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乱岁月离家园 国仇家恨记心间
骨肉亲情难泯灭 七十九载寻亲缘
-----------85岁的南京南湾营邵月华老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两位姐姐
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金陵晚报记者于峰和南京汤山炮兵学院费仲兴教授一行,采访了今年85岁的南京南湾营邵月华老人,对邵月华老人做了口述记忆的记录。费仲兴教授是汤山炮兵学院的退休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南京大屠杀的经历者,搜集尚不为人知的大屠杀记忆。最近,费教授在城东南湾营一带寻访,得知当地85岁的老人邵月华经历过大屠杀,且保存有片断记忆。立即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金陵晚报记者于峰取得联系!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上午对邵月华老人进行了详细的采访!
(85岁的南京南湾营邵月华老人)
面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金陵晚报记者于峰和南京汤山炮兵学院费仲兴教授等爱心人士,邵月华老人沉痛的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她生于1932年。1937年日本人攻占南京之前,她们一家住在下关挹江门的城门洞里,“我父亲给人家挑水为生,一家人住在门洞子里,地上铺点稻草就能睡。”邵月华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先后因病去世,她和两个姐姐一起生活。“我只知道自己是南京人,但住在哪里,父母叫什么,姓什么,我都不知道!”?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在全城烧杀抢掠,两个姐姐带着邵月华“跑反”,从下关跑到了位于鼓楼的国际安全区,邵月华称之为“难民区”。对于那段经历,邵月华记忆犹新,“在难民区躲了几个月,住在草棚子里,又冷又饿,没啥吃的,常常要排队排上很长时间,才能打上一碗薄薄的稀粥。”?
南京大屠杀结束后,时局稍微安稳了一些。姐姐们带着邵月华回到了下关。不久,两个姐姐相继嫁人离开,将邵月华寄养在一个名叫王妈的居民家中,“我本来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王妈的丈夫姓邵,我也就跟着姓邵了。”邵月华回忆,当时,她住在热河路一个叫“振奋里”(音)的地方。据记者查阅南京地名资料可知,这条街巷正式名称是“正丰里”,位于热河路南段西侧,因为有一座“正丰厚木行”而得名。1950年,“正丰里”改名为“热河路七十五巷”。
住在正丰里时,邵月华家对面就是日军兵营,住满了日本兵,附近居民每日生活在恐惧中。有一次,日军在热河路上抓到一名中国籍小偷,没有送到警察局去处理,而是绑在路边的电线杆子上,以恶作剧的方式,轮流向这个人肚子里灌水。没过多久,这个罪不至死的中国人,就被活活地撑死了。
(昔日的正丰里,邵月华老人家对面就是日军兵营,附近居民长期处于恐惧之中)
(现实当中的南京老城南)
在正丰里住的时间不长,邵月华又被送到城南,给中华门外城墙下东干长巷一户姓吕的人家做“童养媳”。中华门外的西街,是民国南京城南商业繁华的所在地,米行很多。邵月华找到了一桩活计,给米行送米,也就是城南哪户人家到米行买了米,邵月华就帮着送到人家家里去,但这个活儿要和日本人打交道,邵月华依然生活在提心吊胆中。
原来,西街米行在南京城外,买米的人家往往住在城南门东、门西的街巷里。邵月华担着米进诚,就得通过日军设在中华东门的哨卡。“鬼子兵很坏,对过哨卡的百姓要反复盘查,一般都会骂上两句,看不顺眼的还要打几下,踢几脚”。讲述这段记忆时,这位文化不高的老人嘴中突然蹦出了几句日语,记者听懂的只有“八格牙路”(混蛋),懂日语的费仲兴教授说,其他几句是“打你”“谢谢”的意思。
那段经常过哨卡的经历,对邵月华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她一辈子都牢记着这几句日语。她说,“打你”是鬼子兵恐吓中国人的口头禅,“谢谢”则是中国百姓在检查完毕后,被逼着必须要对日军道谢的话。
(曾经南京的挹江门日本鬼子进城图)
邵月华老人后来一直生活在中华门附近,房子拆迁后,搬到南湾营和女儿一起居住。?如今,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但最大的心愿还是找到当年失散的两个姐姐,“两个姐姐可能嫁到了江心洲,后来也找过,但我们找错了方向,始终没找到。”邵月华表示,日军侵占南京后,她和她的两个姐姐失散多年,找到姐姐,是她几十年来的一个心愿。
(85岁的南京南湾营邵月华老人与南京汤山炮兵学院费仲兴教授)
费仲兴教授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金陵晚报记者于峰说:邵月华老人的记忆非常有价值,她经历过南京大屠杀,又在日军统治下生活多年,几句终身不忘的日语,折射出日军占领南京八年,给普通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段口述记忆,勾勒出普通民众在南京沦陷期间的真实生存状态。
如有发现85岁的南京南湾营邵月华老人寻亲线索请及时与以下机构和爱心志愿者联络: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金陵晚报记者:于峰先生 18013959140
3、抗战史迹(抗战史迹网)邮箱:VZLL@QQ.COM
4、李勇先生 13580166225 李勇先生微信(TONG20060823)
备注:
1、报料及图片由李勇先生 13580166225 李勇先生微信(TONG20060823)提供。
2、部份文字及相关材料引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金陵晚报记者:于峰先生 18013959140先生文字。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22-12-31 10:47: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鲁以国的心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