技术水平,尚处于封建社会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百余年后,至20世纪20——40年代,根据地的印刷技术依然停留在已经落后的铅印、石印和简陋的油印乃至雕版印刷阶段。

1.抗日民主根据地印刷设备概况

根据地重要的印刷机构如:延安中央印刷厂,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新四军五师的《七七报》印刷厂、《挺进报》印刷厂、第二印刷厂和第三铅刷厂,七师皖江印刷所、吕梁印刷厂、山东大众日报印刷厂、江淮日报印刷厂(后改为新四军军部印刷厂)等,可制作统计表1,如下:

表1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根据地印刷业统计表

类别

厂名 铅印机 石印机 圆盘机 油印机 铸字机 切纸机 合计

(仅统计印刷机) 延安中央印刷厂 6 5     3 1 11 晋察冀日报印刷厂 5 √         ≧5 冀中新华印刷厂 2 2 1   1   5 新四军皖南军部印刷厂 2 √ 3   1   ≧5 《七七报》印刷厂 1   1 3     5 《挺进报》印刷厂 √ 2 2 1     ≧5 第二印刷厂 1   2       3 第三铅印厂 1   1   1 2 2 皖江印刷所 √ √   √     有 吕梁印刷厂 √ √     √   有 山东大众日报印刷厂 √ √         有 江淮日报印刷厂 √ √ √       有 备注:表中“√”表示“有”。数据来源:①范慕韩主编.中国印刷近代史(初稿)》,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453-460.②湖北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委员会编.新四军第五师暨鄂豫边区印刷事业史》,湖北印刷厂1993.11—14、20—29、188.③李良明,田子渝,曾成贵主编.湖北新民主革命史·抗日战争时期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1.④陈英、文尚光.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印刷事业的发展条件及特点》,《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1993.382.⑤北京地区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新四军第七师暨皖江抗日根据地分会编印.新四军第七师暨皖江抗日根据地简史》,内部资料,第94.

表1表明,根据地的印刷设备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上是徘徊在个位数字以下,两位数字的都不超过11部。五师、七师所在的大别山区,根据地的铅印机一般仅为1台,较之其他根据地6、5、2部的数量明显少,虽然保有量都是个位数字;铅印、石印、油印总的数量,从单一厂来说,大别山区《七七报》印刷厂、挺进报印刷厂、第二印刷厂、第三铅印厂依次为5、5、3、2部,也少于延安中央印刷厂的11部,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的5部;但第一、二、三印钞厂加起来,有石印30多部、圆盘机3部 [10]。在“扫荡”与反“扫荡”,包围与反包围,偷袭与反偷袭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个印刷厂在较其他根据地更为复杂的敌伪顽我的斗争中,不断转移搬迁中坚持生产。除固定在陆地上的印刷厂外还有水上印刷厂,把排字和印刷机器安装在船上,可以在海上、湖荡和水乡到处流动;此外还有把印刷机器安装在老百姓的夹板墙内和地窖中,甚至干脆通过关系将印刷厂安置到敌伪据点里。后来,还有把印刷机器安装在马车上,成为可以随军行动的印刷厂[11]。

根据地印刷厂的机器设备的来源,主要通过六条渠道解决:根据地原有的印刷厂里抽调;党的地下组织从敌占区采购或“巧取”;聘请敌占区进步技术工人,由他们带来机器和原材料;通过根据地边缘地区的小城镇进步商会和进步商人购进机器和原材料;战斗缴获;传统印刷工具的使用,如刻印家谱的木印箱子等。随着敌人封锁的日益加强,印刷设备和原材料,往往供不应求,或急需的某些材料一时不能及时运来。因此,根据地的印刷战士自已动手,因陋就简,制作某些零星的原材料和代用品。

2.根据地印刷出版——中国近代印刷史的一个缩影

由于战争的破坏,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印刷工业并未持续发展,更谈不上普及和提高,社会动荡,经济衰败,印刷工业面对的是一个基础十分薄弱,发展很不平衡,技术极其落后,技术力量也极缺乏的困难局面。

近代印刷术,于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到1949年,15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的近百年):西方近代印刷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政策而传入 [12]。油印机(誊写机、誊写器)光绪末年由日本传入,工艺方法有三种:毛笔蘸稀酸书写字画油印的真笔版,铁笔蜡纸油印,打字机打字蜡纸油印。

平版印刷工艺最先传入中国的,是石版印刷术。1832年第四季度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石印所。石版石在使用之前,要加以研磨;绘石制版工艺,工作量浩繁,要求工人有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石版印刷工艺先后出现了木质架石印机、铁制手摇石印机、轮转石印机、圆压式电动石版印刷机、平版轮转印刷机等,工艺不断更新。

印刷活字原为中国首创,但近代印刷术中所用的活字制造技术,则属西方近代印刷术中的凸版印刷术之一。早在公元6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在长期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一.然而,千余年来,我国对于印刷业,墨守成规,不谋改进,西方人熟悉其中道理后,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断改进,十倍于我国。1859年爱尔兰人姜别利发明了中文电镀铜模,一直沿用至20世纪30年代。铸字用的铜模经历了电镀、机刻和冲压三个阶段,而铸字机则经历了手摇和自动两个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底):中国民族印刷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且发展迅速,至30年代达于高峰;但由于日寇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而使这一进程遭到挫折。第三阶段(1937——1949年):我国印刷业处在低潮之中。三十年代达于高峰的中国民族印刷业发展进程夭折,近代印刷业在日寇铁蹄下倍受摧残、蹂躏,处在印刷近代史中的低潮时期,以致较长期只能以铅印为主要印刷手段。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印刷业的发展是19世纪已经传入中国的近代印刷史的一个缩影。20世纪30至40年代,各根据地使用的是已经落后的铅印、石印和简陋的油印乃至雕版印刷器材。不过,根据地已由抗战开始时期的油印,逐步实现了铅印零的突破,石印机、油印机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印刷厂机器数量一般都不超过两位数字。各根据地的印刷机构划整为零,分散到根据地各地,为战争服务。根据地用极其简陋的印刷设备,印制战争需要的宣传品、发行纸币,印刷设备、技术虽无进步,但却深入农村僻壤,普及面大为提高。

3.印刷成就——“政治大炮”显威力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继承我国传统印刷技术基础上,使用早已落后的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成果:油印、石印、铅印,在毛泽东编辑出版思想的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印刷出版工作。仅以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报刊印刷出版为例,制作表2:

表2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报刊发行略表

时期 名称 种类 土地革命 《血潮》(后改为《英特纳雄纳尔》)《我们的路线》《列宁周报》《列宁三日刊》《党的生活》《苏维埃》《红色战士》、《红军生活》、《红军党的生活》《消息汇报》《工农兵》(后改《特“苏维埃”》)《红旗》《捷报》《红旗副刊》《赤色儿童》《卢森堡》《战斗》《少年先锋》《火线》《红日》《群众》《火线报》《咆哮》《红旗报》《赤色先锋》《火花》《红旗》《雪花报》 27 抗日战争 《小消息》《七七报》《大洪报》《挺进报》《学习》《先锋报》《安应农教报》《黄冈农民》《黄安新闻》《农教新闻》《战斗报》《抗敌报》《铁拳报》《建设报》《胜利报》(后改为《胜利日报》)《烽火报》《铁流报》《好战士》《卫生口报》《口报》《生产战线》《战旗》报《战胜》报《战斗》报《前进》报《野战报》《七七月刊》《江汉报》《挺进》杂志《战斗》杂志《新民主》月刊《支部工作》《支部生活》《电讯》《战斗报》《武装报》《政治工作通讯》《连队生活》《大江报》 39 解放战争 《七七日报》(由《七七报》改)《鄂豫报》《皖西日报》《豫南人民报》《野战报》《群众周报》《简报》《通报》《土改简报》《浠水报》 10 备注:表格数据依据《湖北新民主革命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皖西革命史1919-1949》、《大别山风云录·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等相关内容制作。

表2同时列出了大别山区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区时期)根据地的报刊发行情况。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发行的报刊不少于39种。《小消息》和《大洪报》创办于1938年,前者办了10到11个月,后者办了3个月 [13]。抗战期间,《七七报》出刊373期,从1939年7月7日创刊至1940年底的一年半中,大约出版了94期,总印数达20万张。1941年春节,印数更是直线上升,可日印报纸1.2万份[14],仅3个月就印了10余万份[15],头5个月就印刷《七七报》13万张。此外,《挺进报》出刊300期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报刊发行种类,无论是较土地革命时期,还是较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了显著的增加,数量超过了两者之和。而这些报刊的印刷出版,大多是在毛泽东同志1940年《论政策》发表之后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无数次革命的洗礼,在根据地印刷战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四、结语

毛泽东编辑出版思想是个有机的整体。抗战时期,党和人民的的编辑出版事业,首先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体现抗战的时代性、政治性,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情怀与群众观、文化功能观、编辑人才观等,以此为基础,做好扎实的编辑工作;同时,根据地要克服一切困难,克服印刷技术落后,人才困乏,设备尚处于19世纪中国近代印刷业乃至1200年前中国传统印刷时代的不利情形,发挥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尤其是编辑、出版战线上的坚强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聪明才智,发展壮大根据地的印刷出版事业。

在毛泽东编辑出版社思想的指引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印刷厂(所)起步于土地革命时期,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成长起来;先是红军,接着是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至人民解放军,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根据地也越来越扩大和巩固,但饱受敌、伪、顽军的夹击,战斗频繁,环境极为动荡。印刷业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极其艰辛的劳动,甚至血的代价。正因如此,印刷出版业“政治大炮”的宣传威力才更为巨大。

参考文献

[1] [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7,565,768—769.

[2] [3] [4]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3,441,397.

[7] [8] [12]范慕韩主编.中国印刷近代史(初稿)[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453、455, 455, 6-7.

[9]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1—112.

[10] [13]湖北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委员会编.新四军第五师暨鄂豫边区印刷事业史[M].武汉:湖北印刷厂,1993.29, 12.

[11]周岩.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印刷出版工作的历史性创造[J].《铁流》,2001.796—797.

[14]李良明,田子渝,曾成贵主编.湖北新民主革命史·抗日战争时期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1.

[15]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88.

责任编辑:孙洪艳 最后更新:2016-06-22 15:07: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次伟大的母亲行动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生访谈

下一篇:昔日《湘西日报》揭披侵华日军罪恶 溆浦吴世品血泪控诉日寇暴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