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王缵绪:致力教育的抗日将领
2018-08-02 09:05:31  来源:通讯员 朱兴弟 文/图  点击:  复制链接

  2018年7月2日下午,因修建“西充县抗日英雄纪念碑”及修复抗日名将王缵绪故居事宜,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进会负责人一行和西充县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一起,来到西充城郊化风山下的王缵绪故居考察,进而对王缵绪将军戎马一生及致力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主川图治 抗日负伤

  王缵绪,字治易,1885年出生于西充县观音乡大磉磴村。他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他喜书法,作律绝,好收藏字画。1911年,王缵绪参加辛亥革命“保路同志军”,因功任营长,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自二刘大战(刘文辉、刘湘叔侄)开始,王缵绪率军助刘湘征战并统一四川,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四川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奠定了基础。

  1938年初,四川省主席刘湘病逝,王缵绪接任该职。时值抗战最艰难时期,四川不仅要征兵征粮支援前线,还要接纳汹涌而至的沦陷区难民,更要确保后方政局稳定;由于四川民众负担极重,群体性冲突时有发生,王缵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他励精图治,推行系列新政以整顿吏治,如裁撤机关冗员,节省公帑,到各县考察吏治、兵役、地方建设并走访入伍士兵家属等等。在王缵绪的治理下,抗战初期的四川行政完善有序,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及兵源补给,为四川成为支撑对日作战的战略大后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8月,王缵绪辞去四川省政府主席职务,于11月初率军出川抗战。他先后任职国民革命军第29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第九战区副司令。他与长子王泽浚(该集团军第44军军长)连年转战鄂豫湘战场,亲历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湖浜战役、鄂西会战、长衡会战、常德会战等七大战役。所创“大洪山老王推磨”典范战例被记者范长江报道后,轰动全国。

  以南充青年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29集团军从1938年1月于前线组建,到因伤亡惨重于1944年缩编撤消,全在抗日战场度过。其间王缵绪利用回成都养伤之机,以“国难当头”强令在成都上高中的长孙王复加(王泽浚军长之子)中断学业,将其带到前线部队参加对日作战。祖孙三代同军征战疆场,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恐怕少见。

  第29集团军抗战的六年多时间,参加对日作战2300余次,击毙击伤日军官兵4万多人;集团军两个军11万余兵力(含补充兵员)最后不足2万人。总司令王缵绪在枣宜会战中身先士卒、身负重伤,第44军150师师长许国璋壮烈殉国。真正实践了王缵绪将军“民族独立的金字塔,决心先拿我们的骨肉去砌成”的誓言。

  重视教育 创办日报

  王缵绪不仅主政有为、抗日有功,他还关注民生,热心公益事业,在重视文化、发展教育事业上尤其突出。

  1920年王缵绪任川军第9师18旅旅长兼任川南道尹时,力行兴水利、筑公路、奖励留学及新文化运动,还聘请恽代英等到川南师范学校任教。1924年他以军职兼任成都市政公所督办时,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并创办文化补习学校,还在少城公园修建通俗教育馆、陈列室、音乐演奏室、体育场等,并开展体育活动。成都民众曾自发立碑记载他的功德。

  1926年,王缵绪任川军第16师师长率部驻守资中、内江、隆昌等地时,积极修建学校、公园和图书馆,倡导半工半读以方便贫穷子弟上学;他还通过外聘优秀教师,购置仪器书籍等,将资中中学升格为“四川省立第六中学校”。他在资中三年驻守期间,修建了3个体育场,并建成成渝公路资中至内江路段。其在资中民间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一直流传至今。

  1929年5月,王缵绪要求辞去军职,以全身心筹办私立巴蜀学校,同时创办《巴蜀日报》,以示投身文化教育事业的决心。同年11月21日,《巴蜀日报》正式发刊。该报以“消息力求翔实敏活,持论一本公平直正”为宗旨,除新闻外,还有副刊,期间曾刊登《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宣言》等重要文稿。

  购买土地 创办学校

  王缵绪为改变西南教育落后面貌,决心“创造新的教学制度,实行新的教育理想”,于1929年买下重庆张家花园一块100多顷土地,创建巴蜀学校。

  1933年2月,巴蜀学校正式开学,王缵绪任董事长。他将张家花园街面房地产租金全部交给校方作为办学经费,教学仪器、教具、动植物标本及史地图籍,以及上万册图书,则由他筹款从上海购置,使学校当时的设施设备在大西南首屈一指。

  王缵绪在开学前发表的《巴蜀宣言》中,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兴学理论。他说“开启民智,教育救国”,就是要通过办教育达到挽救国家、改变民族命运之目标,强调“治校之道惟用人,除此皆末节也”。他与黄炎培、卢作孚等共同为巴蜀学校制定了体现“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毋敷,朴实无华”的校训,他倡导“手脑并用,身心互通”和“教养兼施”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直独立、勤勉进取、全面发展的能力,因而成为当时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在西南地区成功实践的典范。

  1936年,巴蜀学校学生的生活照片和学业成绩代表中国,参加伦敦国际教育博览会荣获嘉奖。短短几年时间,巴蜀学校就由小学扩展办起了初中,后办高中,成为全川乃至全国闻名的学校。1937年4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巴蜀学校题写匾额“成绩斐然”4个赫赫大字。

  当年的巴蜀学校一个学期的学费总收入还不及教师一个月的薪水,虽然严重入不敷出,但王缵绪仍坚持以较高标准发放教师工资。当时的周勖成校长为减少学校开支,曾上报《三大建议与措施》,王缵绪觉得有违办学理念而断然拒绝。事后,王缵绪为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困难,再次捐充个人房产来保证学校正常开支。为使教学正常进行,他以个人经济苦心支撑,竭尽全力以保教学所需。

  抗战初期武汉失守后,王缵绪将自己的重庆私宅献出,供刚刚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办公所需,后又以四川省主席之名指定巴蜀学校为“战时学校”,主动收容大批战区流落儿童及抗战军人子女免费入学。“七七事变”爆发后,巴蜀学校礼堂挂起了大幅中国地图,上书“国破山河在”,令全校师生警醒。

  保护学生 迁校西充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遭到日机无差别地轮番轰炸,巴蜀校园也三度被炸。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并坚持办学,王缵绪耗费巨资,将巴蜀中学迁往家乡西充县。学校的500多套桌椅等校具、2万余册图书及2000多件钢琴、标本、显微镜等教学用具及实验仪器,装了满满16艘大船,从重庆经由嘉陵江逆水运抵南充,又动员千余人用各种人力车辆搬运到西充。

  1939年9月,巴蜀学校在西充县城重建后开学。1942年,抗日战争局势变化,日机轰炸减少,巴蜀学校迁回重庆。王缵绪将全部教学设备留在西充,作为巴蜀分校(现西充中学)继续办学,还将其发展成为省立重点中学,并独担经费苦撑教学。据巴蜀中学校史记载:“王缵绪先生曾先后投入巨资创建巴蜀学校及购置新型教学器材,相继以高薪聘用符合其教育理念的校长周勖成及著名人士孙伯才、叶圣陶、卫楚材、卢作孚、何鲁等人主持教务。”巴蜀学校自创办开始,完全秉承王缵绪的教育革新理念,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可谓桃李满天下;而与之有历史渊源关系的西充中学,则先后获得“四川省重点中学”、“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等荣誉称号。

  王缵绪虽然是职业军人,却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为人和善、宽厚、言谈儒雅,乃公认的“儒将”;他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文字功底极深,不但擅长书法,精通诗词歌赋和古汉语,而且出口成章;他还是一位收藏家,50年代初,他把自己珍藏的数百件珍品包括书画都无私地献给了国家;他“私德尚好,烟酒赌均不来,自奉亦简”,中国书画界人士称王缵绪是“德艺双馨的一大才子”。

  (此稿经现任新华社主任编辑、王缵绪重孙女郑纪核实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完稿。)


2018年7月2日下午,西充县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考察王缵绪将军故居


王缵绪将军故居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02 17:53: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四川眉山志愿者慰问新发现抗战老兵并为其解决实际困难

下一篇:日军对乐山城实施大轰炸 骄横日机投弹后拍摄实况纪录片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