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华东的机关、学校成批内迁。迁来乾城避难的教师和学生,主要来自安徽沦陷区。1937年9月,安徽省教育厅迁至武汉。武汉、长沙有不少安徽的失业、失学师生。当时,教育部分别在武汉和长沙建立“失学失业青年登记处”,将失学学生分配到内迁后新建的联合中学继续学习。失业教师方面,以安徽教师为主,还有上海、江苏等地部分教师,他们在常德“安徽教师登记处”登记,被编入“安徽省教师战时服务团”,等待分配工作。
1938年8月,“安徽省教师战时服务团”迁至乾城县所里镇,在黄家大屋办公。当时服务团的任务仍是登记、安置和推荐失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间或联系安排其他工作。
因湖南属第九战区,1939年春,“安徽省教师战时服务团”改名为“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九服务团”,简称“战教九团”,团长由邵华兼任,副团长有高锡福、郝庆培等,日常事务由黄公赫料理。
“战教九团”陆续向乾城等县推荐了一批中小学教师,使其得以维持清苦的流亡生活。这些教师除分配在国立八中、特种师范以及乾城县各中心小学任教外,有的还分配到其他县和川东各地。
为使这些失业教师了解湘西各县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国立八中校长兼战教九团团长邵华,组织教师对湘西各县进行实地调查,编写了《湘西乡土调查汇编》一书,供外籍教师了解情况,便于工作。
“战教九团”的工作颇有实绩,一大批外籍教师先后安排了工作,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据1939年12月统计,除国立八中各部容纳了400来名教师外,经战教九团介绍到湖南省立特区师资训练所、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屯区各联立初级中学任教的,共有27人。到1942年5月,乾城县的外籍小学教师总人数为182人。这些外地教员,大多是安徽籍,其次是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北平、河北、江西等地。像乾州毓贤女子职业学校、私立四知小学以及乡镇国民小学,都安排他们任教,有的还深入苗乡三岔坪进行教学。由于他们教学认真,教学质量高,深得当地民众及学生家长的信赖。
战教九团还组织教师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在县城集镇,画鼓动抗日的壁画;在交通要道,写大幅动员抗日的标语;建立了一个话剧团,剧目内容有反封建的,有颂扬爱国主义的,很受欢迎。乾州、所里、良章、河溪等乡(镇)小学的老师,组织学生清晨到附近村寨路口,用喇叭筒宣传,称为“晨呼”。有的利用音乐课教唱《黄河颂》、《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安徽音乐教师张仲之和国立八中初女部教员张金帆创作了大量救亡、怀乡的歌曲,如《万溶江之歌》、《渔水之歌》、《流亡在湘西》等。这些歌曲不但在乾城流行,而且在省内外都有影响,特别是《万溶江之歌》已成为当时“江南十二大名曲”之一。
在战教九团教师的带动下,本地教师也积极配合进行爱国宜传,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提灯会”游行、募寒衣活动等,乾城小学学生还在医院慰问伤员,为伤兵表演“慰问歌”。这些内迁的外地籍教师带进了新的文化知识,使当地教育事业耳目一新。乾城在湘西各县第一个开始推广国音符号,用于识字教学。乾州八九联保国民学校校长章克圣、国立八中教员张仲之在屯区中学兼职,重视唱歌识谱,教新颖的音乐欣赏歌。这些外籍教师教国文课重视阅读、识字和作文,并创办了报刊,举办手工劳作展览和运动会,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和运动技巧比赛。
1945年11月之后,外地教师陆续返回原籍。战教九团随着抗战胜利而消失。
责任编辑:1043998503 最后更新:2015-03-12 10:28: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远征军血战密支那的“活化石”:访91岁抗战老兵滕久南
下一篇:湘西苗族抗日英雄石扶华营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