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丽珊:原籍湖南省衡阳市,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丽珊随父到长沙参加革命。1937年冬,她从长沙出发到达山西临汾,进入抗日民族大学学习。一个月后,又步行1800里,越过封锁线,到晋北五台山区,被分配到“牺牲救国同盟会五台中心区”担任宣传工作,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后来又为牺盟会办报。牺盟会成立大众剧社后,她担任大众剧社社长,带领剧社人员在五台山地区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曾自编自导自演过《张家店》《矿工》等剧。1938年11月,剧社去慰问贺龙部队,路经豆村,目睹了该村遭日军大屠杀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深重的民族苦难进一步加深了刘丽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也进一步坚定了她不惜牺牲一切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1939年冬,她到灵丘抗日根据地工作。1940年加入共产党,同年7月调到雁北地委编《新中国报》。1941年上半年,她调到平山县晋察冀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办《群众报》。1941年10月,她再次到雁北地委《新中国》报社工作,后又调任《支部生活》编辑。她的性格既温柔耐心,又坚毅刚强,每到一处,总是和群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1943年10月,日军的“扫荡”异常频繁残酷,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常常黑夜出动,拂晓时搜山围村,捕杀抗日干部和群众。刘丽珊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日军利诱、酷刑,威武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地喊到:“宁死也不投降”。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刘桂云:湖南省茶陵县人,1911年出生,1929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桂云随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初,到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组建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同年,他担任八路军副团长。1939年9月,他在陈庄战役中,率领团预备队,指挥机枪手击毙日军第八混成旅团长水原少将。1940年3月,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部歼灭顽军一个团,缴获银元5万多元,全部上缴指挥部。为此,得到邓小平的特别赞扬。1941年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十九团团长。刘桂云不但革命意志坚定,且智勇兼备,勇于牺牲自我。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粉碎日寇“蚕食”政策,1942年9月,率部进入山西盂(县)寿(县)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3年春,指挥所部进行盂寿四楞山战斗,歼敌130余人,夺回被日军抢走的羊群。同年10月1日,获悉西烟据点日军将护送一批人员赴盂县县城,即不顾身患重病,坐担架指挥所部进行伏击,同志们怕他把身体拖垮,劝他多休息,他却说,“生命就是奋斗,前人都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一息尚存奋斗到底。”在这次战斗中,全歼日军和部分伪军,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60余支,子弹2万多发。旋即为解决粮食困难,率部攻打盂县东郭湫等日军据点,夺得粮食4万余公斤。10月10日,因叛徒告密,刘桂云在盂县西部寺家坪北面的炭窑堙被日军包围,在战斗中,胸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3、李勇争:山西省寿阳县人,1914年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勇争参加革命,跟着组织转战于阳泉、盂县、平山县等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寿阳(路北)县青救会主任、晋察冀边区党校党总支书记、中共盂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等职。中共寿阳(路北)县委书记刘金垒遇难牺牲之后,李勇争临危受命,担任寿阳(路北)县委书记,重新开辟寿阳(路北)地区工作。1941年4月,李勇争在晋察冀二分区四支队的协助下,以县公安警卫队为基础,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寿阳县基干游击队,为主力部队赢得反“扫荡”奠定了基础。在武装斗争的同时,他始终不放松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他根据北岳区党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与县委其他领导人走遍了整个风神山,整顿支部,配备干部,加强组织建设。到1941年7月,基层党组织恢复到66个,党员发展到515个,发展工作逐步向二区和榆次一区推进。在政权建设上,李勇争多次强调:“要抗日,我党必须掌握政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筹粮筹款,为群众办事,才能保护群众,掩护干部,也才能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在他的努力下,寿阳很快形成了两块小的根据地。1941年8月6日,李勇争带领县委、县政府和青救会的干部开展工作时被偷袭的日军包围。他一边疏散群众,一边指挥战斗。直到无法突围时,他急速烧毁文件,随后身负重伤,被日军逮捕。受尽了日军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坚决不回答日军任何问题,最后日军用乱石把他砸死。李勇争牺牲时,年仅27岁,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寿阳县牺牲的最年轻的县级领导人。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4、金方昌:山东省聊城县人,1920年出生。1937年11月,金方昌中断学业,随兄到山西参加抗战,在运城考入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1938年2月,金方昌加入共产党。同年8月,党派他到晋察冀边区工作,担任代县牺盟会秘书。后任中共代县赵家湾区区委书记,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农救、青救、妇救等抗日团体。与此同时,金方昌先组织青年成立“武装模范队”,以后又建立了区分队,他亲自兼任政委,提出“吃小米,不挣钱,团结起来上前线”的口号,率领战士和各村民兵,割电线、挖公路、打伏击,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搞得敌人不得安宁,整天缩在炮楼里不敢出来。1940年2月金方昌出任中共代县县委委员。11月23日,在城东北赤土沟一带顺利完成督送公粮任务后,夜宿大白庄西山洞时被敌探告密,遭到200多名日军步骑兵的包围,突围时子弹用尽,他把手枪和随身携带的文件藏在一块岩石下,与敌徒手搏斗,因寡不敌众被捕。12月12日,金方昌知道敌人要对他下毒手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借着淡淡的月光,艰难地用铅笔头在一张烟盒上给县委和哥哥写下了诀别信。在给县委的信中他写道:“我是死了,但没有任何对革命步忠诚的地方。无论在敌人的拷打中、利诱中,没有暴露一点秘密。牺牲是为了革命,没有什么,这是革命成功的代价。”他要求哥哥们“能坚持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不仅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得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到实际中去”。在狱中,面对日军利诱、酷刑,金方昌威武不屈,于12月3日被日军杀害。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5、郭继成:山西省定襄县人,1919年5月出生,1938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继成参加晋察冀边区游击六大队。由于他为人正直,善于团结群众,很受同志们的爱戴,不久,他担任了排长。1939年春,他任中共定襄县抗日二区区委书记。二区地处牧马河南岸的平川、半坡地带,是日军蚕食“扫荡”的重要地点,斗争环境恶劣,群众情绪低落。郭继成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敌占区村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反蚕食斗争。不到1个月的功夫,全区各村的党组织又秘密地恢复了活动,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自卫队等抗日群众团体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40年郭继成任县基干游击队政委,率队配合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伏击日军山本小队,全歼该队之敌。事后,郭继成把夺得山本的骡子、战刀、望远镜上缴军分区,收到了分区首长的表扬。《晋察冀日报》对此次战斗专门进行了报道。郭继成机智英勇,刀劈山本的战斗事迹传遍了晋察冀边区。1941年中秋节,正在联欢的游击队被日伪军包围,激战中队长负伤,郭继成身背队长安全撤退。1942年秋,郭继成担任游击队大队长,他在龙门伏击战中击毙日军4名,缴枪7支。1943年春夏间,他奉命率队护送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师生400余人过同蒲路。在遭敌突袭时刻,率部勇猛杀敌,完成护送任务。同年10月,在侦察敌情时遇敌袭击,身中数弹,仍坚持与敌搏斗,后坠井,为国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永远缅怀郭继成烈士的英雄业绩,晋察冀二地委批准将南涧村改名为继成村。后来,延安《解放那个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闻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定襄县基干游击大队大队长郭继成同志壮烈牺牲》的消息和《碧血润大地,浩气贯长空》的悼念文章。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6、叶成焕:河南省新县人,1914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同年9月20日,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太行山一带建立敌后抗月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带领七七二团随旅部向太行山地区挺进。11月2日,敌十二师团一三五联队经黄岩底向昔阳进犯。叶成焕按照陈康旅长的命令,率七七二团占领巩家庄以东高地,准备伏击敌人。在叶成焕指挥下,初上太行山的七七二团,接连打了长生口、七亘村、黄岩底几个漂亮仗。1938年3月,叶成焕率领部队埋伏在神头村,配合了神头岭伏击战,这一次战斗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共歼日军1500余人。10月,叶成焕率第七七二团到达平定县城以东的石门口。娘子关告急,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命令叶成焕带第七七二团隐蔽集结于井隆南15里的于家沟,伺机而动。叶成焕派副团长王近山带领第3营,进入地形复杂的长生口设伏。这一仗,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杀死日军四五十人,打胜了奔赴抗日前线的头一仗。1938年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人分9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叶成焕率第七七二团等部为左纵队,沿浊漳河北岸山地实施追击。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大部截住,迅即发起攻击,将日军截为数段,压缩到狭窄的河谷里。至17时,第一二九师部队已将被围困于河谷里的日军基本歼灭。这时,有千余敌人从辽县来援。鉴于全部歼灭该敌已无把握,刘伯承决定以一部兵力迷惑牵制敌人,主力立即撤出战斗。叶成焕接到命令后,一面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战利品,迅速撤离;一面跑上一个高坡,观察敌人增援部队的情况,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7、关二如:山西省武乡县人,1927年出生,1945年6 月加入共产党。抗战时期参加民兵组织,1942 年参加了秋季反“扫荡”。1942年,武乡县举行民兵射击大赛,关二如在30多名射手中得了第一名。此后,向他学习射击的民兵就更多了。为了教民兵学习射击,他规定,午饭后学习瞄准,夜间举枪练习臂力,在地里干活休息时带枪的练习瞄准,不带枪的联系目测距离。在他的耐心辅导下,村里民兵组织射击技术都有了提高。1942年秋,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大“扫荡”,在20多天的反“扫荡”斗争中,关二如和民兵们不是外出侦察,就是在山地伏击。在对敌实战中,他的射击水平更加提高。1943 年5月,日军侵占武乡县蟠龙镇后,便经常外出骚扰。关二如带领民兵在关家瑙村北、柳沟附近及尖山顶等地多次截击敌人,截回大批耕畜羊群,并单独下蟠龙据点和河不凌、中村等地作侦察、联络工作。1944 年关二如任本村武委会主任,指挥民兵掩护八路军侦察员突围,袭击关家垴敌哨棚,被誉为武乡县民兵杀敌英雄,亲手毙敌38名,打死战马两匹,被授予“边区腹地民兵一等英雄”称号。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并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44 年11 月关二如参加太行区首届群英会打靶比赛,夺得头名。当场博得邓小平和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的称赞,荣获小六五步枪一支及“神枪手武状元”锦旗一面。1945 年4 月,他带领民兵随八路军出击祁县城,攻打日军纺纱厂,抢出洋布500 匹供给军需民用,受到太行军区嘉奖。抗战胜利后,关二如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 年11 月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8、何 云:原名朱士翘,浙江省余姚县人,1905年出生,1932年在上海加入共产党,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曾任抗日武装自卫会秘书、国民御侮自救会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6月在上海被捕入狱。出狱后,何云即任南京《金陵日报》编辑。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并参与了该报党支部的领导工作。8月15日,武汉《新华日报》总馆一行15人,在何云等的率领下抵达西安,由于国民党的阻挠,《新华日报》西北版的出版计划被扼杀。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从此,何云带领报馆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及时报道华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日,敌人开始“扫荡”太行山北侧,《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当时住在辽县山庄,何云率领全馆同志一边坚持出报,一边准备转移。5月28日,他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9、张友清:原名张学静,字新农、守仁,陕西省神木县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1925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统战部部长、北方局秘书长。1937年10月初,根据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的局势,中央和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山西省委,张友清为书记。11月初,张友清随北方局撤到临汾,后又转战晋西南地区,为开辟和创建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时任北方局秘书长和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的张友清,按照总部的突围方案,掩埋设备,清理文件,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与部署。敌人的合围开始后,他坚持和走在队伍最后的几位同志在一起,在最危险的时刻,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也为许多没有实战经验的同志创造了生的机遇。然而,就在大多数同志成功地突围出去、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的时候,张友清在敌人监狱里落下的腿疾却制约了他的行动,使他掉到了队伍的后面。在敌人冲上来的最后一刻,他和警卫员沉着镇定地烧毁了随身所带的全部文件,使我党我军的机密得以安全保存。被俘后,张友清很快被日军送到称之为“太原工程队”的集中营。敌人无论是严刑拷打,还是威胁利诱,都始终未从他嘴里得到一个有用的字。他嘱咐被俘的八路军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孙雨亭等,秘密联络被俘八路军将士中的共产党员,成立了狱中党支部,领导狱友与日军进行斗争。由于狱中环境恶劣,张友清一病不起,于1942年7月7日在狱中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10、邵泽民:河北省青县(现属山东省)人,1918年出生。1937年初来到山西参加革命,曾在山西牺盟会主办的民训干部团第七队学习。抗战爆发后,邵泽民担任派驻河津县牺盟会特派员、人民武装自卫队政治指导员等职,积极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8月,发动各阶层人士慰问由陕赴晋八路军部队。10月,加入共产党。1938年,日军沿南同蒲线直侵晋南,他率部分牺盟会员和自卫队员撤到吕梁山坚持游击战争,以河津沿山地带为工作重点,很快就在比较落后的山区群众中打开了工作局面。1939年3月,为了加强汾南地区的领导工作,邵泽民被调任乡宁牺盟中心区汾南办事处秘书。他一到任,就深入所在地的群众之中,又是帮助建立健全农、青、妇各救会,又是开办妇女干部训练班,还在敌区秘密建立了情报工作机构。1940年,由乡宁中心区汾南办事处调新军二一二旅任五十四团政治处主任,整编后任五十五团政治处主任。他率全团将士转战平遥、介休、灵石、霍县一带,袭击日伪,打击敌顽,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1941年秋,太岳军区调集八路军三八六旅和二一二旅迎战进犯我岳南根据地的顽军,五十五团直插敌人心脏,奇袭赵城村敌指挥部,摧毁了敌军指挥系统。1942年2月,参加浮(山)翼(城)战役,率五十五团插敌侧后,夜行百多里,连破三道封锁线,俘敌600余名。1944年1月27日,在根据地边沿武装侦察敌情、开展政治攻势时,邵泽民不幸中弹牺牲。噩耗传出,驻地军民无比悲愤,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44年1月30日,太岳版《新华日报》对他的牺牲进行了沉痛的报道。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1、苏精诚:福建省海澄(今龙海)县人,1912年出生。就读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时,加入少共青年团和反帝大同盟。1932年返回海澄组织游击队,并率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宣传队长、敌工科长、宣传科长等职。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挥师闽南,于19日攻克漳州。苏精诚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回到海澄,组织发动40多人,筹集枪支30多支,成立了一支游击队,苏精诚担任队长。1936年,苏精诚在西北军中做统战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教育股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6月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训处主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宣传科长、旅政治部主任。苏精诚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政治工作。他的讲话或演说,有感梁力,合战士心理,感情真挚,让人振奋,指战员们都喜欢听。他虽身为政治部主任,始终坚持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时常边行军边同战士们谈心,讲故事,把工作及时做到战士心坎上。在这种融融的谈笑中,密切了同战士的感情,指战员们都把他当作知心的首长和朋友。1939年苏精诚参加了威县香城固战役。他重视把政治工作贯穿到战斗行动中,保证任务的完成。苏精诚带领机关人员紧张工作,并深入到各部队进行宣传动员,讲明这次战斗的目的、意义,激发了指战员的高昂斗志,积极投入练兵和战前准备。他详细研究了后勤保障的问题,逐村进行动员,组织了100多名群众参战,5名向导带路,筹集了30多副担架。1940年6月苏精诚兼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在山西武乡韩壁战斗中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2、范子侠:江苏省丰县人,1908年出生,1939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河北无极、藁城、新乐、行唐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他在义勇军手册上亲笔写下这样的誓词:“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英勇善战的军队,我们是勇往直前的铁军,我们要为民族求解放,为祖国争生存,誓以头颅换回已失去的锦绣河山,誓以鲜血粉碎万恶的汉奸敌人。”他率部转战晋东南、豫北、冀西一带,断然拒绝国民党的拉拢诱惑,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38年初指挥义勇军打垮日军的进攻,击毙山原大佐。不久率部转移至豫北一带,任国民党冀察战区游击第二路副指挥兼第二师司令员、豫北第二区指挥官兼第一战区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员,积极协同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11月接受共产党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范子侠任司令员。1940年2月范子侠率部转至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附近。5月上旬指挥部队参加白晋铁路破击战。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平汉纵队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6分区司令员,并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战斗。1942年2月日军纠集重兵对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次所谓“驻晋日军总进攻”,采取“铁壁合围”、“反转电击”、“捕捉奇袭”等战术,进行疯狂的“扫荡”。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和决死纵队都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斗中。范子侠在沙河县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13、武克鲁:山西省祁县夏家堡村人,1921年出生,1938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4月,武克鲁进入由牺盟会主办的专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训练干部的“民族革命学校”学习,经过大革命熔炉的熏陶,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有胆识、有抱负的民族战士。1939年,武克鲁参加了新成立的祁县“交通队”,护送党的许多高、中级干部往来于陕甘宁和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武克鲁任祁县独立营第七连连长,带领独立营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进行了破击白晋路、袭击同蒲线、伏击军车、奇袭鲁村、攻打古县、围困子洪等数十次战斗,巩固了祁县路东革命根据地,开辟了路西游击区。《新华日报》专门报道了祁县独立营的英雄业绩,中共太行区党委也多次通令嘉奖。在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二专区,这位20岁出头的热血男儿,率领装备简陋的祁县抗日武装,割电线、刨铁路、截军火、端据点,谱写了一曲曲构思奇巧的抗日赞歌。1944年12月,武克鲁升任祁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他率领的游击队在战斗中逐步发展壮大,先后动员自己的亲人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在艰苦的岁月里,武克鲁几乎没有与亲人团聚过,仅有一次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1945年6月5日,武克鲁在由路西返回路东途中驻宿阎家山村,被大队日军包围。敌人对他集中火力进行射击,激战中,武克鲁身负重伤,不幸中弹牺牲。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抗日英雄,把一腔青春热血洒在家乡的热土上。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当地群众编了《武克鲁歌》广为传唱。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14、桂干生:河南省罗山县人。1926年参加了本地农民运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昔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副部长。1938年任晋冀豫军区游击支队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在晋东南发动群众,参加开辟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九旅旅长兼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秋任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冀南区第一地委委员,率部参加巩固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奉调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出席了中共七大。会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干部大队副大队长,率100余名干部奔赴华中工作。1945年7月8日,重回前方行军途中,在行军途中过同蒲铁路时遭日、伪军伏击,身负重伤。7月9日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5、高文华:河北省涉县人,1907年出生,1937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襄垣县第一支地方人民武装——襄垣抗日自卫队在县城文庙成立。30岁的高文华毅然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1938年2月,日军进犯襄垣,“扫荡”北底一带,高文华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更加增添了抗击和打败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1940年调任晋东南二区区长,后根据党的工作需要,又参加了抗日武工队。她是唯一的女武工队员,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许多任务。1943年冬,按党指示在县城开饭店,作地下党和武工队的秘密联络点。之后,饭店的秘密被敌人发现,只好停业,高文华也暂时回到村里。根据地下党的指示,一面组织生产,支援前线;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反维持斗争。1945年5月,高文华不幸被捕。日本警备队对高文华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残酷审讯,逼迫她供出自己的“同伙和上级”,遭到高文华的断然拒绝。敌人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第二天,日军警备队队长佐藤亲自摆了一桌丰盛的筵席,为高文华“赔礼道歉”,许诺只要投靠“皇军”,就重用和重赏她,高文华嗤之以鼻。此后,敌人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高文华进行了几十次残酷的审讯,他们使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把高文华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但高文华宁死不屈,绝不投降,绝不出卖组织和同志。同年 6月,被日寇枪杀。高文华烈士牺牲后,家属和战友把她的遗体抬回杨家沟安葬的时候,只见鲜血染遍全身,仅刀伤就有20多处。一个倒下去,更多的站起来。一个月后,襄垣境内的日军被我军民全部歼灭。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16、凌则之:四川省屏山县人,1915年出生,1936年加入共产党。同年冬,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团成立,凌则之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盟会。1937年3月,凌则之被分配到军政训练班某连做政治工作。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凌任一总队三大队十一中队指导员。不久,第一总队扩编为第一纵队,进入太岳区开辟工作。凌则之带领队员在沁县、沁源等地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并积极协助地方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协助地方组织农会、工会、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以及牺盟会游击大队,协助地方改造旧政权,建立新型的统一战线政权,为创建太岳抗日根据地作出了显著贡献。后又调三总队二大队任指导员,转战于山西太谷、榆次、寿阳一带。1938年春,调往决死一纵队任办公室主任。同年夏,任决死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一纵队的三总队和游击一团合编为二十五团,凌则之任团政委。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后,二十五团奉命参加正太线破击战,凌则之指挥二十五团一营,仅用半小时就攻占了马首车站两侧碉堡,与敌人形成对峙局面。二十五团与三十八团连续破路13昼夜,将马首以西、段廷以东的铁路、桥梁、隧道全部破坏,切断了日军的运输线。10月,敌人调集重兵对太行区发动第二次“扫荡”。为保卫八路军总部的安全,22日,凌则之率二十五团部分战士,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坚守温庄阵地,在浴血奋战中,不幸中弹,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5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17、董天知:河南省荥阳县人,1911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有机会与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相处数日,受彭湃的教诲与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董天知在北平西城区一个秘密机关开会,因叛徒告密,与薄一波、杨献珍等同志一起被捕,被关进草岚子监狱。1932年狱中党支部批准他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8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派往山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山西新军工作,在山西掀起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不久他与薄一波等人联络“牺盟会”中的积极分子,创建了山西抗日武装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1937年9月,牺盟会在太原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董天知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不久,董天知先后担任山西抗敌决死第三总队政治主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和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参与领导粉碎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董天知艰苦细致的工作下,山西新军逐渐被培育成为一支党领导的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董天知奉命带领新军决死三纵队配合八路军袭击驻扎在潞城县的日伪军据点。19日晚,董天知率领50余人的小分队进入王家庄。不幸被日军包围。董天知沉着应战,奋勇抗敌,击退了日军的一次次冲锋,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董天知牺牲时年仅29岁,一腔热血融入了巍巍太行。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18、郭国言:湖北省黄陂县人,1913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红一军一师三团三营九连,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色根据地的白色恐怖下,他出生入死,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随部队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连长、指导员、营长等职,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1937年2月,进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郭国言随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任营长。1938年3月,郭国言任七七二团二营营长。9月,任七七二团副团长。1939年7月,升任七七二团团长。1941年,调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副司令员。每次战斗,郭国言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曾指挥过数百次战斗,歼灭了无数敌人。战斗中,多次负伤,致使右腿残疾,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和胆识,坚持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作为指挥员,他谦和、虚心,对战士关怀备至,经常深入战士的生活,与战友的关系也亲密、和谐。他能在夜间战斗中,辨别战士的声音,叫出他们的名字,这在战士们中传为佳话,也使他在部队里具有很高的威望。1942年2月29日黎明,纠集在武乡县蟠龙一带的4000多日伪军疯狂地向大有镇猛扑过来。为阻击敌人的侵扰,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郭国言率部分三路进行阻击。炮火中,郭国言穿行于阵地间,指挥战士们奋勇冲杀。战斗进行到黄昏,急躁的日军已恼羞成怒,开始用大炮狂轰乱炸。郭国言将军一面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们作战,一面观察敌情伺机转移,不幸中弹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19、康俊仁:山西省夏县人,1908年出生,1938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激起了康俊仁的爱国热情。当时,他担任周村村长,响应共产党的“减租减息”号召,带领群众烧毁了封建庙会和地主的契约,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大家抗日救亡的积极性。1939年康俊仁任周村党支部书记,他见日军不断到周村骚扰百姓,后参加冯虎林游击队,英勇善战,被任命为冯虎林游击队第二大队队长。1941年3月,康俊仁率领二大队战士包围山底、小王、陈村三处民团,一枪未放,便缴获步枪三十多支,俘敌三十多人。5月23日,康俊仁遵照中共条西地委指示以二大队为基础,成立“夏县抗日游击队康大队”。1942年,条西地委将康大队改为“康俊仁游击队”(简称康支队),属太岳军区第三八六旅直接领导。5月28日,康俊仁率队一百多人,一举摧毁了楼底村的警备队炮楼,警备队长赵雷生及其部下三十多人全部被俘虏,缴获机枪一挺,步枪十八支,掷弹筒一枚。1943年,康俊仁以分进合击、避强就弱的战术,击溃贾真一匪军近千人。11月上旬,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在夏县韩家岭正式成立,康俊仁任军分区司令员。同年12月上旬,日军集中万余兵力分四路向中条山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康俊仁领导三分区军民击退了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下旬,日军又调集两万多兵力及匪军贾真一残部配合,向解放区进行大扫荡。为挫败日军的再次“扫荡”,康俊仁亲自下山侦察敌情。1944年1月22日康俊仁在返回李家坪司令部途中,不幸殉难。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0、程联如:山西省太谷县人,1920年出生。抗战爆发后,参加本村自卫队和青年抗日先锋队。为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和其他自卫队成员苦练杀敌本领,很快锻炼成长为一名勇敢的自卫队战士,并于1941年加入共产党,不久即任中北岭联村武委会副主任,兼负责联村情报工作,带领联防区民兵在日伪军经常出没的地区大摆地雷阵,与日伪军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为了解决武器弹不足的困难,程联如和民兵们千方百计想办法,一是靠战斗中缴获,另外就是从民间收集和自制武器。1943年春,程联如与民兵一起在太谷青龙寨获一门“牛腿”土炮,经研究和试验,很快掌握了土炮性能和射击技术,并创造土炮“空炸”法,增强杀伤力,在反维持、反“扫荡”、反抢粮等斗争中发挥了较大威力。所率民兵队曾被县政府授予“模范民兵队”称号。同年冬,日伪军100余人跟踪追击八路军三八六旅组织的同蒲交通队,程联如充分发挥土炮的威力,阻击了追赶的日军,掩护交通队安全脱险。此后,这些土炮在程联如的手里不断改进,杀伤力越来越大,在几次反“扫荡”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程联如也因此被群众称为“土炮英雄”。1944年11月程联如出席太行区群英会,获“杀敌英雄”的称号,他带领的联防民兵队也被誉为“模范民兵队”。1945年1月,中共四区区委驻地中北岭村被日伪军包围,程联如率民兵掩护群众撤离,后又只身阻击敌人,掩护民兵撤退。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程联如英勇牺牲。程联如英勇杀敌、光荣牺牲的事迹在太行区广为流传。1946年,在太行区召开的第二届群英会上,他被追认为“杀敌英雄”。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1、魏奉璋:河南省濮阳人,笔名丁柯,1918年出生,1939年加入共产党。少年时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此间,他还加入了民族抗日先锋队。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爆发后,他毅然脱离学校,南下从事抗日爱国宣传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进入陕北公学。1939年,党组织安排他到华北新华日报馆工作,任编委会秘书,《新华日报》西线版编辑。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他到太岳区创办《太岳日报》,任太岳区新闻学会主席,太岳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该报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发行较广,办得较好的报纸之一,起到了太岳区党委机关的战斗喉舌作用。魏奉璋以身作则,为报社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从编稿、审稿、校对、印刷,以及撰写各种评论都亲自去抓。当时报社仅有三四个编辑,其他同志每人编一版,他则一人负责两版,而且语言流畅,标题新颖,实事求是,从不马虎从事。魏奉璋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表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1942年至1943年,敌人频繁“扫荡”太岳区。他和同志们组成驮骡出报组,编辑、文印、刻版、马夫各一人,情况紧急时将印刷报机分拆埋藏,敌退后继续工作。转移时,他走在最前头;遇到敌人追击时,他总是行在最后边掩护同志撤离。1943年10月,在日伪军对阳南山区的一次“扫荡”中,时任《太岳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魏奉璋在率部转移中与敌遭遇,在枪杆村不幸牺牲。报社报务员张锷、印刷工王健平等同时遇难。为纪念魏奉璋,1945年7月至解放初期,枪杆村曾一度更名为奉璋村。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22、王 平:原名王宗义,又名王默平,河南省南阳县人,1914年出生,1937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四、五月间,王平离开家乡,和同学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军政训练班学习了三个月,思想有了很大提高。9月,日军侵占雁北各县,中共山西省工委国家中央和北方局的部署,决定派一批干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王平随晋绥边工委书记赵仲池等同志来到雁北平鲁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起,王平先后任平鲁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分配部长、牺盟平鲁县分配部长、平鲁县抗日游击第七支队政治主任,一二〇师六支队参谋、政治指导员等职。中共平鲁县工委成立后,他还任工委委员、工委宣传部长。1938年9月,新组建的一二〇师独立六支队骑兵营,经过短期训练后,决定主动出击插入敌据点。这是骑兵营成立后的第一仗。为取得战斗的胜利,六支队部决定抽调有勇有谋的王平担任侦察敌情的任务。王平化妆成游乡串户的卖货人深入敌后,很快将敌据点的兵力部防、活动规律等情况摸的一清二楚。六支队骑兵营在掌握敌情后,主动出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打死打伤日伪军90多名,缴获一部分枪支弹药,使骑兵营取得了第一次出击的重大胜利。抗战爆发后,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之后,随中共雁北工委到平鲁开辟敌后根据地。在此期间,历任平鲁县务委员会分配部长、宣传部长,平鲁县七支队政治主任及八路军六支队教导员和参谋等职。1940年,王平任雁北人民政府专员公署财政科长。同年担任左云县长。1941年6月,王平在掩护通讯员突围时英勇牺牲。年仅28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3、刘德明:陕西省礼泉县人,191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在陕西省礼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学过木匠活、当过药铺店员。1925 年,为生活所迫,刘德明到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当兵。1930 年,随部队调防到江西。1931 年12 月,参加由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1933年,刘德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红军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 年春,在红军东征战斗中负伤,伤愈后,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任随校队长。不久,调任红二师四团团长。1937 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刘德明任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第一营营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刘德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午城、井沟等战斗。1938 年,一一五师东调,他调任陈士渠支队任第一团团长,转战于晋西南地区抗击敌人。1939年12 月,在晋西事变中,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决定成立“抗日讨逆指挥部”,刘德明任副司令。部队转移到晋西北后,任山西新军决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1940年8月,刘德明率队参加了百团大战。当月20日夜,刘部破坏了汾(阳)离(石)公路,袭击了吴城、王家池、信义、大武镇等敌人据点,致使敌军运输中断。11月15日,刘德明兼任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领导军民粉碎敌人多次“扫荡”。1942 年2 月,日军调动一万三千余人向晋西北大举“扫荡”。2 月17日在交城南沟战斗中,为掩护直属队机关人员安全转移,刘德明率部队抗击敌人,不幸中弹,英勇牺牲。终年32 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4、陈一华:原名陈凯,四川宣汉县人,1911年出生,1932年加入红军并加入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任一二0师军法处副处长,随贺龙将军一起挺进到山西晋北抗日前线,坚持敌后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为了配合地方开辟晋绥边敌后抗日根据地,贺龙派陈一华等到晋绥边工作。5月,中共平鲁县委成立,陈一华任县委书记。10月,中共左右凉县委成立时,他又调到晋绥边的前哨阵地——左右凉县委书记。到任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县委和动委会的领导成员,反复学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指示,使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随之,又根据以往苏区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抗战以来的新情况,按照党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精神,领导县委一班人,以建党、建政和地方武装为中心开始重建左右凉根据地。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全县两个区建立了3个游击小队,队员有六、七十人。他还多次深入到左云、右玉、凉城、丰镇等据点附近,抓住战机打击日军。1939年2月初,左右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陈一华主持召开了各界人士和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并推举鲁平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之后,他们又抓了区、行政村两级政权的建设,左右凉敌后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诸如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减租、减息、组织生产,就落到了实处,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1939年6月17日,左右凉县委在西双树村召开有区委书记、游击队长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第二天凌晨,右玉县据点日军远程奔袭队包围西双树村。陈一华组织游击队分两路掩护干部群众突围,在掩护大家突围的过程中光荣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25、李 林:原名李秀若,福建省龙溪县人,1915年出生,1936年12月加入共产党。晋西北抗日民族女英雄。幼年随养母侨居荷属爪哇10年,1929年春,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入厦门集美学校读书,并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1933年冬,李林就读上海爱国女中,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1936年李林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北平,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底,李林响应中共北平市委的号召,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党支部书记。1937抗战爆发,李林要求到前方杀敌,被派到大同,任牺牲救国同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随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到雁北抗日前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组织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亲自授课,教育和武装青年。1937年11月,李林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奇袭“长流水”据点,扫荡洪涛山区,突破岱岳镇。1939年3月李林参加阎锡山在陕西宜川秋林镇召开的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以铁的事实和亲身经历,讲述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深入敌后,出生入死,打击日伪军的英勇壮举。阎锡山曾亲自派人向她施以威逼和利诱,李林不为所动,坚持事实,引起舆论强力关注,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1940年1月李林任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并当选为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4月25日,李林为掩护地委、专署机关人员突围,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6、赵明远:原名赵守仁,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人,1919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赵明远以优异成绩考入绥远中山学院。1937年他放弃工作,到岢岚参加革命。不久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1939年秋,赵明远抗大结业后,被党组织分配到晋绥边地区,任一二师独立六支队政治处教育干事。赵明远到六支队后,协助支队部加强了对干部、战士战略、战术的训练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同时还十分注意研究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1940年大怀左县委重组,赵明远任县委武装部部长,建起一支武装警卫队,频繁活动于大同、怀仁、左云县的接壤地区,宣传抗日,打击敌人。百团大战中,赵明远组织群众和地方武装夜间出动,开展了大规模的破击活动,砍电线杆、割电话线、毁铁路、炸桥梁等,有力地配合了全雁北的“破袭战”运动。1941年8月,任左云县县长。日寇在大怀左地区加紧扫荡,强化对农村的反动统治,抗日斗争形势愈来愈恶化。赵明远不畏环境的艰苦,带领部队以小型武工队活动的形式,坚持同敌寇展开殊死的战斗。白天他们难以露面行动,就变作昼伏夜出,往往一夜要奔走10多个村庄,有时召开群众座谈会,宣传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有时深入到一些敌伪人员家里,教育其亲属做规劝工作。去哪踢武工队员集中一起目标太大,他们就将武工队化整为零,改变为两人一组活动,抓密探,除汉奸。在1941年至1943年抗战极端困难的岁月里,赵明远率领武工队始终坚持活动在大怀左地区。1943年8月,赵明远到左云县北部敌占区开辟工作,在一次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27、顾永田:江苏省铜山县人,1916年出生,1937年初加入共产党。同年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任执行委员和太原市二区牺盟会特派员,他参加了组织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的工作,并先后任山西工卫旅第一总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和二十二团团长等职。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文水县城,3月初,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从中阳返回文水、交城边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顾永田被派到文水县任县长,组织抗日政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给敌人以较大的杀伤。顾永田的名字,使敌人闻之丧胆,人民群众广为称赞。4月,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顾永田亲自率领工卫队一个营在平川各村巡视。经过一番工作,各种扰民的黑军,私设的武装,打着“抗日”旗号的各种各样的团体,有的接受了收编,有的被武力解决,有的被赶跑。散兵游勇的武装也被解除,打家劫舍危害群众的流氓、地痞、土匪、恶棍中的首要分子被依法惩处。同时,各区各村相继建立了民主政权,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工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和儿童团也都成立。全县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安全保证。顾永田被群众称为“万里挑一的好县长”。1940年1月,顾永田在八专署召开的500多名代表参加的军政民大会上,被推选为晋西北八专署专员。同年2月21日,顾永田在交城县田家沟伏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文水县人民为了纪念顾永田,将浇灌边山旱坡地区的“永丰渠”改名为“永田渠”,以永远铭记顾永田。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28、高永祥:原名高仓贵,甘肃省灵台县人,1912年出生。1927年被抓入冯玉祥军队当兵。1931年12月,随军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军长征,后在延安红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6年西安事变后,奉命到太原帮阎锡山训练新军,在“战动总会”中任游击训练班教员。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太原,高永祥随“战动总会”撤出太原。他把太原游击训练班的部分学员带到清源、徐沟一带,发展革命武装,六、七百人,编为战动总会第一纵队第二支队,他任支队长。1938年,部队改编为山西保安二团一支队,后改为暂编一师三十六团二营任营长。1939年阎锡山发动“晋西事件”,妄图联合日军消灭新军。高永祥带领二营协同决死四纵队,在阳坡寨向顽军发起猛烈的反击,他曾单枪匹马冲入敌人,毙敌数名,使敌人丧魂失胆。顽军在沉重的打击之下从赤坚岭一线沿大川向临县撤退。高永祥又奉命带二营去清凉寺,解决了顽军未跑掉的后方机关,缴获大批物资,俘敌数百名,反顽斗争后,部队转为八路军序列,由晋绥军区二分区指挥。1940年2月率部挫败日军高桥大队数次进攻,毙伤敌150余人、俘6人,6月任36团团长。后转战五寨、静乐、岢岚、离石等县,指挥大小战斗上千次,毙伤日伪军三千余人,名震晋西北抗日各战场,被誉为能征善战的红军虎将。1945年4月收复五寨县城后升任晋绥二分区副司令员兼三十六团团长。7月23日,他率部截击日军逃退神池的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时年33岁。军分区司令员许光达亲自到五寨县为高永祥主持追悼会。为纪念高永祥,五寨县横山村,改名为“永祥村”。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29、梁存地:山西省阳曲县人,1919年出生,1940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9月,梁存地到牺盟会太原中心区学习。1940年6月,在西庄行政村建立党的秘密支部,梁存地任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发动群众,组织建立村政权,成立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青救会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游击队、自卫队;妇救会发动妇女做军鞋;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两年时间,梁存地等在西庄行政村发展党员20多名,输送大批爱国青年参加八路军、游击队,整个西庄行政村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抗日新局面。1942年,是抗日战争罪艰苦的一年,阳曲县第三区的区级机关两次遭到破坏,形势更为严峻。县委经过认真考查、反复斟酌,认为梁存地既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胆大心细,对敌斗争勇敢,决定任命梁存地为中共阳曲县三区区委书记。梁存地到达三区后,为了打破日军的严密封锁,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进行反“扫荡”,他不分昼夜深入到三区的村村寨寨,领导三区人民巧妙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1943年领导民兵和群众,配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抓汉奸特务,改造村政权,割电线,毁道路,埋地雷,破坏日军的交通和通讯,封锁敌人据点,不断袭击出扰之敌,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除了在军事上打击敌人以外,梁存地还领导三区人民积极开展锄奸工作,经过细密的侦察,铲除了铁心为日寇效劳的汉奸和叛徒,鼓舞了全区人民的斗志,也震慑了那些为敌效劳的敌伪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三区局面逐步打开,由敌占区转为游击区、根据地。1944年梁存地在召集全区干部开会期间被日伪军团包围。梁存地身负重伤后,焚毁了所带文件,他以最后一粒子弹自杀殉国,年仅26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30、梁学岸:山西省平遥县杜家村人,1908年出生,1936年参加了牺盟会,同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6月,梁学岸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总会特派员身份到山西五寨县工作。他首先在教育界、进步抗日青年以及部分开明绅士中宣传抗日救亡的意义,扩大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积极发展牺盟会员,建立牺盟会基层组织。他还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宣传抗日救亡,教唱抗日歌曲,收到群众欢迎。8月,梁学岸任五寨县战地动委会主任委员。10月,中共五寨临时县委成立,为县委5人小组成员之一。他参与创办主编了抗战刊物《动员》,作为五寨县党的机关刊物,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1938年,梁学岸调任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宣传部长,并先后兼任《抗战生活》和《新西北》等报总编辑。他通过这些党报党刊深入广泛地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动群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1940年初,任二专署视察员。同年6月,任五寨县县长兼游击大队长。他担任县长后,非常关心五寨的教育事业。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五寨举办了第一期教师训练班,参加培训的教师有60多人。不久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办的第一座完全小学建立。学校成立后,梁学岸经常来学校询问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每逢敌人大扫荡,他先组织师生和县政府一同转移,并要求大家一定要保护好师生的安全。在他任县长期间,学校从未受到过损失。1941年8月18日,县政府驻地杨家坡遭到日伪军袭击,梁学岸组织突围,并与敌展开激战。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为不当俘虏,用仅剩的一颗子弹向自己开枪,壮烈牺牲。同年9月17日,晋绥《抗战日报》发表《纪念梁学岸同志》悼文。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31、梁奔前:原名梁竞一,山西省平遥县人,1943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4月,成为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名交通员,她的家成了县、区干部与她父亲传递情报、布置任务的联络点,每当抗日政府的人到家,奔前便领上妹妹在门外放哨。1941年只身去胁迫参加抗日教师训练班学习,后组织分配她在抗日根据地教书和做妇女工作。1942年春,抗日训练班结业,任根据地小学教员,自编教材,向学生灌输新的思想。经常带领学生们到群众中进行宣传,组织孩子们站岗放哨、查路条,为游击队探察情报。1944年冬,调往县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局做机密工作,为传递文件、情报,日夜奔波在根据地的山庄之间。1945年2月梁奔前迅速转移政府机关重要文件和主要财物后被捕,日军对其施以酷刑,但她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0岁。她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一位日军翻译官渡边龟二郎先生。1957年12月,渡边龟二郎致信中国红十字会访日代表团,他在信中叙述了梁奔前牺牲前的情景。信中说:“战争是何等的残酷和悲惨,梁先生的年龄和我的女儿差不多,梁先生那临死不屈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烈火烧死,不怕冻死的爱国精神,使我深爱感动。我对梁先生起了尊敬的心情。很不幸,我却看到了梁先生被残酷的方法处死的情况。现在,我已没有足够的勇气感到可耻和后悔,我深深地向梁先生表示道歉。我把梁先生牺牲的情况告诉贵国人民,并请贵红十字会代表团各位先生大力协助,使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许兴达)
32、程仲一:原名重远,字子达。山西省五寨县人,1916年出生,1937年4月加入共产党。程仲一幼年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后就读于中国大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深受反帝反封建革命风云的熏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回太原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8月,党在太原成成中学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程仲一参加了办事处秘密举办的党训班。10月他受组织指派,回家乡五寨建立县动委会组织。1938年1月,任中共五寨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1月,与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晋西北抗日动员委员会部分干部转入大青山,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秋,任绥东专署专员,率绥东武工队三下丰东,开辟丰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程仲一调任绥中专署专员。担任专员后,他更加注意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党性原则,走群众路线。他在战场上,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在日常生活中与群众、战士打成一片,从不以首长自居,常常用他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演讲才能,以诙谐而富有哲理的寓言、典故、笑话、顺口溜来教育、宣传、开导战士和群众。因此,当地的青年纷纷慕名而来,专署领导的骑兵游击队由40人逐渐发展到一百多人。1941年冬,程仲一率专署游击队奇袭三道营火车站,毙伤日军站长以下的敌伪官兵多名,缴获20余支枪和大批弹药。1943年秋程仲一调任绥南专署专员。1944年2月,由于汉奸出卖,程仲一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凉城县郭木匠沟一带,在掩护其他人员突围的过程中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壮烈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33、梁 雷:河南省开封市人,1910年出生,1929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梁雷从开封示范毕业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到大同中学担任教师。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教师传播了革命思想和马列主义理论。1935年暑期,他担任大同中学教务主任后,更以满腔热忱和苦干精神,全力投身革命活动,在学校散发进步杂志《海鸥》。抗日战争爆发后,梁雷奉党组织的指示,来到太原,经太原地下党组织的介绍,加入牺盟会。后任牺盟会雁北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兼雁北十三县游击司令、战地执法官。同年9月率领部队先入平鲁,再到偏关。此时,有不少人员要求离开雁北回太原,梁雷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他表示“要留在雁北开展游击战争,与敌后群众同生死、共生存”,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多数同志表示同意留下,坚持就地抗日。10月梁雷兼任偏关县长,在雁北地区广泛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斗争,一时声威大振,大大鼓舞了敌后军民的抗战斗志。他在担任县长期间,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集中在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发动开展游击战争的工作上。他在给姚雪垠同志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正在导演着一幕戏,背景是荒山加荒山,演员是雁北关外十三县的游击队,观众是四万万五千万不愿作奴隶的中华儿女。”信的内容反映了梁雷同志为民族、为革命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38年2月,日伪集结了万余兵力扫荡偏关县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梁雷率政府机关转移至柏家嘴村。3月18日,被日伪军数百人包围,梁雷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转移,不幸英勇牺牲。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王宇新)
34、赵石宾:原名赵荣国,山西省榆次县人,1914年出生,1932年考入山西大学,负责编辑《学生新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参与《张垣民众日报》的编辑工作。1933年赵石宾在北平参加了共产党。从1934年到1936年冬天,赵石宾一直在北平做党的工作,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在北平,他过着贫困的生活,以笔为武器,不懈地为报刊写了大量稿件,同时参与并提倡大众化、通俗化的工作,动员民众抗日。1936年下半年,抗日救亡的烽火在山西已薰薰燃起,党派赵石宾回到太原,参加牺盟总会宣传委员会的工作,编辑牺盟会的机关刊物——《牺牲救国》周报。他用真名或笔名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其他文章,还编过不少抗战课本、救亡鼓词之类的通俗读物。他一方面积极筹备《牺牲救国》的复刊,一方面编印抗日的小册子和宣传材料,分发到各地的牺盟会和新军,还与当地的基层牺盟会联合开展群众性的宣传工作。先后主持《政治周刊》与《黄河战旗》。除出版期刊外,还以他任总编辑的黄河出版社为阵地,出版各种丛书等读物,在动员、团结群众抗日。1940年后到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负责筹办《抗战日报》,他担任总编辑,被选为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晋西分会的主任理事、晋西文联常务理事。他的心血和精力全部倾注在根据地的新闻和文艺事业上。紧张繁重的宣传工作以及常年累月的写作和当时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本来就很弱的体质越来越弱。1942年2月赵石宾在晋西北病逝。晋西北行政公署在他逝世后的褒扬令中称赞他“参与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十有余年,以其坚强勇敢之气魄,沉毅苦干之精神,精辟之思想与丰富之学识,为国家民族而战斗,艰苦不渝,功绩共见。”
(撰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郭秀翔)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10-25 14:41:0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地下党员孙绍唐和他的抗日家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