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他发现了乐山这个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2017-06-01 11:12:14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通讯员 谢家俊 作者:张在军  点击:  复制链接

  【张在军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文献整理,相继写出了多部作品,新近出版的《发现乐山》,认为乐山是一个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这里选发《教授中的“老外”》一部分。

  “乐山不只是有一座大佛,不只是出了一个郭沫若,乐山还是大后方抗战文化与教育的中心。历史不容忘记!”——张在军】

  1928年9月,国民政府大学院正式改组、建立国立武汉大学。从1929年王世杰主持校政到抗战爆发、武大西迁的大约8年时间内,是武大发展迅速、一跃而为中国一流大学的黄金时期。武大的外籍教师聘用也更制度化、规模化。这一时期就任武大的外教主要有:格拉塞、捷希、培尔等。

  格拉塞(Konrad Glatzer),德国普鲁士人。德国哈勒大学毕业,经考试为高等教授,曾任德国杜斯德布罗克实业语言学校教授,历任武昌方言学堂、高等师范、武昌大学、商科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格拉塞从1928年起,任武大文学院教授德文讲师,时已58岁。抗战爆发后,因格拉塞为德国籍,而德国是中国的敌对国,从1938年起他不再教授德文,而调任保管兼编辑。武大西迁四川乐山,格拉塞方举家返回柏林。武大德文课的继任教师之一王家鸿(另一人是冯承植)却正是格拉塞的得意门生。

  说到乐山时期,武大外文系有三名外教,一个是蓄着大胡子的是英国人李纳,一个是金发碧眼的瑞典人杨安妮,还一个是美国人黄薇华兰。

  “不学无术”的李纳

  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乐山街头,不时会有一个身材高大瘦削、黄发碧眼、满面长须,穿着廉价的灰布长衫,类似西方天主教神父形象的外国人,常常被市民围观。他就是武大外文系的英国籍英语教师李纳(George H Rainer),绰号耶稣(Christ),“因为相貌相似的缘故”(钱歌川语)。

  抗战时期在我国大学中教外语的洋人不多,李纳甘冒生命危险,远到中国内地一个偏僻县城任教,是有原因的:原来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的一个报务员,战争结束后,流落到澳门落户,曾任澳门官立学校英文教员19年。他没有受过传统的学校教育,但因为一口地道伦敦英语发音,成为战时中国武汉大学英语教学急需的师资人才。当时的武大校长王星拱、教务长朱光潜、训导长赵师梅以及院系教授多数留学英国,深切了解英国大学的办学原则。文学院院长陈源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需聘一位标准发音的英语教师,委托在香港工作的落华生去物色人选。李纳的伦敦英语发音优势,因此中选。

  戴镏龄认为,“李纳来武大,英国大使馆文化专员蒲乐道(John Blofeld)似负有部分责任。是英国文化协会当初介绍李纳,蒲乐道任这个协会的代表,深恐李纳不胜任,却以无人顶替为理由,听之任之。武汉大学在这方面也不免迁就。”

  李纳到底如何?在戴镏龄看来是不太合格的,他说:“钱锺书教授在给我的信中,周珏良教授在和我谈话中,都评论过李纳,前者指其业务,后者指其生活作风。他似乎是一时英语界部分人士中的话题。我认为那些评论是中肯的。如何聘请外国专家到我们的高等院校教学,在今天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兼文学院院长的陈源教授应该说是热心吸引外语人才的。温源宁从一个海外华侨成为北京大学的英语教授,就是经过他穿针引线,极力推荐。诗人倍尔(Julian Bell)到武汉大学外语系教书,又是他院长任内作出决定的结果。不过他请来的李纳却大不惬人意。这个伦敦附近出生的英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大学中应召入伍在战舰上服务,目睹战争的惨酷杀伤及破坏,退役后漂泊来远东,以投稿及教书为活,已是一个亟度心灵空虚和幻想破灭的人,于是一度纵情酒色,在武大时常通夜不眠,看小说消遣。平心而论,作为一部活的留声机,对学生提高英语口语实践能力,他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学问如何,则颇有问题,而武大是以高工资聘用他,给以教授名义,无怪校外有识之士都啧有烦言了。”戴镏龄:《英语教学旧人旧事杂记》,珞珈山水BBS。

  见仁见智。经济系学生丁宗岱认为,“李纳先生作为大学基础英语教师是合格的。他教学认真,每堂课自始至终全部用英语讲解,特别是他那标准的伦敦英语发音,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英语基础课学生之一,我一度同他交往较多。但他在外语系教师中是很孤独的。因为那些受过英国大学教育,并获有职称的教授们,不愿同一位被称为‘不学无术’的人交往。特别令他难堪的,是外语系胡稼胎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在伦敦期间,从未说过武汉大学有个英籍教授李纳先生的存在。这件事使他感到十分尴尬”丁宗岱:《记英籍教师李纳先生》,台湾《珞珈》(2000年10月)第145期。

  丁宗岱的回忆文章又说,“外语系助教吴志谦同李纳交往较多。但两人并非教学工作中的结合,而是轮流作东到饭馆‘打牙祭’的伙伴。当时师生生活清苦,每周难得吃顿肉菜。有个时期,我也打破师生界限,被邀参加到他们轮流作东到饭馆‘打牙祭’的行列。生活上增加不少乐趣”。还说:“乐山武汉大学教师们的居住条件很差。为了躲避警报,李纳先生也同别的教师一样,在郊区农村租了个茅屋居住。他所雇用的保姆欺骗他是个外国人,常带她的男友在李纳先生上课期间,到他的住房里寻欢作乐,搞得室内杯盘狼藉、秩序大乱,他不胜其烦,却无可奈何。为此,他需邀请一个学生与他同住,既分摊伙食负担,又代管理保姆老实服务。我曾应邀到他那个茅屋住了两三个月,目的是想多跟他学些英语,结果令我失望。因为他的生活**惯特殊:每天往返走路、教学,劳累不堪,回到家中就是休息。他对我的英语学**要求不感兴趣。他患了牙痛病,就用酒来治疗,不听别人劝说。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支柱是强烈的,而且充满自信。他对我说:‘你们大学生从小学一步步走进大学校门,而我却从大学教师起步。’他这些话,听起来,让人吃惊。”丁宗岱:《记英籍教师李纳先生》,台湾《珞珈》(2000年10月)第145期。

  教育部分配到武大外文系借读的王陆,对这个英籍老师有着深情的回忆,他说:“外文系唯一的英籍教授是李纳,身穿黑色长袍,留胡须,永远是笑容可掬,这使我想起在北平辅仁大学校园里神父兼教授的形态。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可我听不懂,还是用英语交谈方便。外文系有个外语学会,每年都演出英文戏剧,多半是莎士比亚剧作。我上三年级时,导演并演出了Sir Jamess Barrie的名剧The Admirable Crichton,这是一部讽刺剧。彩排时,李纳教授向我建议,要特别注意剧本括号里的说明,这使得演出变得有声有色。李纳先生非常喜欢饮酒,每次至少饮四两,我虽不善饮酒,但总是陪他喝个痛快。有一次天色已晚,只好找个旅店住下,没想到他随身带着睡衣,他背对着我换上睡衣,然后与我同榻而眠。李纳先生很好学,尤其是学写汉字。有一次他写信给我,问我成都有没有他放‘铺盖’的地方,真难为他写出那么多笔划的汉字来。在乐山青衣江浮桥对岸,有许多教授都有茅屋住宅,李纳也有一套。学生们有时相约去他的村居度周末,他很随和,与大家相处融洽。”王陆:《乐山时期的武大外文系》,台湾《珞珈》(2000年4月)第143期。

  伍一民《回忆在乐山的日子》说当年物价上涨,生活艰难,教授们大多身着一袭青衫,脚蹬一双布鞋,就连外籍教授李纳也不例外,“这个群体清贫自守,默默地耕耘着武大这块良田,布衣粗食居陋巷,保持着孔门弟子颜回、子路的遗行,自得其乐。他们的节操,他们的际范,潜移默化,对我们学子是无形的教化与熏陶。我们每天站立两厢不仅是来瞻仰他们的风采,而是来接受教诲。”伍一民:《回忆在乐山的日子》,台湾《珞珈》(1998年1月)第134期。诚哉此言!

  痴心多情的杨安妮

  武大外文系有好几位女教授(兴许是战时全国高校中最多的),如袁昌英、朱君允、孙家琇、顾如等,另一位则是全校师生瞩目的、风姿绰约的德文教授杨安妮。

  杨安妮,原名玛丽·安妮。因与四川才子杨茂修结婚,按中国封建传统应随夫姓,故名杨安妮,也有叫杨玛丽的。

  杨安妮出身于瑞典名门望族,由于她家学渊源,天资聪颖,在念完中学时,即精通德、法、英、意四国语言。瑞典国Kaistat专校毕业,后在巴黎大学文科修业。1922年,四川洪雅县著名的杨家四少爷杨茂修,从当时北平的朝阳大学毕业后到巴黎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舞会上,经友人介绍,杨茂修认识了当时在巴黎大学学**的瑞典女郎玛丽·安妮,从此过从甚密,感情与日俱增。玛丽因此又结识了许多中国留法学生,了解了不少中国文化,对中国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向往。数年交往,两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

  其实杨茂修早在幼年读私塾时,就由家庭包办与舅父的三女张一君订婚,并在出国留学之前完婚。杨茂修出国不久,张一君生了大儿子杨大正。这段隐情,杨茂修暗藏在心,而安妮·玛丽却蒙在鼓中,始料不到。

  1929年,杨茂修学业即将完成,但心中却惴惴不安,考虑再三,为了不伤害安妮·玛丽真情美意,避免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便悄悄离开巴黎,回到上海。杨的不告而别,使安妮心急如焚,焦虑万分,首先在中国留学生中四处寻找,八方打听,经得知杨已返回上海,这位痴心多情的瑞典女子便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只身来到中国,临行时还身藏一支手枪,欲与杨茂修同归于尽。安妮在上海找到杨茂修后,听杨娓娓诉说原委,诚恳道歉,了解到他是因为封建包办婚姻,不得已才出此一策时,深为理解和同情。终于在1929年夏,这对在异国他乡苦恋了数年的情侣结成了眷属。翌年,安妮在上海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取名杨庚生(后改为更生)。从此,她定居中国。

  杨茂修在上海市政府工作两年后,想回四川,1931年初,经由当时河南省**商震介绍给驻成都的川军29军军长田颂尧担任军部顾问,安妮也随夫到了蓉城,住在成都西华门街,与曾任川东道尹(相当于重庆市长)、江北知事的大哥杨雨楼在一起,过着和睦俭朴的生活。安妮曾任四川大学理学院德文讲师。她几年中又相继生了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夭折,一个取名杨艾南。

  杨茂修才华横溢,不但法律学识渊博,且文学造诣也深,在川军中任顾问几年之后,深感难展雄才,便于1935年应聘去北京大学任教,后常在老舍先生主办的《论语》上发表不少宏文谠论,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评论家。而身为瑞典人的安妮激于义愤,也参加了抗日活动,从而结识了许多抗日爱国将领,如张学良、冯玉祥等并过从甚密。后北平沦陷,她再次随夫回到四川洪雅老家。杨茂修担任了县参议会副议长,安妮应县中校长聘到校义务教英语会话课,教学生动员民众抗日等会话。她还在教余时间宣传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学生游泳,自己亲自到校门前的文昌宫沱里游泳,一时“洋女人下河洗澡”的消息传遍洪雅,引起成百上千人观看,开了地方新风。

  洪雅县当时属乐山专区管辖,从武昌迁到乐山的武大校长王星拱,闻知洪雅有位巴黎大学毕业,精通四国语言的外籍女才子,于1941年发出一封英文聘书并亲自签名,礼聘安妮到武大任教。初来武大时,学生称她为杨安妮玛丽。她任外文系德文女教授,讲授课程为Die Deutsche Sprache。她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带领学生进行德语对话练**,对学生亲切热情,教书育人的风范深得全校选修德文同学的景仰与爱戴。闻知有些教授著书立说,一时找不到出版社出版,自己更无钱印刷,她除慷慨解囊外,还能积极筹募资金支援。朱光潜出版的一本美学著作的筹资名单上就列有杨安妮的大名。

  教学之余,杨安妮积极参与抗战宣传活动,经常传授一些抗日用语,指导学生编排英语版抗日话剧。武大筹备义演郭沫若为抗战而创作的名剧《孔雀胆》,杨安妮为筹备小组成员之一。1943年冬,冯玉祥将军组织献金运动来到乐山。在一次献金大会上,杨安妮牵着年仅8岁的小儿子杨艾南走上献金台,杨艾南将心爱的金色扑满小心翼翼地交给大会**。这个洋妇人和“小洋人”的义举获得众多人士的热烈掌声,也深深感动了到会的一郑姓巨商,他当场以万元巨款买下这个扑满,又立即将它送还大会。与杨安妮在抗日大后方相逢的冯玉祥将军,有感于这个异国女子长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特书写对联相赠:“纪念木兰女,要学秦良玉。”杨安妮还积极动员青年参军抗日,她保姆的儿子就是由她动员参加抗日队伍的。临行前,给他一笔钱,还将自己亲笔签名的相片赠送,鼓励其英勇杀敌。在她的鼓励下,有不少青年走上抗日前线。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安妮未随武大复原去武汉而回到洪雅。其时,杨茂修已任国府立法委员,她常随夫奔走于成都、南京、上海等地,但每年都必回洪雅县柳江乡的老家住一些日子,并和杨的前妻和睦相处,不分大小,对前妻所生大儿杨大正也视同己出,担负起教养责任,仍命其亲生子杨艾南不断资助其同父异母的大哥,爱屋及乌,深受赞扬。

  1951年,洪雅实行土改,杨家被划为大地主,杨茂修又是原立法委员,两罪并罚,在劫难逃,终因不堪折磨**,悬梁自尽。杨安妮因是外国人,未靠剥削生活,得以幸免,但仍被驱逐出国,离境时不准携带任何财物,只能把她亲生的、当时只有15岁的小儿杨艾南带走。杨安妮这位把青春、爱情和大半生献给一位中国才子,对中国人民充满美好情谊的瑞典女子,在1952年3月满怀凄凉地离开洪雅,辗转一个多月回到瑞典。至于杨更生,乐山武大附中毕业,20世纪50年代在西藏公路劳动多年,后来也被其母带去了瑞典。2015年8月8日,陈小滢老人(陈西滢之女、杨更生武大附中同学)对笔者讲述。

《发现乐山》

《发现乐山》作者张在军先生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01 11:18: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端午时节勿忘老兵

下一篇:铭记历史,赠藏《老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