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毛泽东与抗日战争总战略的形成
2018-01-28 10:47:56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世界上任何大规模战争,对立双方必定都有自己的总战略,或者叫基本战略。众所周知,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战略是持久战。这个总战略,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证的;持久战略也确实贯穿抗日战争始终。那么,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提出并论证抗日战争总战略?这个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在国民党没有抗战总战略情况下毛泽东思索了这个问题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即逐步向华北蚕食,建立伪政权。日本全面占领华北并最终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但当时蒋介石仍把通过中原大战、“围剿”红军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放在第一位,对日本侵华采取的是妥协和不抵抗政策,用蒋介石当年的话说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因此,当时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方面签订了《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一系列丧权辱国协定,而根本没有考虑抗日的问题,自然也不会制定抗日战争总战略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蒋介石仍然没有提出抗日战争总战略。面对日本这样一个军事实力强大、急欲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强敌,蒋介石当时的基本打算是:调动部分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以单纯防御来对付日军,迟滞日军进攻,等待国际支援。可是,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日本侵华采取了所谓“中立”和“不干涉”政策,客观上姑息和纵容了日本侵华,也打破了蒋介石的美梦。在国际援助期望落空后,蒋介石仍然没有拿出一个抗日战争总战略。他向北调动数量多于进攻之日军并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但很快就被日军击溃,没能阻止日军向南进军。淞沪抗战中,蒋介石调动数量占优势、装备也较好的中国正规军与日军对抗,结果被日军打得一败涂地。接着,蒋介石继续组织中国正规军与日本军队作战。台儿庄一战中国军队虽取得小胜,但并没有改变全国战场的被动局面。上海沦陷后,接下来南京失守、太原失守、武汉失守……日军一步步侵占了国民党统治核心区,蒋介石不得不迁都重庆,退守西南。蒋介石抗日,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抗日战争已经全面打响后,仍没能确定一个正确的抗战总战略。

  在此情况下,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胸怀中日战争全局的毛泽东,对中国抗战总战略,进行了认真思索,并且以超前预见性,最早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总战略。

  早在1936年7月,即抗战全面开始前一年,毛泽东就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1937年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又说,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

  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23人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明确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他着重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冒险的战争,在战略上不能轻敌。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华北,辅助方向是上海。卢沟桥事件是大规模全国性战争的开始,由于日本和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就决定了我们最基本的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取得胜利。我们的总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实行抗日的军事、抗日的政治、抗日的财政经济、抗日的教育和抗日的外交,使现在开始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通过并于8月25日发表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强调:“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中国北方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但在南方一线,日军进军虽然迅速,中国军队虽然被动、退却,并有大片国土沦陷,但日军在进攻中已经在许多地方与国民党军队呈相互攻防状态,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设想已经化为泡影。毛泽东细心观察全国战局,在深入思考中进一步认识中国的抗战规律,对于自己早就形成的抗日战争持久战总战略更有信心,他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也肯定是长期的、持久的。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此时,全面抗战已经进行了10个月了,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可以进一步认识战争规律性的东西了。毛泽东开始静下心来分析时局的变化。那段时间,毛泽东会客少了,他集中精力收集研究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对中国持久战略的基本要点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回忆,那段时间,毛泽东白天在院子里踱步,常常因深入思索某个问题而忘记了其他。晚上,毛泽东阅读各方面的来电,研究全国的军事局势,经常彻夜不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泽东对抗日持久战的总战略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思考,最终形成了中国抗日战争持久战总的战略思想体系。

  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总战略进行了系统论证

  在包括国民党军队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抗战前景迷茫,中国还没有一个抗战总战略的情况下,毛泽东决定把自己考虑成熟的抗日战争总战略写出来。

  1938年5月底,毛泽东开始动笔写作《论持久战》。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对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性质加以系统论述。一开始,毛泽东主要是针对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大家提出的问题,感到有必要系统地回答,因此便动笔写作了。他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人们提出的问题以及各种疑虑,一个接一个地分析,一层一层地剖析,逐步深入,最后竟然积累起数万字的一部著作,后来定名为《论持久战》。据当年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十分投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动,在那里思考、写作。有时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在屋子里走动几步,然后很快又坐下来写作。夜深了,毛泽东饿了,就叫卫士送来一块烤红薯,吃完了继续写作。有一次,毛泽东写作入了神,他的脚挨上了炭火盆,但他竟然毫无察觉。直到炭火把鞋子烤焦了,满屋子弥漫着焦煳的气味,被卫士们发现,赶紧提醒他,毛泽东这才发觉。卫士们帮他换了一双鞋子之后,他又继续写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写作,《论持久战》终于完稿了。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用了近10天的时间,讲解《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他在《论持久战》中开宗明义地说: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毛泽东首先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认为持这两种论调的人“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毛泽东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是持久战。他提出这个论断的根据来自对中国和日本两方面情况的科学分析:日本方面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上的寡助。中国方面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比较弱,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支援中国的。中日双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接着,毛泽东又引用中外的大量材料,有理有据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的道理:敌强我弱这种情况没有产生基本变化,在战争一定阶段上,敌人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但我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使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在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虽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这也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只能是持久战。毛泽东还论述了持久战的3个阶段。他说:“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3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备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3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和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出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把重点放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上。毛泽东指出: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而第三阶段中,则是战略反攻战,主要任务是收复失地。收复失地,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但也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还论述了游击战对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道理。

  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略成为中国抗战总战略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有了一个清楚的描述,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总战略的正式形成。它的发表,不仅提高了人们坚持抗战的信心,而且使毛泽东在共产党内、在人民群众中、在包括国民党高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中,赢得了广泛的钦佩和尊重。在共产党内,就连在理论上好挑别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称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高。据当年担任过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组长的邓力群回忆,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大家都感到,毛泽东英明、高明。《论持久战》发表后,在国民党上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也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正确,并且据此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抗战部署,制定基本军事方针,实际上接受了毛泽东的抗战总战略。当年担任过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的秘书的程思远,曾谈到了《论持久战》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他说:“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据程思远回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还将毛泽东的持久战略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国民党高级军官们也对《论持久战》中的观点十分信服,对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十分赞叹。

  应该指出,国民党方面对毛泽东提出并系统论证的抗日战争总战略,不可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许多重要方面有误读。例如,将毛泽东的持久战略误读为“以空间换时间”,因而以大片国土沦陷的代价来推迟日军进攻;将持久战略误读为“积小胜为大胜”,却不采取毛泽东提出的积极作战方针,而采取被动防守、节节抵抗的作战方针,中国军队付出巨大牺牲的代价却没能打几场胜仗;只考虑使用正规军作战,根本不考虑发动、组织、武装民众打人民战争,因而正面战场一再溃败,等等。但是,国民党方面始终没有否定对日持久作战这个总战略,这是中国的全面抗战能够坚持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更应该强调的是,毛泽东制定抗战持久战总战略,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最高的也是最正确的战略指导。事实上,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持久战略的预料发展的。在经历了毛泽东所指出的3个阶段后,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100年来,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

  毛泽东的抗战总战略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制定抗日战争总战略后,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一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是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论持久战》印刷出来后不久,周恩来就从武汉把书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进行翻译。经过宋庆龄等人的一番努力,《论持久战》被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这件事后,特意为英文版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毛泽东的这一期望变成了现实:《论持久战》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英文版的《论持久战》,斯大林的案头上也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文稿。

责任编辑:曾桂荣 最后更新:2018-01-28 10:49: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读史:毛泽东的抗战智慧与传统文化

下一篇: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