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台湾驻点笔记|亲情无疆,终要归航
2021-10-19 16:44:03  来源:新华社  点击:  复制链接

  台北士林区,临近外双溪,远离闹市的雨声街一片静谧。

  86岁的高秉涵将记者引进家门,径直来到地下一层的小书房。各样的“收藏”使空间显得局促,那都是老人的“宝”。

  “这围巾,是我走时,娘从身上取下给我戴上的。”1948年秋,天已渐凉,13岁的高秉涵为避战乱,孤身离开山东菏泽老家。他一路颠沛南下,渡海到了台湾。谁曾想,重返故里竟是40年后。

  新华社《国家相册》日前推出《归来哟,归来》微纪录片,高秉涵是主人公之一。为完成采访,记者来到老人位于台北的家,听他讲起陈年往事。“那天,娘把我送到城东门,含泪说:‘儿啊,活下去,娘等你回来!’”高秉涵轻抚围巾,眼神哀伤,“这是几十年唯一陪着我的娘的物件,再回去时,她已走了10年。”

△高秉涵老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多少高堂明镜悲白发,多少妻子长年守空帏,多少儿女不知父生死,多少异乡客夜夜梦神州。”1949年后,海峡两岸陷入长期隔绝对峙,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亲人生离成死别,无尽的思念之苦郁结为化不开的乡愁。

  到访高秉涵家前一天,台北下了很大的雨。记者离开时,看到地上湿漉漉的落叶,回头看看站在家门口的老人,不禁由彻夜的雨想到半世的泪。

  泪,是孤寂的苦思,也寄托重聚的期盼。1979年,大陆方面首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消息传来,高秉涵和许多有着相同命运的人们看到了回家的希望。他很快通过在海外的友人将信寄往山东,隔年姐姐的回信辗转而来。

△高秉涵老人在台北家中(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

  高老拿出一沓厚厚的从大陆寄来的家书,小心翼翼翻阅泛黄的信纸,如数家珍。记者在书房一角还见到一座高秉涵请人制作的小雕塑,那是记忆中母亲教他读书写字的情景。一旁摆着一坛骨灰。“这是一位来台大陆老兵,生前托我送他回家。”高老说。

  1987年,众多思乡心切的大陆老兵走上台湾街头,掀起返乡探亲运动。10月,台当局宣布开放部分台胞回大陆探亲,两岸隔绝藩篱终于打破。隔年,高秉涵回到了故乡,但相识的一些老人因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已无法踏上返乡路,临终前将“活已做游子,死拒做游魂”的遗愿相托。“我从小被老兵照顾,我必须带他们回家。”1991年开始,他不断跨越海峡,送了近200位老兵的骨灰落叶归根,如今虽已高龄,履行承诺的脚步仍未停下。

  微纪录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几年前记者去采访时,正赶上他到眷村送午餐。眷村的老人们见到刘里长,都亲切地打招呼。老人们说话带着浓重的大陆各地乡音,记者有时还得仔细辨识,他却交流无碍,还自豪地介绍起每位老人参加过抗战哪场战役。

  因为多年前一位老人临终前的一句话,“里长,能不能帮我把骨灰送回家”,刘德文从此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坛,自费前往大陆各地,将一个个漂泊的魂灵送回生命的原点。

  高秉涵和刘德文,一位是20世纪40年代末来台的“外省人”,一位是家族迁台已好几代的“本省人”。他们起初都是接受相熟者托付,而后陌生人慕名而来,他们都义无反顾接下使命。看到《归来哟,归来》,他们回复记者的话竟也是同样的意思:希望疫情尽快过去,还有骨灰等着要送回大陆。

  刘德文向记者展示他把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时与老兵家人一起合影的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海峡潮声阵阵,历史巨流奔涌,骨肉亲情联结着两岸同胞,割不断、拆不散。高秉涵和刘德文还有一份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亲人离散的悲剧不要重演,后代子孙再不要受动荡飘零的人生苦楚。

  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高秉涵与刘德文的故事,彰显的是两岸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与民族认同,体现的是大爱、大义与大势。然而,当下台湾岛内一些势力一些人却抛弃血缘、亲情之念,数典忘祖,切割两岸,限缩交流,制造对立。记者近日在台北搭车出行,出租车司机一路痛斥民进党当局的作为:“我们家从泉州来台好几代了,我爸讲,两岸就是一家人,就应该好好交流,为什么现在要搞成这样?”

  两岸中国人的骨肉情、同胞爱任谁也改变不了,它不但能够抚平历史伤痛,更能够成为一种力量,凝聚起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共同意志。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历史的大势,亦是同心的盼望。

  台湾岛,像一艘船,承载的是两岸亿万同胞共同的命运与追求。岁月写尽悲欢离合,台湾终要归航,民族终要团圆。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1-10-19 16:46: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外交部:台湾是中国的台湾 轮不到美国说三道四

下一篇:法国总统候选人: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它不被联合国承认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