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群,曾用名万涤尘,后改名康迪,1915年4月25日出生于岳阳县月田区黄岸乡大洲村何家坳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何先贵,为人厚道,做油纸扇为生,1937年4月29日去世,享年55岁。母亲“三娭姐”,1963年10月22日病逝,享年83岁。
连云完小授受政治启蒙
何超群 四、五岁时入学训蒙,读《三字经》、《四书五经》。十多岁时进入一所改良私塾东岳府育群小学读书。1933年在大桥何家祠堂何念初先生处念书,主要学习《左传》、《孟子》、《诗经》、《幼学》,还学习旧体诗的格律。1934年进入岳阳县第六区连云高级小学读五年级。校长是李范久,语文老师是杨乐如、体育教员李郁,教员有李藻芬、李子文、贾西亭等人。1935年因大旱灾,学校暂时停办,何超群回到家中,随后就到岳州府报考国民党宪兵,被刷下。在回家的路上,碰上国民政府挂牌招募新兵,就报了名,在岳阳体检合格后被录取,分在陆军新编第十师新兵补充团,经过三操一练后移营到汨罗,两个月后开到福建龙岩。因患疟疾病,走不动路,难以随军行进,部队发给他两元路费,被遣送回家。
1935年,稻田的开明绅士陈鹤秋出任连云高等小学校长,聘任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杨乐如为教导主任,组建了新的教师队伍。先后聘请了杨锐(后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易鹤鸣(后任临湘县委书记)、侯佩璜(后任《湖南日报》记者)、杨贞泮(后任新四军将领)、彭庆旨(抗大教员)、许诺(后任中央党史办公厅主任)等进步老师任教。
1936年,连云高等小学重新开办,何超群重新回到学校读六年级。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自学图书社,创办了《怒潮旬刊》,主编为沈超。增加了大批进步书刊,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何超群因在学校“自学图书社”看了进步书籍,逐渐明白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穷苦人的出路在自求解放,只有起来反抗才有出路,也才有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时由于家里穷,何超群的膳食费和学费都由杨乐如接济,并在杨的教育下授受政治启蒙。
参加抗日救亡宣传队
何超群在读六年级上学期时,传来了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传播者是一个在北大读书的学生,名叫陈策,月田国庆门人,二十多岁,在北京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是位“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他回家后,在连云高小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讲述了北京学生一万多人游行示威的情况。游行队伍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暑期,学校还办了小学教师讲习会,有男女学员40多名。因日寇侵略,学生结业后,学校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分三路进行抗日宣传。一路由何超群、万年、沈超等带队,何超群为公推为队长,率领大家奔赴黄岸市、甘田、筻口、新墙、临湘县的桃林市等地进行抗日演讲,散发标语、传单,化装演出活剧。一路奔赴南冲、相思,一路由杨乐如亲自率领开往孟城、大云山一带。动员社会各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何超群在回忆录中记载,1937年下学期,杨乐如任班主任时,经常在课堂上孜孜不倦地向学生讲授抗日救亡的道理和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有的学生主动要求上前线去抗日,有的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月交三斗五升市戽米,五元钱做伙食费,伙食却办得很差。何超群、万年同学要求组织膳食委员会,万年自告奋勇担任膳食主任,保证改善生活。同学们纷纷响应,一致要求学校让学生自己管理伙食,但校长不同意,于是学生就在校园张贴小字报,揭露校方吞噬贫苦学生膳费的事实,还闹了两天学潮,后两人被学校除名。
当时杨乐如以抗日统战工作为重,为了缓和矛盾,尽快复课,他同易鹤鸣老师商量后将何超群(现名康迪,中纪委委员),万年(解放后曾任安徽省计量局局长)等转移到临湘鹤盘寺县立第五高级小学第十班(该校教务主任易鹤呜是易鹤鸣的哥哥)去毕业,剩下的学生留在连云校毕业。
慈云庵加入了共产党
杨乐如为了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他积极做好校长陈鹤秋的工作,于1937年3月成立了岳阳六区高等小学附设师资短训班,除吸收本校和鹤盘寺毕业的同学外,还招收了一部分社会青年。第一期学员有何超群、万年、周道、沈超、陈怡、彭启、沈赐麟等44名。第二期有刘凯儒、许岳等63名。后来大部分都成了地下党员。师训班的任课教师有:杨乐如、杨贞浓、李盘森、侯佩璜。讲过课的还有郭观梅、杨贞泮。讲课内容包括选用了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风沙编的《给年少者》、《文学拔萃读本》、薛暮桥著的《通俗经济学讲话》、《思想方法论》和曹伯韩著的《社会科学二十讲》,还有《鲁滨逊漂流记》、《世界史纲》、《世界经济地理》、《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以及杨乐如自编的《怎样造句》供学生学习。杨乐如还利用上“语文课”、“公民课”和作时事报告的机会,讲授团结抗日的政论文,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革命思想教育。
同时,杨乐如派何超群与湘北独立团地下党员,湘、鄂、赣游击队女队员单芝秘密联系,做好与红军接头准备,解决党组织问题。单芝家住在倒溪洞,与何超群隔一座大山,红军司令部就设在倒溪洞附近荷包洞的慈云庵。
当时,江渭清、余再励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在新墙、筻口、六区一带活动。1937年6月底7月初,江渭清率领的红军游击队,由毛田小港经唐家坳往大洲进山。杨乐如通过校长陈鹤秋要何超群、陈怡找红军联系接头。二人从大洲何家坳出发,经观音坡到小洞,再到荷包洞,在慈云庵司令部见到了江渭清、余再励,将油印机交给了红军,并汇报了学校的情况。
江渭清向何超群、陈怡了解清楚连云高等小学是个进步学校,有大革命时期失去组织联系的老共产党员杨乐如在该校教课,培育了很多进步青年,表示无限喜悦。同时介绍何超群、陈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对着庙堂墙壁上挂的镰刀斧头红布旗子宣了誓,向他们简单讲解了党的基本知识,要他们团结群众,努力学习,提高觉悟,服从领导,在斗争中要起先锋作用,同时再吸收个别同志入党后成立一个支部。另外两名同志向他们谈了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交给他们一份文件《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和一些标语传单,要他们回去向同学、人民群众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救亡。
1938年2月,杨乐如为了迅速传播马列主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在六区教委杨茨泉的支持下,师训班绝大部分同学被安排在农村小学教书,办农民学校,唤醒广大民众一致抗日。何超群、沈超分别担任月田、毛田的巡回教员,督促指导各民校的教学工作和思想工作,以及地下党组织发展情况。当时采用的课本是《战时读本》一至四册,杨乐如还将《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章节编成《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奴隶社会》、《什么是封建社会》、《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等小册子,发给农民阅读,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
杨乐如还指导何超群开始办“民众识字班”,后改名“民众夜校”,识字明理,着重讲革命道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的侵略暴行,呼唤劳苦大众团结起来,同心抗日,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在办民众夜校的过程中,何超群发展了何能静、杜雁鸣、陈振达、陈如奎和陈冰秋为共产党员,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大洲何家坳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被聘为六区三庆乡户籍员。
背井离乡投身新四军
1939年3-4月,上级组织派人找到单芝同志,要她通知何超群到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抗日干部学校学习,后经杨乐如通知何超群到了平江嘉义湘鄂赣特委,在那里学习了三个多月后,组织上准备调他到南京新华书店工作。
“平江惨案”发生后,岳阳、临湘一带的中共地下党员处在白色恐怖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岳阳中心县委决定将党员转移,一是去参加新四军,二是去延安。
1939年7月,何超群由湘、鄂、赣特委介绍,经浏阳县境,走万载到宜春,后到安福,乘汽车到吉安,几经辗转,找到了当时地下党负责人黄跃南、陈庭玉,乘船坐车到达江西上饶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后改乘竹排到到安徽泾县张家渡、丁家山,丁家山是中国共产党东南局所在地,见到了副军长项英。随后在东南局党训班三班学习,担任班长,改名万涤尘。1940年4月初,东南局机关转移到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党训班改名为苏皖区党委党训班。何超群在党训班前后学习了8个多月,1940年5月上旬毕业,在党训班任文书一个月左右,后调到武进县委宣传部任部长,发展武装斗争,分管三区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西三区妇女科长陈英,她是武进奔牛区西夏墅镇西街头人,1920年5月4日出生。1940年12月下旬,俩人举行了婚礼。
转战江苏各地
1941年6月,何超群调任澄西县委书记,到长岸桥工委报到后,彭炎书记为他改名康迪,意在迷惑日特跟踪,又取谐音“抗敌”之意。1941年底至1942年初,何超群任京沪路北特委秘书长,后任江镇县委书记,苏中五地委委员兼山南县委书记等职。
在抗日斗争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何超群始终坚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开展敌后武装抗战;紧紧依靠和发动民众,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反对日伪“清乡”斗争;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建立和巩固苏南茅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并建立起保证军队南下北上的交通线,抵御日寇侵略,开展对伪顽的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共苏中五地委委员、澄西县委书记,丹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苏中十地委委员、镇句县委书记,茅山工委书记等职务,在白色恐怖下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当选中央纪委委员
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中共镇江地委委员、丹阳县委书记,镇江地委城市工委书记、镇江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镇江地委第二书记、专员。1955年7月,任江苏省纪委、省监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的迫害。1973年5月恢复工作,任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7月任江苏省委机关总党委书记,12月后先后担任省纪委副书记、常务书记、第一书记,同时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1993年8月,享受副省级待遇。2002年1月,中共组织部通知,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情系乡梓五次回家
1951年冬,康迪和夫人陈英回到月田老家何家坳。这是自1939年离开湖南后他第一次回家探亲,与亲人、乡亲和故友共叙离别之情。真可谓“此去天涯寻旧梦,归来解放话新天。”
尽管长期在外工作,但康迪始终牵挂家乡的一草一木,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桑梓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纯真、朴实感情。1985年初,他只身一人回到家乡,就居住在一位宗亲家中,和儿时的几位发小围着火塘,边喝椒子茶边拉家常,一起回忆旧社会的点点滴滴,其乐融融,让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1990年10月,康迪再次携夫人陈英从南京启程,溯长江而上,经武汉、上襄樊、踏神农架,越荆沙,再次回到故乡岳阳,约邀旧友陈怡等人重访了荷包洞。他从岳阳到公田直达师堂下车,进入荷包洞,寻找当年自己给红军送油印机和入党的旧址。旧境虽然依稀可见,但慈仁庵早已被拆毁,只有断垣残壁,到处长满杂柴和楠竹。故地重访,旧情难忘,他只好在庵堂残存的条石上照相留念。随后,他携夫人到了中洲移民区考察民情,看望乡亲。因为修铁山水库,老家的乡亲都移民到了中洲垸。
据他的侄女何平平回忆,自己的父亲叫何宝林,又名何述霞,跟何超群是堂兄弟,也是同学,比何超群小两岁,都在连云完小毕业,都是地下党员。父亲在师训班毕业后被安排在东淇小学教书,解放后在临湘县财政科当了几年科长,因患有痨病,1956年出世。何超群特意到七支渠看望了何宝林的老婆,也是他弟媳许秀娥,还反复叮嘱要她去找县档案管查找何宝林的档案,以便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何平平说,可惜那时家里穷,又都没什么文化,就一直没有去找父亲的档案。同时,何超群还到了堂侄何余庆家,共叙乡情和亲情。
1998年一个秋风萧瑟的上午,康迪又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时任岳阳市长的黄甲喜高兴地接待了他,并安排万明(月田南冲人)陪康迪察看市容市貌。康迪对家乡的热情,近乎到了着迷的程度。一路上,问这问那,大多是有关市区人口变化、人均收入、房价、物价等民生问题。
1999年10月,康迪和夫人陈英在儿子康晟的陪同下,第五次回到了岳阳老家。
魂归故里叶归根
2003年,何超群在省人民医院安装心脏起搏器时,他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长了,于是对后事作了安排:“我走了以后,后事从简。两个意见:第一个意见就是,告诉一下至亲好友、亲戚、比较好的同事朋友,范围不要大;第二个意见是,遗体上还有什么器官可以给别人利用的,捐献给医院!骨灰洒到铁山水库去!三点考虑:一是何家坳。二是塘家坳。塘家坳是我高等初级小学读书的地方,在那里由校长、教员派我去打听红军的消息,我找到了江渭清,由江渭清介绍我入党的!三是黄岸市和神湾,黄岸市是六区的政治活动中心,区政府所在地。神湾是个很大的支部,二三十个共产党员,我当区委书记时领导过这个支部。”
2005年9月8日,何超群逝世,享年91岁。他的儿子,女儿遵照他的“临终遗愿”,于2005年秋,将他的骨灰抛洒在铁山水库,魂归故里。
责任编辑:李娟 最后更新:2019-05-06 14:59: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五四青年,幸毋相忘
下一篇:陕西街与抗战乐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