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上海外国语学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干部学校
2024-07-16 15:18:0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解永越  点击:  复制链接

▲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1920年9月28日,在上海《民国日报》的第一版上,登载了一条“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读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此白。”以外国语教授学生,这样的学社在当时并不多见,所以招生广告一经刊出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学社?谁开办了这所学社?办学社的目的是什么?这所学社又培养出了哪些人?

  承担革命任务

  上海外国语学社(以下简称学社)的创办者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掩护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翻译杨明斋等一行来到北京,见到了李大钊,之后又经李大钊介绍,来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在维经斯基帮助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在上海法租界的新渔阳里6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但法租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为了掩护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同时也为党选派赴俄学习的青年做好语言培训,陈独秀等人经过仔细考虑后,决定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出面组织,以公开挂牌形式成立学社。据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后来的回忆,之所以在上海法租界的新渔阳里6号创办学社,是“因为经常有很多人在那里进进出出,不大方便,门口就挂了一块外国语学校的牌子。当时也真的学了外国语——俄文”。

  1920年9月,学社在新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负责学社具体事务。学社主要教授俄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一方面帮助学员掌握外国语言,另一方面指导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努力创造机会使学员参与革命实践活动。学社开办时,学员人数大约为二三十人,招生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人,这些学员以分组编排的方式,分散居住、集中学习。同处在新渔阳里6号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社存在不长的时间里,在学员中发展了二十多名团员。学社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培养干部的学校,为输送革命青年赴俄国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拥有“顶配师生”

  学社聘请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担任教员,课程内容包括多国语言,如俄语、英语、法语、日语等,而俄语是其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学社也被称作是“俄文专修馆”。杨明斋、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负责教授俄文,李汉俊教授法文,李达教授日文,沈雁冰教授英文等,可谓是名师荟萃。当时党的领导人对学社办学一直十分关注。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一些教员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如库兹涅佐娃随同丈夫维经斯基返回俄国,杨明斋赴俄开会,学社亟需俄文教员,经陈独秀等人联系与沟通,学社又聘请老同盟会会员王维祺的女儿王元龄教授俄文,从而使得学社基本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学社除了设置各种语言教学外,也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目的是使学员掌握革命理论,更好地从事革命工作。为此,学社邀请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学者担任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员,如聘请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据肖劲光回忆:“我们在这里除了学习俄文,还听讲马列主义的课。我读的第一本马列的书就是外国语学社发的《共产党宣言》”,“书是由陈望道翻译的,马列主义课也由他主讲,每个星期日讲一课”。此外,学社也聘请李汉俊讲授《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李达讲授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除了常规课程设置外,学社有时也在星期天举办报告会,陈独秀等人都来学社作过报告,这对于学员提高眼界,打开新的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精选教员外,学员也需要经过严格考察与筛选。学社采取公开招生和推荐入学两种方式,并以推荐入学为主,推荐入学的学员大多是国内各地的优秀青年,如刘少奇是经长沙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介绍入学;任弼时、肖劲光等则是由毛泽东和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介绍入学;汪寿华等是经陈望道、俞秀松介绍入学;吴葆萼、蒋光慈则是经陈独秀介绍入学……因此,一批胸怀救国救民之志的青年来到了学社,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多年以后,一位学社学员回忆道:“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到俄国去,学习革命道理,回来搞革命,改变落后黑暗的旧中国。所以,我们学习俄文,都很用功,很刻苦。”在不到一年的办学时间里,学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离开学社后,很多学员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逐步成长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群星璀璨的师与生,共同奠定了上海外国语学社在党的干部教育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办学成效显著

  学社学员并不是全脱产学习,学员的培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有时上完课后,学员还为革命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印刷、刻板、发放传单等。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据学员曹靖华回忆:学员们“分散居住,集中学习,除外语外,还可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以及介绍苏联、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我如饥似渴地接受新思想的熏陶。”肖劲光回忆:“我们一般是上午学俄文,下午除学习外,有时刻钢板、印传单,有时还要到工厂联络,上街散发传单。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每当游行时走在前边举旗杆的经常是我们这些人。”此外,一些学员还为《劳动界》《华俄通讯社》等进步刊物做抄写、校对工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以学社为依托,成立了诸如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等工人组织。此外,诸如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筹备的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也是在学社所在地新渔阳里6号进行的。

  由于资金缺乏、硬件设施薄弱,学社与上海的一些高级学校相比,条件相差不少。教室空间狭小,甚至教师讲课站的地方都很局促。很多学员合住在法租界的亭子间里,吃着最便宜的包饭,没有床,睡在地板上。但是他们“一想到将来去俄国学习革命本领,回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学习的劲头就非常足,特别是学习俄文很刻苦。从1921年开始,由于革命工作需要,学员开始分批赴俄学习。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上海的新渔阳里6号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这里诞生的上海外国语学社也渐渐被人所熟知,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杰出领导者。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李启汉、汪寿华……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响亮名字,与上海外国语学社一起,镌刻在红色历史记忆的深处。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4-07-16 15:19: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探索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与黄埔军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