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与《孙子兵法》的比较
2017-10-01 15:59:04 来源:金庭碧 点击: 复制链接
这几日偶读《论持久战》发现它与《孙子兵法》有许多契合之处,试作此文加以比较.
《孙子兵法》开篇中对战争能否取胜的条件总结出了五个关键的条件: “*B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用现代语言就是: 一政治,二天时,三地利,四将帅,五法制。
先说一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持久战》中首先就将抗日战争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侵略者,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是失道寡助的战争,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而与此相反,中国因为有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的存在,进行的是追求民族解放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是得道多助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必然胜利的主要根据!
因此,首先在政治上中国就有了先天的优势,中国人民在抗日上是有同仇敌忾的基础的,这也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的重要前提.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施行愚民政策和反动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以在政治动员上中国是先输了一招或者说是晚了一步,因此在《论持久战》中,就说“人民的大多数,是从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炸弹那里听到消息的.”而这样的“动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论持久战》中强调了政治动员的重要性, “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我们从历史事实上看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把政治动员工作是自觉的贯穿始终的,它的成果就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在根据地里的人民都明白抗日战争的目的(驱逐日寇,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步骤和政策,从而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决战中去,为这场战争赴汤蹈火, 这也就做到了《孙子兵法》中对“道”的阐述: “道 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这样一来,共产党的武装就在抗日战争中越战越强,越战越大.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已经可以发动一定程
度的反攻了,而反观国民党的武装,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几乎是不堪一击,面对已经是日暮西山的日军,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甚至于不如抗战初期,让日军轻易达到战役目的,若非日军的实力确实是今非昔比,只怕国军就要更加的不堪了.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的根据地遍布大江南北(那可是艰苦的敌后),而国军的主力则还在西南一隅观风望景呢!其实,这个结果本身就可以看出谁是抗日的主力.
再说二天时, 《孙子兵法》中对天时的解释,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 也” 《孙子兵法》中的天时只是具体地说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情况。而在《论持久战》中则将天时的概念扩展了,天时成为对具体的时代特点的概括!也就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文中多次提到抗日战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日决战,此时的日本已是帝国主义的末期,它已是一个法西斯国家,在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日本已经是崩溃的前夜,可在当时的相当一部分人看来, 法西斯的日本却是那样的强大,这也就产生了亡国论,而在《论持久战》中却预言法西斯的日本必将失败,最后彻底崩溃.要知道,那时候距离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还有好几年呢.在这样的天时下,中国仍是优势,只是要有一段艰难时期.
说到三地利,这是中国的土地上的战争,中国人无疑是占着地利的,至少国民党是占了(呵呵),而共产党则在没有地利的平原地区,依靠人民的全力支持,一样坚持了抗日斗争,使无险可依的平原变成抗日武装的铜墙铁壁,这就是真正的地因人而险!而中国的地域是这样的广大,抗日的人民是那样的众多,而日本鬼子的兵员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若是没有“曲线救国”者(汉奸)来充了些数,就真如《论持久战》所说的“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四将帅,这能说什么呢? 《论持久战》的作者本人就是无与伦比的统帅!他完全符合《孙子兵法》中的: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也是这样要求抗日将领的,而强将手下无弱兵,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是将星如云了,这些人有很多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斗争教育人是最快最彻底的.
五法制, 《孙子兵法》中说: “法者,曲 制、官道、主用也。”
而共产党武装的组织工作,官兵一致,纪律严明是闻名中外的,这在《论持久战》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一节中对此有详尽的论述,有兴趣者可细读之,这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战无不胜的秘诀之一.
在《孙子兵法》中是反对战争持久的,在《孙子兵法》中认为“其用战也,胜久 则钝兵挫锐”所以《孙子兵法》说: “ 故兵贵胜,不贵久”, 而这是远道而来的实力强大但兵员不足的非正义的日本侵略者所希望达到的,而对于守乡保土的中国人民来说,由于国家实力相对弱小,但地大,人多,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所以不怕战争持久,因此,持久战就是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
以上是《论持久战》与《孙子兵法》在战略分析上也就是“庙算”的契合之处,下面说说战术方面的契合之处:
《孙子兵法》中对战争中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与论述,这种基本规律不论战争使用的武器装备如何变化,只要是人类社会的战争,就始终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 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从而能够对敌做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而在《论持久战》中也同样论述了要主动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而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的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就是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
再看《孙子兵法》兵形篇所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这句话在《论持久战》中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一章中有着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论述,在这一章中具体分析了中日两国国力与军队间的优势与劣势,给出了中国军队可以利于不败之地的具体方针.也就是本章的题目.
接下来,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这完全就是游击战的写照,当日本鬼子浩浩荡荡的出动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大军扫荡时,他们往往找不到要打击的抗日武装,而当他们稍有松懈时,就往往会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规模也许很小,但震撼军心)善守者”对于游击队而言,他们几乎无所守,那么敌人又有何而攻呢?这样的打法让我想到了西班牙的斗牛, 西班牙的斗牛士先是用标枪刺伤强壮的公牛,虽不致命却让它不停地流血,再加上斗牛士不停的撩拨,一次又一次的让公牛白耗力气,到最后时刻, 公牛面对那最后的致命一剑时,已经是无力抵抗了.而在广大的敌后战场上的游击队就是那锋利的“标枪”!日寇这只疯狂的“公牛”的被这些“标枪”不知放了几多血!
最后是《孙子兵法》的“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 制胜。 故兵 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而这一原则在《论持久战》中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和“运动战, 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章中可以找到.而在三年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的解放军将士们早已对这一原则运用自如了.
以上是对《论持久战》与《孙子兵法》的一些简单的比较,这两部著作中, 《孙子兵法》着重说军事,兼有政治.而《论持久战》则将战争与政治工作合而为一!整篇《论持久战》中几乎处处是发动群众,启发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让每一个中国人明白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这与国民党的做法有着鲜明的对比.在《孙子兵法》中也强调国家的上下同心,军队的官兵关系要和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孙子不可能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但在《论持久战》中则分外强调发动群众的重要性,这在“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章的题目即可看出!
须知,日本侵略中国的政治目的就是征服中国人民,让中国人民做它“王道乐土”的“良民”以便它能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将它的侵略战争继续下去.而只要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明白日寇的这个政治目的,就决不会让日寇的这一企图得逞,那么对于日本来说,这场战争就没有达到目的,战争也就不会结束.中国也就没有失败!也就是说,争夺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说,争取到中国人民大多数人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论持久战》中所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基本原则已经超出了《孙子兵法》.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使中国共产党在其后的一系列战争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气势汹汹的敌人!而且我们也可以说,在今后的任何形式的斗争中,中国也要靠这一原则战胜一切敌人!
责任编辑:曾桂荣 最后更新:2017-10-01 16:00: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中毛泽东与王明错误路线的斗争
下一篇:《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