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将近三十年历史的台湾灯会,每年都是台湾春节一景。但也许有日渐式微之势,这两年的台湾灯会都是靠着辣眼睛的奇葩造型,才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从去年的福禄猴到今年的“惨叫鸡”、“秋千灯”,一届比一届丑出了境界。
2016年台北灯会的福禄猴
台中花灯撞脸“尖叫鸡”
2017年高雄花灯节的秋千灯
尽管不断被灯会刷新三观,但对于每一个台湾人来说,元宵灯会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每年的元宵节,台湾从北到南都启动了各种相关庆典,除了台北灯节、台湾灯会、高雄灯会等赏花灯活动,台北市内湖区的“夜弄土地公”、新北市平溪区的“放天灯”、台南市盐水区的“蜂炮”、台东县元宵“炸寒单爷”,堪称多采多姿。笔者生在台北、长在台北,就来介绍下经历过的台北灯节吧。
台北灯会,台湾民众的元宵大餐
台北灯节原称“台北灯会”,首创于1990年,当初是台湾观光主管部门为鼓励民众抓住春节尾巴走出户外,将元宵节定为观光节,邀岛内外主要几个大航空公司、数十个知名观光酒店提供赞助,并制作有各式主题造型花灯的花车,活动期间停放于中正纪念堂四周的道路上,到了夕阳西下之时,华灯初上,点亮了冬夜冷寂的台北。笔者曾就读于中正纪念堂旁的一所初中,元宵节前后正值开学,骑着单车,在上学路上便可一览美丽的花灯花车,辨认各个花灯分别是哪个酒店或航空公司,也借此认识了新加坡的注明地标——“鱼尾狮”。不过,唯一可惜之处是白天花灯不亮灯,观赏效果打了点折扣,但也聊胜于无,算是在无趣的上学途中,一道独特又别致的风景线。
此外,每年此时在中正纪念堂广场(今自由广场)上,会架设大型主灯,每半小时或一小时启动一次,搭配声光效果,光彩夺目,甫一推出就深受市民们的喜爱,于是隔年起配合当年度生肖制作主灯,便形成了台北灯会的传统之一。台北灯会的成功举办起了示范作用,后来才有了台湾灯会和高雄灯会,所以台北灯会可以算得上是台湾元宵灯会的滥觞。
另一个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每年活动期间开始前一天至开始后的第二天下午,三天内会向市民免费发放10万盏小型提灯与电池,市民可以快速自行组装后拿在手上观赏。笔者小时候也曾随着家人去排队领提灯。依稀记得是吃过中饭后,便步行至中正纪念堂外围,察看哪个提灯发放点排队队伍人少就排在哪。发提灯的时间是下午2点,携家带眷、全家一起出动排队的不在少数,晚去了很有可能会拿不到,所以早早就有长长的人龙,但即使冒着凄风苦雨,我与家人为了一年只有一次的小提灯,还是坚持排在了队伍中,待拿到提灯的那一刻,欢欣鼓舞的心情使排队的疲惫缓解了许多。
今年台北灯节的小提灯
民众排队领取小提灯
为了配合台北灯会,中小学也会举办花灯制作比赛,笔者就读的小学、初中每年都会在美术课时教导学生们自制灯笼参赛,若是能够获得佳作、优等、特优等奖项,更是能给自己和学校争光。然而,笔者手工与美感并不出众,面对竹条、玻璃纸(赛璐玢)、铁丝等材料一筹莫展,看着同学们纷纷“生”出极具巧思的花灯,我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后来笔者再有闲情去逛灯会现场,已经是2011年,时值辛卯年(兔年),但场地换至国父纪念馆,萌萌的兔子主灯和兔子公仔们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焦点。除了主灯会定时配合声光特效发光旋转,现场还有“猜灯谜”的有奖征答活动。
蓝绿恶斗,灯会也分庭抗礼
不过,好好一个“台北灯会”,为何却在2001年改为今名“台北灯节”,场地也于2005年从中正纪念堂移师到台北市政府广场与国父纪念馆呢?原来这和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大有关系。
2000年,陈水扁代表民进党当选了台湾最高领导人,以台湾“南北平衡,所有的县市都要轮流举办灯会”为由,2001年将“台北灯会”改名为“台湾灯会”,与台北市的“台北灯会”分庭抗礼,不让国民党执政的台北市专美于前。而台北市从1997年起就有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自行举办的“台北灯节”,在“台北灯会”被民进党夺走之后,“台北灯节”顺理成章的成为台北市最大型的元宵灯会活动。
回顾2001年到2016台湾灯会的地点,可以发现都是陈水扁或马英九第一次胜选之时的执政县市:台南是陈水扁的第一故乡,而高雄是他的第二故乡,扁妈是嘉义人,所以在陈水扁执政之时,台南举办过三次台湾灯会,而高雄则两次,嘉义县也有一次。马英九认为苗栗(通宵马家庄)也是他的故乡,蒋家父子目前暂厝在桃园大溪,而蒋介石被视为台湾外省人的共同敬仰,所以在马英九任内有在苗栗与桃园举办台湾灯会。而不管谁执政,台中都可轮到举办台湾灯会。
就这样原本合家欢乐的台湾灯会,成了执政党撒播政治资源的手段。据说2014年“国庆烟火”和2015台湾灯会都选在台中,原本是政府要帮助提升胡志强在2014的选情,没想到胡志强落选,让林佳龙刚上任就很风光。
只是迄今,“台湾灯会”从未在台北市举办过,仿佛台北市消失在台湾的版图中,也算是台湾政坛蓝绿恶斗战线的延伸吧。
台湾仅存“小传统”,渐失“大传统”
既然台湾地区有元宵灯会、提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或元宵)、放天灯(孔明灯)等这些与大陆相同的民俗习惯,看似同为中华文化圈,但两岸为何在认同上(特别是民族认同)却渐行渐远?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1956年出版的《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位人类学家对文明之研究》一书中,将乡民社会的传统文化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两种。“大传统”指在市民社会中,由城镇市民所掌握,需要经过书写、阅读典籍,在反思过后才能习得的仕绅文化,例如儒家思想与典籍,传递、继承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甚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观,都属于“大传统”的范畴。“小传统”则是指在乡民社会里,岁时祭仪、风俗习惯等不需要透过系统学习,就可用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承之大众文化传统,诸如华人的民间宗教信仰,而“小传统”又包含在“大传统”之中。
有一种很普遍的观念误区认为,台湾保存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理应对中华民族有高度的认同感,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问题就出在这里。台湾如今的语文教育大幅缩减文言文学习篇幅,小学的古诗吟唱、读经活动也仅存凤毛麟角,对历史教科书也是大肆删改中华史观,取而代之的是“同心圆史观”、“台湾中心论”,大幅削弱对“大传统”的传承,虽有婚丧喜庆、民俗信仰等这些“小传统”有条不紊的在进行着,但事实上只存其形、渐失其神,待神魂完全丧失,“小传统”徒留空壳罢了。当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华夏认同”在台湾社会缺位时,台湾人民将会否定与大陆一同做为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后果将不堪设想,有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士,不得不引以为鉴。
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当道,所有过去由国民党政权带来台湾的一切价值观都被重新检视,特别是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中华文化与中华认同,甚至遭到解构与扬弃。不管是日前欲拆除中正纪念堂和政治大学中的蒋介石铜像,或是最近提出改换新台币上孙中山、蒋介石头像的声浪,部分台湾民众如同钟摆一样有着逆反心理,仿佛唯有彻底和过去的一切做切割才得以迈向未来。然而,历史是过去人类活动的积累,蒋氏父子统治过台湾的史实不会因为“去蒋化”完全被抹除;再怎么“去中国化”,台湾信奉儒家文化、处于中华文化圈之中的事实也不会改变,人类最终无法与历史的洪流对抗。台湾将“小传统”保留得非常完整,如元宵节的民俗活动这些重要的华人节庆,这点值得肯定;除此之外,更应该想方设法让“大传统”融合于现代社会,赋予其新的涵义,与时俱进的复兴起来。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2-13 10:55: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