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大师丰子恺在乐山
2017-06-27 14:22:59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通讯员 谢家俊  点击:  复制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是我国受人敬仰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1898年,他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一个诗书之家,自幼爱好美术,早年曾向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五四”运动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国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战的非常时期,乐山作为后方,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出独特的历史影像,许多文艺界人士通过推动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支援着抗战。丰子恺、张大千等大师在此期间分别来到乐山,或宣传抗战,或游历写生,为乐山写照留影,创作了不少精品。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丰子恺辗转各地避难。1943年,丰子恺由重庆出发,经内江、自贡来到乐山五通桥,并在乐山城区、五通桥逗留十多天,期间举办画展,将自己的抗战主张、艺术造诣等向民众进行宣传展示。这段历史在时隔70多年后,依然被很多乐山人回味和思念着。

  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易志隆著的《千年盐城五通桥》中记录着,丰子恺1943年来五通桥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举办画展。他在旅居五通桥期间,画五通桥山水、咏五通桥风月,并与五通桥人李道熙(后任乐山嘉州画院院长)结下师生缘。“1943年春,丰子恺先生应五通桥大盐商田子谦之邀来桥办展售画,旅居于竹根滩‘乐安旅馆’。李道熙积极协助丰先生展画、卖画,并经常上门求教,在书法和绘画上都获益匪浅,并且珍藏了丰子恺的精美作品。”

  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曾祥其对丰子恺与五通桥的缘分进行了考证。《丰子恺年谱》记载了丰子恺这样一段足迹:“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不久辞去教职,以卖画为生;先后赴长寿、涪陵、丰都和川北诸地旅行,举行个人画展。1945年47岁,去隆昌、内江、成都等地开画展。”那么,1943年春节后,丰子恺首次出门开画展的行踪起于何处?

  曾祥其发现,有大量的绘画和诗作证实,五通桥是丰子恺走出来巡展卖画的第一站,此后几年的卖画生活就是从五通桥拉开序幕的。之所以选择五通桥,其实与长期追随马一浮先生求学深造的一位叫王星贤的人有关,此人入川后在五通桥工作,他与丰子恺的关系极为融洽,有多年的交往,他向丰子恺推荐景致清幽的小西湖。“丰子恺先生住宿于竹根滩上游街乐安旅馆,展画的地点则在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曾祥其介绍道,在当年武汉大学学生杨静远的日记《让庐日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光潜《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嘉定丰子恺画展作》中,也透露丰子恺在五通桥展画之余,还在今天的中心城区海棠广场处办过画展,吸引了众多武汉大学师生和乐山人观展。

  丰子恺的《癸末蜀游杂诗》有一首“赴乐山道中”写道: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

  旅居五通桥期间,丰子恺画有《长桥卧波》(特别题有“于四川五通桥”),《蜀江水碧蜀山青》等五通桥风光作品,并举行画展。在此期间,丰子恺写下了他著名的文章《怀念李叔同》,文章结尾写道,“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师圆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另外,他还到乐山拜望了素来仰慕的国学大儒马一浮先生并曾留宿,《癸末蜀游杂诗》有首诗记其事——“乐山濠上草堂呈马一浮先生”:蜀道原无阻,灵山信不遥。草堂春寂寂,茶灶夜迢迢。麟凤胸中藏,龙蛇壁上骄。近邻谁得住,大佛百寻高。

  五通桥的桥滩之美,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面题写了不少关于五通桥的诗句:“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景色似杭州。”“四望湖山留墨客,五桥姿韵入诗心。”“是材非材黄葛树,有味无味白豆花。”在氤氲的水乡烟云中,丰子恺既吸吮了大自然的灵感和营养,也获得了画展带来的丰厚回报。

  丰子恺在五通桥留下的反映小西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自然风光的描摹,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建筑等众多人文信息,让人们看到和了解五通桥抗战时期的秀美风光与人文景致,他的乐山展画经历对乐山画家而言具有启示意义。

  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易志隆说,“嘉州画派名家李道熙曾多次谈及当年拜访丰子恺的难忘经历,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有幸与大师结缘,其淡雅、温和的画风对道熙老师后来的创作影响至深。”

  70多岁的五通桥收藏爱好者刘世燃从事收藏40多年,丰子恺的《长桥卧波》、《护生画集》等作品是他多年来的珍藏,“丰子恺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百态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轻松的笔墨,让大家看到希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丰子恺


丰子恺在五通桥创作的《长桥卧波》


刘世燃收藏的丰子恺作品《护生画集》。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27 14:24: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加拿大传教士之子难忘中国抗战歌曲《游击队歌》

下一篇:77岁读者毛应龙先生《老兵》读后感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